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英国简史 [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

狄更斯英国简史 [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查尔斯·狄更斯 著,渊博 译
图书标签:
  • 狄更斯
  • 英国历史
  • 儿童文学
  • 历史读物
  • 普及读物
  • 英国文化
  • 历史普及
  • 经典作品
  • 传记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810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729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 文豪狄更斯著作重磅再现 一部异彩纷呈的经典英国史

狄更斯以诸多传世文学的作品为读者熟知,殊不知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还为后人创作了这部观点独到的英国史。

★风趣幽默的语言、叙述富有故事性,让人拍案叫绝

它视角新颖,带有鲜明的“狄更斯印迹”,绝不同于标准教科书式的描述,叫人读后拍案叫绝。

★囊括历代君王故事,上千年的英国王朝君主奇葩说。

通过讲述阿尔弗烈德大帝、狮心王、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等英国历代君王的故事,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从公元前50年到1689年的英国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为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作,通过讲述阿尔弗烈德大帝、狮心王、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等英国历代君王的故事,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从公元前50年到1689年的英国历史。

狄更斯以史实为骨,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富有故事性的叙述为肉,创作了这本骨肉丰满的传世经典。它视角新颖,带有鲜明的“狄更斯印迹”,绝不同于标准教科书式的描述,叫人读后拍案叫绝。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被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称为“小说界的莎士比亚”,是让毛姆和纳博科夫叹服的文学大师。

一生出版了15本长篇小说、5本中篇小说、上百篇短篇小说及数篇纪实文学。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艰难时世》《双城记》等。


精彩书评

本书几乎是狄更斯创作水平的dian峰,朴实的语言、犀利甚至沉重的讽刺、耐人寻味的细节在这里融为一炉。他无意迎合年轻读者,也无意借古讽今。他的英国史不无偏见,却因激进和主观更受欢迎。 ——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主持人David Starkey

目录

第一章 不列颠与撒克逊 001

1 罗马人的印记 002

2 撒克逊人来了 010

3 阿尔弗烈德大帝 014

4 阿瑟尔斯坦和六少主 019

5与丹麦人的角逐 029

6 诺曼征服:别了,撒克逊 037


第二章 诺曼底王朝 041

1 “征服者”威廉 042

2红发国王 048

3“好学者” 054

4 王朝终结 062


第三章 金雀花王朝 065

1开国之王 066

2 狮心王 081

3无地王 089

4 无名国王 097

5 长腿之王 107

6被宠臣操纵的国王 120

7好战者 128

8 被废黜的国王 138

9篡位 147

10 征服法国 152

11 圣女贞德 160

12 终结“红玫瑰”家族 174

13 神秘失踪的幼主 180

14 金雀花最后的血脉 184


第四章 都铎王朝 189

1贤王亨利七世 190

2宗教改革 198

3坚定的新教徒 216

4血腥玛丽 222

5“光荣女王”伊丽莎白 232


第五章 斯图亚特王朝 253

1爱听奉承话的国王 254

2被送上断头台的查理一世 267

3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 288

4“快乐国王” 300

5 最后一位天主教国王 317


尾 声 329


精彩书摘

1 “征服者”威廉


在英勇的哈罗德倒下的那片土地上,“征服者”威廉建了一座名叫巴特尔的修道院。在多灾多难的当时,这里是一个富丽堂皇的地方,虽然现在已是一片长满常青藤的灰色废墟了。

对于威廉来说,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彻底征服英格兰人。想必你也知道,对任何人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烧毁了很多城镇,将这个充满生气的国家变成了蔓延数英里的废墟,生灵涂炭。终于,在坎特伯雷大主教斯蒂甘德的带领下,神职人员和民众代表一起来到威廉的帐幕中,向他俯首称臣。其他一些人则推举“勇猛之王”埃德蒙之子埃德加为王,但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埃德加逃到了苏格兰,因为他年轻貌美的妹妹嫁给了苏格兰国王。他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所以没有人关心他的死活。

