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文明

中国早期文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济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早期文明
  • 考古学
  • 文化
  • 古代史
  • 文明起源
  • 夏商周
  • 历史研究
  • 中国文化
  • 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5412
版次:2
商品编码:122846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早期文明》收入李济先生有关中国古代文明探索和研究的论著七种。这些论著,不仅记录了中国学者以考古学家的锄头**次对地下中国史前文明的探寻,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学者以历史学家的学识对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深邃思考;不仅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弥足珍贵的史料,也是深入探索和研究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历史文献。

作者简介

  李济,人类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1924年开始田野考古。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此为中国学者*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1929年初,领导并参加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发掘,使得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造就出一批水平较高的考古学者。1948年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至1950年任台湾大学教授,并主办考古人类学系。1955—1972年,在台湾地区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目录

本书出版说明
中国文明的开始
叶序
著者序
第一讲 挖掘出中国的历史
第二讲 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发展
第三讲 中国的青铜时代
古代中国文明
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
踏人文明的过程——中国史前文化鸟瞰
山西南部汾河流域考古调查
西阴村史前的遗存
附 文西阴村史前遗址的发掘
繁盛的交响:解析中世纪晚期欧洲的社会、文化与变革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世纪晚期(约1300年至1500年)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欧洲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图景。这一时期是欧洲历史从传统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剧烈震荡期,充满了危机、创新与深远变革。我们不聚焦于古代东方的文明起源,而是将聚光灯投向一个在瘟疫、战争与信仰重塑中艰难前行的西方大陆。 第一部分:危机的深渊与人口的剧变 本书的开篇将细致描绘笼罩欧洲上空的“三大危机”如何相互作用,重塑了社会结构。 1. “大饥荒”与农业的极限: 14世纪初,气候的突然变化——“小冰期”的降临——对依赖传统农业技术的欧洲构成了致命打击。我们将分析气候变化如何导致连续的歉收,土地过度开垦带来的地力衰竭,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深入探讨了中世纪晚期人口压力、土地兼并与底层农民的生存困境。这不是关于早期农耕的介绍,而是关于现有生产力达到极限后的崩溃与调整。 2. “黑死病”的颠覆性冲击: 鼠疫的爆发及其在欧洲大陆的毁灭性蔓延,是本书的核心叙事之一。我们将不仅仅记录死亡人数,更会剖析这场瘟疫带来的结构性后果:劳动力市场的彻底逆转。农奴制加速瓦解,幸存的劳动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议价能力。研究分析了劳动力短缺如何刺激了技术革新(尽管缓慢),并如何改变了贵族与农民之间的权力平衡。 3. 战争与政治的动荡: 长期且代价高昂的冲突,如英法“百年战争”,如何消耗了国家资源并催生了新的军事组织和税收制度。我们审视了封建军队向常备军的转变,以及君主权力在危机中如何寻求加强,为后来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基础。这与早期国家形成中和平或渐进式演变形成鲜明对比,聚焦于战争驱动下的政治重构。 第二部分:信仰的重塑与文化的张力 中世纪晚期是基督教世界内部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也是世俗文化开始抬头的重要阶段。 1. 信仰的危机与教廷的分裂: 罗马天主教会面临权威性的巨大挑战。阿维尼翁之囚(“巴比伦之囚”)与随后的大分裂(Schism)严重削弱了教皇的普世权威。本书详细考察了这种信仰危机如何催生了如威克里夫(Wycliffe)和胡斯(Hus)等早期改革思想的兴起,这些是对早期教会权威的直接挑战,预示了未来的宗教改革,而非对早期宗教形态的描述。 2. 经院哲学的黄昏与人文主义的曙光: 尽管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哲学体系仍然强大,但其僵化的经院体系在应对新的社会和科学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将重点分析在意大利城邦兴起和传播的“人文主义”(Humanism)思潮。这不是对古典学问的简单复兴,而是对人类能力和现世价值的重新肯定,关注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人的作品,他们开始将目光从来世转向尘世的荣耀与个体的经验。 3. 城市化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随着贸易的恢复和技术的进步,欧洲城市的力量日益壮大。我们将探讨汉萨同盟等商业组织的运作模式,分析行会制度的复杂性、城市自治的实践,以及新兴的富裕商人、银行家阶层(如美第奇家族)如何积累财富并干预政治。这些社会经济力量的崛起,是不同于早期农业社会结构的重要标志。 第三部分:艺术、技术与迈向新纪元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技术创新和文化表达如何为下一时代的飞跃做准备。 1. 印刷术的革命: 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被视为欧洲历史上的分水岭。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一技术如何打破了知识的精英垄断,加速了思想的传播速度,对学术交流、宗教改革乃至民族语言的标准化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这是一种彻底改变信息传播范式的技术突破。 2. 