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涅槃:从皇宫到故宫博物院

紫禁涅槃:从皇宫到故宫博物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十洲 著
图书标签:
  • 故宫博物院
  • 紫禁城
  • 历史
  • 文化
  • 文物
  • 宫廷
  • 建筑
  • 中国历史
  • 艺术
  • 博物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77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409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当今博物馆学者吴十洲先生热心研究故宫博物院之诞生及其八十年来成长之历程,以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数年辛勤广罗史料分析,又采访耆老燕谈,加以参考印证,可称文献足徵。益以史学卓识之长,纂成数十万言巨著,使人敬佩无量。不佞厕身博物院工作,已近七十年,闻见之事虽有万千,能述其原委者则百无一二。

—— 单士元

●十洲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故宫院史,至今30年,故宫始终是他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他虽然未在故宫工作,但一直关注故宫,了解故宫。《紫禁涅槃》一书,反映了他多年来院史研究的成果。

—— 郑欣淼

●作者的记述从辛亥革命紫禁城内设立“小朝廷”开始,至近年来的故宫大修与“平安故宫”工程结束,将故宫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变迁和一系列重要事件放在中国百年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内附百余幅老照片和藏品图,裸脊锁线精装,制作精美。


内容简介

《紫禁涅槃:从皇宫到故宫博物院》主要记述了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设立“小朝廷”至今的故宫百年历史,展现了一座皇家宫殿成为国家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读者能从中看到一座皇宫的变迁,也能看到一个国家从封建末期到国民革命到内忧外患再到和平时代的历史轨迹。

作者参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对故宫百年历程中的重大事件进行了翔实的描述,如“南北和议”与“清室优待条件”“小朝廷”时期的国宝流失和复辟梦,日本之干涉,逐溥仪出宫,故宫开院、故宫博物院成立初期的艰难,国宝大迁徙,共产党接手故宫博物院之后的建设,文物迁台和台北故宫的建立,故宫大修与“平安故宫”工程,故宫学的设立等。还包括有故宫与卢浮宫、白金汉宫、克里姆林宫、艾尔米塔什、凡尔赛宫等世界级皇宫博物院的比较,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的交流等内容。


作者简介

吴十洲,本名吴卫国,1953年生,江西鄱阳人,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故宫学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教育中心主任。出版有《两周礼器制度研究》《紫禁城的黎明》《乾隆一日》《百年斋号室名摭谈》《帝国之雩——18世纪中的干旱与祈雨》《归去来兮:那些去往台湾的文化名家》等著作。


目录

第一章 皇室天家的宫廷宝藏 、

1 “紫禁城”之所谓

2 中国皇家收藏的秘密

3 设立皇室博物馆的计划

第二章 革命的妥协与“清室优待”

1 孙中山的国民革命运动

2 武昌起义与封建君主制的覆亡

3 “南北和议”与“清室优待条件”

第三章 “小朝廷”的黄昏

1 神秘的宫廷管家——内务府

2 宫禁十三年的少年“万岁爷”

3 悄然流失的宫廷收藏

4 “小朝廷”的复辟梦

5 日本人之窥视与干涉

6 1925 年前的古物陈列所

第四章 “基督将军”文戏武做,逐溥仪出宫

1 “基督将军”的“首都革命”

2 鹿仲麟实演“逼宫”戏

3 孙中山先生秘书处的复函

第五章 来自“五四”知识分子的认识

1 “恭贺溥仪君迁升之喜”的钱玄同

2 匹马单枪与“风磨作战”的周作人

3 胡适进宫心态之谜

4 新月派的诗人们与泰戈尔来访

5 语丝社与鲁迅对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

第六章 故宫之开院

1 清室善后委员会与“公开一切”的原则

2 故宫博物院成立

3 故宫博物院的理事会、董事会与权力制衡关系

4 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与故宫博物院的学术储备

5 北大考古学在故宫的学术建设方面的作用

6 北大文献学、档案学在故宫的学术建设方面的作用

7 中国营造学社与紫禁城里的古建筑学

8 博物馆学在故宫的学术建设方面的作用

第七章 故宫与罗浮宫、艾尔米塔什开放之比较

1 皇室收藏与皇家博物馆

2 大革命造就大博物馆

3 三座皇宫博物馆之开放比较

第八章 故宫博物院成立初期的坎坷历程

1 故宫博物院的四次“改组”

