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时报拥有强势影响力 
 《生命时报》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环球时报》社主办, 已成为国内新闻界、健康界公认的高品质,并拥有广泛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目前报纸发行量近80万。曾荣获“健康科普*佳语言奖”“*具影响力媒体奖”等奖项,连续5年被国家邮政总局评为“全国畅销类报刊”, 作为大众健康类媒体入选“2013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百强榜”,是百姓身边值得信赖的健康顾问。 
 《生命时报》媒体平台表现也同样出色,新浪微博近300万粉丝,微信公众号则拥有70万+粉丝。 
 
 2. 图书内容强势保障 
 《生命时报》与20多位院士顾问、国内数千名专家(洪昭光、胡大一等)、300多家全国三甲医院,以及遍布全球的500多位驻外记者携手,将的防病知识、实用的生活指导、科学的饮食习惯进行传递。图书内容由《生命时报》专家团队重新梳理、增补和修订,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阐释,都是一点就通、一用就灵的养生知识。 
 
 3. 妙趣横生的人体使用说明书 
 生动医理知识解说×漫画配图×实用妙方,内容读来不只没有医学基础的人能秒懂,连年轻人都能笑着一口气读完。本书教你自查、自测、自愈,轻松掌握小病不求医的智慧,从此不再病急乱投医,自己就可以做家人值得信赖的保健医生。
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人体使用说明书,教你自查、自测、自愈,轻松掌握小病不求医的智慧。 
 看脸“算出”高血脂,生病时淋巴会报警,从6个肿的部位,捕捉疾病的蛛丝马迹……藏在身体里的疾病探测器,一用就上手。 
 “会哭”的人更长寿,鼻炎这个杀手不怕冷,都是五官科不得不说的事。 
 三个指标决定“腰龄”,内脏肥胖有四个表现,心跳也能“听”出这么多病,这才是科学的“读心术”……身体的健康指标,自己也可以测。 
 自己的“骨量存款”要管好,感觉身体被掏空,多半是你的肾在报警,卵巢这个器官是女人的健康“开关”,生育和美貌都由它掌管……用对方法治未病、抗衰老。 
 健康也能以如此轻快的方式进行解读,让没有医学基础的人秒懂,从此不再病急乱投医,自己就可以做家人值得信赖的保健医生。
生命时报社 
 
 隶属于《人民日报》社,由《环球时报》社主办,是国内新闻界、健康界公认的高品质并拥有广泛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生命时报与20多位院士顾问、国内数千名专家(洪昭光、胡大一等)、300多家全国三甲医院,以及遍布全球的500多位驻外记者携手,将防病知识、实用的生活指导、科学的饮食习惯进行传递。 
 
 曾荣获“健康科普佳语言奖”“具影响力媒体奖”等奖项,连续5年被国家邮政总局评为“全国畅销类报刊”, 作为大众健康类媒体入选“2013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百强榜”,是百姓身边值得信赖的健康顾问。 
 
 《生命时报》依托强大的记者、专家和平台资源,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已拥有70万+粉丝,其中《熊小知说健康》板块单篇阅读量高达10万+。 
 