艺术风格的演变: 从哥特式建筑的宏伟尖顶到早期文艺复兴绘画中对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的关注,艺术反映了社会心态的变化。我们将分析乔托等先驱者如何开始将自然主义引入绘画,以及这种对现实世界的精确描摹,如何反映了日益增长的世俗观察力和科学精神。 3. 探索的序曲: 尽管“大航海时代”的主体发生在16世纪,但中世纪晚期在航海技术(如更精确的指南针、星盘的改进)和地理知识上的积累,以及对地中海外贸易路线的渴望,构成了对外探索的直接驱动力。对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5世纪末期进行的早期探险活动的考察,揭示了欧洲人走出旧有地理范畴的内在冲动。 通过对中世纪晚期欧洲在危机、抗争与创新中的复杂面貌的剖析,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关于欧洲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受制于农业和教会权威的社会,逐步演变为一个充满活力、商业驱动、并开始向全球扩张的近代前夜的深刻理解。本书的重点完全置于这一特定的、充满张力的历史转型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对史料的运用和解读上展现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审慎与洞察力,这绝非一般通俗读物所能企及。它明显建立在扎实的学术根基之上,但高明之处在于,作者深知如何“为大众服务”而不“牺牲严谨性”。每一次关键论断的提出,都能看到作者在不同学派观点之间的穿梭与权衡,他没有简单地采纳某一主流学说,而是搭建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论证框架。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早期信仰体系形成的章节,那段文字对陶器纹饰中反复出现的符号进行了极其细腻的符号学分析,将之与当时的自然环境、生存压力紧密结合起来,推演出一种极具说服力的“环境决定论”的变体。这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论证过程,让我在阅读时,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像是参与了一场高级别的智力辩论,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忍不住要拿起其他资料去印证和深思。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对“文明”定义本身的挑战和拓展。它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那些宏大叙事中常见的、由国家权力主导的城市化进程或文字的出现。相反,作者把视野放得很低,放得很广,深入到那些常常被主流史学忽略的边缘地带。比如,书中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早期工具制造技术的地区差异性,以及不同氏族群体在水利工程上的协作与竞争模式。这种微观的切入点,反而揭示出一种更复杂、更具韧性的社会组织形态。它让我意识到,文明的诞生并非一个单一的、线性的事件,而是在不同的地理单元中,由无数次技术革新、社会适应和文化交流共同催生的“多中心”现象。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历史”解构,重塑为一个由无数细小、动态的“生命故事”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基调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对人类早期探索精神的深切敬意,这使得全书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作者在阐述早期人类面对洪灾、瘟疫、食物短缺等极端生存压力时,所展现出的非凡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令人动容。这不是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一种对“人类潜能”的歌颂。我读到关于早期历法和天文观测的段落时,感受尤为深刻——那些远古的先民,仅仅依靠肉眼和简单的刻痕,就构建出了对宇宙秩序的初步理解,这其中包含的耐心、智慧与哲学思辨,是后世任何复杂仪器都难以完全取代的。这种对“无中生有”的创造过程的赞美,让我在合上书本后,对当下生活中的许多挑战,都多了一份从容和信心,仿佛能从那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力量。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来看,这本书显然是下了大工夫的。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但内页的留白和字体选择却又非常现代和舒适,这本身就是一种微妙的平衡。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地图和插图的运用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精准度与艺术性的结合。那些复原图不是空泛的想象,而是基于最新的考古报告和地质数据推演出来的,细节考究到植被的种类和房屋的朝向。当我对照着书中的彩页地图,想象着数千年前河流改道、山脉隆起的地理面貌时,那种时空穿梭感是极其强烈的。可以说,这本书在视觉上传达的历史信息量,与文字内容形成了一种完美的互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使其更像是一部值得珍藏的“视觉人类学”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完全没有那种传统历史著作的枯燥和说教感。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技艺高超的民间故事讲述者,用一种充满画面感和生命力的笔触,将那些尘封已久的古老传说和考古发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历史节点时的那种轻盈与深度并存的技巧。比如,在描述早期社会结构演变时,它没有陷入僵硬的社会学模型分析,而是通过聚焦于几个关键的仪式场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描绘,让人真切感受到社会规范是如何在人与人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和固化的。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使是对相关领域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迅速被吸引进去,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探索那个蒙昧而又充满创造力的年代。读完之后,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冰冷的年代和人名,而是一群鲜活的先民,在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广袤土地上,摸索着走出人类文明第一步的坚定身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