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始建於1954年,至今已經走過瞭60多個年頭。對於人類曆史來說,一個甲子隻是一瞬間,但是西安研究室之於中國考古學史而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卻留下瞭輝煌的學術篇章。
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領導決定建立京外業務派齣機構:西安研究室、洛陽工作站和安陽工作站,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因為上述地區在中國曆史上占有極為重要地位,中國古代文明*早形成、發展在那裏。其中西安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構成中國曆史上的“根文化”,*早的中國正是從這裏走上曆史舞颱。進入曆史時期,西安地區作為周秦漢唐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成為中國古代曆史上建都朝代*多、時間*長的地方,周秦漢唐諸王朝以長安為都城,使之成為當時的國傢政治統治中心、文化禮儀活動中心、經濟管理中心、軍事指揮中心,鑄就瞭中國古代曆史上輝煌的“盛世”。古都長安留下大量重要曆史文化遺産,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的重地,被夏鼐先生譽為中國的“考古首都”。由於西安地區在中國考古學的重要性,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夏鼐先生齣任瞭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首任主任。與此同時,領導派齣瞭號稱考古研究所“五虎上將”之中的王伯洪、王仲殊、石興邦、馬得誌等四位學術骨乾,分彆負責新組成的西安半坡、豐鎬遺址、漢長安城遺址、唐長安城遺址考古工作隊,長期開展西安地區史前與西周、漢唐考古。
20世紀50年代以來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相關考古工作隊在西安及其附近地區進行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半坡遺址、北首嶺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白傢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黃陵遺址等,先秦時代的長武先周遺址、西周周原遺址、豐鎬遺址等,秦漢櫟陽城遺址、秦阿房宮遺址與秦漢上林苑遺址、漢長安城遺址、漢宣帝杜陵陵園遺址、隋唐長安城遺址、隋仁壽宮與唐九成宮遺址、漢唐帝陵等考古工作,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其中有些考古工作,對於中國考古學、曆史學有著裏程碑意義。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西安研究室概況
西安研究室簡介
西安研究室組織機構
第二篇 主要工作收獲
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
西周豐鎬遺址考古發現
周原遺址考古發現
秦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發現
西漢長安城遺址考古發現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考古發現
西安研究室2014年鐵質文物保護修復簡報
第三篇 附屬博物館(西安分館)陳列
前言
石器時期
商周時期
秦漢-南北朝時期
隋唐時期
結語
精彩書摘
《發現長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成立六十周年紀念》:
但傳統的看法,認為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是在豫晉陝交界的地區。根據幾十年來的考古發現,筆者認為豫晉陝交界地區隻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分布的中心,並不是整個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仰韶文化不同類型有不同分布中心,半坡類型分布的中心是在渭水流域,西王村類型分布的中心是在晉南,而仰韶文化晚期的另一類型:大河村類型分布的中心又在鄭洛地區。因此,不能籠統地說豫晉陝之交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仰韶文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分布中心。
第四,陝西地區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客省莊文化的發現。
廟底溝二期文化是以河南陝縣廟底溝遺址第二期遺存而命名。它的發現解決瞭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去嚮問題,確認它是仰韶文化發展到河南龍山文化之間的一種過渡性質的遺存,被認為是一個早期的龍山文化。
……
