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朝代政权更迭频繁,事件如麻,人物众多,可说是中国历史上*难理清的一段时期。目前已有的作品皆较为粗糙、字数不多,未能全面将中国历史上这个“*乱的乱世”的精彩之处描述出来。本书以时间为线,以人物为纲,将此段历史条分缕析地解密出来,让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看起来生动而清晰、幽默而严谨,扣人心弦。
知名学者、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特邀嘉宾 余世存 全文审读并推荐;历史文大神、《回到明朝当王爷》作者 月关;现象级历史畅销小说作家 寒川子 等联袂推荐。
五代十国,堪称中国历史上*黑暗的时期。其乱纷纷,堪比三国!五代十国并不乏震铄古今的英雄人物。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来龙去脉,本书先从“王仙芝、黄巢起义”说开来。唐朝末年中央朝廷宦官当政,腐败而无力,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几乎完全脱离唐朝政权。黄巢在腐败的朝廷控制下,科举屡试不第,最终愤而起义,自此揭开了唐宋之间风云变幻的五代十国的序幕。后梁、后周,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政权相继创立,开展了攻伐谋算、你争我夺的权利游戏。这是一部有态度的历史作品,幽默与严谨兼具。
于迈,湖南汨罗人,为文化公司副总编,曾为《香港商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作者。酷爱乱世史,笔调兼顾论文的严谨和杂文的犀利。主张站在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心的读者角度,去书写可能被忽视的历史真相。《五代十国:*乱的乱世》,自在“天涯煮酒”发帖起便广受追捧,作者也因本帖当选了“快克杯”天涯社区18周年百位经典人物。
第一章 天下反
一 天灾与童谣
二 躁动的口号
三 身份
四 虚荣的破灭
五 命中注定
六 逼不得已
七 待时而动
八 耿耿难眠
九 行路难
十 无形的操控
十一 瞒不住了
十二 一诈到底
十三 打不死的小强
第二章 朱温登场
一 黑暗中的微光
二 铁打的关系
三 失败的秀
四 观望
五 共识
六 众怒难犯
七 分道扬镳
八 单舟赴任
九 合围宋州
十 朱温登场
十一 家庭背景
十二 寄人篱下
十三 狩鹿山野
十四 三缄其口
十五 相遇
十六 朱温投军
十七 传奇之路
第三章 王仙芝之死
一 猛兽的觉醒
二 宰相反目
三 不了了之
四 较量
五 权宦世家
六 王仙芝的愤怒
七 主将怯战
八 撤兵
九 逃跑与独身
十 人事调整
十一 王仙芝之死
十二 幻象如灯烬
第四章 进击的黄巢
一 春风得意
二 金蝉脱壳
三 遍地开花
四 速战速死
五 王凝退敌
六 一路向南
七 焦头烂额
八 占领福州
九 王的怜悯
十 渔网阵
十一 疫病危机
十二 退而求其次
十三 宰相辩论赛
十四 朝堂对撕
十五 导火索之谜
十六 既仇且亲
十七 怒不可遏
十八 北伐宣言
十九 曲折中前进
第五章 广明大动荡
一 广明元年
二 气候与动乱
三 借富济国
四 困局
五 转败为胜
六 无敌和噩梦
七 心中的灯
八 敛兵自保
九 狗腿当政
十 孤守无援
十一 全线崩溃
十二 不实的数字
十三 郑重声明
十四 围援打点
十五 密谋
十六 暗涌
第六章 来之不易的胜利
一 亲阅将士
二 雇人出征
三 带兵出征
四 进军华州
五 潼关攻防战
六 赶赴潼关
七 潼关失守
八 卢携自尽
九 一路心酸
十 看戏与演戏
十一 黄巢进城
十二 张公子的计划
十三 先谈失败
十四 伏尸满地
十五 败亡之象
十六 内虚的强者
十七 登基
十八 劝降诸葛爽
十九 斜谷迎圣
二十 复唐大业
二十一 感动大唐
二十二 郑畋传檄
二十三 补充信息
第七章 黄的昏
一 京城攻防战
二 沥酒为盟
三 高骈假出兵
四 兄弟反目
五 连连失利
六 好事成双
七 选择背后
八 天不助齐
九 插播消息
十 求援无门
十一 归唐大计
十二 时来运转
十三 赴援陈州
十四 顺利解围
十五 危险即临
十六 命不该绝
十七 趁机获利
十八 黄巢之死
十九 尾声(一)
二十 尾声(二)
注释
第一章 天下反
第二章 朱温登场
第三章 王仙芝之死
第四章 进击的黄巢
第五章 广明大动荡
第六章 来之不易的胜利
第七章 黄的昏
拜别李儇、回到凤翔后,郑畋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将佐商议抗贼之事。本来郑畋想趁此之机,给这些武夫们好好上一堂政治课,怎奈未等郑公言毕,众将便炸开了锅:“贼兵正盛,先前以天下兵马之利都未能阻止其兵锋,我们就这么点人去跟他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不如再缓一缓,等待大家伙都到齐了再开打,没必要现在急匆匆地去当炮灰。”
郑畋见众将皆无斗志,不禁勃然大怒:“如此搪塞,诸君难道也想劝我降贼不成!”
