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故事

新中国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洁 著
图书标签:
  • 新中国
  • 历史
  • 故事
  • 时代变迁
  • 社会发展
  • 人物传记
  • 红色记忆
  • 文化
  • 纪实文学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中译出版社
ISBN:97875001517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6984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2013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xi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极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xi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站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活动的重大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如何开展国史党史教育?图书是很好的媒介和方式。因此,我们积极联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老师,策划讲述新中国历史的图书选题。为了适合大众阅读,我们采取“讲故事”的方式,选取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14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典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将新中国65年间波澜壮阔、筚路蓝缕的发展历史娓娓道来。书稿经过多次打磨,两次报送重大选题备案,保证了所述历史、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导向的正确性。并与新华社合作,精选了一百多幅见证新中国发展历程的经典老照片,力图做到图文并茂,做出一本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大众性、严谨性兼备的通俗历史读物。


内容简介

《新中国故事》(The Stories of New China)以适合大众阅读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表述方法,梳理了中国历史上1949年至2014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历史大事、历史人物等,从中着重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有助于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中国历史,有利于传播国史、党史,是一本可读性、知识性、大众性兼备的通俗历史读物。

作者简介

卢洁,1962年3月生,吉林大学哲学硕士,研究员,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长期从事毛泽东著作编辑、生平思想研究以及宣传工作。参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典藏本《毛泽东手书自作诗词典藏》、《毛泽东手书历代诗词曲赋典藏》、《毛泽东文集》第8卷、《西藏工作文献选编(1949—2005)》等文献集的编辑工作。担任《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副主编。参加《毛泽东与文艺》、《领袖家风》、韶山市毛泽东与文艺馆等大型展览的文案工作等。译著有《鲁迅远景》、《陈云》(画册)等。发表《“一万年还是要调查研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的现代化》、《一部反映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和基本内容的大型理论工具书》等研究文章多篇。

目录

新中国故事 上部(1949—1976 年)

