广州十三行行商潘振承家族研究(1714~1911年)

广州十三行行商潘振承家族研究(1714~1911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剑芬 著
图书标签:
  • 广州十三行
  • 行商
  • 潘振承
  • 家族史
  • 清史
  • 近代史
  • 岭南史
  • 商业史
  • 社会史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78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00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羊城学术文库·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题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308
字数:29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以家族史的视角对行商家族的儒商化现象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潘振承家族由商而儒成为书香世家的历程,以翔实的史料对家族成员在经济、文化上的贡献进行解读。这个大家族不仅走出了早“睁眼看世界”的国际商人,还陆续走出了广东鉴藏界的魁首、出色的教育家、近代诗界革命之先行者……其文化成就,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其贸易轨迹,在海上丝绸之路史上刻上了永不褪色的一笔。

作者简介

潘剑芬,暨南大学历史系博士,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副研究馆员,海珠区政协委员,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文物博物工作、广州十三行及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研究,近年主持《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资助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要参与撰写著作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

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潘振承家族发展史
  第一节 潘振承家族的世系研究
  第二节 潘振承家族的崛起与发展
  第三节 潘振承家族的转型
  小 结
第二章 潘振承家族的商业帝国
  第一节 立足十三行
  第二节 商业领袖
  第三节 经商之道
  第四节 商业帝国的衰落
  小 结
第三章 潘振承家族的儒学化
  第一节 教育与仕宦
  第二节 经商与儒风
  第三节 家族文化与成就
  小 结
第四章 潘振承家族与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节 科技人才对话
  第二节 文化艺术交流
  小 结
第五章 潘振承家族的婚姻与交游考略
  第一节 家族联姻考略
  第二节 与文人的交游
  小 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后 记

前言/序言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对外贸易的中介,在早期中西关系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自从梁嘉彬先生的奠基性著作《广东十三行考》出版以来,十三行的研究就成为学术界长期关注的课题。中外学者投入了大量精力,从各个方面开展了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潘剑芬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扩充而成的《广州十三行行商潘振承家族研究(1714—1911年)》即将付梓,此一研究领域增添一项新成果,实乃可喜可贺。
2006年,曾在广州任英语教师的潘剑芬考入了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攻读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获硕士学位后,她先后就职于邓世昌纪念馆、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由于工作的需要,她逐渐对广州十三行的历史产生了兴趣。2010年,潘剑芬再次考入暨南大学,攻读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经过一年的学习,她确定以“十三行行商潘振承家族研究”为博士论文选题,完成开题报告后,该研究入选《广州大典》博士论文资助项目。2014年,论文通过答辩后,作者又进行了修改和充实,现在终于同读者见面了。多年来,潘剑芬同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努力钻研,完成了这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其间的艰辛,我作为导师,颇能理解,也甚感欣慰。
关于广州十三行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是,从家族史角度出发,对其中各个家族展开个案研究,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本书选取行商中颇具代表性的潘氏家族作为研究主题,选题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作者广泛搜集了与潘振承家族相关的文献史料,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潘氏家族世袭、商业活动、文化活动、婚姻、交游诸方面的情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展现了这一家族兴衰沿革的历史命运,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
本书写作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论述重点突出。第一章首先结合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对潘氏家族的世袭、崛起和发展进行了纵线的梳理。第二章利用各种文献详细考述了潘氏家族作为行商家族的商业成就,归纳阐释了潘氏商行的经商之道,并联系社会大环境的变迁展示了潘氏商业帝国的走势。第三章以较大篇幅证实,潘家在创造商业帝国过程中经历了儒学化,形成了潘氏家族的儒商精神,完成了由商业世家向书香世家的转变。第四章展示了潘氏行商的对外贸易活动在物质层面和“睁眼看世界”的精神层面上的交流,论定他们是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国际性商人。最后一章初步梳理了潘氏家族的姻亲关系网络和交游情况,肯定了这些关系网对家族的发展及对家族文化的形成和传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书在下列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一,密切关注潘氏家族从商业世家向儒学世家的转变,并对其转变的途径和过程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证,指出了将儒家文化融入经商之道,使家族文化走向儒学化,从而实现了潘氏家族由商业世家向文化世家的转变。其二,从诸多方面论证了潘氏家族儒学化的表现,包括著作繁多、精于鉴赏、注重家族文化建设等,尤其是,作者对于家族成员在文化上的成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用较大篇幅从鉴藏活动、书画艺术、诗词文学诸方面加以展示。其三,搜集的史料丰富而多样,作者既广泛搜集了潘氏家族的文献,参考相关的中外档案及论著,又能结合实地调查和访问,使得本书的论述有理有据,信而有征。其四,梳理了家族联姻的线索,并对家族女眷的史事做了较为详尽的考释,论证了行商间的联姻对商行的稳固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与文人墨客的交游则有利于家族文化精神的形成、维护和传承。这些方面的论述体现了作者的思考和认知,可视为本书的独特贡献所在。
总之,作者下功夫对潘氏家族文献进行发掘和运用,形成了本书的特色。作者对这一家族史实的挖掘和对人脉关系的梳理,当可推动十三行行商家族史等相关课题的研究。而就十三行行商之一潘振承家族所做的研究,对于深化中外关系史和中国社会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学无止境,一本书不可能穷尽一个课题的研究。就本书的情况而言,可在下列两个方面加以丰富和完善。首先,进一步搜集与潘氏家族历史相关的中外文史料,尤其是各欧洲在华公司的档案和私人通信,以便充实对潘家商行的商业运作过程的阐释,深化对于潘家商业帝国兴起和衰败历史命运的认识,进一步揭示潘氏家族与外商之间的复杂关系。
其次,进一步拓宽潘氏家族史研究的视域,将该家族的兴衰演变与十三行总体历史演变结合起来,从比较的角度出发,通过与其他家族的比较来反观潘氏家族的发展与兴衰,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在诸多方面深化对于潘氏家族的认识。如十三行伍秉鉴、梁经国等行商的家族,也有儒学化的倾向,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彼此的共性与个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潘氏家族的文化特色,凸显其特殊贡献。

