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簡史

非洲簡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凱瑟琳·科剋裏-維德羅維什 著
圖書標籤:
  • 非洲
  • 曆史
  • 簡史
  • 非洲大陸
  • 文化
  • 社會
  • 政治
  • 殖民主義
  • 發展
  • 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ISBN:978751391853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093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64
字數:178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 《非洲簡史》作為《全球通史》《人類簡史》拓展讀本,實在不可多得。

2. 從人類起源到種族、宗教與革命,非洲嚮我們隱藏瞭什麼?

3. 80多歲的非洲史專傢、法國“巴黎七大”榮譽教授凱瑟琳心血之作——一部宏大而有趣的非洲簡史,由點及麵、見微知著,讓你重新發掘曆史真相,快速準確瞭解真正的非洲。

4. 人類由非洲傳播到歐亞大陸,演化為不同人種。——《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

5.無論人們對非洲這片古老的土地有著怎樣的偏見,不可否認的是,不管在以前還是未來,她將一直影響著整個世界!

精彩推薦:《人類簡史》《全球通史》


內容簡介

非洲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地球上人類曆史發展悠久的一片土地。《非洲簡史》一書,麵嚮的是廣大對非洲曆史充滿好奇的讀者,依據多個世紀以來曆史學傢和其他相關人士的研究與考查結果進行撰寫,並不打算為讀者提供一份詳盡的非洲曆史報告,但也不想漏過任何一個重要的發展進程。

作者希望通過本書,幫助讀者快速、準確瞭解真正的非洲:她厚重的曆史與文化以及充滿活力與希望的未來。


作者簡介

凱瑟琳·科剋裏-維德羅維什,齣生於1935年11月25日,法國“巴黎七大”(狄德羅大學)榮譽教授,一生研究非洲,是非洲史專傢。她在大學教授《非洲曆史導論》這門課長達20多年。曾齣版過多部與非洲曆史相關的書籍,包括《法國統治下的西方化非洲》《殖民曆史的政治較量》與《1800年至今的亞撒哈拉地區》等。

她還是國際曆史科學委員會成員,2008年獲得法國政府頒發的榮譽軍團司令勛銜,2014年榮獲國務大臣榮譽勛章。

金海波,1981年生於湖北十堰,研究生學曆。先後就讀於華中師範大學和四川外國語大學,現為武漢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法國文化與國際關係。


目錄

第一章?研究方法與文獻來源

歐洲人“發現”非洲

從人種學說到種族歧視

史料來源

非洲的現存問題

第二章?人類的起源地—非洲

“東邊的故事”

人類的進化

第三章?非洲的環境與民族

非洲地形與人口遷移

疾病肆虐的大陸

氣候與植被

自然土壤與農業發展

人口變化

降水量的變化與人口增長

非洲的“民族”與部族主義

第四章?社會結構的變遷

農村社會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

毫無平等可言的社會結構

種姓製度與奴隸製度

女性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現代化曆史進程中的撒哈拉以南非洲

非洲的黃金

勞動力

原料産地

第六章?16世紀以前的非洲

從古埃及至中世紀的撒哈拉以南非洲

從黃金貿易到大規模販奴

第七章?非洲的奴隸貿易

黑奴貿易

種植園奴隸製

反對奴隸貿易及廢奴

奴隸貿易對非洲的影響

第八章?19世紀的非洲獨立運動

西非

東非的政治與經濟

第九章?長期的殖民與社會變革

南非

19世紀時期的殖民統治

1884年柏林會議

不同階段的殖民

現代化的剝削形式

第十章?非殖民化與非洲獨立

當代非洲國傢的成長曆程

獨立

曆史分期

女性是非洲的未來嗎?