 《生命时报》微博:@生命时报 
 《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生命时报 
 《生命时报》官网:http://www.lifetimes.cn/
自2010年开通以来,生命时报微博的原创内容几乎每天都会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大V转载,被誉为“健康媒体的风向标”。 
 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复杂又深奥,生命时报致力于用通俗的语言传递科学的声音,通过对标题和内容反复打磨、推敲,传播大家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点就通、一用就灵的养生知识。《神奇!一把卷尺“量”出你的疾病风险》《“中年发福”是一把杀猪刀,十几种慢性病因它而起》……这些让人一看就想探个究竟的标题,让枯燥生涩的医学知识显得有趣且“干货十足”。 
 “生命时报”微博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受访专家,比其他健康类微博更有可信度。生命时报的科普内容背后,是由20多位院士顾问、国内数千名专家、40多家政府机构、300多家全国三甲医院以及遍布全球的500多位驻外记者一起组成的强大报道阵容。生命时报发布的内容经过专业把关,能及时传递国外新的健康理念和前沿的治疗成果,令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和名医“对话”。
第一章 
 身体里的疾病探测器 
 1 血脂高不高,“看脸”能知道 
 2 你身体里有个“疾病探测器”,摸一下就知道了 
 3 心脏好不好,看耳朵上这条皱纹就知道 
 4 这种会骗人的胃病有70多种症状,一道题测出它是否缠上你 
 5 你“肿”了吗?从6个肿的部位,捕捉疾病的蛛丝马迹 
 6 一张表测出你的血管“年龄”,看完不少人傻眼了 
 7 血液稠成这样了,还不去“稀释”?!你当它是糨糊啊 
 8 你的血管正在悄悄变“脆”,你敢握拳30秒测一测吗? 
 9 “犯困”不等于缺觉,也可能是这些病悄悄来了 
 10 一旦有这8个症状,该管管你“调皮”的内分泌了 
 11 中国1.2亿人患上“第四高”,这些城市的人要小心了 
 12“ 发福”也是一把杀猪刀,9种慢性病因它而起 
 13 这5种“脚相”隐藏全身疾病,赶快脱鞋看看 
 
 第二章 
 五官科不得不说的事 
 1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会哭的人长寿啊 
 2 我的黑眼圈是天生的,但你们的还有救…… 
 3 鼻炎这个杀手不怕冷,教你如何“逮捕”它 
 4 每个人,都有一颗可能“致命”的坏牙 
 5 我哭着对你说,口腔溃疡也有“恶性”的 
 1 完美乳房长什么样?乳腺专家的标准答案是…… 
 2 A4纸只能测腰围,教你一个黄金标准测“腰龄” 
 3 脂肪长在这里最危险,可怕的是你根本“看不见”它 
 4 心脏是个“怕老”的器官,一个动作帮你测出心脏好坏 
 5 心跳也能“听”出这么多病,这才是最科学的“读心术” 
 6 你的肺功能有没有变差,用一根火柴就能测出来 
 7 很多结石是“吃出来”的,帮你排查体内的石头 
 
 第三章 
 健康指标,你自己也能测 
 1 完美乳房长什么样?乳腺专家的标准答案是…… 
 2 A4纸只能测腰围,教你一个黄金标准测“腰龄” 
 3 脂肪长在这里最危险,可怕的是你根本“看不见”它 
 4 心脏是个“怕老”的器官,一个动作帮你测出心脏好坏 
 5 心跳也能“听”出这么多病,这才是最科学的“读心术” 
 6 你的肺功能有没有变差,用一根火柴就能测出来 
 7 很多结石是“吃出来”的,帮你排查体内的石头 
 
 第四章 
 身体天生有智慧 
 1 2亿中国人骨量“储备不足”,1分钟教你养好骨骼 
 2 人天生就是“弯的”,强行掰直的后果是…… 
 3 人身上这个地方,居然藏着一条“生命线” 
 4 原来心脏病也分男女!你的“护心软肋”就在这里 
 5 血脂“正常”,血管也会堵!别被你的体检结果“骗”了 
 6 感觉身体被掏空,多半是你的肾在报警 
 7 这个器官是女人的健康“开关”,生育和美貌都由它掌管 
 8 警惕!原来膀胱里有个危险的“疾病三角区” 
 9 如果告诉你尿很干净,你是不是“吓尿”了 
 
