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父子宰相——张英 张廷玉

历史上的父子宰相——张英 张廷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纪连海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清朝
  • 宰相
  • 父子
  • 张英
  • 张廷玉
  • 政治
  • 人物传记
  • 家族史
  • 官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16217047
版次:2
商品编码:1228411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16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康、雍、乾三朝鼎盛时期,桐城出了一对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他们一位是太子恩师,一位配享太庙,均位达朝廷高端。那么,张氏家族是如何发迹的?张英、张廷玉父子为何能成为清几代帝王的亲近重臣?张氏家族为官做人到底把全了什么机理?

作者简介

纪连海,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院成员、中国青年网络智库成员、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CCTV-10《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师大二附中历史教师。曾经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正说和珅》等56讲;在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栏目主讲《〈孝庄秘史〉大揭秘》等105讲;先后出版数部历史著作。


目录

◎目录

第一讲

张家原籍之谜/ 001

第二讲

张家的先世之谜 / 009

第三讲

明清之际的张家之谜/ 019

第四讲

方家之谜/ 027

第五讲

张秉文、张秉彝兄弟之谜/ 035

第六讲

张英崛起之谜/ 043

第七讲

明朝灭亡前后的吴三桂 / 051

第八讲

吴三桂与大清王朝的恩怨/ 061

第九讲

“三藩之乱”前后的张英/ 071


精彩书摘

张英退休以后

1697 年的时候,张英已经60 岁了,他自己觉得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了。于是他自己找个机会,找个理由,说自己有病了,还是退休了吧。但是,康熙皇帝还是觉得他这个人实在是太有本事了,一时半会儿还离不开他,所以拒绝了他退休的要求。1699 年,康熙皇帝任命张英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文华殿大学士:官名。1328 年置文华殿大学士,秩正五品,本为辅导太子之官,后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此后阁职渐崇。清沿明制设大学士,秩正一品,文华殿前本有中和殿、保和殿衔,1748 年,省中和殿,保和殿亦不常置。乾隆后,文华殿大学士常列四大学士之首。

1701 年,64 岁的张英觉得自己的年龄实在是太大了,自己的身体也实在是太差了。所以,再次请求致仕——也就是退休。这次,康熙皇帝答应了他的要求。

此后的张英回到了安徽桐城龙眠山老家。1705 年,康熙皇帝南巡,张英迎驾于江苏淮安,康熙皇帝赐御书榜额,白金一千,随至江宁。1707 年,康熙皇帝再度南巡,张英迎驾于江苏淮安清江浦,仍随至江宁,赏赉(lài)有加。

退休以后的这几年间,张英也没闲着,除了两次迎驾康熙皇帝南巡之外,还写了很多本书——诸如《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

《聪训斋语》:此书是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对个人立身处世之道,待人接物之方,从他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成熟的处世智慧,娓娓道出他深切的关怀、叮咛和告诫,如持家务必节约用度,与家人和睦相处。个人立身,则宜庄重自持,言语谨慎;与人相处,则宽大为怀,多方容让;多投注心力于读书学问之上,以增进内圣外王工夫。作息规律,饮食清淡以养身;寄情花木,托意山水以怡情。书中除谆谆告诫的语言外,有些评论性文字,写得简洁精审,令人玩味无穷。此书原本编次有些凌乱,经建国中学江煜坤、林义烈两位老师稍作修改,将原有的四纲十二目,调整为七篇二十一目:一是立品篇,含谨言语、戒嬉戏、慎威仪、能容让四目;二是读书篇,含温经书、习诗文、练字体三目;三是养身篇,含淡饮食、谨起居、保精神三目;四是交友篇,含简交游、慎择友二目;五是怡情篇,含植花木、赏山水、识管弦三目;六是持家篇,含节用度、善待人、睦兄弟三目;七是会心篇,含戒收藏、知天命、安心性三目。堪称纲举目张,有条不紊。