城市治理與民主

尾聲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的著作


精彩書摘

從古埃及至中世紀的撒哈拉以南非洲

1954年,塞內加爾籍曆史學傢、人類學傢、物理學傢和政治傢謝剋·安塔·迪奧普(Cheikh Anta Diop,1923—1986)在再次翻閱他人一篇幾乎被遺忘的論文(發錶於19世紀末)後,宣布瞭其震驚學界的論點:非洲的曆史始於古埃及。迪奧普同時指齣,曾經被世人認為“一片空白”的埃及學研究,事實上自18世紀起已日臻完善,並且得齣另一重要結論:埃及位於非洲,而非亞歐學者以往所提齣的觀點—非洲是“歐洲的延伸”或“歐洲的非洲”抑或“亞洲的組成部分”。誠然,這位曆史學傢齣身於物理學研究領域,但是他關於非洲曆史的許多觀點和理論得到瞭世人的認可。

上埃及地區曾是世界大熔爐,來自亞歐各地的大批遊客和商人匯聚於此,共同創造瞭曾經輝煌燦爛的古埃及文明,並以此為中心嚮南北延伸。盡管該地區的人們(包括部分法老們)膚色各異,但相對於文化偏見而言,彼時人們對膚色的歧視遠未達到當今的程度。事實上,古地中海人與古東方人,無論他們文明開化,還是愚昧野蠻,均不會以膚色嘲諷對方。鑒於氣候炎熱且不同種族之間相互通婚等因素,大部分本地居民皮膚呈現齣不同程度的黑—有的人純黑,也有人棕黑。

“科學種族主義”一詞齣現於19世紀,科學種族主義者認為,無論在智力方麵,還是在文明程度方麵,白人均比黑人優越。直至20世紀50年代,普通大眾仍未擺脫“科學種族主義”傳統思想的束縛。因此,當西方研究古埃及的考古學傢提齣“非洲的埃及”這一概念時,在學界頗具爭議。西方人認為,由於非洲並無自己的文字記載自己的曆史,而且尚無史料能證實“埃及屬於非洲”這一觀點,因此“非洲的埃及”這種說法不符閤曆史的真實性。然而,這一學說卻對亞撒哈拉地區的歸屬問題至關重要,因此在歐洲引起瞭軒然大波。

直至公元後初期,古埃及文明仍不斷嚮南傳播,一直影響到古努比亞地區:通過對麥羅埃和阿剋蘇姆(Axoum)等著名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人們發現瞭埃及金字塔的遺跡以及煉鐵的痕跡(古埃及當時尚未掌握煉鐵技術)。根據史料推測,古埃及文明南下傳播的主要原因是古羅馬人對古埃及法老的徵服。公元前30年8月1日埃及首都亞曆山大城被羅馬共和國軍隊攻破,末代法老剋麗奧帕特拉七世女王(Cléop?tre VII,公元前69年—公元前30年,即埃及艷後)與其情婦馬剋·安東尼(Marc Antoine,公元前83年—公元前30年)不久即被羅馬統帥屋大維(Octave,公元前63年—公元前14年,即後來的首任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打敗,剋麗奧帕特拉七世自殺,托勒密王朝滅亡,埃及成為羅馬的一個省,法老製結束。王朝的其他貴族為免遭迫害,帶著子嗣南下避難。

由於缺乏相關史料,以下部分的內容顯得比較籠統。自公元5世紀起,波斯人不斷入侵非洲之角地區,導緻該地區戰事不斷,但同時也為該地區帶來瞭伊斯蘭教和斯瓦希裏文明,為該地區的復興打下瞭基礎。而在古代北非,利比亞由東部的昔蘭尼加(la Cyréna?que)、西北部的的黎波裏塔尼亞(la Tripolitaine)和西南部的費贊(la Fezzan)三個地區構成。昔蘭尼加深受古埃及和古希臘文化影響,其首府為昔蘭尼。的黎波裏塔尼亞曾先後遭到迦太基人、古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其東部坐落著著名的古羅馬遺跡—萊普提斯古城,該古城在經曆瞭古羅馬的鼎盛時期之後,逐漸走嚮衰落與破敗:公元365年,一場大地震襲擊瞭古城;公元429年,汪達爾人越海南侵;緊接著,在公元7世紀前後遭遇阿拉伯人洗劫;公元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為古城帶來瞭一時的繁榮。隨後,撒哈拉沙漠滾燙的沙子逐漸將古城掩埋。在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期間,大量穆斯林最先來到馬格裏布地區(le Maghreb),並助使摩洛哥柏柏爾人建立的阿爾摩拉維德王朝與阿濛哈德王朝達到全盛時期。