 第五章 
 简单实用的健康小窍门 
 1 10个人里9个肠胃差,这篇科普文拯救消化不良的你们 
 2 你的肠道“变黑”只需要8周,简单3招就能清肠 
 3 千呼万唤shǐ出来?这篇“防便秘攻略”解救你 
 4 简单又管用的长寿动作,帮你清理血管 
 5 血管正在悄悄长“斑”,简单4招就能清理 
 6 一生中平均感冒200次,这个小诀窍让你不会吃错药 
 7 这是一个尴尬的动作,却承包了你多个器官的健康 
 8 怕疼的人请进,总有一种止痛方法你用得上 
 9 被“痒”刑折磨的你,学会这5招才能刑满释放 
 10 每种保健品都有小脾气,摸准了“补”到点子上 
 11 你的免疫力满格,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的礼物
血脂高不高,“看脸”能知道 
 看脸“算出”高血脂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除了找对象、追星,医生看病有时也“看脸”。 
 一次,有位做支架的病人在女儿的陪伴下到医院就诊,医生无意间看了一眼病人女儿的脸,马上问她:“你血脂高不高?” 
 当时她笑着说:“医生,我这不痛不痒的,还天天吃素,血脂不可能高吧。” 
 在医生的再三劝说下,她去查了血脂。第二天,她拿着报告单回来了,惊讶地问:“医生,你真神了,怎么一眼就看出我有高血脂?” 
 其实,这个“看脸”发现高血脂的方法并不神秘,你也能学会。熊小知先带你了解一下血脂,再教你怎么“看脸”。 
 血脂高不高,这个指标很重要 
 血脂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磷脂等类脂,而胆固醇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之分。 
 其中,“坏”胆固醇升高危害最大,它会在血管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不断增大,使动脉逐渐狭窄甚至阻塞,就会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等病。 
 如果这些斑块突然破裂脱落,更会迅速堵塞血管,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俨然是一枚枚埋在人们体内的“不定时炸弹”。 
 因此,“坏”胆固醇是血脂检查的重要参考指标。 
 据统计,我国血脂异常患者已突破2.2亿人。经常应酬的“精英”、喜欢动物内脏的“吃货”、不爱运动的“宅族”、嗜酒如命的“醉翁”,这4 类人出现高血脂的风险较高。 
 火锅、烧烤在美食界的江湖地位难以撼动,动物肾(腰花)、肝、脑、心等随之成了餐桌上的常客,这给血脂升高带来了隐患。 
 动物内脏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如100克猪脑的胆固醇含量就高达2000毫克,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的每天300毫克多了近6倍。 
 此外,吸烟、肥胖、绝经以后的女性和40岁以上的男性,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都是高血脂的高发人群,应关注血脂水平,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治疗。 
 眼部两个变化,提示血脂升高 
 高血脂在脸部的信号,主要在眼睛上,重点看两个部位。 
 眼睑:看看有没有“黄色瘤” 
 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眼睑上新出现黄色、橘色或者棕红色斑块或者结节,不痛不痒,就很可能是黄色瘤。它常长在上眼睑的内眼角处, 也可能出现在面部其他部位或膝盖上,针头或黄豆大小,边缘略高出皮肤表面,质地较柔软。 
 黑眼球:看看有没有“老年环” 
 如果黑眼球边缘出现一圈灰白色的、宽约1~2毫米的环状结构,称为老年环。老年环多发生在有动脉硬化和高胆固醇血症的老人身上,有时,血脂过高的中青年人也会出现。 
 40岁以下的年轻人出现老年环,更应当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需要提醒的是,只有一部分高血脂患者会出现黄色瘤和老年环,没有黄色瘤和老年环不代表没有高血脂。因此,平时体检中关注血脂水平十分重要。 
 运动加饮食,控制好血脂 
 很多人想不明白自己控制了饮食、也运动和吃药了,为啥还是没能控制好血脂?其实,你可能陷入了一些认识误区,熊小知就先帮你“扫雷”,再给你一些建议。 
 1.学会“挑食” 
 很多人为了减少油脂摄入,会拒绝吃油炸食品。不幸的是,盖浇饭、糖醋里脊、地三鲜等食物,也是“藏油”大户。浇饭中有较多脂肪,建议高血脂人群吃饭时把菜吃了,少吃或不吃菜汤。糖醋里脊、青椒炒煎蛋、红烧带鱼、地三鲜等虽然菜名里没有“炸” 字,但其中的肉、蛋、鱼、菜等一般会先过油,所以常被大家忽视。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控制了饮食血脂就一定不会高了。 
 人体内胆固醇的产生只有10%来自食物,饮食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体内代谢紊乱的人,只吃素食也可能出现胆固醇过高,所以体型较瘦的人也可能有高血脂。 
 2.运动至少坚持3个月 
 要看到控血脂效果,至少坚持运动3个月。如果总是练练停停,容易导致身体吸收率大大提高,储存能量的能力增加,不仅不利于血脂状况的改善,可能还会使血脂升高。 
 有研究认为,如果停止运动1个月,此前带来的有益改变还会消失。较为全面地改善血脂状况至少需要3个月,长期坚持比集中锻炼更有效。 
 血脂高的人,可随身带一个握力球(又称减压球),每次捏20次左右,可促进上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活动关节、增强心脏收缩力, 并有利于镇静和舒缓心情。 
 3.喝点豆浆 
 一般来说,把豆子提前浸泡8~12小时,制成的豆浆味道更香浓,口感也更细腻。泡豆水溶出的物质有一定的保健效果。比如,植酸和单宁, 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上升速度。 
 4.药不能停 
 随便停药是万万不行的。如果血脂水平确实控制得很好,也没有冠心病等问题,可咨询医生后减量,看看效果。如果血脂出现“反弹”,说明还需要维持原剂量。 
 
