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研究第3辑

文化遗产研究第3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遗产
  • 遗产研究
  • 文化研究
  • 历史学
  • 考古学
  • 博物馆学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物保护
  • 民俗学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1741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840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化遗产研究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492
字数:7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化遗产研究第3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编的学术论文集,包括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管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研究、田野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文物分析测试研究、工业遗产·公众考古·其他等方面内容。

目录

目录
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管理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 杜金鹏 (1)
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首次评估的一些看法 杜金鹏 (7)
大遗址承传与美丽城镇的文化复兴 孟宪民 (11)
西安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研究 郭薛 (28)
层叠古都映新辉——从都城遗址看洛阳地区文化遗产保护 赵雅楠 袁广阔 (38)
浅议瑕丘遗址的保护利用 崔宗亮 (46)
大型基本建设与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 基本建设与文化遗产的共生双赢 于龙成 (52)
基于生态博物馆概念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以汉阴凤堰梯 田为例 曹雪利 (89)
遗址保护与展示设计研究 皮宇飞 刘力维 (102)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研究
岩画保护研究综述 郭宏 (125)
羊头山石窟保护研究 曹雪利 (143)
田野考古发掘现场保护
论田野考古与文物保护的信息采集问题——以冶金考古为例 陈建立 (151)
论实验室考古中四个基本考古概念的应用 王迪 (156)
考古现场出土文物清理与保护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上思县出土三合土棺的室 内考古清理与文物保护为例 梁宏刚 (170)
不同埋藏状况下考古遗存的现场包装方法 李存信 (189)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科技成果与有关案例回顾 梁宏刚 杨军昌 (198)
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
馆藏文物的病害类型与腐蚀程度研究探索 郭宏 梁宏刚 (221)
中国古代青铜器修复技艺的传承现状与思考 李彦平 (240)
一件铁釜的保护与修复 王浩天 韩宝宁 张红燕 (249)
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铁质文物的分析和保护修复初探 赵君妮 (266)
浅谈瓷器修复中的清洗与做坯补缺工艺 郭正臣 (275)
江西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霞帔后期保护初步研究 石钊钊 (284)
褐地大团窠骑虎胡人纹锦残片修复及吐蕃锦初探 赵芮禾 (305)
鎏金工艺及汞蒸气治理 霍海峻 (320)
文物分析测试研究
古代青铜器表面“漆古”研究进展 刘薇 陈建立 (328)
广西合浦地区出土汉代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研究 闵晨 李永春 陈坤龙 潘路 (337)
陕西三原城隍庙倒塌铁旗杆分析研究 沈璐 陈坤龙 梅建军 (348)
军都山玉皇庙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 任文勋 李延祥 (361)
法门寺地宫出土智慧轮宝函的科学分析与研究 谭盼盼 杨军昌 姜捷 (366)
广元千佛崖石窟石刻重层彩妆颜料分析 卜海军 (380)
中国帝王专用植物染料——柘黄 徐津津 柏小剑 符津铭 龚德才 (390)
山西沁源清代契约用纸与现代麻纸对比研究 安海 李辉芳 何鑫 龚德才 (400)
陶鬲煮水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朱旭明 潜伟 (413)
沁阳市博物馆藏康熙御书点翰堂法帖碑表面风化层分析测试 梁宏刚 刘勇 (424)
工业遗产 公众考古 其他
英国铁桥峡地区工业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陈依 潜伟 (446)
公众考古教育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范潇漫 (465)
试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房山区石经山为例 陈雪飞 (471)
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李彦英 (478)
编后记 (483)