2 经亨颐提案与《故宫博物院组织法》

3 理事会管理与短暂的“鼎盛时期”

4 “国宝”大迁徙

5 五大常任理事国与“五大博物馆”保护国家文物

6 “完整故宫保护计划”

第九章 共产党接手故宫博物院

1 “统了都拿来,统了都认识”

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新的挑战

3 前进中的故宫博物院

4 接续的故宫学脉

第十章 飞去的黄鹤

——两岸两座“故宫博物院”

1 故宫文物运台

2 台北故宫博物院建立

3 黄鹤楼与飞去的黄鹤

第十一章 故宫学与平安故宫工程

1 故宫学术的脉络与“故宫学”

2 故宫大修与“平安故宫”工程

3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故宫博物院

第十二章 两岸故宫博物院比较

1 多件故宫珍品文物与台湾擦肩而过

2 180 万件对60 万件——两岸故宫文物各有特色

3 乾隆的台湾与台湾的乾隆

4 中华文化的定海神针与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5 两岸故宫博物院的交流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序言

序 一

当今博物馆学者吴十洲先生热心研究祖国北京故宫博物院之诞生及其八十年来成长之历程,以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数年辛勤广罗史料分析,又采访耆老燕谈,加以参考印证,可称文献足征。益以史学卓识之长,纂成数十万言《紫禁城的黎明》大作,使人敬佩无量。不佞厕身博物院工作,已近七十年,闻见之事虽有万千,能述其原委者则百无一二。十洲先生嘱余写数语为介,自思樗栎之材,何敢序于大作之端,若赘言于末,亦非衰朽无知之叟可能相称。如方雅命,又感不恭,乃强记所知,拉杂复陈,皆属老生常谈之言,用以塞责而已。

查紫禁城张博物院之匾额,虽始于1925 年10 月,而其权兴则在1914 年。当1911 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成功,肇建民国,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1912 年1 月1 日。2月12 日清帝宣布退位,掌握军政大权的清室总理大臣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政见绝对赞同共和主义。2月13 日孙中山先生提出辞职书于参议院,并荐袁世凯自代。2月15 日参议院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到会者十七省代表,袁世凯得十七票当选。此后袁世凯制造北京兵变,不去南京就职,3月6日允其在北京受职。4月1 日,孙中山先生莅临参议院行解职礼。届时袁世凯在北京行使临时大总统职权。根据孙中山先生在南京议定的对清室优待条件,清室交出政权,溥仪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象征政权的外朝金銮殿,乃由民国管理。这时袁世凯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氏,是一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者,目睹辛亥革命后沈阳故宫、热河避暑山庄所藏历代文物,监守自盗者有之,惧文物散佚,在民国3 年(1914)乃倡议将两处陈设和库藏运至北京,在故宫武英殿、文华殿成立古物陈列所,从两处运京文物二十多万件,这是紫禁城皇宫成为博物院的开始。第二年袁世凯改民国为王朝体制,自称皇帝,年号洪宪,并有将太和殿更名承运、中和殿更名体元、保和殿更名太极之议。事未果行,只是将旧匾额满文取下,溥仪所居内廷未动,现仍保存满汉合璧之匾额,还拟以红色为新朝所尚之色,制作出嘉禾图案宝座、服饰等。行将举开国大典之时,参与推翻清室的爱国将军蔡锷在云南起兵反袁,全国响应。袁世凯尚未及在皇宫登基,帝制梦只有八十三天而夭折,袁世凯抑郁而死。当时未用上的洪宪服饰等物,仍留在紫禁城中,其后古物陈列所曾经作为展品,可惜这历史短暂的遗物,早已作为废品处理,或许当有遗存,余非典守者,已不能道其详矣。