 最后还要提醒一句,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查一次血脂,并注意控制饮食、合理锻炼。 
 不知道你有没有关注过自己的血脂水平?快看看你身边人的眼部, 如果发现了高血脂信号,一定要早点告诉TA!
Hi,欢迎来到我的趣味科普世界 
 
 你好,我叫熊小知,是《生命时报》新媒体中心的医学编辑。我们的相遇意义非凡,从你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起,就收获了一个贴心的健康顾问。 
 我是一只健康科普界的“四有新熊”。我的理想,是解答你们所有的健康困惑。 
 
 出身有“背景” 
 我的“背景”可不一般。《生命时报》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环球时报社主办,是一份高品质的大众健康报纸。2015年11月,我在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ID:LT0385)发布了第一篇科普文章,开启了全新的趣味科普世界。 
 《黄帝内经》中说“上医治未病”,最高明的医生,知道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疾病发生了再治疗。我希望将板着面孔的医学知识,转化成有料又有趣的文字,让你们成为自己的“上医”。 
 
 手中有“知识” 
 拥有医学专业背景的我,身后有20多位院士,数千名权威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与他们并肩做科普,我的底气和信心更足。 
 在这里,你不仅能知道疾病是怎么来的,还能学会如何预防和应对。从五官到内脏,熊小知将为你逐一剖析每个部位的健康问题。 
 
 科普有“趣味” 
 如何让医学知识浅显易懂还有趣?我给每个话题设计了7张原创漫画,构成一个“科普小剧场”,只为召唤出你们更多的阅读兴趣。 
 我还特别会“察言观色”,眼皮上长包可能是血脂高,耳朵有皱纹提示心脏或许不好,不同肿胀部位藏着疾病的蛛丝马迹……只要你用心阅读,就会发现这本书里藏了很多有趣的知识。 
 
 天生有“人缘” 
 每周日,铁杆粉丝都等待着熊小知的准时更新。周一到周六,总有网友在微信后台评论里 “催更”,甚至还把熊小知作为微信头像。大家的花式告白,都成为了我生产好内容的动力。 
 《从“脂肪肝”到“肝癌”只有四步,你的肝脏该减肥了》等文章,一经微信发布,很快就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 
 
