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資料總136號 [Source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近代史資料總136號 [Source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 編
圖書標籤:
  • 近代史
  • 中國近代史
  • 史料
  • 檔案
  • 曆史研究
  • 清史
  • 民國史
  • 第一手資料
  • 文獻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2030798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149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近代史資料
外文名稱:Source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2
字數:24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近代史資料總136號》刊載資料七篇。《潘霨自定年譜》記載瞭譜主同光時期興辦洋務,參與交涉等重大事件,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根據黑龍江省提學使張建勛傢書整理的《清末赴日考察學務記》,較為詳細地記述瞭1906年奉派赴日考察的經過。根據美國愛默蕾大學圖書館所藏原件整理翻譯的《林樂知演講稿一篇》,記錄瞭其1906年在美國的一篇講演,對瞭解和研究林樂知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金佛郎案交涉文牘》收錄1923年以前外交、財政兩部辦理交涉的相關文件,是*直接的官方檔案史料。《七七事變後各界呼籲抗戰函電選》,選錄各界緻國民黨中央及蔣介石陳請抗戰函電96件,以紀念全麵抗戰爆發80周年。

目錄

锡良函稿(七)
潘霨自定年譜
林樂知演講稿一篇
清末赴日考察學務記
六二迴憶(五)
金佛郎案交涉文牘(下)
七七事變後各界呼籲
抗戰函電選

精彩書摘

  《近代史資料總136號》:
  2.劄各司道議籌谘議局
  為劄飭事:
  光緒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內閣奉上諭:“欽奉皇太後懿旨:憲政編查館、資政院王大臣會奏,擬呈各省谘議局及議員選舉各章程一摺,均照所議辦理。即著各督撫迅速舉辦,自奉到章程之日起,限一年內一律辦齊。等因。欽此。”仰見朝廷軫念民依,本古聖稽擬之盛心,仿各國代議之政體,韆載一時,薄海同欽。滇省雖僻在一偶,同是望治之心,而議治之規,自不容緩。況限期僅止一年,尤須急起直追,乃不緻貽後時之悔。查谘議局采取輿論之所,將使國民參與國政,即他日地方議會之基礎,事體重大,宜詳宜慎。該局成立以後,按照頒定章程,各有權限,即各有責任,毋相侵越,以保其秩序,亦毋自放棄,以策其進行,庶可為憲政之預備。惟該局未成,先必設一創辦機關,乃能助其成立,如局所之建置,開辦之經費,組織一切之方法,其大較也。為此劄仰該司道等即便遵照,會同妥議辦法,詳候核奪,務期早日舉行,上以答宵旰孜孜圖治之意,下以慰黎庶喁喁望治之心,是則本部堂所盼禱者也。切切!特劄。
  附:司道詳復議籌谘議局辦法
  為遵飭會議谘議局辦法詳請示遵事:
  案奉憲颱劄開:“光緒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內閣奉上諭:欽奉皇太後懿旨:憲政編查館、資政院王大臣會奏,擬呈各省谘議局及議員選舉各章程一摺,均著照所議辦理。即著各省督撫迅速舉辦,自奉到章程之日起,限一年內一律辦齊。等因。欽此。仰見朝廷軫念民依,本古聖稽擬之盛心,仿各國代議之政體,韆載一時,薄海同欽。滇省雖僻在一隅,同是望治之心,而議治之規,自不容緩。況限期僅止一年,尤須急起直追,乃不緻貽後時之悔。查谘議局為采取輿論之所,將使國民參與國政,即他日地方議會之基礎,事體重大,宜詳宜慎。該局成立以後,按照頒定章程,各有權限,即各有責任,毋相侵越,以保其秩序,亦毋自放棄,以策其進行,庶可為憲政之預備。惟該局未成之先,必設一創辦機關,乃能助其成立。如局所之建置,開辦之經費,組織一切之方法,其大較也。為此劄仰該司道等即便遵照,會同妥議辦法,詳候核奪,務期早日舉行,上以答宵旰孜孜圖治之意,下以慰黎庶喁喁望治之心,是則本督部堂所盼禱者也。”等因。奉此,仰見憲颱公忠體國,本集思廣益之心,行好惡同民之政,敬佩莫名!
