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资料总136号 [Source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近代史资料总136号 [Source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史料
  • 档案
  • 历史研究
  • 清史
  • 民国史
  • 第一手资料
  • 文献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79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14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史资料
外文名称:Source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字数: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史资料总136号》刊载资料七篇。《潘霨自定年谱》记载了谱主同光时期兴办洋务,参与交涉等重大事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根据黑龙江省提学使张建勋家书整理的《清末赴日考察学务记》,较为详细地记述了1906年奉派赴日考察的经过。根据美国爱默蕾大学图书馆所藏原件整理翻译的《林乐知演讲稿一篇》,记录了其1906年在美国的一篇讲演,对了解和研究林乐知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金佛郎案交涉文牍》收录1923年以前外交、财政两部办理交涉的相关文件,是*直接的官方档案史料。《七七事变后各界呼吁抗战函电选》,选录各界致国民党中央及蒋介石陈请抗战函电96件,以纪念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

目录

锡良函稿(七)
潘霨自定年谱
林乐知演讲稿一篇
清末赴日考察学务记
六二回忆(五)
金佛郎案交涉文牍(下)
七七事变后各界呼吁
抗战函电选

精彩书摘

  《近代史资料总136号》:
  2.札各司道议筹咨议局
  为札饬事:
  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内阁奉上谕:“钦奉皇太后懿旨:宪政编查馆、资政院王大臣会奏,拟呈各省咨议局及议员选举各章程一折,均照所议办理。即著各督抚迅速举办,自奉到章程之日起,限一年内一律办齐。等因。钦此。”仰见朝廷轸念民依,本古圣稽拟之盛心,仿各国代议之政体,千载一时,薄海同钦。滇省虽僻在一偶,同是望治之心,而议治之规,自不容缓。况限期仅止一年,尤须急起直追,乃不致贻后时之悔。查咨议局采取舆论之所,将使国民参与国政,即他日地方议会之基础,事体重大,宜详宜慎。该局成立以后,按照颁定章程,各有权限,即各有责任,毋相侵越,以保其秩序,亦毋自放弃,以策其进行,庶可为宪政之预备。惟该局未成,先必设一创办机关,乃能助其成立,如局所之建置,开办之经费,组织一切之方法,其大较也。为此札仰该司道等即便遵照,会同妥议办法,详候核夺,务期早日举行,上以答宵旰孜孜图治之意,下以慰黎庶喁喁望治之心,是则本部堂所盼祷者也。切切!特札。
  附:司道详复议筹咨议局办法
  为遵饬会议咨议局办法详请示遵事:
  案奉宪台札开:“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内阁奉上谕:钦奉皇太后懿旨:宪政编查馆、资政院王大臣会奏,拟呈各省咨议局及议员选举各章程一折,均著照所议办理。即著各省督抚迅速举办,自奉到章程之日起,限一年内一律办齐。等因。钦此。仰见朝廷轸念民依,本古圣稽拟之盛心,仿各国代议之政体,千载一时,薄海同钦。滇省虽僻在一隅,同是望治之心,而议治之规,自不容缓。况限期仅止一年,尤须急起直追,乃不致贻后时之悔。查咨议局为采取舆论之所,将使国民参与国政,即他日地方议会之基础,事体重大,宜详宜慎。该局成立以后,按照颁定章程,各有权限,即各有责任,毋相侵越,以保其秩序,亦毋自放弃,以策其进行,庶可为宪政之预备。惟该局未成之先,必设一创办机关,乃能助其成立。如局所之建置,开办之经费,组织一切之方法,其大较也。为此札仰该司道等即便遵照,会同妥议办法,详候核夺,务期早日举行,上以答宵旰孜孜图治之意,下以慰黎庶喁喁望治之心,是则本督部堂所盼祷者也。”等因。奉此,仰见宪台公忠体国,本集思广益之心,行好恶同民之政,敬佩莫名!
  司道等窃维咨议局之设,即仿各国地方议会之成规,为全省人民参政之枢纽,事体重大,头绪纷繁,诚如宪谕,必设一创办机关,乃能助其成立。正在遵饬筹议间,接读七月初八日第二百七十七号《政治官报》内载,宪政编查馆通咨各省设咨议筹办处文内开:“现咨议局尚未成立,各省应就省会地方,先行设立该局筹办处,由督抚钦遵谕旨,选派公正明达官绅创办其事,俟一年内筹办就绪,咨议局成立后,即按照此次奏定章程办理,将筹办处概行裁撤。其筹办处详细章程,由各省自行酌定,仍咨送本馆备查”等因,似与荩筹硕画若合符节。司道等仰体宪谕,寻绎馆咨,目前着手办法,自应遵设筹办处,以为创办机关。至宪札所指诸大端,如局所之建置、开办之经费、组织一切之方法,拟俟筹办处设立后,再为陆续规画,克期办理。
  又局所一项,若重新建置,不特合宜之基址不易寻求,而土木工程之费亦属不赀。前经署学司详明,拟俟两级师范学堂新建校舍修造竣工,即将从前沿用之五华书院划出若干堂室,以为咨议局之局所。查该院规模颇觉宏敞,以之设立咨议局似尚合宜,即间有不甚合用之处,稍一修缮,所费当较新建为省。
  ……
《近代史资料总136号》内容概览 本书《近代史资料总136号》聚焦于清末民初至国民政府时期(约189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原始文献与史料汇编。作为“近代史资料总”系列中的一册,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未经深度解读或高度提炼的原始资料,旨在为研究者重建历史情境、探究复杂因果链条提供坚实的基础。本期选材严格遵循史料的稀有性、代表性与研究的迫切性原则,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核心板块: --- 第一部分:地方行政与社会治理的变迁(约1895-1919年) 本部分主要收录了晚清“新政”推行过程中,中央政府指令与地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与西南地区)实际执行情况之间的互动文本。这些资料清晰地展示了在传统官僚体系尚未完全瓦解,而现代国家能力亟待建立的过渡时期,地方精英如何应对改革压力。 1. 地方筹款与财政重构档案: 重点收录了数个省份(如江苏、浙江、四川)在清末推行新式田赋清丈、盐务改革以及设立地方厘金局的原始文牍。