前言/序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始建於1954年,至今已經走過瞭60多個年頭。對於人類曆史來說,一個甲子隻是一瞬間,但是西安研究室之於中國考古學史而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卻留下瞭輝煌的學術篇章。
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領導決定建立京外業務派齣機構:西安研究室、洛陽工作站和安陽工作站,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因為上述地區在中國曆史上占有極為重要地位,中國古代文明最早形成、發展在那裏。其中西安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構成中國曆史上的“根文化”,最早的中國正是從這裏走上曆史舞颱。進入曆史時期,西安地區作為周秦漢唐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成為中國古代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地方,周秦漢唐諸王朝以長安為都城,使之成為當時的國傢政治統治中心、文化禮儀活動中心、經濟管理中心、軍事指揮中心,鑄就瞭中國古代曆史上輝煌的“盛世”。古都長安留下大量重要曆史文化遺産,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的重地,被夏鼐先生譽為中國的“考古首都”。由於西安地區在中國考古學的重要性,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夏鼐先生齣任瞭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首任主任。與此同時,領導派齣瞭號稱考古研究所“五虎上將”之中的王伯洪、王仲殊、石興邦、馬得誌等四位學術骨乾,分彆負責新組成的西安半坡、豐鎬遺址、漢長安城遺址、唐長安城遺址考古工作隊,長期開展西安地區史前與西周、漢唐考古。
20世紀50年代以來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相關考古工作隊在西安及其附近地區進行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半坡遺址、北首嶺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白傢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黃陵遺址等,先秦時代的長武先周遺址、西周周原遺址、豐鎬遺址等,秦漢櫟陽城遺址、秦阿房宮遺址與秦漢上林苑遺址、漢長安城遺址、漢宣帝杜陵陵園遺址、隋唐長安城遺址、隋仁壽宮與唐九成宮遺址、漢唐帝陵等考古工作,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其中有些考古工作,對於中國考古學、曆史學有著裏程碑意義。比如:
20世紀50年代的西安半坡史前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開創瞭中國考古學“聚落”考古之先河,首次全麵、深入地揭示瞭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基本社會形態與物質文化麵貌,藉此建立瞭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
豐鎬遺址的考古發掘,從遺跡與遺物兩方麵奠定瞭西周考古學遺存類型的學科基礎。豐鎬遺址的考古也促使周原遺址考古在20世紀60年代初提上考古學研究日程,並為以後先周遺址的探索提供瞭科學支撐。
21世紀進行的秦阿房官遺址考古工作,曾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學術界極為重視,在新的科研成果基礎之上,考古研究所的學者涉及曆史學方法、理論等重大學術問題所撰寫的相關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從1956年開始的漢長安城遺址考古,半個多世紀以來取得瞭豐碩的學術成果,是目前中國古代都城遺址考古中,發掘遺址類型最多、麵積最大的都城遺址,與此同時先後齣版瞭《漢長安城未央宮(1980-1989年考古發掘報告)》《西漢禮製建築遺址》《漢長安城武庫》《漢長安城桂官(1996-2001年考古發掘報告)》與《古都遺珍——長安城齣土的北周佛教造像》等,成為齣版田野考古發掘報告最多的都城遺址考古項目。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工作曾經先後在《人民日報》及海外版的第一版報道。與漢長安城遺址密切相關的漢宣帝杜陵陵園遺址的考古工作,是迄今漢代帝陵陵園遺址最為完整、係統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人民日報》1988年10月6日在第一版以《西安杜陵發掘獲豐碩學術成果——西漢帝陵及禮製建築的布局真相大白》為題詳細報道瞭漢宣帝杜陵的考古收獲。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隋唐長安城遺址的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究明瞭都城布局形製,其中的城門遺址(明德門、含光門、延平門、丹風門、玄武門等)、大明宮遺址、興慶宮遺址、青龍寺遺址、西明寺遺址、西市遺址、圜丘遺址等考古發現,使隋唐考古學學科框架得以更為全麵的構建。特彆需要提齣的是,20世紀80-90年代作為隋唐長安城有機組成部分的隋仁壽官、唐九成宮遺址的考古發現,學術意義至關重要。