阿拉伯帝國的入侵將整個北非置於阿拉伯人的控製之下,占領瞭自下埃及至馬格裏布地區最西端的所有領土,同時也導緻南、北撒哈拉沙漠之間的往來關係中斷瞭幾個世紀。撒哈拉沙漠西部地區異常乾燥,直到人們於公元3世紀引進駱駝後纔恢復與外界的商貿往來(這主要歸功於駱駝的鼻孔能開閉,足墊厚,適閤在沙漠中行走,並且有極強的耐飢性、耐渴性,可以多日不吃不喝,一旦遇到水草,可以大量飲水貯存,以適應獨特的荒漠條件,因此被譽為“沙漠之舟”)。東部是連綿不斷的埃塞俄比亞山脈,山裏躲藏著敵視阿拉伯人入侵的法拉沙猶太人(信奉猶太教的埃塞俄比亞人)、科普特基督徒以及不願皈依伊斯蘭教的原始宗教信仰者。簡而言之,整個地中海沿岸的非洲實際上都是古埃及的一部分。

然而也不應該把古代北非同外界中斷聯係的曆史過分誇大。其實自8世紀末起,北非的穆斯林也曾抵達非洲西部的尼日爾河流域。最先能夠接觸到伊斯蘭教的地區,總是那些與來自馬格裏布地區的穆斯林有商貿往來的大城市。曾有一篇文章這樣記載:“考考(Kawkaw)王國的國王聲明穆斯林優越於他的臣民。事實上,許多穆斯林也持同樣的觀點。”公元11世紀初,桑海帝國(l'Empire Songhai)的統治者也皈依瞭伊斯蘭教,並將都城由庫吉亞(Koukya)遷至尼日爾河流域的商業城市加奧(Gao)。曾經臣屬於加納王國(le royaume de Ghana,此處的加納王國乃西非曆史上盛極一時的古國,並非現在的加納共和國)的塔剋魯爾(Tekrour,亦寫作Tekrur或Tekrour)國國王亦於公元1040年皈依瞭伊斯蘭教。

至於由西蘇丹索寜剋人(les Soninkés)建立的加納王國則一直獨立於伊斯蘭世界之外,曾經主宰塞內加爾河至尼日爾河上遊地區長達兩個世紀之久。英國阿拉伯裔作傢、地理學傢和曆史學傢伊本·豪卡爾曾如此描述加納王國:“因為擁有大量的黃金寶藏,所以它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傢。”伊斯蘭教的影響已日漸明顯,西亞著名的旅行傢阿爾-巴剋裏堅持主張從文化層麵嚮國王灌輸伊斯蘭教思想,讓熟知伊斯蘭教教義的法學傢與學者處理國傢事務,讓他們作為伊斯蘭教的代言人,甚至掌管國傢財政大權或者是擔任其他要職。

加納王國最終沒有抵抗住摩洛哥地區伊斯蘭化柏柏爾人的入侵。公元1076年,穆拉比特王國(即阿爾摩拉維德王國)攻陷加納王國的首都昆比(Koumbi Saleh),逼迫加納國王及其臣民皈依伊斯蘭教。公元1097年,加納人利用柏柏爾人的內部矛盾,殺死其繼任國王,從而恢復獨立。在恢復獨立後的加納王國,盡管大部分農村人口仍然信奉原始宗教,且這種現象一直保持到公元17—19世紀,但加納王國的統治階層已皈依伊斯蘭教,故此時的加納王國實際上已是穆斯林的天下。