到了圣诞节这一天,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以威廉一世之名,被加冕为王,但他最出名的绰号是“征服者”威廉。那是一场非常另类的加冕仪式,一个主持仪式的主教用法语问诺曼人,他们是否愿意让威廉公爵做他们的国王,他们点头表示愿意。另一个主教则用英语问撒克逊人同样的问题,他们做出了同样的回答,声音还非常响亮。他们亢奋的声音被外面一个诺曼卫兵听到了,他误以为这是英格兰人准备造反,于是立即放火将旁边的房屋点着了,这造成了骚乱。

在一片混乱之中,国王和几个教士被扔在了教堂里(他们全都吓坏了),匆匆忙忙地完成了加冕仪式。当威廉戴上王冠时,他发誓他将像英格兰那些明智的君主一样治理这个国家。

在那场损失惨重的战斗中,无数的英格兰贵族丧失了生命。他们的土地和财产,连同那些抵抗威廉的贵族的土地,都被威廉霸占了,然后,他把这些土地和财产分给了他手下的诺曼骑士和贵族。很多高门大户在英格兰的土地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而他们还对此感到十分骄傲。

用武力抢来的东西必须靠武力来维持。这些贵族不得不在英格兰到处建造城堡,以守护他们的新财产。而且国王想尽各种办法,也没能如他所愿,他既无法用和平的方式让这个国家平静下来,也无法用武力进行镇压。他逐渐将诺曼语言和习俗引入英格兰,但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英格兰的主要地区都处于愠怒、随时准备复仇的状态之中。有一次,威廉前去诺曼底看望他的臣民,把他的国家暂时交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奥多管理,可奥多对人民的压迫终于把后者逼疯了。为了夺回多佛尔,肯特郡的人甚至把他们的老敌人布洛涅伯爵尤斯塔斯——就是之前把一位多佛尔人杀死在壁炉旁的人,请了过来,目的是占领多佛尔。赫里福德郡的人在威尔士人和一位名叫“野蛮人”埃德里克的带领下,将诺曼人从自己的领土上赶了出去。

除此之外,在失去了自己土地的人中,有一些人在英格兰北部团结起来,一些人在苏格兰,还有一些人在丛林深处和沼泽中联合起来。无论在哪儿,只要有机会,他们便向诺曼人和那些向诺曼人投降的英格兰人发动袭击,他们征战、抢夺、屠杀,身上亡命之徒的绝望本性暴露无遗。他们还密谋对诺曼人发动一场大屠杀,就像此前那场对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大屠杀一样。总而言之,整个国家的英格兰人都处在充满杀戮气息的情绪中。

威廉国王担心他会失去自己的统治地位,便赶了回来,并试图用柔和的话语来安抚伦敦人民。但随后他就用残忍的手段对反抗的人进行了镇压。他围攻了牛津、沃里克、莱斯特、德比、林肯和约克这些城镇,并对居民进行了无情的杀戮,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是士兵还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他一个也不放过。不仅是城镇,还有很多其他地方,剑和大火发挥了它们最恐怖的作用,使整个土地都变得惨不忍睹。河流和小溪被鲜血染成了红色,天空弥漫着黑烟,田地里全都是燃烧后的灰烬,路边的尸体堆积成山。这就是征服和野心带来的致命后果!虽说威廉是一个性情急躁且残暴的人,但我不认为他当初入侵英格兰的时候,打算把这里变成一片令人触目惊心的废墟。然而,他通过暴力得到的东西,也只能依靠暴力来维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将英格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坟墓。 哈罗德的两个儿子——埃德蒙和戈德温从爱尔兰带着几艘船来到英格兰与诺曼人征战,最终却被打败。这件事尚未平息,一些藏在丛林中的亡命徒又对约克发动了袭击,那里的总督不得不派人向国王求援。国王派来一位将军,带领一支庞大的部队前去攻占达勒姆。达勒姆的主教来到城外与将军见面,警告他不要擅自进城,否则他会遇到危险的。但将军根本不把主教的警告当回事,带领所有手下闯进了城。当天晚上,在达勒姆周围所能看到的所有山冈都燃起了烽火。第二天早上天一亮,早已集结在此的英格兰大军强行冲破城门,犹如洪水一般涌入这座城镇,杀掉了这里的每一个诺曼人。随后,他们还恳求斯堪的纳维亚人帮助他们。斯堪的纳维亚人带了240艘船来到这里,那些被剥夺了权力和地位的贵族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们占领了约克,并把诺曼人赶了出去。威廉见状,只得用钱财贿赂斯堪的纳维亚人,让他们离开,然后他便对英格兰人展开了残忍的复仇。他的行为是如此残忍,之前的烈火、刀剑、灰烬、死亡和废墟与这一次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有很多令人悲伤的歌谣和凄凉的故事,讲述了在那个充满恐惧气息的诺曼时代,从亨伯河到泰恩河是如何连一个有人居住的村庄和一亩有人耕种的土地都不剩的,荒野是如何寸草不生的,人类和野兽是如何死亡的。直到100多年后,这些歌谣和故事还被传唱,尤其是坐在冬日的壁炉旁。

