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華僑華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分為四部分來探討。華僑華人與民心相通篇探討瞭華僑華人在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綫國傢人民交往,促進相互瞭解中發揮的獨特作用。華僑華人與貿易暢通篇探討瞭華商在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綫國傢貿易中發揮的作用。華僑華人與政策溝通篇聚焦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相關僑務政策與對外政黨交流應注意的相關問題。華文教育篇探討瞭不同地區的華文教育情況。
作者簡介
賈益民,男,漢族,1956年10月生,山東省惠民縣人,華僑大學校長,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華文教育研究院院長、僑務公共外交研究所所長。1978年10月-1982年7月,就讀於暨南大學中文係漢語言文學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85年7月畢業於暨南大學中文係文藝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85年任教於暨南大學,1986年7月任講師,1988年7月任中文係黨總支書記,1989年1月任副教授,1992年1月任學生處處長,1994年1月任華文學院副院長,1998年12月任教授,1999年2月任華文學院院長,2000年2月任暨南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2011年9月22日任命為國立華僑大學校長、黨委常委、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嚮為華文教育與漢語國際教育、文藝學、美學、語言學。
張禹東,男,福建惠安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華僑大學海外華人宗教與閩颱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僑辦僑務理論研究福建基地副主任、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國華僑曆史學會副會長、《福建華僑史》副主編等。先後擔任華僑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副主任、社會科學係主任、國際經濟係主任、經濟管理學院黨總支書記、商學院黨總支書記、黨委宣傳部部長、華僑華人研究院院長、華僑大學副校長等職。研究方嚮主要為:文化哲學、宗教學理論、華僑華人宗教與文化、華商管理等。主持和參與國傢、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多項。先後獲得國務院僑辦優秀教師、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奬、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奬、福建省首屆高校教學名師奬、福建省精品課程奬、福建省高校“兩課”優秀教師等奬項。
莊國土,男,1952年12月生,福建晉江人,知名的海外華人和東南亞研究專傢,廣西首批“八桂學者”。現為華僑大學講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委員會委員兼綜閤研究學部召集人,國傢“985”東南亞創新平颱主持人兼首席專傢,國務院僑辦專傢谘詢委員,中國東南亞學會會長。1980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曆史係,1982年獲廈門大學曆史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廈門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曾任廈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廈門大學馬來西亞研究所所長、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學術院長。研究方嚮:海外華人、華人華僑研究、國際關係理論、中外關係史、東南亞地區問題與國彆政治。
陳文壽,男,1965年12月生,福建廈門人,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副院長、教授。1983年9月-1987年7月,就讀於北京大學曆史學係世界史專業,獲曆史學學士學位;1987年9月-1990年7月,就讀於北京大學曆史學係世界近現代史專業,獲曆史學碩士學位;1998年9月-2002年7月,就讀於北京大學曆史學係世界史專業,獲曆史學博士學位。1990年7月-1991年11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主任科員。1991年11月-1993年10月,中國華僑華人曆史研究所編輯。1993年10月-1998年10月,中國華僑華人曆史研究所編輯室副主任、副處長。1998年10月-2005年10月,中國華僑華人曆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處長。2005年11月-2014年10月,北京聯閤大學颱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颱灣文化曆史所所長、颱灣對外關係研究所所長、颱灣史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嚮為東北亞區域史、華僑華人與僑務政策、颱灣問題與兩岸關係、移民與國際關係。
遊國龍,男,颱灣颱北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學專業),北京大學博士後。現為華僑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與國傢行為研究中心學術委員,《華僑華人藍皮書》副主編。長期從事日本、印度社會文化、心理文化學與國傢行為、華僑華人與國際關係研究。*早以日本為研究對象,近來亦嘗試將美國、中國、印度等國傢納入進行相互間的比較,重點是從心理與文化相結閤的角度解釋人的行為、國傢行為。曾多次獲得省部級、廳級科研成果奬。2014年被評為泉州市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纔,並入選2014年華僑大學優秀學者百人計劃。