位於尼日爾河三角洲中部地區的廷巴剋圖(Tombouctou,亦譯“丁布各都”“通布圖”),是駱駝商隊從北非通往南方地區的水陸必經之地,也是南來北往貨物(尤其是鹽巴)交易的集散地。繁榮的奴隸貿易與黃金交易,使得廷巴剋圖與尼日爾河三角洲最南端的傑內古城(Djenné)建立起商貿往來。傑內古城距廷巴剋圖500韆米,毗鄰乾燥的撒哈拉沙漠和多雨的蘇丹地區,位於遊牧地區和固定居住區的切換點上,由阿拉伯人建於公元12世紀前後。隨著從廷巴剋圖到傑內的商貿綫路的建立,被稱為“迪烏拉人”(dioula)的伊斯蘭化商人,不斷把撒哈拉沙漠地區的鹽巴運往西非地區,同時也為該地區帶去瞭伊斯蘭教。然而這條重要的南北貿易通道卻掌握在薩赫勒地帶統治者手中。正是如此,伊斯蘭教廷在西蘇丹王國時期就意欲掌控該地區。

根據尼日利亞學者奧斯曼·丹·福迪奧的描述:公元18世紀以前,位於薩赫勒地區的西非是古代亞撒哈拉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富饒的尼日爾河哺育瞭一個又一個強大的王國,先後經曆瞭加納帝國(公元3—13世紀)、馬裏帝國(公元13—15世紀)、位於加奧的桑海帝國(公元15—16世紀)。公元16—17世紀,西非沿海地帶還興起瞭阿散蒂、奧約、達荷美、貝寜等著名王國。在桑海帝國末期,在其周圍又興起瞭許多強大的王國,並迫使桑海帝國臣服。東部有豪薩人(主要分布在今尼日利亞西北部及毗鄰的尼日爾南部的民族)的眾多城邦(公元18世紀末期),其中以卡諾城邦最大。薩赫勒地區的許多古城成為早期穆斯林探險者的傢園,這些城市在穆斯林們的苦心經營下不斷發展壯大,其中就有令歐洲人神往的廷巴剋圖。



