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牧马——世界帝国始发站》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立项丛书——《“一带一路”上的中国边疆历史文化》中“大河黑龙江卷”的一本。由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与边疆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逢春教授和王幡教授完成。
世界的不断发展,要求中国“走出去”,同时在国际舞台上追求国家利益。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走出去”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大国担当的表现,更是中国回报国际社会较长时段多方支持的契机。应该说,能推动中国“走出去”的抓手固然很多,但就其深远影响力和可预期效力而言,莫过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构想。有鉴于此,我们开始策划、编纂与出版此书,希冀从先人那里汲取历史经验,从学术层面解读一些紧要的边疆及周边问题。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边疆历史文化】全系精彩图书:
《呼伦贝尔牧马——世界帝国始发站》旨在以蒙古人之发祥地额尔古纳河为始发点,途经成吉思汗结婚的克鲁伦河,尔后展开叙事,引导读者走进世界帝国的始发站、中间站与终点站,回顾世界帝国的辉煌历史。
于逢春,辽宁丹东人,教育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北海道教育大学、广岛大学,分别获得历史学学士、民族史学硕士、学校教育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与边疆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边疆学、地缘政治学、边疆历史与现状,是“中国疆域五大文明板块理论”构建者,是国内较早运用民族主义理论,探讨近代中国如何在一个多民族帝国中构筑民族国家的研究者之一。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等国家·级项目7项。代表性学术论著有《时空坐标、形成路径与奠定——构筑中国疆域的文明板块研究》、《国民统合之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内蒙古东部蒙旗教育》等。
王幡,山东莱阳人,教育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和歌山大学(日)、广岛大学(日),分别获得文学学士、教育学硕士与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与中国边疆历史地理,曾兼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大阪市立大学(日)与工学院大学(日)客座研究员等,曾任《北京城市学院学报》主编等职。主持日本学术振兴会、国家教育部、北京高教学会等课题多项。代表作:《生存、竞争与发展——私立高等教育财政研究》、《中国民办高校教育资源利用研究》等。
这本书的副标题“世界帝国始发站”激起了我对于“起源地神话”的兴趣。历史常常偏爱那些位于“边缘”却又影响了“中心”的地方,而呼伦贝尔的地理位置恰恰符合这种描述。我猜测,作者必然会花费大量篇幅去考证和阐述,究竟是何种社会结构、军事力量或文化创新,使得这片看似遥远的牧区能够孕育出影响深远的政治实体。我更关注的是其文化层面的探讨,究竟是哪些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在那个尚未完全定型的拓荒年代,为后来的大一统帝国提供了某种蓝图或原型。这类研究往往极其考验作者的跨学科能力,需要融合考古学、人类学和传统史学的视角。我希望看到的不是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鲜活的场景再现——马背上的决策、部落间的联盟与背叛,以及他们在应对气候变迁和外部压力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力。只有理解了“始发站”的复杂性,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世界帝国”的建构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史诗感,仿佛能闻到草原上马匹奔腾的气息和广袤无垠的辽阔景象。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地理或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文明核心的窗口。我一直对那些塑造了世界格局的早期帝国起源地充满好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框架下审视边疆地区的意义。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它将深入挖掘呼伦贝尔这片土地在古代世界体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或许是某个强大帝国崛起前的试验场,或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关键枢纽。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运用扎实的史料,描绘出那个时代边疆民族的生存智慧、他们的冲突与融合,以及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如果作者能够成功地将地域性的微观叙事提升到全球视野的宏观解读,那么这本书无疑将成为理解中国边疆史,乃至世界帝国兴衰规律的必读书目。我对它如何处理那些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张力抱有极高的期待,这常常是理解古代边疆动态的核心矛盾。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愉悦角度来看,我更看重作者的叙事风格和史料挖掘的独特性。面对“一带一路”这一宏大主题,许多相关著作容易陷入官样文章的窠臼,缺乏烟火气。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避免这一点,而是通过聚焦于边疆社会的小人物,或者某个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特定部落,来侧面展现历史的厚重。比如,古代牧民的迁徙路线、他们对草原资源的争夺、他们如何与定居者进行贸易与战争,这些细节往往比抽象的政治变迁更能打动人。如果作者能找到一些鲜为人知或已被遗忘的民族志材料或地方志记载,并将其巧妙地融入主流叙事中,那将是一次阅读上的巨大惊喜。这种从田野中汲取养分的写作方式,才能真正让“历史文化”这几个字变得鲜活起来,而不是停留在教科书的平面描述上。
评分“大河黑龙江卷”这个表述,让我联想到更广阔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版图。如果说呼伦贝尔是起点,那么黑龙江流域无疑是其重要的延伸和承载者。这似乎预示着本书的地理跨度和时间序列将非常宏大,可能涉及到松花江、额尔木齐河乃至更远方的水系文明的互动。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边疆史最难把握的就是其动态性——边界的游移不定和族群的迁徙不定。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出在黑龙江流域这个生态系统中,不同历史阶段的统治者如何理解和管理这片广袤的土地。特别是当清代建立后,这片区域如何从传统的“边疆”转化为帝国的“东北腹地”,其中的治理模式和文化同化过程,是极其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我希望作者能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冰雪覆盖下的生存哲学,那种坚韧不拔、与自然抗争又不屈服于自然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定位——“中国边疆历史文化”——让我思考它对于当代意义的投射。在今天“一带一路”重新成为焦点之际,重温这些古代帝国如何在其边疆地带建立联系、维持秩序,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我希望作者不仅停留在对过去的描述,还能在行文中适当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古代的互联互通模式与今日的战略构想有何异同?那些曾经的通道是基于军事威慑还是贸易共赢?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这些战略要地,在不同历史时期承载的文化符号和地缘价值有何演变?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这种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将远超一般历史著作的价值。它应该是一部既能满足历史爱好者对细节的探究欲,又能为关注地缘政治和文化交流的读者提供深刻洞察的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