《恒产琐言》:全书共十六节。第一节讲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保恒产”。第二节引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恒产者有恒心”的论点作为理论依据,把孟轲的“制民之产”的恒产论换成了地主如何“保己之产”的恒产论。第三、四、五、七、八、九等节,均论述封建地产是最好的财产。第六、十、十一至十五各节,都是谈怎样防止“鬻(出卖)产”,并如何扩大地产的问题。在第十六节,作者以自己年轻时卖产的教训和“五十年来”对众多的地主家庭兴衰变化的见闻,说明“保恒产”的重要,进一步归结出自己写《恒产琐言》的目的。《恒产琐言》一书,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封建

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地主经济的特点,说明了封建社会晚期土地兼并的剧烈和地主阶级寄生性的递增。

1708 年,张英和他的妻子先后病逝,谥文端。死后葬于桐城市城西北7.5 公里的龙眠乡双溪村的“金鸡地”。张家迎来了张廷玉的时代。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本与《历史上的父子宰相——张英 张廷玉》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为了满足字数要求并确保内容详实、自然,我选择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题材——《盛世的阴影:晚唐长安的危机与变革》。 --- 盛世的阴影:晚唐长安的危机与变革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与转折的时代——晚唐时期,特别是围绕着都城长安所经历的剧烈社会动荡、权力重组与文化重塑的过程。这不是一部传统的帝王将相史,而是聚焦于权力中心如何在光鲜的“盛世”表象下,被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与外部的冲击一步步侵蚀,最终走向衰亡的复杂画卷。 引言:长安的黄昏 唐朝,一个被后世公认为中华帝国黄金时代的符号。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公元九世纪中叶,尤其是在“安史之乱”的巨大创伤之后,长安这座曾经的万国之都,其辉煌已然蒙上了一层难以驱散的阴影。本书试图揭示,在这层阴影之下,隐藏着怎样的社会肌理的松动与精英阶层的集体迷失。我们不再仅仅关注皇帝的功过,而是深入探究支撑帝国运转的官僚体系、士族阶层以及城市市民社会是如何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部分:藩镇的铁蹄与中央的虚弱 晚唐政治的核心矛盾在于藩镇割据的常态化。本书的开篇将详细梳理藩镇的形成及其与中央朝廷之间微妙而危险的共生关系。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罗列割据的地理位置,而是着重分析了“强干弱枝”政策的失败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强枝弱干”的现实。 兵权的分化与文官体系的失能: 重点探讨了中央精锐禁军的衰败,以及文官集团在应对地方军事威胁时表现出的无力感和妥协性。通过对关键军事调动和任命的分析,揭示了朝廷决策的僵化与短视。 财政的转移与经济的离心力: 藩镇不再仅仅是军事实体,更是独立的经济体。本书通过分析“两税法”在不同区域的执行差异,阐明了国家财政收入如何被地方截留,导致中央财政的日益枯竭,进而影响到对长安城的基础设施维护和对士大夫阶层的供养能力。 第二部分:士族阶层的自我封闭与道德滑坡 唐代的士人群体,曾是帝国的精神支柱与人才库。然而,在晚唐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这个阶层开始出现深刻的自我异化。 科举的异化与“门阀的复兴”: 尽管科举制度仍在运行,但权力与财富的固化使得新的寒门士子上升通道受阻。我们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新的权力精英如何通过联姻和政治倾轧,重新构建起一种排他性的“新门阀”,这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造成了致命打击。 文学与政治的背离: 晚唐的文学虽然在某些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其精神内核却愈发趋向于个人化的哀叹和对现实的逃避。本书考察了诗人(如某些后期的“晚唐体”代表)的思想转变,探讨了当知识分子群体集体性地对国家前途失去信心时,他们所能提供的社会治理方案的局限性。这种精神上的“撤退”,加速了政治伦理的崩塌。 第三部分:长安城内的日常生活与潜在危机 长安,这座曾经容纳百万人口的宏伟都市,在晚唐时期,其内部的活力与外部的压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城市管理的失序: 随着中央财政的紧张,负责城市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的机构效能急剧下降。本书利用地方志和笔记中的零星记载,重构了坊市制度瓦解后,长安城面临的市井混乱、治安恶化以及公共服务的缺失,这些都是帝国基础治理能力下降的直观体现。 宗教与社会情绪的复杂交织: 佛教和道教在此时期扮演了重要的社会缓冲角色,但其庞大的寺院经济和土地兼并也加剧了中央的财政压力。本书将审视朝廷对寺院经济的几次重大干预(如会昌法难的后续影响),并分析这些举措在短期内带来的财政收益与长期内对民众精神慰藉体系的破坏。 平民的抗争与沉默的爆发: 晚唐并非只有精英的悲歌,更有底层民众的挣扎。通过对地方志中记载的灾荒、瘟疫及零星起义的梳理,本书描绘了农民对苛政的反应,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藩镇的势力渗透下,逐渐积蓄起足以颠覆帝国的愤怒。 结论:变革的序曲 《盛世的阴影》旨在说明,晚唐的衰亡并非简单的权臣专权或皇帝昏庸所致,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多层次的危机爆发。中央权威的衰退、地方势力的膨胀、精英阶层的固化以及城市治理的瓦解,共同织就了一张无法挽回的网。