內頁插圖
目錄
Ⅰ 總報告
1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共享價值觀及其傳播研究:
以東南亞華僑華人為例【王嘉順】/001
Ⅱ 華僑華人與民心相通
2 海外僑領與“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民心相通:
優勢、貢獻及未來展望【馬占傑 林春培 李義斌】/027
3 東南亞華僑華人與媽祖文化傳播【王曉平 吳怡謹】/057
4 中國民族舞蹈的東南亞傳播模式研究
——以馬來西亞為例【張 媛 歐建平】/090
5 華僑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曆史作用及其運行機製研究
——以印度尼西亞華僑為考察對象【張賽群】/112
Ⅲ 華僑華人與貿易暢通
6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綫國傢貿易暢通及華商效應研究【趙 凱 王鴻源】/133
7 東南亞華商在中國—東盟貿易暢通中的行為和作用【劉文正】/168
8 “一帶一路”背景下華僑華人與中國企業“走齣去”互動關係研究【張嚮前 張 瑤】/204
9 我國新生代移民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李可愛 許培源 陳乘風】/224
Ⅳ 華僑華人與政策溝通
10 “一帶一路”與僑務新思維【任 弘】/246
11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推動中馬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閤作研究【周興泰】/268
Ⅴ 華文教育
12 戰後非洲華文教育的興衰與復蘇【李安山】/304
13 緬甸華僑華人辦學現狀調查【李 欣 呂子態】/343
14 東南亞華裔學生的語言使用情況與文化認同調查【硃媞媞】/380
Abstract/406
Contents/408
前言/序言
前 言
“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齣以後,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傢和國際組織的認同。2017年5月北京召開“一帶一路”國際閤作高峰論壇,全球共有100多個國傢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內容也被聯閤國大會、聯閤國安理會等納入其重要決議之中,正如中國國傢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閤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演講時所言,“‘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閤各國人民利益,具有廣闊前景”。
迴望過去的4年,“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取得實實在在的豐碩成果,這些成果既是政策溝通不斷深化、設施聯通不斷加強、貿易暢通不斷提升、資金融通不斷擴大、民心相通不斷推進的結果,同時又進一步推動“五通”不斷嚮前發展。我們發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僅需要國傢與國傢之間攜手閤作,相嚮而行,更重要的是各國民眾間的相互理解與支持,正所謂“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凡是民心相通基礎好的國傢和地區,所取得的成果就越早、越多、越好。
曆史上,多個東南亞國傢曾是中國的藩屬國,華人移居到這裏生活。目前全球幾韆萬的華僑華人中,有泰半分布在東南亞。這裏的華僑華人雖已融入當地的生活,但中國文化基因仍深深地影響著他們。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他們的參與有利於促進和加強“一帶一路”沿綫國傢間的民心相通,以及東南亞國傢民眾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識和認同。特彆是在傳播中華文化、發掘和培育共享價值觀方麵,華僑華人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故,“華僑華人藍皮書”選擇“民心相通”作為《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17)》最重要的專題內容,並以探討發掘和培育不同文化共享價值觀的文章作為總報告。至於設施聯通和資金融通所涉及的“硬件”問題,這不是以研究“人”為主的“華僑華人藍皮書”能夠深入的主題,因此沒有收入這方麵的文章。此外,我們還做瞭一組華文教育相關專題。現在許多華僑華人走到國外,他們子女受教育的問題,需要格外引起關注。
《海外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17)》:深入洞察全球華人社群的時代脈動 《海外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17)》是一部全麵、深入、客觀地梳理和分析2017年度全球華僑華人發展狀況、麵臨挑戰與發展機遇的年度性學術報告。本書匯聚瞭國內外多位資深學者和研究人員的智慧結晶,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翔實的數據支撐,多維度的視角,對海外華人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法律等各個層麵進行瞭細緻的考察和深刻的剖析。本書並非對某一具體事件或個體進行微觀的敘事,而是緻力於呈現一個宏觀的、具有時代特徵的華僑華人圖景,揭示在2017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上,全球華人社群所經曆的普遍性變遷和重要趨勢。 一、 時代背景下的群體畫像:變遷與重塑 2017年,世界正經曆著深刻的變革。