在那个时候,那些被流放的贵族在剑桥郡的沼泽地中建立了他们称为“避难营”的地方。这里的沼泽地带形成了一道让外面难以接近的天然屏障,他们躲在芦苇和灯芯草中,潮湿的泥土中升起的雾气将他们隐藏起来。这时,在海的另一边的佛兰德,一位名叫赫里沃德的英格兰人,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并不在身边,于是本该属于他的财产被一个诺曼人抢走了。当赫里沃德听说了诺曼人对他犯下的罪行后(他碰巧来到这里,偶然从被流放的英格兰人那里听说的),对复仇充满了渴望。为了复仇,他加入了“避难营”,并成为他们的指挥官。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战士!他的英勇甚至让诺曼人怀疑他有妖术相助。威廉为了攻打这位众人口中的“巫师”,在沼泽地上修筑了一条5英里长的道路,他还认为有必要去请巫婆为王室事业施行一些法术。你还别说,他真的请来了一个老太太扮成的巫婆。为了让她施法,他们把她推进木塔,推到军队的最前面。但赫里沃德很快就把这位不幸的巫婆处决了,他放火烧了巫婆、木塔还有威廉的军队。战火使整片地区变得封闭,食物来源也被切断了。

然而,附近伊利修道院的修道士们却忍受不了这些——他们喜欢过滋润的生活!他们便告诉国王一条可以偷袭赫里沃德营地的秘密小路,使得威廉可以偷袭营地。赫里沃德很快就被打败了。他是在睡梦中被人杀死的,还是在杀掉了16个敌人之后死的(一些与他有关的歌谣中,是这样说的),我就无从判断了。赫里沃德的战败让“避难营”走到了终点。国王在这之后很快便在苏格兰和英格兰取得了胜利,用武力平息了最后一批反抗的英格兰贵族。如今呵,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都是诺曼领主,他们用英格兰贵族的财产让自己变得腰缠万贯。此外,他还在英格兰全国进行了一项声势浩大的调查,将土地的新主人记录在一本被称为《末日之书》的卷轴上。他还要求人们每天晚上到点后,吹灭灯火和蜡烛,会有铃声通知他们熄灭灯火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宵禁信号。他把诺曼人的服饰和风俗引入英格兰,让英格兰各地的诺曼人变成主人,英格兰人被贬为仆人。他赶走了英格兰主教,让诺曼人替换他们的位置。总而言之,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威廉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征服者。