第一章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49 年) / 003-026

1.1  “紫石英”号事件震惊中外 / 006

1.2  蒋介石“归隐”溪口 / 010

1.3  灜台夜宴 / 013

1.4  五星红旗的诞生 / 017

1.5  肃清“黄白绿”幽灵 / 020

1.6  一夜之间“八大胡同”干净了 / 023

第二章 百废待兴(1950— 1952 年) / 027-070

2.1  搞一个“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 / 030

2.2  “盼了几辈子的事情,终于实现了” / 034

2.3  血战松骨峰 / 037

2.4  父亲精心保存的儿子遗物 / 041

2.5  “常香玉号”飞机 / 044

2.6  枪毙刘青山、张子善 / 047

2.7  一份被泪水打湿的灾情报告 / 051

2.8  “我要离婚!” / 056

2.9  从目不识丁到农民诗人 / 060

2.10  “奇兵向边塞,春风度玉关” / 063

2.11  闻名全国的纺织女工 / 067

第三章 光荣与理想(1953— 1956 年) / 071-128

3.1  城关乡的选举 / 074

3.2  毛泽东不同意以其名字命名第一部宪法 / 077

3.3  粮票往事 / 082

3.4  “穷棒子社”让人刮目相看 / 086

3.5  荣毅仁的选择 / 088

3.6  久置未穿的“大元帅服” / 093

3.7  “解决国际问题不能没有中国和周恩来” / 096

3.8  周恩来在万隆力挽狂澜 / 101

3.9  钱学森归国 / 105

3.10  从《歌唱二郎山》到《天路》 / 108

3.11  库尔班大叔见到了毛主席 / 112

3.12  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的诞生 / 115

3.13  《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 119

3.14  五老村:爱国卫生运动中的模范村 / 122

3.15  “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 / 125

第四章 急于前行(1957— 1961 年) / 129-166

4.1  一个窝头引发的思考 / 132

4.2  “鸭绿江一号”拖拉机驶进天安门广场 / 136

4.3  十个月建成人民大会堂 / 139

4.4  拒绝与苏联合资建长波电台以后…… / 143

4.5  电影《农奴》背后的故事 / 147

4.6  容国团:开启世界冠军之门 / 151

4.7  “世界上有人怕鬼,也有人不怕鬼” / 154

4.8  “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 157

4.9  “搞一个实事求是年” / 160

4.10  扎根农村的邢燕子成为年轻人的偶像 / 164

第五章 柳暗花明(1962— 1965 年) / 167-212

5.1  毛泽东把《卜算子· 咏梅》印发给会议代表 / 170

5.2  关于瓦弄战役的回忆 / 173

5.3  神秘的“596 工程” / 176

5.4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引起轰动 / 180

5.5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 184

5.6  红旗渠:愚公移山的现实版 / 188

5.7  “核能力说明了中国的进展,但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 / 192

5.8  赤脚医生:难以忘却的温情记忆 / 196

5.9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 / 200

5.10  “向雷锋同志学习” / 204

5.11  周恩来在邢台地震灾区 / 209

第六章 十年“文革”(1966— 1976 年) / 213-244

6.1  东湖宾馆平静背后的惊心动魄 / 216

6.2  “我们宁可自己不修铁路,也要帮你们修建这条铁路” / 220

6.3  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升起 / 224

6.4  从大洋彼岸飞来的白天鹅 / 228

6.5  “虽然他坐的位置并不显眼,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 232

6.6  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 / 236

6.7  毛主席纪念堂的建造 / 241


新中国故事 下部(1977— 2014 年)