 除了这“四有”,我还有一颗希望你健康的真心,也藏在这本书里。相信它会和书中的知识一起,填补你和健康之间的所有缝隙。
不得不说,《熊小知说健康:医点就通》这本书的书写风格简直太对我的胃口了!我平时是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也喜欢读那些有深度、有逻辑的文章,但同时又受不了枯燥乏味的学术术语。这本书完美地平衡了这两点。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健康知识点的时候,都像是抽丝剥茧,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侦探片,让你忍不住想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但同时,它又充满了人情味,偶尔插入一些幽默的段子,或者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例子来佐证观点,读起来一点都不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一些建议非常具有操作性,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你“具体怎么做”。比如,针对某个具体的健康问题,它可能会给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详细分析每种方案的优缺点,让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觉得作者是真的用心在为读者考虑。
评分这本《熊小知说健康:医点就通》带给我的惊喜,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赋权。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小病秧子”,稍微有点不舒服就容易胡思乱想,上网搜一堆似是而非的信息,结果反而更加焦虑。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的迷雾。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病”,其实是身体在发出信号,告诉我们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书中的观点非常积极且充满建设性,它鼓励我们主动去了解身体的需求,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疾病的发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预防”的强调,以及如何通过日常饮食、运动、作息等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来构建强大的健康基石。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任由健康摆布的弱者,而是可以积极主动地去管理和维护自己身体的“健康管家”,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天呐,我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叫《熊小知说健康:医点就通》的书,当时完全是被这个名字吸引了,感觉挺亲切,好像有个懂行的朋友在旁边细细跟你聊健康似的。我平时就对养生保健挺上心的,但总觉得很多书讲得太专业,看半天也云里雾里,要么就是过于浅显,根本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所以,当我看到“医点就通”这几个字时,心里那个期待啊!我当时就想象,这本书肯定是用大白话,把那些复杂的医学知识掰开了揉碎了讲,让我这个普通人也能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而且“熊小知”这个名字,让我感觉作者一定是个很接地气、很有人情味的人,估计写出来的东西不会板着脸,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读起来肯定不枯燥,甚至能让人会心一笑。我真的迫不及待想知道,它到底是怎么把那些“难啃”的健康知识变得如此容易理解,又是怎么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轻松实践,从而真正做到“医点就通”的。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市面上那些“健康指南”类的书籍总有点保留意见,总觉得它们要么内容过于空泛,要么就是推销某种特定的理念或产品,看完之后发现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是《熊小知说健康:医点就通》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把健康问题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了身体是一个整体,各个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比如,它可能会在讲肠道健康的时候,顺带提到睡眠质量对肠道的影响,又或者在讨论皮肤问题时,会联系到饮食和情绪。这种 holistic 的视角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看似无关的症状,背后可能有着共同的根源。而且,书中的案例分析也特别精彩,真实地还原了很多普通人在面对健康困境时的迷茫和无助,然后循序渐进地给出合理的建议,让人感觉非常 relatable,仿佛作者真的走进过我们的生活,了解我们的困境。
评分这本《熊小知说健康:医点就通》简直是我健康路上的“及时雨”!作为一个长期被各种小毛病困扰,又常常因为不懂得如何正确应对而焦虑的人,我尝试过很多种方法,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这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才发现里面的内容是如此的深入浅出。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些冰冷的数据和理论,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健康问题入手,比如熬夜后的疲惫感、换季时的感冒、或者是一些消化不良的小烦恼。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把这些看似复杂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解释得明明白白,感觉就像身边有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告诉你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们该如何去“安抚”它。读完之后,我不仅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很多可以直接应用于生活的实用技巧,真的感觉自己掌握了主动权,不再是那个手足无措的“病急乱投医”的小白了。
评分学习家庭养生知识,保护身体健康!
评分实用至上,工具书值得收藏
评分通俗易懂,用明了的语言描述难懂的医学知识,值得购买的书籍,京东发货快,值得信赖
评分年度重磅 热卖畅销. 装帧优秀
评分书角有灰
评分学习家庭养生知识,保护身体健康!
评分包装好物流给力,正版书非常满意
评分内容很实用!
评分书很漂亮,就是内容感觉没论证的科学性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