这些文件不仅包括了上呈朝廷的财政预算与决算草案,更重要的是,它们揭示了改革过程中与士绅阶层、商业团体之间博弈的细节,例如针对新税种的抵制、地方保甲制度在征税中的作用变化等。 2. 基层司法与治安维护记录: 辑录了部分地方县衙在引入“新律”与“旧例”之间的冲突记录。包括针对民事纠纷(如土地兼并、宗族械斗)的审判笔录片段,以及地方团练、保甲在维护治安中权力边界的模糊性。通过这些一手材料,研究者可以深入考察法律现代化在基层的实际运作阻力。 3. 教育改革的实施细节: 汇集了地方教育官员创办新式学堂(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时期的筹款信函、学规草案以及学生招录标准。这些资料对比了传统书院向现代学堂转化的过程中,教育内容、经费来源以及师资选拔的实际操作难度,尤其关注了女学教育在保守地区的萌芽状态。 --- 第二部分: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动员与舆论生态(约1905-1915年) 此板块聚焦于革命党、立宪派与保皇势力之间复杂的思想交锋与政治动员活动,重点挖掘了非官方渠道的宣传材料。 1. 秘密结社与会党活动文书: 收集了部分被清廷查抄的革命组织(如光复会、同盟会地方支部)的内部联络信件、宣言草稿以及经费收支明细。这些材料揭示了不同地域革命党人(如留日学生、国内会党精英)在组织架构、宣传口径和起义计划上的差异性。 2. 立宪派的体制内抗争记录: 辑录了部分资政院议员在请愿活动中提交的奏折、公开信以及与地方督抚往来的信函。这些文献凸显了立宪派试图在既有体制框架内推动政治变革的努力,包括对《钦定宪法大纲》的细致解读和批评。 3. 早期报刊的政治辩论片段: 精选了数家在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发行的中文报纸中,关于“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两种政体争论的社论摘录与读者来信。这些资料展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于国家未来形态的激烈辩论。 --- 第三部分:民国初年经济政策与实业发展(约1912-1928年) 本部分侧重于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及地方实力派主导下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扶持与限制。 1. 银行与金融制度的重建尝试: 收录了中央银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在战乱中维持运转的内部报告、外汇交易记录以及对地方银钱兑换业的整顿文件。这些记录描绘了民国早期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区域性金融秩序的艰难建立过程。 2. 工业考察与投资项目档案: 包含了部分实业家(如张謇、周学 পুনরুদ্ধার等)向政府申请的设立纺织厂、面粉厂、矿业公司的呈文,以及政府批复文件。通过对这些项目可行性报告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民族资本家在技术、资金和官僚关系方面面临的具体瓶颈。 3. 农产品贸易与对外依赖: 辑录了海关报告中关于棉花、烟草、茶叶等主要农产品出口的详细数据,以及针对这些产品价格波动的政府干预尝试(如限制出口或补贴)。这部分资料有助于评估列强资本输入对本土农业经济结构的影响。 --- 第四部分:思潮的激荡与文化适应(约1915-1930年代中期) 本部分关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及其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实践考察。 1. 白话文运动的实践样本: 收集了早期白话教科书、白话小说(非著名作家作品)的节选以及在中学和小学推广白话文的行政命令。这些材料展示了语言改革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接受程度与实际推行中的障碍。 2. 思想译介与“救亡”主题: 整理了数份涉及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潮(如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在中文期刊中的译介片段及其引发的争论。重点关注了知识分子在面对国家危机时,对不同西方理论的筛选与本土化改造的努力。 3. 地方学术团体与文化活动记录: 收集了部分大学或研究机构(如金陵大学、燕京大学或地方文社)关于国学研究、考古发掘的初期报告,以及对传统戏曲、民间信仰进行考察的记录。这些侧重于“软科学”和文化田野调查的资料,为研究文化保守与激进思潮的交织提供了独特视角。 --- 总体而言,《近代史资料总136号》致力于提供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史料集合,它不提供结论性的论断,而是通过原始文本的直接呈现,邀请研究者深入到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重建那个充满动荡、希望与冲突的中国近代社会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卷帙浩繁的资料集,我感受到的首先是一种扑面而来的、近乎原始的史料的“现场感”。它不像经过精心打磨的史学著作那样流畅易读,反而带有一种那个时代特有的粗粝和碎片化,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我发现自己像是穿越回了档案室,亲手触摸着那些泛黄的、带着墨水洇痕的文本。其中关于某一时期地方权力结构的重组过程的系列公文,其逻辑跳跃之快、用词之隐晦,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心力去解码。这种“解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体验,它考验着阅读者的耐心和对政治术语变迁的敏感度。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部分地方政府的统计数字与中央记录之间存在明显的出入,这暴露了中央集权在执行层面的巨大张力与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完美”和“矛盾性”,恰恰是研究者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它揭示了历史在被书写和被执行之间的巨大鸿沟,为分析治理效率和权力博弈提供了极佳的案例。