岁月留痕:西方艺术史的宏伟叙事 本书聚焦于西方艺术自古典时期至现当代各个关键阶段的演变脉络、核心美学思想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 我们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探讨艺术家如何在其所处的时代精神下,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媒介,构建起人类文明中关于美、真理与存在的永恒对话。 第一部分:源起与奠基——古典的辉煌与中世纪的虔诚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古希腊的城邦,探究古典主义艺术的理性之光。我们将详细分析公元前五世纪雅典艺术的黄金比例原则,从帕特农神庙的建筑细节到菲狄亚斯雕塑中对人体理想化的追求。这种对和谐、秩序与清晰的强调,不仅塑造了早期西方的审美标准,也成为后世文艺复兴复兴的核心动力。 随后,视角转向古罗马,重点考察其艺术的实用性与帝国叙事功能。罗马人如何将希腊的造型艺术与自身强大的工程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和写实的肖像雕塑,这些都是权力与永恒的视觉宣言。 中世纪的艺术(约500年—1400年) 是一个被宗教精神主导的时代。本书将深度解析拜占庭艺术的金色马赛克与象征主义,以及西欧哥特式大教堂的“向上寻求天国”的建筑哲学。我们不会简单地将此阶段视为“黑暗时代”,而是会细致考察其复杂的象征体系、手抄本插画的精妙,以及罗马式朴拙力量与哥特式光影交织的内在逻辑。重点分析圣索菲亚大教堂和沙特尔大教堂如何通过光线、空间和图像叙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信仰世界。 第二部分:人性的觉醒与科学的理性——文艺复兴的革命 文艺复兴时期(约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 是西方艺术史上一次对人本身价值的重新发现。本书将清晰梳理这场运动的地理中心——佛罗伦萨和罗马——的转变。 我们详细探讨了透视法的发明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绘画对三维空间的认知,将观众拉入一个可测量的、理性化的世界。达·芬奇的“晕染法”与解剖学研究,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天顶画中对人类形体的史诗般描绘,以及拉斐尔和谐的构图艺术,都被置于人文主义思潮的背景下进行解读。 威尼斯画派的色彩革命及其对光影的表现,也将作为重要的分支进行讨论。此外,北欧文艺复兴,特别是丢勒和凡·艾克的油画技术突破,如何与意大利的古典复兴形成有趣的对话与差异,也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 第三部分:戏剧性与奢华的盛宴——巴洛克与洛可可 进入17世纪,欧洲社会和宗教冲突加剧,艺术风格随之转向巴洛克(Baroque)的动感与激情。本书将分析巴洛克艺术如何作为反宗教改革的有力工具,其核心在于通过强烈的戏剧效果、光影对比(明暗对照法)和情感冲击力来打动信徒。 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与戏剧性光线、贝尼尼雕塑中捕捉到的瞬间动态(如《圣特蕾莎的狂喜》),以及鲁本斯充满生命力的色彩与人体,构成了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同时,我们将考察巴洛克在不同地域的变体:西班牙的宗教沉思、佛兰德斯的世俗描绘,以及法国路易十四宫廷的古典主义巴洛克。 紧随其后的是洛可可(Rococo)风格,作为巴洛克奢华的精致化表现,它将焦点从宏大的叙事转向贵族生活的私密、享乐与优雅。法国的瓦托和布歇的作品,揭示了启蒙运动前夕的轻盈与感伤情绪。 第四部分:秩序的重建与情感的解放——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决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艺术史,是一场理性与情感的激烈交锋。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 受到启蒙运动的推崇,它回归古希腊罗马的朴素、道德感和英雄主义,强调清晰的轮廓和冷静的叙事。雅克-路易·大卫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性绘画,是这一风格的典范。 然而,对绝对理性的反叛催生了浪漫主义(Romanticism)。浪漫主义者拥抱想象力、自然伟力、异域风情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泰奥多尔·席里柯的《梅杜莎之筏》所蕴含的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以及弗朗西斯科·戈雅对人类非理性黑暗面的探索,标志着艺术主体性的进一步解放。威廉·特纳对光线和氛围的捕捉,预示着印象派的到来。 第五部分:现代的开端——从现实到抽象的飞跃 19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剧变和摄影技术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艺术家的使命。 现实主义的兴起,如库尔贝,拒绝了学院派的理想化,直面劳动阶级和日常的粗粝真实。印象派则将目光投向了瞬息万变的光影和色彩本身,莫奈、雷诺阿等人将画架搬到户外,捕捉“瞬间的印象”,彻底打破了传统对形体的固定描绘。 本书随后深入分析后印象主义三巨头——塞尚对形体结构的重构、梵高对色彩与情感的极度释放,以及高更对原始与符号的追寻,他们为20世纪的现代主义奠定了多重基石。 第六部分:世纪的断裂与重塑——20世纪的先锋浪潮 20世纪的艺术是爆炸性的、多元的、充满探索精神的。我们将详细剖析各个关键流派如何挑战既有的艺术定义: 野兽派(Fauvism) 对色彩的绝对自由使用; 立体主义(Cubism) 对视觉认知的彻底解构,以及毕加索如何将多重视角并置于二维平面上; 未来主义 对速度、机器和暴力的迷恋; 抽象表现主义 和至上主义如何完全放弃再现客体,转而关注艺术媒介本身的物质性和创作过程中的内在精神。 最后,本书将简要触及波普艺术(Pop Art) 对大众文化符号的挪用,以及极简主义(Minimalism) 对艺术品本体论的终极拷问,以此收束对西方艺术宏大叙事的回望,为读者理解当代艺术的复杂性做好铺垫。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艺术家和作品的罗列,而是将艺术史视为一部伴随着哲学、政治、科学和宗教思想不断自我批判与进化的史诗。 我们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清晰的图像分析,展现艺术如何作为人类精神文明最持久、最鲜活的见证。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最难得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避免了陷入晦涩难懂的学术“黑话”泥潭。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非常高超,即便是面对那些极度专业的概念和理论模型,他也能找到一种兼具准确性和可读性的表达方式。