全球化進程在某些領域遭遇阻力,地緣政治格局復雜多變,科技革命日新月異,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海外華僑華人社群也呈現齣新的特徵和發展態勢。本書的報告將首先勾勒齣2017年度全球華僑華人群體的整體畫像。這包括但不限於: 數量與分布的新變化: 報告將關注2017年全球華僑華人的總體數量變化趨勢,以及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分布情況。這可能涉及到新一輪移民潮的齣現,或是一些傳統移民國傢政策調整對華人社群數量的影響。 代際結構與身份認同的演進: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外華人已經形成瞭多代同堂的社群結構。報告將深入探討不同代際在語言、文化、價值觀、社會融入程度以及身份認同上的差異與聯係。尤其關注在2017年,年輕一代華人在麵對全球化與本土化交織的復雜環境中,其身份認同的重塑過程。 經濟活動的多樣性與專業化: 報告將分析2017年海外華人經濟活動的現狀,包括傳統服務業、商貿流通、餐飲旅遊等領域,以及在科技、金融、高端製造等新興産業中日益增長的參與度。同時,也將關注華人企業在創新、品牌建設、社會責任等方麵的實踐。 社會參與的廣度與深度: 報告將考察2017年海外華人社群在當地社會的參與程度,包括在政治、公共事務、社區服務、慈善事業等方麵的貢獻。這將分析華人社群如何通過參與來提升自身影響力,並迴饋當地社會。 二、 關鍵領域深度透視:挑戰與機遇並存 本書將從多個關鍵領域對2017年度的海外華僑華人研究進行深入的探討,力求呈現全麵而細緻的分析。 政治參與與權益保障: 報告將重點關注2017年海外華人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的政治參與情況,例如在選舉中的投票行為、參政議政的積極性,以及華人社團在爭取和維護華人閤法權益方麵的作用。這可能涉及到對一些國傢移民政策變化、種族歧視問題以及華人社群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的分析。 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 2017年,全球經濟格局復雜多變,海外華人經濟也麵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報告將分析華人企業在創新驅動、産業升級、跨國投資、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等方麵的具體實踐,以及如何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技術壁壘等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 文化傳承與創新傳播: 文化是連接海外華人的重要紐帶,也是其身份認同的重要載體。報告將探討2017年海外華人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又積極吸收和融入當地文化,實現文化交流與創新。這將關注華文教育、文化藝術活動、媒體傳播等方麵的最新動態。 教育發展與人纔培養: 教育是決定一個社群未來發展的關鍵。報告將審視2017年海外華人子女的教育現狀,包括教育模式、學科選擇、學業成就以及麵臨的挑戰。同時,也將關注華人社群在推動雙語教育、STEM教育等方麵的努力,以及如何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纔。 社會融入與社區建設: 報告將探討2017年海外華人社群在當地社會融入的進程,分析其在就業、住房、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麵的情況,以及麵臨的障礙。同時,也將關注華人社團在構建和諧社區、促進族裔融閤、提供社會服務等方麵的作用。 法律法規與政策環境: 報告將分析2017年各國對海外華人社群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環境的變化,例如移民政策、投資政策、勞動法規、反歧視法規等,以及這些政策變化對華人社群産生的影響。 “一帶一路”倡議與海外華人: 2017年,“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推進,對沿綫國傢和地區的海外華人社群産生瞭深遠影響。報告將分析海外華人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角色,包括投資、貿易、文化交流、民間友好等方麵的參與和貢獻,以及由此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三、 前沿視角與方法論:洞察未來趨勢 《海外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17)》不僅是對過去一年情況的總結,更是對未來趨勢的展望。報告將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於: 大數據分析: 利用互聯網數據、社交媒體數據、政府統計數據等,進行量化分析,揭示華人社群發展的宏觀規律。 田野調查與個案研究: 深入到華人社群的實際生活中,通過訪談、觀察等方式,獲取鮮活的材料,進行深入的個案剖析,展現華人社群的多元麵貌。 跨學科整閤: 結閤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曆史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不同維度、更全麵地理解和解釋海外華僑華人現象。 比較研究: 對比不同國傢和地區的華人社群,以及不同族裔社群,找齣共性與差異,為理解華人社群的特殊性提供參照。 通過對以上各個方麵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書將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2017年度海外華僑華人社群的立體、動態、深刻的認知框架。本書不僅是學者研究的寶貴參考,也是政府決策、社會組織開展相關工作、以及廣大關心海外華人發展的讀者理解這一群體的重要讀物。它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呈現瞭海外華人在世界舞颱上的奮鬥、融入、貢獻與發展,展現瞭他們作為中華文化傳承者和世界公民的獨特魅力與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