评分

这份资料集最令人称道的一点,是其对于区域差异和地方特殊性的关注。它清晰地展示了近代中国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不同地域如何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例如,对某一特定省份在教育改革和地方自治尝试上的详细记录,与邻省的保守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区域性的案例研究,避免了将整个近代史笼罩在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叙事之下。我发现,许多被认为是全国性的政策实践,在地方层面的执行中,由于地方精英的权衡、传统势力的反弹以及地理环境的限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异和效果。这套书提供的这种细节上的颗粒度,是任何概览性的通史所无法比拟的,它为深入开展地域史和制度史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证基础。每一次深入阅读,都像是在为近代中国这幅宏伟的画卷,添上了一笔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色彩。

评分

这份资料汇编,以其惊人的广度和深度,让我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肌理有了前所未有的细致观察。它所收录的材料种类之繁复,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不仅仅是官方的谕旨和条文,更有大量关于民间经济活动、社会风俗变迁的记录。例如,其中关于某个沿海通商口岸在西方商品涌入初期,传统手工业者反应的报告,细致描绘了他们从抵制到试探性模仿,再到最终被市场淘汰的无奈历程。这种对经济底层民众生活状态的记录,往往在宏大的政治史叙述中被轻描淡写,但在这套资料里,它们占据了相当的篇幅,使得历史不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博弈,而成为了无数普通人艰难求存的实录。这种由下而上的视角补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近代化进程复杂性的理解,它提醒我们,每一次制度的革新背后,都牵动着成千上万家庭的生计与命运。

评分

这部汇集了众多珍贵史料的文集,对于任何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抱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或历史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宝藏。首先,从装帧和排版来看,它就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编纂者对原始文献尊重与考究的态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模糊不清的早期电报和私人信函的细致考证与标注,这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理解特定历史语境的门槛。书中收录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档案,比如某个地方士绅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通信往来,或者某一时期政府内部关于财政改革的非正式讨论记录,都像是透过历史的迷雾,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时代中,那些“在场者”真实而鲜活的思想波动。这种一手资料的集中呈现,远比任何二手论著所能提供的感性认识更为深刻和直接,它强迫我们跳出既有的宏大叙事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微观脉络和复杂人性。对于想要进行深度学术挖掘的人来说,这套资料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为建立更为精细、更具批判性的历史图像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石。

评分

对于那些习惯于阅读结构清晰、论证严密的学术专著的读者来说,初次接触这套原始资料集可能会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未加修饰的素材库。但正是这种未经雕琢的质感,赋予了它一种近乎“考古发掘”的激动人心之处。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比对不同来源关于同一事件的描述,发现由于立场和信息渠道的差异,对同一场冲突的定性和描述竟然存在天壤之别。这种对“真相”多重性的直观展现,远比二手文献的总结来得震撼。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意识形态辩论的内部会议纪要,其语言的锋利和观点的激烈碰撞,仿佛能穿透纸页,将人带回到那个思想交锋的火药味十足的年代。它迫使我不断地反思,我们今天所接受的“历史定论”,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究竟是多么脆弱和充满变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