言至此,郑畋突然气绝晕倒,脸部被严重剐伤,众人急忙将他抬入寝室,良久方得苏醒,然身不能动、口不能言。
无巧不成书。就在这个时候,黄巢正好派使者带着赦免文书来到凤翔驻地,监军袁敬柔见郑畋已是奄奄一息,就擅自做主,起草降书谢表,又代郑畋署名,满心欢喜地替自己谋划好了后路。
流程走完,袁敬柔便召集众将盛宴款待使者,并举杯道:“现在新天子赦免我等罪孽,我等不胜感激。只是郑公卧病不起,我已代之草署谢表。大使远道而来,我与诸将略备薄酒接风,以示慰谢!奏乐,干杯!”
乐起,众将无一举杯,却是哭声满堂。使者深感不安,以为自己梦游到了别人灵堂,遂问其故。
幕僚孙储答道:“郑公卧床不能前来待客,我等故而悲念。”
使者败兴,草草宴毕,携谢表而去。
未过半日,种种情状便已闹得连市井百姓都知晓了,无一不有感而泣。
郑畋听人报告此事后,突然跃起道:“我早知人心尚未厌唐!贼军败亡指日可待!”于是刺指血写奏表,让自己的心腹将佐快马加急,呈报李儇。又召集监军、将佐,苦言相说,扎扎实实地上了一堂“论叛逆之恶与尽忠报国之善”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众人有感其诚,皆唯命是从。
郑畋复与众人歃血为盟:“誓死效忠朝廷,共赴国难!”从此上下一心,加固城墙,修缮器械,训练士卒,丝毫不敢有所怠慢。
随后,郑畋又秘密与邻近藩帅达成协议,共约合兵讨贼。各道兵马一因良心发现,二因不甘屈居盐贩子皇帝底下受气,便都陆续汇集于凤翔。
当时禁军分别镇守在关中的还有数万人,他们听说天子已离京西狩,一时群龙无首,乱了方寸。郑畋见状,便派人前去招纳这些队伍,皆依归。与妻子商量后,郑畋又散尽家财,用以犒慰士卒。
由是军势大振。士卒日夜戒备,如临大敌。
《大明王朝1566》总结“官场三思”,即思危、思退、思变,知道有危险就躲开危险,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以前哪里错了,往后该怎么改,叫思变。
郑畋久居官场,又岂会不明“三思”之理。然,一心以国为重,势必置朝廷安危于个人安危之上,是故不思己危,或谓“谋国不谋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非如文种之辈贪图禄位而不想退,而是心系社稷不敢退;手段可变,立场不可变,若因立场问题而触犯他人,又岂可违背本心而变作见风使舵之鼠辈。
是故,郑畋虽几度起落[341],却仍不改其赤忠为国之初衷,终感召他人,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向心力。抗贼复唐大业,由是开启
缘分使然,当于迈还不是于迈的时候,我有幸在一座南方小城与他共事过两年。这座南方小城里有一条公交线路,叫“501环线”。顾名思义,你只要搭乘501路公交车便能绕城一圈,虽然是浮光掠影,但城市的繁华与荒芜总归尽收眼底。
两年之后,于迈南下闯荡,不仅经历了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命运起落,还完成了诸多人生大事,从青涩懵懂的少年成长为沉稳老辣的出版人、广受读者追捧的历史热帖作者,同时肩负起家庭责任。可以说,他搭乘的501路公交车已经驶过低矮潮湿的洼地,正往柳暗花明的站点停靠,但这停靠却非停止,下一站会驶上康庄大道还是会遭遇沼泽暗礁皆是未知,这是命运给我们的经验教训,也是生活的真相。
因此,我一点也不难理解,他为何会挖掘五代十国这样一个略显冷门的历史时期。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短短五十四载春秋,中原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先后出现了十几个大小政权,华夏大地四分五裂,英雄草莽层出不穷,三教九流各显“神通”……这个在中学历史课本上一笔带过的时期绝非残唐之余,亦非南唐后主李煜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就能诗意概括的,相反,它暗合了一个人从青年到老年的生命长度,也足以涵盖他一生之中将要经历的惊喜与叵测、将要遇见的君子与小人。
那些在长期的分裂割据与频繁的政权更迭中涌现出来的王侯将相、草野莽汉,各凭本事,逐鹿中原,共同演绎五代十国这出历史大戏。史学即人学,看着一个个历史人物在于迈笔下嬉笑怒骂,目睹他们在山穷水尽处另辟蹊径,在志得意满时惨遭横祸,在波澜不惊的烟火日常中狠下决心,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露怯退缩,有一瞬间我心有戚戚焉——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跨越千年的烽火硝烟落在纸上的始终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欲望。
创作中的于迈是焦灼的——出于对文字本身的追求与对读者智力的尊重,他夜夜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游弋,正史野史兼收并蓄,对于好不容易成文的章节一次次推翻、解构,然后又重塑,为了表达上的举重若轻而在背后使出万钧之力,既努力营造阅读快感又不轻易放弃文学审美,常常因为灵光一现的火花而彻夜不眠……这样的于迈,在身为朋友的我眼中无疑是可爱又熟悉的,他一如多年前站在我身边等待501路公交车的模样:不问前程,只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出发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一提,字体选择适中,注释和引用标注得非常清晰,这对于我这种需要随时查阅史料背景的休闲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当然,内容上的吸引力才是王道。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制度失灵”的剖析。它不是简单地指责某个皇帝的昏庸,而是深入挖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体制性弊端是如何一步步将国家推向深渊的。那种对制度设计缺陷的冷峻反思,让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拔高了。读到关于漕运和盐铁专营的章节时,我深感震撼。