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作者一路悉心陪伴儿子熊壮壮成长的真实故事,也有她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思考和感悟,不仅涉及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成长、习惯养成等常见问题,还从富养精神、艺术启蒙、眼界开拓等促进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给父母以指导。
孩子的早期教育主要在家庭、在父母。幼儿园阶段是孩子的塑形阶段,这一阶段孩子将面临更多的考验和成长问题,这时候父母的陪伴和悉心引导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做孩子的天使”“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用正向的态度积极影响和引导孩子,通过在细节中对孩子进行思考能力、探索能力、独立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引导孩子从小具备内在成长力,更好地面对自己、更好地面对生活。同时,这本书还对父母非常关心的幼儿园时期的亲子教育、兴趣班的配合、幼小衔接等问题,从妈妈的角度进行了重新思考和解读。
刘湘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现为北京京师创智教育研发中心主任。有着十余年母婴传媒从业经历,曾担任母婴杂志执行主编、顾问,中央电视台《东方儿童-生命之初》积木总策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从小到大》节目嘉宾主持等。
北京师范大学课题“基于多维度智能行为分析的幼儿教育评估体系”、中国教育学会科研重点课题子课题“0~3岁儿童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的研发”负责人;“成功育儿大讲堂”系列讲座特邀专家,“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网”家长课堂授课专家。
多家育儿网站和杂志特邀专家、专栏作者。著有《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顺其自然的智慧》(合著)等。
她的养育理念既很先进,有章可循,又很实用,很接“地气儿”,并在本书中有系统体现,都是我乐于看到的。相信这本书对你科学养育孩子一定有所帮助!
——张思莱
第一章 幼儿园,准备好了吗
上幼儿园,对于孩子,乃至整个家庭,都是一个重大事件。为什么非要让这么小的孩子离开24小时温暖的家,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生活呢?
宝贝,不怕......003
孩子,咱们聊聊幼儿园吧......008
提升孩子在幼儿园的人气......013
面对孩子的情绪,你是哪种父母......017
孩子受欺负了怎么办......024
如果孩子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029
别让孩子在“催”中长大......033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038
和孩子谈谈“性”......042
第二章 优质陪伴给孩子
孩子的成长,经常让我们猝不及防,却又是顺理成章。错过就错过,不可能重来一次。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无法预知,下一刻他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制造一些什么样的烦恼。
让亲子时间更有“质量”......051
高质量“陪玩”,好好跟孩子做游戏......056
你的辛苦与孩子无关......061
过有成效的生活......067
轻抚孩子的心......071
“富养”精神......076
玩具·天使......080
带领孩子走进阅读世界......084
电视,还是陪着看吧......088
旅行,让孩子有不一样的格局......094
上幼儿园,对于孩子,乃至整个家庭,都是一个重大事件。为什么非要让这么小的孩子离开24小时温暖的家,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生活呢?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愉快地开始幼儿园生活吧。
宝贝,不怕
壮壮很小的时候就被贴了个“胆小”的标签。有人要抱他,他一定不肯,还会大哭;在外面参加活动,别的小朋友都奋力往台上冲,他却是打死也不会上台的;被人抢走了手上的玩具、食物,他也不会再抢回来……
一个胆小孩子该具备的“素质”,他是不是已经都有了?因此,当我决定刚过两岁就送他上幼儿园时,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老人的理由是:“他这么胆小,到幼儿园一定会被人欺负的!”我笑了:“他3岁再上,别的孩子难道就不会欺负他了?”