《歐洲文明的興衰:從古典時代到現代轉型》 作者: [此處可設想一位虛構的、具有深厚曆史學背景的學者姓名,例如:阿爾弗雷德·馮·霍夫曼] 齣版信息: [此處可設想一傢曆史類專業齣版社名稱] ---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通史著作,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自公元前八世紀希臘城邦的萌芽,直至二十世紀末期冷戰格局瓦解這一漫長曆史周期中,歐洲文明的起源、發展、衝突、轉型及其對全球産生的深遠影響。它並非對既有史實的簡單羅列,而是一次對驅動歐洲曆史演進的根本力量——思想、製度、技術與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刻探尋。作者以辯證的視角,審視瞭理性與信仰、自由與權威、擴張與內省之間永恒的張力,力圖描繪齣一部關於歐洲人如何定義自身、構建世界秩序的復雜畫捲。 核心章節與內容詳解: 第一部分:奠基與初創(公元前八世紀 — 公元476年) 第一章:愛琴海的迴響與希臘的誕生 本章聚焦於古希臘文明的地理基礎、神話體係的構建以及城邦(Polis)作為獨特政治實體的齣現。重點分析瞭雅典民主的理論基礎、斯巴達的軍事化社會結構,以及愛奧尼亞學派對自然世界的理性探究如何標誌著西方哲學思維的開端。通過對荷馬史詩與希臘悲劇的文本解讀,揭示瞭早期歐洲人對命運、英雄主義和城邦責任的理解。 第二章:羅馬的徵服與帝國的構建 本部分詳細考察瞭羅馬共和國從城邦到地中海霸主的擴張曆程。重點探討瞭羅馬法體係(如《十二銅錶法》)對後世法律思想的奠基性作用,以及元首製(Principate)下,龐大帝國如何通過行政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同化(Romanization)來維持其統治的復雜機製。同時,細緻分析瞭基督教如何在帝國晚期崛起,並最終與其世俗權力交織,為中世紀的到來埋下伏筆。 第三章:文明的斷裂與重組 考察西羅馬帝國衰亡後的“黑暗時代”的真實麵貌。本章著重討論瞭日耳曼部落的遷徙、羅馬文化與蠻族習俗的碰撞與融閤。分析瞭修道院運動在保存古典文獻和組織農業生産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加洛林王朝短暫的復興嘗試,展現瞭古典遺産嚮早期中世紀形態過渡的艱難過程。 --- 第二部分:信仰、封建與復興(500年 — 1500年) 第四章:教會的普世權威與信仰的世界 本章深入剖析瞭中世紀早期(約500-1000年)西歐社會中,羅馬天主教會如何填補政治真空,成為唯一的超國傢性組織。研究瞭教權與王權(如“授職權之爭”)的反復角力,這塑造瞭歐洲政治權力的二元結構。同時,分析瞭經院哲學(如托馬斯·阿奎那的綜閤)如何嘗試調和信仰與理性。 第五章:封建製度的勃興與地方化權力 詳細闡釋瞭莊園經濟、采邑分封製和騎士精神的形成。本章關注權力如何從中央高度分散化,體現為領主與附庸之間復雜的忠誠與義務網絡。通過對英格蘭諾曼徵服和法蘭西王室的鞏固過程的對比分析,說明瞭不同區域在封建框架下形成的政治路徑差異。 第六章:覺醒的十年:十字軍東徵與商業的復蘇 探討瞭十一世紀後,歐洲社會內部結構的變化,包括農業技術的改進(重犁、三圃製)如何帶來人口增長,並刺激瞭城市和商業的復蘇。十字軍東徵被視為歐洲對外擴張的第一波高潮,本章分析瞭其宗教動機、經濟後果(如威尼斯、熱那亞的崛起)以及對東西方知識交流的催化作用。 第七章:危機的時代與中世紀的終結 分析瞭“中世紀晚期”(1300-1500年)麵臨的係列危機:黑死病對人口和社會結構的毀滅性衝擊、百年戰爭暴露的民族意識的萌芽,以及教會大分裂對精神權威的削弱。本章認為,這些危機最終瓦解瞭封建秩序的穩定性,為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提供瞭社會和心理上的準備。 --- 第三部分:變革的洪流(1500年 — 1815年) 第八章:人性的迴歸與對古典的再發現——文藝復興 本章聚焦於意大利城邦中人文主義的興起。重點討論瞭“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思想如何挑戰中世紀神學中心論,並體現在藝術(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政治思想(馬基雅維利)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上。 第九章:信仰的分裂與宗教改革的政治化 詳盡考察瞭馬丁·路德的“唯獨信心”如何引發瞭對羅馬教會的結構性挑戰,以及加爾文主義在歐洲不同地區的傳播及其對資本主義精神的潛在影響。本章的重點在於,宗教改革迅速被世俗君主利用,成為打破哈布斯堡帝國統一和重塑國傢主權的工具(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第十章:絕對君主製的頂峰與國傢主權的形成 分析瞭十六、十七世紀歐洲主要強國(法國的路易十四、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如何通過集中財權、建立常備軍和官僚機構,推行絕對君主製。本章詳細論述瞭主權國傢(Sovereign State)概念的確立,以及國傢間通過外交和戰爭來維持“均勢”(Balance of Power)的國際關係新範式。 第十一章:科學革命與啓濛運動的理性光輝 本部分被視為歐洲思想史的轉摺點。考察瞭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頓的發現如何徹底改變瞭宇宙觀,並將經驗主義和數學方法推崇為知識的最高標準。隨後,探討瞭洛剋、孟德斯鳩、伏爾泰和盧梭等思想傢如何將這種理性應用於社會和政治領域,批判專製,倡導天賦人權和三權分立,直接為後來的革命提供瞭理論武器。 第十二章:革命的爆發與拿破侖的遺産 本書在這一部分達到高潮。詳細分析瞭法國大革命的復雜階段,從對自由平等的狂熱追求到恐怖統治的暴力實踐。拿破侖的軍事徵服被視為啓濛思想的暴力輸齣,他既摧毀瞭舊的封建殘餘,又播下瞭民族主義的種子。最終,通過維也納會議的保守迴潮,審視瞭歐洲社會在舊秩序與革命遺産間的艱難平衡。 --- 第四部分:工業、帝國與全球體係(1815年 — 20世紀末) 第十三章:工業革命的蒸汽引擎與社會重構 聚焦於英國始發的工業革命如何通過技術創新(蒸汽機、煤炭、紡織業)徹底改變瞭人類的生産力、城市景觀和階級結構。分析瞭資本主義的擴張,以及由此引發的工人階級問題的齣現,並考察瞭早期的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對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迴應。 第十四章:民族主義的崛起與德意誌的統一 闡述瞭十九世紀中期,民族主義如何超越瞭古典的自由主義理想,成為重塑歐洲地圖的核心驅動力。重點研究俾斯麥如何通過“鐵血政策”實現瞭德意誌的統一,這一事件標誌著歐洲權力核心的轉移,並為後來的緊張局勢埋下瞭伏筆。 第十五章:新帝國主義與全球霸權的巔峰 考察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歐洲列強為爭奪原材料、市場和戰略地位而展開的“瓜分世界”的殖民競賽。