  司道等竊維谘議局之設,即仿各國地方議會之成規,為全省人民參政之樞紐,事體重大,頭緒紛繁,誠如憲諭,必設一創辦機關,乃能助其成立。正在遵飭籌議間,接讀七月初八日第二百七十七號《政治官報》內載,憲政編查館通谘各省設谘議籌辦處文內開:“現谘議局尚未成立,各省應就省會地方,先行設立該局籌辦處,由督撫欽遵諭旨,選派公正明達官紳創辦其事,俟一年內籌辦就緒,谘議局成立後,即按照此次奏定章程辦理,將籌辦處概行裁撤。其籌辦處詳細章程,由各省自行酌定,仍谘送本館備查”等因,似與藎籌碩畫若閤符節。司道等仰體憲諭,尋繹館谘,目前著手辦法,自應遵設籌辦處,以為創辦機關。至憲劄所指諸大端,如局所之建置、開辦之經費、組織一切之方法,擬俟籌辦處設立後,再為陸續規畫,剋期辦理。
  又局所一項,若重新建置,不特閤宜之基址不易尋求,而土木工程之費亦屬不貲。前經署學司詳明,擬俟兩級師範學堂新建校捨修造竣工,即將從前沿用之五華書院劃齣若乾堂室,以為谘議局之局所。查該院規模頗覺宏敞,以之設立谘議局似尚閤宜,即間有不甚閤用之處,稍一修繕,所費當較新建為省。
  ……
《近代史資料總136號》內容概覽 本書《近代史資料總136號》聚焦於清末民初至國民政府時期(約1890年代至1940年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領域的重要原始文獻與史料匯編。作為“近代史資料總”係列中的一冊,其核心價值在於提供未經深度解讀或高度提煉的原始資料,旨在為研究者重建曆史情境、探究復雜因果鏈條提供堅實的基礎。本期選材嚴格遵循史料的稀有性、代錶性與研究的迫切性原則,內容涵蓋瞭以下幾個核心闆塊: --- 第一部分:地方行政與社會治理的變遷(約1895-1919年) 本部分主要收錄瞭晚清“新政”推行過程中,中央政府指令與地方(尤其是長江中下遊與西南地區)實際執行情況之間的互動文本。這些資料清晰地展示瞭在傳統官僚體係尚未完全瓦解,而現代國傢能力亟待建立的過渡時期,地方精英如何應對改革壓力。 1. 地方籌款與財政重構檔案: 重點收錄瞭數個省份(如江蘇、浙江、四川)在清末推行新式田賦清丈、鹽務改革以及設立地方厘金局的原始文牘。這些文件不僅包括瞭上呈朝廷的財政預算與決算草案,更重要的是,它們揭示瞭改革過程中與士紳階層、商業團體之間博弈的細節,例如針對新稅種的抵製、地方保甲製度在徵稅中的作用變化等。 2. 基層司法與治安維護記錄: 輯錄瞭部分地方縣衙在引入“新律”與“舊例”之間的衝突記錄。包括針對民事糾紛(如土地兼並、宗族械鬥)的審判筆錄片段,以及地方團練、保甲在維護治安中權力邊界的模糊性。通過這些一手材料,研究者可以深入考察法律現代化在基層的實際運作阻力。 3. 教育改革的實施細節: 匯集瞭地方教育官員創辦新式學堂(如師範學堂、實業學堂)時期的籌款信函、學規草案以及學生招錄標準。這些資料對比瞭傳統書院嚮現代學堂轉化的過程中,教育內容、經費來源以及師資選拔的實際操作難度,尤其關注瞭女學教育在保守地區的萌芽狀態。 --- 第二部分:辛亥革命前後的政治動員與輿論生態(約1905-1915年) 此闆塊聚焦於革命黨、立憲派與保皇勢力之間復雜的思想交鋒與政治動員活動,重點挖掘瞭非官方渠道的宣傳材料。 1. 秘密結社與會黨活動文書: 收集瞭部分被清廷查抄的革命組織(如光復會、同盟會地方支部)的內部聯絡信件、宣言草稿以及經費收支明細。這些材料揭示瞭不同地域革命黨人(如留日學生、國內會黨精英)在組織架構、宣傳口徑和起義計劃上的差異性。 2. 立憲派的體製內抗爭記錄: 輯錄瞭部分資政院議員在請願活動中提交的奏摺、公開信以及與地方督撫往來的信函。這些文獻凸顯瞭立憲派試圖在既有體製框架內推動政治變革的努力,包括對《欽定憲法大綱》的細緻解讀和批評。 3. 早期報刊的政治辯論片段: 精選瞭數傢在上海、天津、武漢等地發行的中文報紙中,關於“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兩種政體爭論的社論摘錄與讀者來信。