权力如何通过控制经济命脉来维持其合法性,即便这个“合法性”在道德上站不住脚。作者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论证了经济基础对政治形态的决定性影响,这比空谈帝王心术要深刻得多。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的平衡掌握得非常好,让人既能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又不至于因为过于学术化而望而却步。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新奇的是它对“文化身份”在分裂时期如何重塑的探讨。在那个政权更迭如走马灯的年代,人们的忠诚对象似乎总是在变,那么,究竟是什么维系了一个群体的认同感呢?作者在描述某些地域的士大夫阶层在权力真空期所扮演的角色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他们似乎成为了某种“精神上的锚点”,即便朝廷已经形同虚设,他们依然通过维护儒家礼仪和经典传承,在精神上维系着某种延续性。这种“软权力”在硬权力崩塌时的作用,是很多宏大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细节。这本书没有把五代十国简单地看作是一段‘黑暗’,而是展现了它如何成为一个旧秩序瓦解、新文化萌芽的‘熔炉’。这种对文化韧性的挖掘,让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它不再仅仅是权力的倾轧,更是一场关于文明内核的坚守与变异。
评分这本历史读物,我刚翻了几页,就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给抓住了。作者对于那个时期的政治生态描绘得极其细腻,完全没有那种干巴巴的史书腔调。你知道的,很多讲历史的,写到权力更迭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堆人名和时间点的罗列,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但这本书不一样,它把那些君主、藩镇、权臣之间的博弈写得像是一场场紧张刺激的棋局。比如,某位节度使是如何利用一个小小的边境冲突,步步为营,最终架空中央的朝廷,那种心理活动的刻画,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忠”与“权”之间纠葛的探讨,这在那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是核心矛盾。读到某个将领在效忠旧主和投奔新主之间徘徊,那种内心的挣扎,作者通过环境烘托和对话暗示,表现得入木三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高明,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解读人心在乱世中的复杂运作。我期待接下来的内容能更深入地挖掘社会底层在权力洗牌时的真实境遇。
评分坦白讲,我不是那种历史专业的科班出身,所以很多宏大叙事的东西,我通常是看不太进去的。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似乎更侧重于从人物的“小传”来折射大时代的变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地方势力崛起时所采用的地域性视角。例如,当他写到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在战乱中反而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超脱”时,那种对地域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没有将所有地方都描绘成一片焦土,而是展现了一种“乱中有序,乱中求生”的复杂景象。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原本晦涩的地理名词和复杂的宗族关系变得清晰易懂。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你面前徐徐展开一幅泛黄的旧地图,每一个山川河流,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辛。我希望后续章节能更多地涉及文化和宗教在那个动荡时期的角色,看看艺术和信仰是如何在权力的高压下寻求庇护或展现韧性的。
评分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开始读这本书的,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直接读到了深夜。吸引我的,是那种极具画面感的战争描写。不同于那些充斥着刀光剑影和血肉横飞的写实描述,这本书的战争场面更注重“谋略”和“后勤”。比如,某次关键战役的胜负,往往不是取决于前线将领的勇武,而是取决于后方粮草的调度,或是某一突发的天气变化。作者将宏大的军事行动拆解成了无数个微小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变量,读起来紧张感十足,充满了悬念。我仿佛能听到号角声,闻到硝烟味,甚至能感受到士兵们在寒风中等待命令时的那种焦躁。此外,作者在描述不同地方军阀的军队构成时,也体现出了极强的洞察力,有的军队依赖重骑兵的冲击力,有的则更偏向灵活的游击战术,这种战术风格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相关,逻辑链条非常完整,让人信服。
评分好书,还没来得及看,不知道跟天涯连载的有没有不同
评分好 很好 非常好 正版 支持
评分非常好看的书,趁着活动多囤点书。
评分还行,可以看看,内容有新意
评分先看看故事,再慢慢读史书。这也是为了带孩子,逼得自己多学点。
评分下次还要继续买!
评分个人觉得文章的编辑还不错 纸质一般
评分一段少有人研究的历史,比较生动的叙述!
评分还没看,这么多人推荐,应该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