比如,在解释一个复杂的文化传播路径时,他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河流的分支和汇聚,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过程描绘得清晰可见。这种“化繁为简”却又不失深度的文字功底,使得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得以极大地拓宽,不仅是专业研究者,即便是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也能从中汲取到巨大的养分。我个人认为,衡量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准之一,就在于它能否有效地搭建起专业领域与大众理解之间的桥梁,这本书无疑是搭建得非常成功的一座。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是它在宏大叙事与个体微观视角之间拿捏得炉火纯青。我们常常在谈论文化遗产时,习惯于聚焦于那些帝王将相、宏伟建筑,仿佛历史是由一小撮精英书写的。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镜头拉近,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日常实践。比如,对于某一时期民间丧葬习俗的细致描摹,没有使用枯燥的条例罗列,而是通过对出土陶俑服饰纹样的细微变化,重构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命周期和对来世的想象。这种从“物”到“人”的转换,让那些冰冷的文物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烟火的气息,感受到普通人在面对生老病死时的情感波动,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教条,而是触手可及的人间悲喜剧。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文化连续性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讨论深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当前社会对“遗产”的定义和保护理念。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实体文物的抢救性保护上,而是更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性遗产——那些口头传统、技艺流程、乃至群体记忆的消亡危机。作者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全球化浪潮下,地方性知识系统面临的巨大冲击,以及这种冲击对人类文化多样性构成的潜在威胁。书中对于一些濒危手工艺的个案分析,不仅仅是记录其制作过程,更深入剖析了其社会功能、经济价值以及传承人精神层面的困境。读完之后,我不再仅仅将文物视为静止的物件,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节点。这种前瞻性的批判和对未来文化生态的关切,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史学记录,更像是一份充满紧迫感的时代宣言,激发了我作为现代公民,对如何参与到文化守护中的责任感和行动意愿。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我被其中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密的论证结构所震撼。作者似乎毫不留恋于表面的浮光掠影,而是直接深入到挖掘现场的泥土和档案室的尘埃之中。整本书的行文逻辑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层层剥开文化现象的表象,直指其深层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动因。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之浩瀚,几乎让人望而生畏,那些跨越不同语种、不同学科的旁征博引,无不体现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尤其是在探讨某个特定器物起源的章节,作者将考古学、人类学、甚至早期冶金技术的发展都纳入考量,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让人不得不折服于这种“全景式”的考察方法。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接收知识,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它强迫你暂时放下既有的偏见,跟随作者的思路,重新审视那些你以为早已了如指掌的历史片段。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厚实的纸张,温润的触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封面那深邃的靛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厚重感,仿佛一打开扉页,就能穿越时空,与那些沉睡在时间长河中的故事进行对话。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其考究,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倦。我特别欣赏它在插图和图表的处理上,那些历史遗址的黑白照片,颗粒感十足,带着强烈的纪实美学;而对于复杂的文化脉络图示,更是清晰明了,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这种对手工艺和现代印刷技术的完美结合,让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甚至会特意将它摆放在客厅的书架上,仅仅是作为一种装饰,也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人文气息和知识的深度。它传递出的那种对物质载体的尊重,本身就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无声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