第七章 革故鼎新(1977— 1982 年) / 247-282

7.1 1977 年恢复高考:国家命运的转变 / 250

7.2 中国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 / 253

7.3 真理标准大讨论 / 257

7.4 走出国门看世界 / 260

7.5 一份契约和20 个农民的手印 / 263

7.6 美国人幽默地说:邓来了! / 267

7.7 “杀出一条血路来” / 272

7.8 可口可乐重返中国 / 276

7.9 “女排精神” / 279

第八章 转航岁月(1983— 1989 年) / 283-314

8.1  打破了“大锅饭”的步鑫生 / 286

8.2  “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 / 289

8.3  许海峰:实现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 292

8.4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有天才的创造” / 295

8.5  华山抢险,英雄群体绝顶而生 / 300

8.6  1985 年,中国的裁军年 / 303

8.7  张瑞敏为什么要锤砸冰箱 / 306

8.8  “八六三计划”诞生记 / 309

8.9  “飞乐音响”股票:回赠美国朋友的礼物 / 312

第九章 上下求索(1990— 1996 年) / 315-352

9.1  浦东开发:改革开放的“攻坚之役” / 318

9.2  希望工程:苏明娟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 322

9.3  梨树县“海选”:“像大海捞针那么去捞,捞上谁算谁” / 326

9.4  1992 年:88 岁老人的南方谈话 / 330

9.5  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 / 335

9.6  粮票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 338

9.7  孔繁森:耿耿忠心照雪山 / 342

9.8  互联网:在中国的起步 / 346

9.9  京九铁路:不走平地爬大山,不走直径绕大弯 / 349

第十章 世纪跨越(1997— 2002 年) / 353-388

10.1  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 356

10.2  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 / 360

10.3  九八抗洪:誓与大堤共存亡 / 363

10.4  国企改革闯大关:上海敲响“压锭”第一锤 / 367

10.5  下岗再就业:心若在,梦就在 / 370

10.6  西部大开发:一个大战略、大思路 / 373

10.7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377

10.8  申奥成功:今夜属于北京,今夜属于中国 / 380

10.9  “没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是不完整的” / 384

第十一章 发展新篇(2003— 2007 年) / 389-422

11.1  抗击“非典”: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钢铁长城 / 392

11.2  新农合:没想到咱农民看病也能报销了 / 396

11.3  浩瀚太空迎来第一位中国访客 / 399

11.4  “共和国长子”再出发 / 402

11.5  姚明:中国出口的NBA 巨星 / 405

11.6  破冰:一次穿越六十年的握手 / 409

11.7  《吉祥三宝》唱响“爱与和谐”的时代主题 / 413

11.8  青藏铁路入云端 / 416

11.9  王三妮铸鼎:记录亘古未有的大事 / 420

第十二章 中国答卷(2008— 2012 年) / 423-456

12.1  汶川大地震:中国将半个国务院搬到了灾区 / 426

12.2  北京奥运会:天神在中国的欢愉 / 430

12.3  阻击国际金融危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 434

12.4  三峡工程: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 437

12.5  亚丁湾护航:中国海军为和平远征 / 441

12.6  上海世博会:梁启超的预见终获实现 / 445

12.7  利比亚大营救:国家的动员和行动 / 448

12.8  郭明义:“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 451

12.9  跟着“蛟龙”去探海 / 454

第十三章 复兴伟业(2013— ) / 457-492

13.1  中国梦:国家意志与国人希望的完美凝聚 / 460

13.2  罗阳:忠魂永驻海地间 / 466

13.3  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 / 469

13.4  上海自贸区成立:既是“风向标”,也是“试验田” / 472

13.5  嫦娥玉兔终登月,千年梦想今朝圆 / 475

13.6  龚全珍:将军夫人的永恒坚守 / 479

13.7  24 小时书店:一个文化现象存在的意义 / 483

13.8  绿色转轨: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抉择 / 487

13.9  “忧居”变“宜居”:多亏党的棚改政策好 / 490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光影流转:世界电影史纲》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新中国故事》无关。 --- 《光影流转:世界电影史纲》 一部纵览全球百年电影艺术的深度探析 图书简介 自十九世纪末卢米埃尔兄弟的魔术箱点亮银幕,电影便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然而,电影绝非仅是娱乐的消遣,它是一面映照时代变迁、文化冲突与个体命运的复杂棱镜。 《光影流转:世界电影史纲》旨在提供一部全面、深入且极具洞察力的世界电影发展史论。本书突破了以往囿于单一国家或流派的叙述窠臼,将全球电影史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网络,从其诞生之初的“奇观”阶段,直至数字时代媒介融合的当下,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光影史诗。 第一部分:萌芽与古典的建立(1895-1927) 本书伊始,便细致剖析了电影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与艺术的诞生历程。我们探讨了从乔治·梅里爱对“幻觉”的执着,到爱迪生发明的活动电影放映机在商业上的初步成功。随后,我们将镜头聚焦于美国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的形成,解析了D.W.格里菲斯如何通过蒙太奇理论构建起经典叙事语法,奠定了早期好莱坞的叙事基石。 与此同时,欧洲大陆的先锋探索从未停歇。德国表现主义通过扭曲的布景和阴影,表达了战后精神的焦虑与异化;法国的印象派和超现实主义则试图解放影像的潜力,探索潜意识的表达。书中详述了这些早期运动如何为后世的电影美学提供了最原始的语料库。 第二部分:声音的革命与全球格局的重塑(1927-1945) “有声电影”的出现,被视为电影史上的一次“巴别塔事件”。声音不仅改变了表演方式和剧本结构,更对全球电影市场的格局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一技术变革如何促使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达到顶峰,同时,也审视了它对欧洲电影工业,尤其是对那些试图坚持艺术追求的独立制片人的冲击。 本部分亦重点关注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影作为宣传工具和文化抵抗力量的双重身份。我们考察了苏联蒙太太学派(如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对镜头组合的理论实践及其政治意图,并对比了意大利的“白色电话”喜剧与英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大众娱乐的社会功能定位。 第三部分:战后的新浪潮与作者论的崛起(1945-1970) 二战的创伤催生了对既有叙事体系的反思与决裂。《光影流转》用了大量篇幅来解读战后电影的“自觉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其对日常生活的粗粝捕捉,打破了摄影棚的虚假完美;法国新浪潮运动(如特吕弗、戈达尔)则高举“作者论”的旗帜,将导演视为作品的绝对灵魂,用跳切、即兴表演和现场拍摄挑战传统语法。 与此同时,日本电影在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大师的引领下,以其独特的东方哲学视角和对家庭、社会结构的细腻描摹,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书中还对比了瑞典的英格玛·伯格曼对存在主义和信仰危机的深刻挖掘,展示了艺术电影如何成为对现实困境的哲学回应。 第四部分:类型片的演变与新好莱坞的“反叛”(1970-1990) 随着审查制度的放松和电影教育的普及,一代深受欧洲艺术片影响的年轻导演(如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斯科塞斯)进入了好莱坞,史称“新好莱坞”时代。他们运用前卫的技巧和对社会阴暗面的解剖,对古典好莱坞的道德观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本书分析了《教父》《出租车司机》等作品如何将个人野心与美国梦的幻灭紧密结合。 而在欧洲,意大利的“通俗导演”(Genre Directors)如达里奥·阿基多对恐怖美学的极致追求,以及德国的新德国电影对历史责任的反思,共同构成了这个时期多元化的艺术景观。 第五部分:全球化、数字革命与未来展望(1990至今) 进入九十年代,电影工业面临两大冲击:全球化扩张与数字技术革命。本书考察了昆汀·塔伦蒂诺如何以碎片化叙事和流行文化符号重塑类型片规则;探讨了亚洲电影,特别是香港武侠片和韩国电影如何凭借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市场活力,成功融入全球主流视野。 数字摄影、CGI技术的普及,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催生了“视觉奇观”电影的爆炸式增长。我们讨论了在流媒体平台崛起和观影习惯碎片化的今天,电影艺术的本体论所面临的挑战——媒介的融合究竟是拓宽了表达的边界,还是导致了叙事的肤浅化? 核心特色 《光影流转》不仅仅是历史的罗列,更是一次关于电影“语言”的深刻对话。本书的每一章都穿插了对关键电影理论的介绍,例如巴赞的“真实性理论”、视觉符号学分析,以及当代后殖民语境下的电影解读。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和清晰的脉络梳理,读者将能系统地理解世界电影艺术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其规范,又如何不断地自我颠覆,最终成为我们理解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最重要载体之一。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电影艺术、渴望探究其深层文化意义的学者、影迷和创作者的权威指南。翻开此书,如同走进一个百年光影构建的宏大迷宫,见证人类想象力的不朽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节奏把控非常到位,有着一种电影蒙太奇般的跳跃感和跳跃美学。它不是线性的、平铺直叙的叙事,而是采用了大量时间跨度和空间转换的片段组合,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现代感。有的章节短小精悍,如同一声清脆的响箭,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核心场景;而有的篇幅则显得舒缓悠长,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渗透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快慢结合、疏密有致的节奏处理,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具有动感,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带来怎样不同的感官冲击。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传统历史题材容易产生的沉闷感,让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活力和叙事上的惊喜,展现了作者在结构布局上的老辣和创新。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佩服,它展现出一种古典而又充满现代张力的语言风格。作者似乎对语言的驾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遣词造句极为考究,却又不失自然流畅,读起来有一种韵律美感。尤其是一些长句的构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内心活动层层剥开,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措辞的妙处。我特别欣赏它在表达那些微妙情感时的精准度,那种欲言又止、心照不宣的情绪,被作者用极其凝练的笔墨捕捉,读完后会留下悠长的回味。这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每一个段落、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共同构筑了一个精致而富有张力的文本世界,对于喜欢纯文学表达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场文字的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真是别开生面,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的结构,而是选择了一条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路径来展现那个时代的变迁。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你亲身感受到当时的空气和氛围。读着那些关于家庭琐事、邻里关系的片段,我仿佛能看到自己祖辈们生活的影子,那种朴实而坚韧的生活态度,在字里行间流淌出来,非常感人。特别是对于当时人们在面对重大历史事件时的心理活动刻画,细腻入微,不煽情却极富力量,让人在平静的阅读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把“大历史”熔铸在了“小人物”的命运之中,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它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而不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冰冷叙述。