袁世凯帝制未成,却引起仍在紫禁城居住的溥仪复辟之念。忠于清室的大经学家康有为和掌握兵权的武人张勋等人,在民国6 年(1917)拥戴溥仪复辟。一时北京城龙旗飘扬,并任命大批官员。康有为任为弼德院副院长,院址暂在坤宁门之左,其匾额在1925 年犹存。在复辟之际,掌兵权者段祺瑞与张勋有隙,在天津马厂誓师反对。复辟之梦十三天即烟消云散。当段祺瑞军队围困北京城时,康有为避居租界美森院,曾赋诗曰:“高木鸣蝉午苦暑,围城炮声密如雨。步廊搔首莫问天,下帷且校《春秋》注。”一代经学大师,在失望之际,只得校《春秋》以解愁。这次溥仪复辟是背叛民国罪,当时民国政府大官,大都为清室遗老,将责任推到张勋身上了事。溥仪仍平安地居住在紫禁城内,但再复辟之念未释于怀,忠于清室的遗老之流,亦怂恿其间,国内由康有为游说各省督军,金梁遴选人才,英国人庄士敦进入紫禁城为溥仪英文教师,实际非请来的“家馆先生”, 而是参与溥仪复辟阴谋,带有国际性变更中国国体之意。虽然是秘密进行,但风声早已外露。

1924 年11 月,冯玉祥将军在推翻贿选总统曹锟之后,由其将领鹿钟麟、警察厅总监张璧、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民主革命的北京大学教授李石曾,劝请溥仪迁出紫禁城,以断其用紫禁城为再复辟之根据地。报纸哄传称之为“逼宫”, 其实质是完成辛亥革命未竟之业。此举可载入史册。

溥仪出宫后,由当时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宫中物品分清公私。属于公者为历代历史文物以备成立博物馆的展品,也是大公无私之事;属于私者为溥仪生活衣物钱财包括金银锭等,均由溥仪带去。又制定严密点查规章以取信于国人。清室善后委员会刚刚进入点查工作,这时北京政府变更,段祺瑞以执政名义掌握政权,怀念故主,由执政府秘书厅发布命令制止点查清宫物品。此令既下,点查物品事遭到挫折。在溥仪第一次举行复辟时,段祺瑞在天津马厂誓师,表示反对,为人民所赞赏。有人举一联曰:“ 蔡松坡滇池起义,段合肥马厂誓师。” 前一句是指蔡锷反袁世凯称帝,下一句是指段祺瑞反溥仪复辟。通过这次制止点查, 有请溥仪二进宫之意。由此可知,蔡锷反袁称帝、维护民国是真,段祺瑞反溥仪复辟是假。并借“三一八” 惨案指控缔造故宫博物院元勋李石曾教授是学生游行幕后制造者,致使李教授出京避祸。1924年年底孙中山先生北上到京,清室曾向中山先生声诉,要求政府履行优待条件。孙中山先生秘书处以优待条件早已为清室自己废弃,清室亦无再请民国政 府履行优待条件之理驳之,清室亦无言以解。段祺瑞执政时间不长,军阀张作霖以大元帅名义在北京行国家元首之权,清室善后委员会又遭摧残。一位爱护博物院的社会名流江叔海先生,愤而不接受聘为大学长之职。随之不久直鲁联军又进北京,干涉紫禁城事,更为粗鲁,将当时主持院务的陈垣教授逮捕,同时又将公正廉明的博物院监察员庄蕴宽先生软禁。博物院之厄运,在诞生两三年中频至。时政局不定,国家之政权都在北洋军阀手中。