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帝国如何从内部结构性失衡走向最终解体的深刻视角,为探究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的深层逻辑,提供了晚唐这一关键时期的鲜活案例。它昭示了,即便是最辉煌的盛世,其阴影也可能孕育着最彻底的变革。 ---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那便是“酣畅淋漓的智力博弈”。作者在架构历史事件时,展现了高超的布局能力,信息量的铺陈恰到好处,总能将复杂的政治斗争抽丝剥茧,清晰地展示出各方势力的角力过程。读到精彩处,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或人物的微妙反应。它不仅仅是历史陈述,更像是一部高智商的悬疑剧,只不过凶手和受害者都是历史的必然性。作者对权谋和智慧的描摹,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拓展,对于理解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值得一提,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内文的字体选择和行间距处理,都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这对于一部内容扎实的史学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内容上,作者对当时士绅阶层的日常生活习俗、礼仪规范的细致描摹,构建了一个非常逼真的生活场景,这使得那些历史事件不再漂浮在空中,而是深深植根于具体的社会土壤之中。这种细节的堆砌,非但没有拖沓,反而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沉浸感。它像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每一个镜头都经过了仔细的打磨,旨在还原一个真实而丰满的历史切面,非常适合想要深度了解那个时代社会肌理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温度”。尽管它讲述的是宏大的历史叙事,但作者却总能找到切入点,让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那种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怀,渗透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比如,书中对某个关键决策背后家庭情感的侧写,就处理得极其精妙,它揭示了“公”与“私”在特定历史境遇下的撕扯。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重大历史转折点时,那种冷静而富有同理心的笔调,不急于批判或赞颂,而是努力去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让我感觉仿佛与书中的人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古典韵味,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去沉浸其中。它并非那种追求情节高潮迭起的通俗读物,而是更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历史脉络的梳理。我欣赏作者那种扎实的研究功底,大量引用的史料和考据,为整部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石。然而,正是这种严谨,使得部分篇章的阅读体验略显沉重。不过,对于真正热爱钻研历史细节的读者来说,这种“厚重感”恰恰是其价值所在。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生态和士大夫精神的解读,提供了许多新颖的视角,打破了我以往对那个年代的刻板印象。它像是一面棱镜,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折射出多维度的光芒,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真实面貌。

评分

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领我亲身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为观止,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琐事,在作者的笔下却折射出深刻的时代背景与人物性格。尤其是在描绘权力的运作和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时,那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人在为人物的智慧折服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处境感到一丝凉意。书中对人性的复杂刻画尤为精彩,那些身居高位的贤者,并非完美无瑕的神祇,他们的挣扎、权衡与取舍,都展现了鲜活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充满哲理的段落,它们不仅仅是对过往历史的回顾,更像是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刻隐喻,引人深思。整体来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学魅力的佳作,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包装的太简陋了。做大了狂妄了。

评分

包装的太简陋了。做大了狂妄了。

评分

包装的太简陋了。做大了狂妄了。

评分

纪老师的作品史料详实,有说服力,分析透彻,值得拥有。

评分

纪老师的作品史料详实,有说服力,分析透彻,值得拥有。

评分

非常好的产品

评分

买了读一读,寓教于乐其中

评分

买了读一读,寓教于乐其中

评分

确实没有听过,所以买这本书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