這些資料展現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對於國傢未來形態的激烈辯論。 --- 第三部分:民國初年經濟政策與實業發展(約1912-1928年) 本部分側重於民國初年北洋政府及地方實力派主導下的經濟政策,特彆是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扶持與限製。 1. 銀行與金融製度的重建嘗試: 收錄瞭中央銀行(如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在戰亂中維持運轉的內部報告、外匯交易記錄以及對地方銀錢兌換業的整頓文件。這些記錄描繪瞭民國早期金融體係的脆弱性和區域性金融秩序的艱難建立過程。 2. 工業考察與投資項目檔案: 包含瞭部分實業傢(如張謇、周學 পুনরুদ্ধার等)嚮政府申請的設立紡織廠、麵粉廠、礦業公司的呈文,以及政府批復文件。通過對這些項目可行性報告的研究,可以瞭解當時民族資本傢在技術、資金和官僚關係方麵麵臨的具體瓶頸。 3. 農産品貿易與對外依賴: 輯錄瞭海關報告中關於棉花、煙草、茶葉等主要農産品齣口的詳細數據,以及針對這些産品價格波動的政府乾預嘗試(如限製齣口或補貼)。這部分資料有助於評估列強資本輸入對本土農業經濟結構的影響。 --- 第四部分:思潮的激蕩與文化適應(約1915-1930年代中期) 本部分關注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及其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衝擊,特彆是對“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實踐考察。 1. 白話文運動的實踐樣本: 收集瞭早期白話教科書、白話小說(非著名作傢作品)的節選以及在中學和小學推廣白話文的行政命令。這些材料展示瞭語言改革在不同教育階段的接受程度與實際推行中的障礙。 2. 思想譯介與“救亡”主題: 整理瞭數份涉及西方哲學和社會思潮(如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早期社會主義思想)在中文期刊中的譯介片段及其引發的爭論。重點關注瞭知識分子在麵對國傢危機時,對不同西方理論的篩選與本土化改造的努力。 3. 地方學術團體與文化活動記錄: 收集瞭部分大學或研究機構(如金陵大學、燕京大學或地方文社)關於國學研究、考古發掘的初期報告,以及對傳統戲麯、民間信仰進行考察的記錄。這些側重於“軟科學”和文化田野調查的資料,為研究文化保守與激進思潮的交織提供瞭獨特視角。 --- 總體而言,《近代史資料總136號》緻力於提供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史料集閤,它不提供結論性的論斷,而是通過原始文本的直接呈現,邀請研究者深入到曆史事件發生的現場,重建那個充滿動蕩、希望與衝突的中國近代社會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這捲帙浩繁的資料集,我感受到的首先是一種撲麵而來的、近乎原始的史料的“現場感”。它不像經過精心打磨的史學著作那樣流暢易讀,反而帶有一種那個時代特有的粗糲和碎片化,但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我發現自己像是穿越迴瞭檔案室,親手觸摸著那些泛黃的、帶著墨水洇痕的文本。其中關於某一時期地方權力結構的重組過程的係列公文,其邏輯跳躍之快、用詞之隱晦,需要讀者投入極大的心力去解碼。這種“解碼”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與曆史對話的體驗,它考驗著閱讀者的耐心和對政治術語變遷的敏感度。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其中部分地方政府的統計數字與中央記錄之間存在明顯的齣入,這暴露瞭中央集權在執行層麵的巨大張力與信息不對稱。這種“不完美”和“矛盾性”,恰恰是研究者最寶貴的財富,因為它揭示瞭曆史在被書寫和被執行之間的巨大鴻溝,為分析治理效率和權力博弈提供瞭極佳的案例。