1927 年北伐成功,1928年国民政府正式任命易培基为院长。易氏到院之后,百废俱兴,院事出现光明。到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三省,故宫博物院在1933 年将部分文物南迁,社会沸腾,出现易氏盗宝案。事属突然,院中群众既无所见,亦无所闻,易培基因此受抑含冤而死。院事遭到极大挫折。公正的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在易培基含冤逝世时写一副挽联曰:“最毒悍妇心,沉冤纵雪公为死;误交卖友客,闲官相攘谋竟深。”道出当时国民党一位号称元老的夫妇二人,制造陷阱,致易氏于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政协根据真实史料,印成《故宫盗宝案真相》,与吴稚晖所作挽联均系实录。1937年日本又发动卢沟桥事变,大举侵略我国。故宫一部分人员随文物流离西南各省,北京一部分人以留守之责,留在北京,故宫大门则一度紧闭。当时日人亦未进入故宫抢劫。其时日人气焰方张,何以如此?揆其意图在灭亡我国,北京故宫文物,已视为日本掠夺中国文物收藏之外府。忙于军事侵略,不急于夺宝。在日本末路将临之前,北京成立了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曾派人接管故宫博物院,亦无日人参与。后知其原因,是避居上海、天津一部分爱国人士知有伪满洲国之近属,阴谋接管故宫博物院,乃请当时伪政务委员会派人接管,可避日人进入。抗战胜利,由南京政府派人接收,文物无损,只是在日本投降之前的1944 年,掠走无款识的破铜缸数十。在八年日人占据中,故宫应算是幸事。方期在胜利后开展博物院事,又在三年解放战争之中,博物院工作亦不能顺利前进。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故宫博物院喜庆新生。紫禁城黎明之后,经历数十年,坎坷道路,随新中国,始得见旭日东升,光辉普照。博物院各类文物事业,在保管、陈列、研究、鉴定等专业人才辈出的时代里,与旧日相比,可称青出于蓝,令人欣喜。使人有患不足虞者,近年在维修紫禁城历史建筑,老一辈哲匠大都逝世,娴熟传统工艺者后继乏人。绍继业箕裘之人才,今日亟宜谋之。借《紫禁城的黎明》出版之机,以告贤者。