分析瞭達爾文主義的社會應用(社會達爾文主義)如何為帝國主義的道德辯護,以及歐洲在技術、軍事和金融上對世界的絕對控製。 第十六章:兩次世界大戰與歐洲的自我毀滅 本章以沉重的筆觸分析瞭導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復雜聯盟體係、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纍積效應。隨後,深入剖析瞭凡爾賽體係的失敗、經濟大蕭條對政治極端化的推動,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的意識形態特徵。本書強調,這兩場戰爭是歐洲內部矛盾長期激化的必然結果。 第十七章:冷戰陰影下的重建與歐洲一體化 考察瞭二戰後歐洲的衰落,以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崛起。重點分析瞭馬歇爾計劃對西歐經濟的重建作用,以及戴高樂和阿登納等人如何齣於對抗外部威脅和避免戰爭的共同需要,逐步推動瞭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的建立,標誌著歐洲開始超越民族國傢間的衝突,探索新的閤作模式。 結語:曆史的沉思與邊界的模糊 作者在結語中總結,歐洲文明的本質在於其持續的自我批判和對外部世界的互動性。從古典城邦的內嚮性,到帝國的擴張性,再到現代的內省與閤作,歐洲的曆史是一部關於理性、衝突、創新與自我修正的永恒敘事。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理解西方現代性的深度框架,而非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 ---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閤: 深度融閤政治史、思想史、社會經濟史和文化史,避免將曆史簡化為單一的綫性發展。 注重結構分析: 尤其關注製度(如法律、行政、教會組織)如何在不同時期支撐或阻礙社會變革。 辯證視角: 平衡地審視歐洲文明中的光明麵(理性、人權、科學)與陰暗麵(奴役、戰爭、壓迫),展現曆史的復雜性。 詳實考據: 引用瞭大量一手文獻資料和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確保論述的嚴謹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考驗讀者的耐心,但絕對是物超所值的。它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像是一個層層剝開的洋蔥,每揭開一層,都能看到更核心的內涵。我印象特彆深的是,書中對傳統曆史敘事中常常被忽略的經濟基礎和技術革新的處理。作者沒有將這些元素視為次要的背景闆,而是將其置於推動社會變遷的核心驅動力位置。比如,對某些金屬冶煉技術的擴散路徑的追溯,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瞭地區間的力量平衡,這種由技術細節導嚮宏大曆史走嚮的寫法,非常新穎且具有啓發性。它迫使讀者去思考,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大事件”,背後往往隱藏著無數不起眼的技術和資源決策。此外,本書的論證過程非常嚴密,引用和參照的文獻範圍極廣,這讓它的結論顯得尤為可靠。它不是那種隻提供故事的讀物,它更像是一場嚴謹的學術辯論,隻不過它的論證對象是數韆年的人類文明史。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初讀起來是帶著一種冷靜到近乎冷酷的客觀性,但越往後讀,越能品味齣其中蘊含的巨大情感張力。它不像那些煽情的曆史小說,它隻是陳述事實,但事實本身的力量是無窮的。最觸動我的是關於不同曆史階段所麵臨的挑戰和應對策略的描述。比如,在麵對氣候劇變或外部衝擊時,不同族群展現齣的驚人韌性和創造力。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往往是點到為止,不作過多道德評判,但這種剋製反而讓曆史的重量壓得更實。我感覺作者像是站在一個極高的山巔之上,俯瞰著腳下綿延韆年的河流與山川,用最簡潔的語言勾勒齣那些波瀾壯闊的生命軌跡。對於那些關注全球史和區域史交叉點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一種看待曆史事件的“底層邏輯”框架。讀完後,我對人類曆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說實話,剛拿到手的時候,那種厚重感就讓人心裏咯噔一下。畢竟“簡史”這個詞,聽著就意味著要在一堆錯綜復雜的曆史脈絡裏提綱挈領,難度可想而知。我本來還抱著一種“快速瞭解一下背景”的心態,結果發現,這根本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速讀材料。作者的筆力非常紮實,不是那種用華麗辭藻堆砌起來的空洞敘述,而是帶著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細緻和對史料的敬畏感。特彆是關於早期人類遷徙和不同文明興衰的描寫,那種對時間跨度和地理變遷的把握,讓人感覺仿佛置身其中,能觸摸到那些古老部落的煙火氣。書中對於一些關鍵轉摺點的分析,比如農業的起源如何重塑瞭社會結構,或者不同區域間貿易網絡的形成對文化交流的影響,都展現瞭極高的思辨深度。讀完一部分,我常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信息量太大,需要時間去消化和反芻。它不是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更像是一個充滿洞察力的嚮導,引導讀者去探索那些我們習慣性忽略的、深埋在時間沙礫下的真實脈絡。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對很多既有認知都産生瞭動搖和重建。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那就是“重塑”。它真正做到瞭將一個宏大、常常被簡化和臉譜化的地域曆史,還原成瞭一個充滿活力、矛盾和內在邏輯的生命體。作者在處理不同文化間的互動和衝突時,展現齣罕見的平衡感和細膩。它清晰地勾勒齣瞭一個事實:這裏的曆史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各種看不見的綫索,與周遭的世界緊密交織在一起,既相互影響,也保持著獨特的自我發展軌跡。書中對某些“被遺忘的帝國”的重新發掘和定位,讓我對區域史的版圖有瞭全新的認知。它不是在歌頌或批判,而是在呈現“如何存在過”。閱讀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曆史研究的魅力就在於不斷修正和完善我們對過去的認知。這本書無疑是這種努力的傑齣代錶,它為所有對世界史有嚴肅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個極為堅實和富有洞察力的參照係。讀完之後,我的書架上關於這個主題的許多其他資料,都仿佛被重新校準瞭。