《英国历史的侧影:社会变迁与文化脉动》 本书是一部对英国历史进行深度剖析的著作,它以独特的人文视角和丰富的史料,聚焦于那些往往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社会肌理、日常图景和文化思潮的演变。它并非一部传统的政治或军事编年史,而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英国社会生活风情画卷,描绘了不同时代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思想转变以及文化遗产的积累与消融。 第一部:迷雾中的起源与中世纪的底色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罗马撤离后的不列颠,探究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法律雏形。我们首先深入研究了维京人的入侵如何重塑了英格兰的地理和民族构成,以及“丹麦法”对地方自治的深远影响。 (一)乡村的秩序与信仰的根基: 我们细致考察了中世纪庄园制度的运作细节,不仅仅关注领主的权势,更着眼于佃农的日常劳作、家庭结构以及他们对土地的依赖性。通过分析早期教会的教区记录和地方习俗,本书揭示了宗教信仰如何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出生洗礼到临终祈祷,构成了社会稳定的核心粘合剂。重点探讨了盖尔和布立吞文化在北方的残留,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如何与后来的盎格鲁文化相互作用、融合。 (二)城市萌芽与手工业的勃兴: 随着贸易路线的重新开辟,中世纪后期城市的兴起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我们不再将重点放在商业公会的权力斗争上,而是描绘了手工业者的生活图景——制革匠、织工、酿酒师的工作环境、学徒制度的严格与温情,以及他们如何在日益拥挤的城镇空间中寻求身份认同。探讨了早期行会如何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救助职能,以及它们对城市生活节奏的塑造作用。 (三)法律的雏形与习惯的力量: 诺曼征服带来的巨大变革,本书侧重于其对地方习惯法的影响。通过对《末日审判书》中一些地方性记载的重新解读,我们试图还原出被中央集权逐渐规范化之前,英格兰各地基于社区共识和古老习俗形成的社会治理模式。这包括婚姻继承权、财产分割以及对公共资源的利用惯例。 第二部:从文艺复兴到“光荣革命”的社会转型 这一部分关注的是社会结构在近现代转型期的阵痛与重塑,特别是知识传播方式的变革和阶层流动性的变化。 (一)印刷术的革命与知识的扩散: 印刷术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进步,它彻底改变了思想的传播路径。本书详细考察了早期书商的经营模式,以及他们如何将学术著作、宗教小册子乃至民间传说送达新兴的“知识阶层”手中。我们分析了英语(而非拉丁语)文学的崛起如何促进了民族认同的形成,以及诗歌、戏剧如何成为社会批评和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 (二)大变革时期的家庭与性别角色: 圈地运动和都铎时期的宗教改革,对传统的家庭单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书深入研究了女性在这一转型期的地位变化,尤其关注了失去土地的自耕农家庭在城镇边缘的挣扎,以及新兴商人阶层对家庭劳动力的重新定义。我们考察了女织工、女仆和女商贩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贡献,而非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的限制之上。 (三)清教精神与勤俭美德的塑造: 清教运动对英国社会道德观和工作伦理的影响,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章。我们探讨了清教思想如何将“上帝的旨意”投射到世俗的商业活动中,催生出一种新的、具有内在驱动力的资本积累模式。通过分析清教徒的日记和布道词,展现了这种信仰如何塑造了个体的日常生活规范、时间观念乃至审美情趣。 第三部:工业革命的阴影与都市的诞生 工业革命的叙事往往聚焦于蒸汽机和工厂制度,而本书则将视角转向了被革命洪流裹挟的社会群体。 (一)“非人”的景观:新兴工业城镇的日常生活: 我们重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工业城市的真实面貌。这包括对工人居住区(如“后巷”和“棚户区”)的详细描摹,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卫生条件、传染病蔓延(如霍乱)与社区支持体系的崩溃之间的关系。我们试图还原出工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维持生活尊严的努力。 (二)技艺的消亡与工匠的抗争: 工业化对传统手工业构成了致命打击。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描述了熟练的纺织工、金属匠人如何目睹自己的世代传承的技艺被标准化、机械化的流水线取代。这部分详细分析了卢德运动(Luddism)的社会根源,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机器破坏,更是对劳动尊严和生活方式被剥夺的绝望抗议。 (三)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休闲生活的萌芽: 面对工业时代的异化,社会也开始尝试构建新的公共空间。本书探讨了公共酒馆(Pub)在中产阶级兴起后功能上的微妙转变,以及工人阶级如何通过非正式的体育活动(如足球、板球的早期形态)来建立社群联系和释放压力。这些“非正式制度”是理解当时社会韧性的关键。 第四部:维多利亚时代的复杂性与“帝国的心脏” 维多利亚时代以其道德上的矛盾和全球性的扩张而著称,本书着力揭示其表面繁荣之下的复杂张力。 (一)中产阶级的“家庭神圣不可侵犯”: 重点分析了维多利亚时代“室内”与“室外”泾渭分明的空间划分,以及“天使在家庭中”的性别理想如何成为中产阶级身份认同的核心。我们考察了家庭仆役制度的庞大体系如何支撑起这种理想化生活,以及对仆役的规训与依赖所体现出的阶级张力。 (二)科学理性与宗教怀疑的交锋: 达尔文主义的兴起对维多利亚时代知识分子和普通信徒的心理冲击是本书探讨的另一主题。我们研究了公众对进化论的早期反应,从震惊、驳斥到接受的过程,这反映了英国人处理科学进步与既有信仰体系冲突时的复杂心路历程。 (三)“大英帝国”的侧面:国内的回响: 帝国扩张带来的财富与观念冲击,是如何回馈到本土社会结构的?本书考察了殖民地的物产(如茶叶、糖、棉花)如何成为英国日常消费的一部分,以及帝国精英的“异域”经验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国内的教育体系、建筑风格和民族优越感。我们关注了归乡者带来的文化冲突和对本土社会规范的挑战。 结语:永恒的演变 本书的收尾部分并不描绘一个固定的“英国精神”,而是强调了历史的流动性与不可预测性。它总结了英国社会在数百年的变迁中,是如何不断地在传统与革新、秩序与混乱、集体与个体之间进行动态的平衡和调整。本书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透镜,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些在史书的宏大叙事下,依然鲜活、复杂且充满细节的英国社会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或许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历史观——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的历史观。作者在讲述过去的同时,总是不着痕迹地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和反思。他并非简单地赞美或贬低过去,而是致力于挖掘事件背后的驱动力——人性的弱点、时代的局限性,以及进步的艰难曲折。这种带着现代视角的回顾,使得历史不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可以为我们理解当下提供借鉴的活水源头。它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从先人那里究竟继承了什么,又有哪些教训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必须警惕的。读完之后,我的脑海中不再是零散的历史碎片,而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充满思考深度的英国历史框架,这种构建感是其他许多历史读物难以企及的。