長安往事:絲路考古的百年迴響 本書並非《發現長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成立六十周年紀念》的任何內容,而是一部獨立、深入的考古學專著,聚焦於唐代長安城及其周邊地區的文明脈絡與絲綢之路的考古實證。 --- 導言:大唐氣象下的考古學建構 本書旨在梳理自二十世紀初葉以來,圍繞唐代長安都城遺址及廣闊的關中平原地區展開的係統性考古工作,探究這些田野調查與發掘如何重塑瞭我們對盛唐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全景認知。我們聚焦的並非某個特定機構的紀念活動,而是幾代考古人對“長安”這一東方帝國核心的執著追問與科學還原。 長安,這座人類曆史上罕見的超大型都城,其興衰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本書將從宏觀的都城規劃布局入手,結閤最新的考古勘探數據,細緻剖析唐長安城的裏坊製度、坊市結構及其與周邊環境(如漕運係統、園林水係)的互動關係。我們將運用空間考古學的方法,嘗試重建那個“萬國來朝”的城市生活圖景,而非僅僅停留在對宏偉建築遺跡的描述上。 第一部:都城平麵與空間秩序的重塑 第一章:唐長安城的“宇宙觀”:規劃理念與禮製基礎 本章將深入分析唐長安城的選址哲學——“天子守國門”的戰略考量,以及其深受周、秦、漢以來都城製度的影響。重點探討《周禮·考工記》在唐代城市規劃中的實際應用與變異。通過對大明宮、未央宮、興慶宮等核心宮城遺址的考古發現進行對比分析,揭示不同時期皇帝的政治訴求如何影響瞭宮殿群的規模、朝嚮與功能分區。 第二章:裏坊製度的考古學解碼:社會階層與日常生命 裏坊製度是長安城最具特色的結構要素。本書將藉助對數十個裏坊遺址(如靖安坊、平康坊等)的測繪和齣土遺物分析,研究裏坊內部的居住密度、設施完善程度以及其作為社會管理單元的實際運作效率。我們特彆關注坊牆、坊門、街道的夯築技術,以及考古發現如何佐證或修正瞭史籍對坊市管理的記載。通過墓葬的發掘,結閤墓主人的身份背景和隨葬品,側麵勾勒齣裏坊內部社會階層的分化與流動。 第三章:城市經濟的物質證據:坊市與手工業的考古發現 長安城“坊市製”的嚴格劃分,是其經濟活動的獨特體現。本章聚焦於西市和東市的考古遺址,分析這些商業中心的物質證據。通過對齣土的錢幣、陶器、玻璃器、以及各類金屬工具的類型學研究,我們探討唐代工商業的發展水平、技術輸入(特彆是來自中亞和波斯的工藝影響),以及城市內部的物資流通網絡。對城內及近郊手工作坊遺址的挖掘,將提供唐代城市手工業生産效率的量化數據。 第二部:絲綢之路的關中交匯點:物質文化與外來影響 第四章:河西走廊的呼應:長安城中的異域風物 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其國際化程度是無與倫比的。本書的重點之一在於梳理那些“來自遠方”的考古證據。我們將係統分析城內齣土的鬍俑、三彩器上的異域人物形象、以及大量進口的香料、寶石殘片。通過對這些遺物的風格分析和化學成分檢測,追蹤它們具體的來源地,從而勾勒齣陸上絲綢之路在唐代長安的繁榮景象。 第五章:宗教信仰的並存與融閤:佛教、景教與祆教的考古印記 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在宗教領域錶現得尤為突齣。本書將結閤寺廟遺址(如大慈恩寺、薦福寺)的考古發現,重建佛教在長安的鼎盛麵貌。同時,我們將詳細考察景教(基督教聶斯脫裏派)、祆教(拜火教)在長安城內的傳播跡象,包括相關寺觀的遺跡、石刻綫索以及特殊的喪葬習俗,以此闡釋多元文化在帝國核心區域的共存機製。 第六章:周邊的“小長安”:郊外藩鎮與陪都的考古學觀察 長安的影響力並非止於城牆之內。本章將目光投嚮關中平原周邊,考察如蒲州、同州等戰略要地的考古發現,它們如何作為長安的物資供應地或軍事屏障而存在。此外,對唐代皇傢陵墓群(如乾陵、昭陵)的考古勘察與研究,揭示瞭帝國最高權力對空間布局的最終掌控力及其禮儀實踐。 第三部:田野的記錄與技術的進步 第七章:技術的迭代:從傳統測繪到地球物理勘探 本書穿插敘述瞭考古工作本身在過去幾十年中的技術演進。通過對比早年基於地圖和地麵測量的工作與當代采用的地麵穿透雷達(GPR)、磁法勘探等地球物理技術在長安遺址的應用案例,展示科學手段如何更精準、更無損地揭示地下埋藏的結構,從而修正瞭以往的推論。我們將詳細討論在復雜城市化背景下,如何進行有效的考古信息提取與保護。 結論:未竟的發現與未來的研究方嚮 長安的考古工作仍在繼續。本書最後總結瞭當前研究中尚未解決的關鍵問題,例如城市供水係統的完整重建、特定裏坊的功能定位爭議,以及隋唐變革時期城市形態的過渡細節。我們期望,本書所梳理的豐富的田野材料和分析框架,能為未來對唐代都城文明的研究提供堅實的學術基礎和全新的研究視角。 --- 本書特色: 材料紮實: 整閤瞭數十年間分散在不同發掘簡報、報告與專著中的一手考古數據。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空間考古學、類型學、環境考古學等多種研究方法。 側重物證: 強調通過齣土遺物和遺跡的分析,來印證、修正或超越傳統史籍的記載。 聚焦過程: 不僅關注“發現瞭什麼”,更關注“如何發現”和“這些發現的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