其实,我一直理解不了这种“欺负与被欺负”的意义,怎么就叫被欺负了呢?胆小就注定被欺负吗?何况,我压根儿就不认为我的儿子是个胆小鬼!他只是一个行为处事非常谨慎的孩子,而我们很容易就将“胆小”与“谨慎”混为一谈。
谨慎≠胆小
我不用担心儿子会贸然行动,因为他与“鲁莽”这个词几乎无缘,他总是先观察,在确定没有危险之后才出手。这也成为我敢于放手让他去探索各种事物的原因之一,我只需提前告诉他,做这件事的危险是什么,他要当心什么就可以了。再加上他本身运动能力比较强,只要睁着眼睛就在“折腾”,也并未受过什么伤。
如果非要说谨慎就是胆小,那么,胆小是不是也有好处?看到电视里有拐卖儿童的新闻,一到公共场所,儿子就会自觉地牵着我的手,即使我的手被大包小包占上,他也会牵着我的衣服,总之,他不会让自己离开妈妈。坐在飞机上,他会提醒我系好安全带,所有跟安全相关的规则他都会一一遵守。
这样的“胆小”,恰恰印证了他是一个天性比较敏感的孩子,对新事物、新环境观察得比较细致,但接纳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速度也相对要慢一些。可是,这样能够使孩子采取更安全、更慎重和更有益的方式协调他与外界之间的关系。
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说:“你儿子从不会大哭大闹,也不爱说话,但眼睛一刻也没闲着,可有心眼儿呢。”开始老师还以为他是个非常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让我们引导他开朗一些。我说:“等他适应了您再看,他属于慢热型。”果然,不出一个月,他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确信这是一个安全的地方,知道在这个环境里该如何行为处事,便“原形毕露”,不仅变得活跃起来,还成了个小“话痨”。
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比较独立的人,不太需要别人的帮助,也觉得“陪伴”这个词离我有点遥远。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书中有很多鲜活的案例,有的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有的则是她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我特别印象深刻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老人如何通过日复一日的陪伴,帮助一个曾经叛逆的孩子找回了生活的方向。那个过程中,没有激烈的争吵,没有过多的说教,只有默默的等待,耐心的引导,以及在关键时刻给予的温暖拥抱。这让我意识到,陪伴的真谛在于“在场”,在于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见、被理解、被珍视的。这种“在场”可能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可能是一个共享的晚餐,甚至可能只是在对方需要的时候,默默地坐在身旁。它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融化坚冰,疗愈创伤的力量。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那些默默陪伴我的人。
评分这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的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快速地获取信息,快速地做出反应,却忽略了慢下来的重要性。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引导我去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去倾听内心的声音。作者在书中探讨了“等待”的艺术,以及“相信”的力量。她用一系列充满智慧的文字,阐述了那些伟大的成就,往往都离不开长久的坚持和默默的付出。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希望”的解读印象深刻。它并非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动性,一种在困境中依然能够看到曙光的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陪伴”的内涵,它不仅仅是 physical presence,更是一种 emotional resonance。它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如何给予他人恰如其分的关怀,也如何更善待自己。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内心的荒芜被悄悄填满,多了一份踏实和勇气。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足够吸引人,素雅的封面,传递出一种温暖而坚韧的感觉。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的角落,准备开始一段心灵的旅程。序言部分就深深地打动了我,作者用一种近乎告白的语气,讲述了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性中美好品质的深深眷恋和对现实生活复杂性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倾听”的描写,它并非仅仅是物理上的接收声音,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对对方内在世界的尊重和理解。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往经历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曾经渴望却未曾得到的回应。这本书不是那种上来就灌输大道理的鸡汤文,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点滴,那些在平凡日子里闪闪发光的瞬间。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原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非惊天动地的壮举,而仅仅是一份恰到好处的陪伴,一份不离不弃的支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诗意的浪漫,又不失现实的力度。作者善于运用各种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比如,她用“一盏不灭的灯”来形容坚定的支持,用“一捧温热的沙”来比喻缓缓流淌的慰藉。我特别欣赏她在探讨“共情”时所展现的深度。她没有将共情简单地理解为“感同身受”,而是强调了“设身处地”以及“理解而非评判”的重要性。书中引用了大量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但又避免了枯燥的术语,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真挚的感悟之中。每一次翻开这本书,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陪伴,不是试图改变对方,而是接纳对方的全部,包括那些不完美的地方。这种接纳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鼓励我去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去相信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去体验那份深沉而持久的情感连接。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没有落入俗套地谈论爱情或亲情,而是将“陪伴”的概念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触及了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情感需求。书中关于“同行的意义”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作者阐述了,即使我们的人生轨迹不尽相同,但能够有人在某个阶段与我们并肩前行,哪怕只是短暂的相遇,也足以照亮前方的道路,给予我们前行的勇气。我非常喜欢作者对“脆弱”的探讨,她认为,当我们敢于展现自己的脆弱时,反而能与他人建立更深刻的连接。这种连接,并非建立在完美的形象之上,而是建立在真实的情感交流之中。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独处,也不再过分依赖他人的认可,而是学会了如何在自我价值感之外,去寻求一种更纯粹、更真诚的人际关系。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充满温度的语言,引导我走向内心的平和与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