评分

从主题探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虽然它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引导读者进行了大量的自我反思。它似乎在探讨“身份认同”与“时代洪流”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如何能在巨大的历史变革中保持自我,或者又如何被时代重塑?书中出现的几组对比鲜明的人物群像,形成了有趣的张力,他们代表了不同的选择和价值取向,让读者得以在多个维度上去审视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我感觉作者的野心很大,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剖析,试图挖掘出某种深层的、跨越时代的社会心理结构。读完后,我发现自己思考了很久,关于“集体”与“个体”的平衡,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妥协,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这种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它迫使你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去重新审视周遭的世界。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社会洞察力令人震惊,它捕捉到了社会转型期特有的那种“精神的错位感”。作者对于人与制度、人与社会规范之间产生的摩擦有着极其敏锐的雷达。他没有简单地去批判或赞美任何一方,而是冷静地记录下,当旧有的秩序开始松动,人们内心深处那种既渴望变革又害怕失序的复杂心态。书中有大量对特定社会群体的精妙刻画,比如那些在边缘地带游走的个体,他们既不完全属于过去,也尚未完全融入新的结构,他们的挣扎和尴尬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对“过渡状态”的深入挖掘,让整本书显得既有历史深度,又具有极强的现实关照性,它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剧变时,其精神内核所经历的无声的震颤,对于理解社会心理学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