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始建于1954年,至今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一个甲子只是一瞬间,但是西安研究室之于中国考古学史而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却留下了辉煌的学术篇章。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领导决定建立京外业务派出机构:西安研究室、洛阳工作站和安阳工作站,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因为上述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中国古代文明*早形成、发展在那里。其中西安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构成中国历史上的“根文化”,*早的中国正是从这里走上历史舞台。进入历史时期,西安地区作为周秦汉唐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建都朝代*多、时间*长的地方,周秦汉唐诸王朝以长安为都城,使之成为当时的国家政治统治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铸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辉煌的“盛世”。古都长安留下大量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的重地,被夏鼐先生誉为中国的“考古首都”。由于西安地区在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性,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夏鼐先生出任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首任主任。与此同时,领导派出了号称考古研究所“五虎上将”之中的王伯洪、王仲殊、石兴邦、马得志等四位学术骨干,分别负责新组成的西安半坡、丰镐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队,长期开展西安地区史前与西周、汉唐考古。
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相关考古工作队在西安及其附近地区进行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半坡遗址、北首岭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白家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黄陵遗址等,先秦时代的长武先周遗址、西周周原遗址、丰镐遗址等,秦汉栎阳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与秦汉上林苑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汉宣帝杜陵陵园遗址、隋唐长安城遗址、隋仁寿宫与唐九成宫遗址、汉唐帝陵等考古工作,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其中有些考古工作,对于中国考古学、历史学有着里程碑意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西安研究室概况
西安研究室简介
西安研究室组织机构
第二篇 主要工作收获
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
西周丰镐遗址考古发现
周原遗址考古发现
秦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发现
西汉长安城遗址考古发现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考古发现
西安研究室2014年铁质文物保护修复简报
第三篇 附属博物馆(西安分馆)陈列
前言
石器时期
商周时期
秦汉-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结语
精彩书摘
《发现长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成立六十周年纪念》:
但传统的看法,认为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是在豫晋陕交界的地区。根据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笔者认为豫晋陕交界地区只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分布的中心,并不是整个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仰韶文化不同类型有不同分布中心,半坡类型分布的中心是在渭水流域,西王村类型分布的中心是在晋南,而仰韶文化晚期的另一类型:大河村类型分布的中心又在郑洛地区。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豫晋陕之交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仰韶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分布中心。
第四,陕西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客省庄文化的发现。
庙底沟二期文化是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第二期遗存而命名。它的发现解决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去向问题,确认它是仰韶文化发展到河南龙山文化之间的一种过渡性质的遗存,被认为是一个早期的龙山文化。
……
前言/序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始建于1954年,至今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一个甲子只是一瞬间,但是西安研究室之于中国考古学史而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却留下了辉煌的学术篇章。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领导决定建立京外业务派出机构:西安研究室、洛阳工作站和安阳工作站,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因为上述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中国古代文明最早形成、发展在那里。其中西安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构成中国历史上的“根文化”,最早的中国正是从这里走上历史舞台。进入历史时期,西安地区作为周秦汉唐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周秦汉唐诸王朝以长安为都城,使之成为当时的国家政治统治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铸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辉煌的“盛世”。古都长安留下大量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的重地,被夏鼐先生誉为中国的“考古首都”。由于西安地区在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性,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夏鼐先生出任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首任主任。与此同时,领导派出了号称考古研究所“五虎上将”之中的王伯洪、王仲殊、石兴邦、马得志等四位学术骨干,分别负责新组成的西安半坡、丰镐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队,长期开展西安地区史前与西周、汉唐考古。
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相关考古工作队在西安及其附近地区进行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半坡遗址、北首岭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白家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黄陵遗址等,先秦时代的长武先周遗址、西周周原遗址、丰镐遗址等,秦汉栎阳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与秦汉上林苑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汉宣帝杜陵陵园遗址、隋唐长安城遗址、隋仁寿宫与唐九成宫遗址、汉唐帝陵等考古工作,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其中有些考古工作,对于中国考古学、历史学有着里程碑意义。比如:
20世纪50年代的西安半坡史前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开创了中国考古学“聚落”考古之先河,首次全面、深入地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基本社会形态与物质文化面貌,借此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
丰镐遗址的考古发掘,从遗迹与遗物两方面奠定了西周考古学遗存类型的学科基础。丰镐遗址的考古也促使周原遗址考古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上考古学研究日程,并为以后先周遗址的探索提供了科学支撑。
21世纪进行的秦阿房官遗址考古工作,曾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学术界极为重视,在新的科研成果基础之上,考古研究所的学者涉及历史学方法、理论等重大学术问题所撰写的相关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从1956年开始的汉长安城遗址考古,半个多世纪以来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是目前中国古代都城遗址考古中,发掘遗址类型最多、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与此同时先后出版了《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西汉礼制建筑遗址》《汉长安城武库》《汉长安城桂官(1996-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与《古都遗珍——长安城出土的北周佛教造像》等,成为出版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最多的都城遗址考古项目。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曾经先后在《人民日报》及海外版的第一版报道。与汉长安城遗址密切相关的汉宣帝杜陵陵园遗址的考古工作,是迄今汉代帝陵陵园遗址最为完整、系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人民日报》1988年10月6日在第一版以《西安杜陵发掘获丰硕学术成果——西汉帝陵及礼制建筑的布局真相大白》为题详细报道了汉宣帝杜陵的考古收获。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隋唐长安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究明了都城布局形制,其中的城门遗址(明德门、含光门、延平门、丹风门、玄武门等)、大明宫遗址、兴庆宫遗址、青龙寺遗址、西明寺遗址、西市遗址、圜丘遗址等考古发现,使隋唐考古学学科框架得以更为全面的构建。特别需要提出的是,20世纪80-90年代作为隋唐长安城有机组成部分的隋仁寿官、唐九成宫遗址的考古发现,学术意义至关重要。
长安往事:丝路考古的百年回响 本书并非《发现长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成立六十周年纪念》的任何内容,而是一部独立、深入的考古学专著,聚焦于唐代长安城及其周边地区的文明脉络与丝绸之路的考古实证。 --- 导言:大唐气象下的考古学建构 本书旨在梳理自二十世纪初叶以来,围绕唐代长安都城遗址及广阔的关中平原地区展开的系统性考古工作,探究这些田野调查与发掘如何重塑了我们对盛唐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全景认知。我们聚焦的并非某个特定机构的纪念活动,而是几代考古人对“长安”这一东方帝国核心的执着追问与科学还原。 长安,这座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超大型都城,其兴衰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本书将从宏观的都城规划布局入手,结合最新的考古勘探数据,细致剖析唐长安城的里坊制度、坊市结构及其与周边环境(如漕运系统、园林水系)的互动关系。我们将运用空间考古学的方法,尝试重建那个“万国来朝”的城市生活图景,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宏伟建筑遗迹的描述上。 第一部:都城平面与空间秩序的重塑 第一章:唐长安城的“宇宙观”:规划理念与礼制基础 本章将深入分析唐长安城的选址哲学——“天子守国门”的战略考量,以及其深受周、秦、汉以来都城制度的影响。重点探讨《周礼·考工记》在唐代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与变异。通过对大明宫、未央宫、兴庆宫等核心宫城遗址的考古发现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不同时期皇帝的政治诉求如何影响了宫殿群的规模、朝向与功能分区。 第二章:里坊制度的考古学解码:社会阶层与日常生命 里坊制度是长安城最具特色的结构要素。本书将借助对数十个里坊遗址(如靖安坊、平康坊等)的测绘和出土遗物分析,研究里坊内部的居住密度、设施完善程度以及其作为社会管理单元的实际运作效率。我们特别关注坊墙、坊门、街道的夯筑技术,以及考古发现如何佐证或修正了史籍对坊市管理的记载。通过墓葬的发掘,结合墓主人的身份背景和随葬品,侧面勾勒出里坊内部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 第三章:城市经济的物质证据:坊市与手工业的考古发现 长安城“坊市制”的严格划分,是其经济活动的独特体现。本章聚焦于西市和东市的考古遗址,分析这些商业中心的物质证据。通过对出土的钱币、陶器、玻璃器、以及各类金属工具的类型学研究,我们探讨唐代工商业的发展水平、技术输入(特别是来自中亚和波斯的工艺影响),以及城市内部的物资流通网络。对城内及近郊手工作坊遗址的挖掘,将提供唐代城市手工业生产效率的量化数据。 第二部:丝绸之路的关中交汇点:物质文化与外来影响 第四章:河西走廊的呼应:长安城中的异域风物 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国际化程度是无与伦比的。本书的重点之一在于梳理那些“来自远方”的考古证据。我们将系统分析城内出土的胡俑、三彩器上的异域人物形象、以及大量进口的香料、宝石残片。通过对这些遗物的风格分析和化学成分检测,追踪它们具体的来源地,从而勾勒出陆上丝绸之路在唐代长安的繁荣景象。 第五章:宗教信仰的并存与融合:佛教、景教与祆教的考古印记 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在宗教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本书将结合寺庙遗址(如大慈恩寺、荐福寺)的考古发现,重建佛教在长安的鼎盛面貌。同时,我们将详细考察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祆教(拜火教)在长安城内的传播迹象,包括相关寺观的遗迹、石刻线索以及特殊的丧葬习俗,以此阐释多元文化在帝国核心区域的共存机制。 第六章:周边的“小长安”:郊外藩镇与陪都的考古学观察 长安的影响力并非止于城墙之内。本章将目光投向关中平原周边,考察如蒲州、同州等战略要地的考古发现,它们如何作为长安的物资供应地或军事屏障而存在。此外,对唐代皇家陵墓群(如乾陵、昭陵)的考古勘察与研究,揭示了帝国最高权力对空间布局的最终掌控力及其礼仪实践。 第三部:田野的记录与技术的进步 第七章:技术的迭代:从传统测绘到地球物理勘探 本书穿插叙述了考古工作本身在过去几十年中的技术演进。通过对比早年基于地图和地面测量的工作与当代采用的地面穿透雷达(GPR)、磁法勘探等地球物理技术在长安遗址的应用案例,展示科学手段如何更精准、更无损地揭示地下埋藏的结构,从而修正了以往的推论。我们将详细讨论在复杂城市化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考古信息提取与保护。 结论:未竟的发现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长安的考古工作仍在继续。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例如城市供水系统的完整重建、特定里坊的功能定位争议,以及隋唐变革时期城市形态的过渡细节。我们期望,本书所梳理的丰富的田野材料和分析框架,能为未来对唐代都城文明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全新的研究视角。 --- 本书特色: 材料扎实: 整合了数十年间分散在不同发掘简报、报告与专著中的一手考古数据。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空间考古学、类型学、环境考古学等多种研究方法。 侧重物证: 强调通过出土遗物和遗迹的分析,来印证、修正或超越传统史籍的记载。 聚焦过程: 不仅关注“发现了什么”,更关注“如何发现”和“这些发现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