张廷茂
2017年9月 10日于广州暨南羊城苑
广州十三行行商潘振承家族研究(1714~1911年) 探寻岭南商脉的百年兴衰:一个广州世家的兴衰史与商业变革的缩影 本书聚焦于18世纪至20世纪初的广州,一个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港口城市。通过对潘振承家族(Quang-Tang)这一举足轻重的十三行行商世家的深度挖掘与细致梳理,本书旨在描绘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内,中国精英商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商业运作模式及其在晚清社会转型中的角色与命运。 核心议题与研究视角 本书的研究并非单纯的家族谱系梳理,而是将潘氏家族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探讨其作为“广州十三行”核心成员的特殊地位。研究的基点横跨了清朝康乾盛世的贸易高峰期,直至晚清的动荡不安,乃至辛亥革命的爆发,时间跨度长达近两百年(1714-1911年)。 第一部分:贸易格局的奠基与十三行的形成(1714-1790年代) 这一部分将详细考察潘氏家族如何从一个地方性的商业家庭,逐步登上广州对外贸易的舞台中央。 地域背景与早期积累: 分析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府城及周边地域的地理、经济条件,如何为潘氏家族的早期商业活动提供了基础。重点梳理潘氏祖辈在康熙、雍正年间参与“牙行”制度下的贸易活动,积累初始资本的过程。 “一口通商”下的制度红利: 深入剖析“一口通商”政策对十三行商业模式的影响。潘振承(生卒年不详,活跃于乾隆中后期)作为家族的核心人物,如何利用朝廷赋予的特权地位,建立起与西方(特别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稳定贸易渠道。这包括对“花字”(Hao-Chong)制度的理解,以及如何平衡官方禁令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 商业网络与资本扩张: 详细记录潘氏家族在茶叶、丝绸、瓷器等主要出口商品上的垄断地位的建立。研究其在福建、江西等地的采购网络,以及与国内商帮(如徽商、晋商)的互动关系,展示一个清代外贸大家族的资本运作模式。 第二部分:鼎盛与冲突:潘氏家族的商业帝国与中西交锋(1790年代-1840年代) 本阶段是潘氏家族商业活动的巅峰期,也是中西方贸易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 家族内部的治理与传承: 探讨潘氏家族如何通过严格的宗族规范和商业契约来维系庞大的商业帝国。研究其对子孙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如何培养能够应对复杂国际事务的继承人,如潘启官(可能指潘启明等后代)。 贸易摩擦的缓冲带: 重点分析潘氏在处理与英国等国商人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中的角色。这包括在货币兑换、货物估价、以及礼仪冲突等方面的具体案例。潘氏不仅是贸易的执行者,也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信息传递和利益协调的重要中介。 物质文化与社会身份的构建: 考察潘氏家族如何利用巨额财富,在广州城内兴建园林(如潘家花园的布局与象征意义),购置文物,并在对外交流中展现其“中国精英”的身份。研究其收藏的西方艺术品(如订制瓷器、油画)的文化价值。 第三部分:变局与转型:从十三行制度的瓦解到晚清的挣扎(1840年代-1911年) 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清朝对外贸易体制的彻底崩塌,也预示着十三行行商这一特定阶层的衰落。 制度崩塌后的适应: 分析《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州开埠,行商垄断地位被打破,潘氏家族面临的巨大冲击。研究其如何从特许商人转型为自由贸易中的市场竞争者。探讨其资本是否成功转移至新式产业或国内其他领域。 家族的社会参与和地方精英身份: 考察潘氏后人在晚清时期,在地方慈善、兴修水利、以及教育事业中的投入。这反映了他们试图通过“士绅化”来巩固家族社会地位的努力,以应对商业模式的衰退。 全球化视野下的家族命运: 梳理潘氏家族成员与海外(如香港、澳门)的联系,以及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家族资产和人员流动的情况。研究家族成员对清末政治变革(如太平天国运动、自强运动)的态度和反应。 研究方法与史料基础 本书的研究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类一手和二手资料: 1. 地方志与官方档案: 广州府、番禺县志、海关税务司档案(部分公开部分需交叉验证)中关于行商税收、贸易记录的相关记载。 2. 外文使团报告与公司记录: 英国、美国、葡萄牙等国驻广州领事、商馆的信件、日记以及东印度公司(EIC)的贸易记录,从中还原西方视角下的潘氏形象。 3. 族谱与私人文书: 尽可能搜集整理潘氏家族的族谱、契约、遗嘱等私人文献,以构建更为精细的家族内部结构图。 4. 物质文化遗存: 通过研究现存的潘氏家族收藏(如博物馆中的订制器物、建筑遗迹)来佐证其商业活动和文化品味。 本书试图通过对潘振承家族这一微观个案的深入剖析,折射出清代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精英商业阶层如何凭借制度优势崛起,又如何在时代洪流和制度剧变中寻求延续与转型的复杂历程。它不仅是一部商业史,也是一部关于身份认同、财富积累与社会变迁的岭南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倒是挺吸引人的,光是“广州十三行”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清代对外贸易中心。我本来以为会深入挖掘一下十三行商人的商业策略、他们的财富积累方式,以及他们在复杂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他们是如何平衡来自广州府衙、行会以及欧洲商人之间的多重压力?他们与西方传教士、外交官之间是否有更深层次的互动?如果能看到一些具体的贸易案例,比如丝绸、茶叶、瓷器如何进入欧洲市场,或者欧洲的钟表、玻璃器皿如何被中国士绅阶层接受,那就太好了。这本书的题目指向的是一个家族的研究,我期待能看到潘振承这个家族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在商业和文化层面做出选择和调整,他们的日常生活、教育背景、甚至是他们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变化,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如果能将他们的故事放置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比如鸦片战争前后,他们家族的命运如何与国家命运交织,那这本书的厚重感和历史价值就更上一个台阶了。