单士元

1992 年春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紫禁涅槃:从皇宫到故宫博物院》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含任何有关该书本身的描述,且力求自然流畅,无生硬痕迹。 --- 书名: 帝国黄昏:清末的权力更迭与文化转型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作者名]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细腻的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个古老帝国在内忧外患中经历的剧烈权力更迭与文化转型。聚焦于从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建这一关键历史阶段,本书旨在揭示在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的巨大张力下,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思想观念是如何被深刻重塑的。 第一部分:风雨飘摇的末世图景 本书首先描绘了在晚清“天朝上国”迷梦破灭之后,朝廷内部的权力真空与派系斗争的白热化。详细梳理了洋务运动的成就与局限性,分析了甲午战败如何成为压垮清廷精神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重点剖析了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保守势力与以光绪皇帝为代表的改革力量之间的复杂博弈。 我们细致考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不仅将其视为一场政治斗争,更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思潮冲突中进行审视。通过对当时重要官员、士绅阶层、乃至部分开明立宪派人物书信、奏折的深入挖掘,勾勒出决策层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集体焦虑与分歧。 第二部分:新旧交替间的社会肌理 这一部分着重于社会层面的变迁。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和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松动。本书探讨了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他们如何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创办新式学堂,成为颠覆传统儒家伦理的先锋。 在城市空间中,蒸汽机、电报线的引入,不仅仅是技术的更迭,更是生活方式和权力运行逻辑的根本改变。我们通过对当时报刊、小说中对“新事物”的描绘,展现了普通民众在面对陌生世界时的抵触、模仿与适应。从旗人的衰落到城市商贾阶层的壮大,每一个群体都在寻找新的生存坐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晚清的军事现代化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从北洋水师的建立到湘军、淮军的兴衰,分析了军事力量如何从传统的卫戍职能,逐步演变为影响中央政治的核心力量,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思想的熔炉与革命的酝酿 思想的解放是本书的另一条重要主线。我们追溯了西方哲学、政治学说,特别是民族主义和共和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孙中山及其同盟会的活动,并非孤立的政治事件,而是长期以来思想启蒙成果的集中爆发。 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思想框架在实践中的破产,以及如何被更激进的“全盘西化”思潮所取代。通过对梁启超等重要思想家著述的辨析,展现了知识精英们在探寻“富强之道”过程中经历的反复与挣扎。 在这一部分,我们详尽考察了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的局部起义,剖析了保路运动、萍浏醴起义等事件如何一步步将革命的火种散播到社会各阶层。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而是长期累积的政治矛盾和群众不满的集中释放。 第四部分:帝制终结与共和曙光下的阴影 本书的尾声部分聚焦于武昌起义后,帝国的迅速瓦解过程。详细记录了袁世凯的崛起,以及他如何利用手中的军事和外交资源,在各方势力之间进行精妙的平衡与操控,最终迫使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 然而,共和的建立并非意味着历史的圆满。本书的叙事在此处转向审慎与反思:共和政体的脆弱性、革命党人的局限性,以及旧有官僚体系的惯性,是如何使得初生的民主共和国面临被威权人物架空和蚕食的危险。对“二十一条”的分析,揭示了外部压力如何与内部权力斗争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危机感。 结语 《帝国黄昏》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以及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为民族命运奔走疾呼、力挽狂澜的无数个体的艰难抉择。它不是一部简单的事件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权力、文化与身份认同在剧变时代中重塑的深刻研究。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笔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像是在用文字构建了一座座精美的场景。无论是对昔日紫禁城内奢华生活的细致描摹,还是对故宫博物院初建时筚路蓝缕的艰难历程,作者都展现了惊人的细节把控能力。那种氛围感是如此强烈,让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残留的香料味,能听到宫廷内低低的私语声。这种沉浸式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立体的画卷。对于喜欢研究建筑、服饰或生活美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参考和想象空间。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过去与我们当下的认知。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于“变迁”二字所蕴含的复杂情绪的精准拿捏。那不是简单的怀旧或批判,而是一种复杂的、带着敬畏的审视。书中对那些老一辈工作人员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凭着一股信念去抢救、整理和保护珍贵文物时的那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描写得感人至深。这种奉献精神,与书中描述的皇室的逐渐式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真正的价值和力量的来源正在发生转移。这本书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历史责任感的唤醒,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并且对脚下这片土地上承载的文明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部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清朝末代皇室成员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的内心挣扎与命运转折。作者似乎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有着极深的洞察力,将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贵族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存、如何适应新的身份和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于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的捕捉,比如他们在宫墙之外如何学习现代知识、如何处理与外界的关系,这些都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种从极致的荣耀跌落到平凡的复杂情感。文字的张力十足,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性的温暖与无奈。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了历史的某个侧面,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人物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看到宏大叙事背后,一个个鲜活而脆弱的个体。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或许在于它成功地将“权力中心”的消亡与“文化遗产”的诞生这两条主线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们通常阅读这类历史题材时,要么关注政治权谋,要么关注艺术考古,但这本书却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展现了物质形态的巨大转变如何映射着精神世界的迁移。它让我们看到,当一种旧的秩序崩溃后,那些曾经被赋予神圣光环的物件和空间,是如何通过“博物院”这一新的载体,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这种对历史遗存意义的重新定义,是全书最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它不仅仅是在回顾,更是在探讨如何在新时代中“活化”历史。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它并非采用传统的线性时间轴,而是通过不同主题的碎片化叙事,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和交织。这种跳跃式的叙事手法,反而更能凸显出历史变迁的巨大张力。每一次场景的切换,都仿佛是一次思想上的重置,让人不得不思考“传承”与“断裂”的深刻含义。书中对文物保护与文化身份认同的探讨尤为深刻,它超越了单纯的纪念馆介绍,上升到了对民族精神根源的追问。作者的思考逻辑严密,论据扎实,无论是对于史料的引用还是对于当代解读的阐述,都显得成熟且富有远见。

评分

音乐发现自己,阅读发现世界。

评分

详细讲述了清末民初故宫变迁史 风云变幻中 自有文脉族根

评分

物流很快,支持正版

评分

拿到手里就很喜欢,但是还没开始看

评分

好歹用个小纸箱啊,两本书角都压坏了。

评分

给力

评分

搞活动买的性价比很高

评分

实惠,快递也给力!赞?

评分

好歹用个小纸箱啊,两本书角都压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