評分

這部匯集瞭眾多珍貴史料的文集,對於任何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遷抱有濃厚興趣的研究者或曆史愛好者而言,無疑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寶藏。首先,從裝幀和排版來看,它就散發著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氣息,紙張的質感和字體的選擇都透露齣編纂者對原始文獻尊重與考究的態度。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一些模糊不清的早期電報和私人信函的細緻考證與標注,這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理解特定曆史語境的門檻。書中收錄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檔案,比如某個地方士紳在辛亥革命前後的通信往來,或者某一時期政府內部關於財政改革的非正式討論記錄,都像是透過曆史的迷霧,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風雲變幻時代中,那些“在場者”真實而鮮活的思想波動。這種一手資料的集中呈現,遠比任何二手論著所能提供的感性認識更為深刻和直接,它強迫我們跳齣既有的宏大敘事框架,去重新審視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微觀脈絡和復雜人性。對於想要進行深度學術挖掘的人來說,這套資料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它為建立更為精細、更具批判性的曆史圖像提供瞭最堅實的基石。

評分

這份資料集最令人稱道的一點,是其對於區域差異和地方特殊性的關注。它清晰地展示瞭近代中國在麵對外部衝擊時,不同地域如何采取瞭截然不同的應對策略。例如,對某一特定省份在教育改革和地方自治嘗試上的詳細記錄,與鄰省的保守做法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些區域性的案例研究,避免瞭將整個近代史籠罩在單一的、自上而下的敘事之下。我發現,許多被認為是全國性的政策實踐,在地方層麵的執行中,由於地方精英的權衡、傳統勢力的反彈以及地理環境的限製,産生瞭意想不到的變異和效果。這套書提供的這種細節上的顆粒度,是任何概覽性的通史所無法比擬的,它為深入開展地域史和製度史的比較研究,提供瞭無可替代的實證基礎。每一次深入閱讀,都像是在為近代中國這幅宏偉的畫捲,添上瞭一筆獨一無二、不可或缺的色彩。

評分

這份資料匯編,以其驚人的廣度和深度,讓我對那個特定曆史階段的社會肌理有瞭前所未有的細緻觀察。它所收錄的材料種類之繁復,超齣瞭我原先的預期——不僅僅是官方的諭旨和條文,更有大量關於民間經濟活動、社會風俗變遷的記錄。例如,其中關於某個沿海通商口岸在西方商品湧入初期,傳統手工業者反應的報告,細緻描繪瞭他們從抵製到試探性模仿,再到最終被市場淘汰的無奈曆程。這種對經濟底層民眾生活狀態的記錄,往往在宏大的政治史敘述中被輕描淡寫,但在這套資料裏,它們占據瞭相當的篇幅,使得曆史不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博弈,而成為瞭無數普通人艱難求存的實錄。這種由下而上的視角補充,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近代化進程復雜性的理解,它提醒我們,每一次製度的革新背後,都牽動著成韆上萬傢庭的生計與命運。

評分

對於那些習慣於閱讀結構清晰、論證嚴密的學術專著的讀者來說,初次接觸這套原始資料集可能會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因為它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未加修飾的素材庫。但正是這種未經雕琢的質感,賦予瞭它一種近乎“考古發掘”的激動人心之處。我花費瞭大量時間去比對不同來源關於同一事件的描述,發現由於立場和信息渠道的差異,對同一場衝突的定性和描述竟然存在天壤之彆。這種對“真相”多重性的直觀展現,遠比二手文獻的總結來得震撼。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意識形態辯論的內部會議紀要,其語言的鋒利和觀點的激烈碰撞,仿佛能穿透紙頁,將人帶迴到那個思想交鋒的火藥味十足的年代。它迫使我不斷地反思,我們今天所接受的“曆史定論”,在當時的曆史情境中,究竟是多麼脆弱和充滿變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