评分

我对书中对于潘家与地方权力网络的交织描写略感失望。在清代,商业活动与官府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像十三行这样受严格管制的特殊行业。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潘家如何“打点”官府、如何与地方精英维持关系的具体案例。这种官商结合的模式,究竟是保障了他们的垄断地位,还是成为了他们随时可能引火烧身的隐患?特别是在处理海关税收、走私、劳工纠纷等问题时,家族成员扮演了怎样的中介角色?书中如果能更深入地剖析这种权力运作的潜规则,揭示财富如何转化为政治影响力,并反过来巩固其商业特权,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止于一个简单的家族史,而能成为研究清代地方治理和商业生态的绝佳样本。

评分

读完之后,我感觉这本书在史料的广度和深度上可能还有提升的空间。我本以为会看到大量一手档案的解读,比如家族的账本、往来信函,或者与政府的官方文书。这些材料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一个商贾家族的运作模式和他们的社会地位。对于一个研究了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家族,时间跨度非常大,从康熙末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期间经历了清朝由盛转衰的剧变。我特别想知道的是,在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古代,这个家族是如何获取并利用国际市场信息的?他们的信息网络是怎样的?再者,19世纪中后期,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以及西方列强直接介入贸易,十三行制度逐渐瓦解,这个潘家是如何应对这种结构性冲击的?是迅速转型还是逐步衰落?书中的论述如果能更细腻地勾勒出这种转型期的挣扎与智慧,想必会更加引人入胜,提供更丰富的历史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似乎过于侧重于人物的履历和时间线的罗列,缺乏一些鲜活的细节来支撑起“家族研究”这个沉甸甸的标题。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商业文化充满好奇。比如,一个富可敌国的十三行商,他们的宅邸会是什么样子?他们的宴饮排场如何体现其身份地位?与士大夫阶层的交往是怎样的模式?是财富可以买到社会尊重,还是始终隔着一层“贱商”的身份壁垒?如果作者能够穿插一些当时的风俗志、地方志中的记载,或者引用一些西方旅行家的观察记录,将潘家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描绘出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会大不相同。历史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的堆砌,而是要让读者能够“看”到那个时代鲜活的人和事,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时代脉搏的共振。

评分

整体来看,这本书似乎在探讨“身份认同”这一核心议题上处理得比较保守。潘振承家族身处中西交汇的最前沿,他们接触的西方文化是当时中国社会中最前卫、也最具冲击性的力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更深入地探讨这些富商在文化选择上的矛盾与挣扎:他们是仅仅作为贸易的媒介,还是真正开始接受和内化某些西方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他们的后代,尤其是受过新式教育的下一代,在继承祖业的同时,思想上是否发生了断裂?这种跨文化的体验是如何影响他们对“中国人”身份的理解,以及在面对近代国家危机时的立场选择?如果能呈现出潘家成员在传统儒家伦理与现代商业意识之间不断拉扯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无疑会更具思想深度和对当代读者的启发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