评分

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他似乎对那些被主流史书忽略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情有独钟。比如,他对中世纪某个时期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节庆习俗的描绘,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简直让人仿佛能闻到当时伦敦街道上的气味。这使得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线和王室联姻的记录,而是鲜活的社会图景。这种对“微观历史”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一个时代的理解深度。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政治史,而是真正深入到土壤里的、关于“人”的历史。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立体地感知历史的脉络,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社会变革是如何一步步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读到这些部分,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那个场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才是阅读历史最纯粹的乐趣所在——与古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心领神会的对话。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深厚,处处可见大家手笔。它绝非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述。作者的句子结构变化多端,时而长句层叠,将复杂的历史因果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时而短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提出观点。他的幽默感更是贯穿始终,那种带着时代烙印的讽刺和自嘲,让原本严肃的历史话题变得妙趣横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辛辣的评论,这些文字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它证明了,即便是最严谨的历史梳理工作,也可以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独特的视角,被提升到艺术品的层面。这不仅仅是学习历史,更像是在欣赏一篇篇精心雕琢的散文佳作,让人在知识的汲取之余,也享受到纯粹的文字之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那种老式的字体和墨绿色的主色调,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氛围里。我拿起它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毕竟是“简史”,总怕它会过于肤浅或者枯燥。但翻开第一页,那种温暖而略带幽默的叙事风格立刻抓住了我。作者似乎不是在照本宣科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更像是一个博学又有点顽皮的长辈,坐在壁炉旁,用最生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遥远而宏大的历史,讲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早期的君主还是后来的政治家,都有了血有肉的性格,而不是冰冷的符号。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历史的门槛,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的知识点。它更像是一部历史的“导游手册”,而不是学术的“教科书”,这对于初次接触英国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敲门砖,让人对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张弛有度,绝不拖泥带水。在叙述重大的战争或政治动荡时,语言会变得紧凑有力,仿佛鼓点密集,将读者迅速带入紧张的氛围之中;而在描述历史转折期的文化复兴或社会变革时,笔锋又会变得舒缓而富有哲思,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的平衡感。作者既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与黑暗面,但他处理这些沉重话题的方式却充满了一种克制与睿智,不会让读者产生过度沉溺于悲剧的无力感。这种叙事的张力,像是一把高明的提琴手,在不同的历史段落间游走自如,确保了整部作品的阅读流畅性和极高的可读性,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流逝,一口气读完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评分

物流速度快,商品完好无损!

评分

物流速度快,商品完好无损!

评分

物流速度快,商品完好无损!

评分

物流速度快,商品完好无损!

评分

很满意!

评分

物流速度快,商品完好无损!

评分

很满意!

评分

物流速度快,商品完好无损!

评分

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