評分

這本讀物,給我的感受就像是走進瞭一座龐大且結構復雜的博物館,裏麵的展品排列並非完全按照時間順序,而是充滿瞭策展人精妙的“主題串聯”。一開始我有點不適應這種敘事方式,因為它不像傳統的編年史那樣綫性流暢,而是時常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之間進行跳躍和迴溯,但神奇的是,這種跳躍非但沒有造成混亂,反而揭示瞭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共性和差異。例如,它將撒哈拉以南非洲與北非某些時期的社會發展放在一起比較,通過對特定資源的爭奪和利用模式的分析,一下子就將看似分離的兩個地理闆塊聯係瞭起來。作者對社會組織形式的剖析尤其精到,從鬆散的親屬關係網絡到高度集中的王權國傢,每一步的邏輯推演都充滿瞭說服力。我特彆欣賞作者沒有采用那種“歐洲中心論”的視角去評判和衡量這裏的曆史進程,而是努力從當地的文化、環境和內在動力去解釋一切。這種去中心化的書寫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讓我意識到“發展”並非隻有一種模式。

評分

搞活動買的性價比很高

評分

618前買瞭用券下瞭好幾單,正是屯書季。

評分

可以

評分

寫的沒有邏輯,不值得看

評分

可以

評分

看看,瞭解瞭解,學習學習。

評分

質量不錯…

評分

好好好每樣東西都是第n次購買瞭囤貨優惠力度大各種券疊加便宜好多

評分

東西到瞭,京東購物一嚮是送貨快捷,質量有保證。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