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时期苏格兰历史学派

启蒙时期苏格兰历史学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勇 著
图书标签:
  • 苏格兰历史
  • 启蒙运动
  • 历史学派
  • 思想史
  • 18世纪
  • 文化史
  • 社会史
  • 经济史
  • 政治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9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968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西方史学史专著。以宽广的视野、丰富的史料较为全面地梳理、研究了18世纪英格兰苏格兰地区形成发展的重要历史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休谟、斯密、弗格森和罗宾逊的史学理论、思想。本书对于英国启蒙运动和英国近代史学乃至欧洲启蒙运动和近代史学的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目录

深化对西方史学流派的研究——序李勇主著《启蒙时期苏格兰历史学派》
导论
一、现有研究成果涉及的主要问题
1.四位成员的传记种类繁多
2.史学与哲学的关系成为热点
3.道德、情感实为重要话题
4.苏格兰历史学派中的其他问题
二、留下可以继续讨论的学术空间
1.学派的总体研究尚须加强
2.哲学史学等具体问题有待深究
3.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框架

第一章 苏格兰历史学派及其学术分野
一、苏格兰历史学派的社会土壤和学术营养
1.英国国内及其全球事务对于学派产生的意义
2.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给予的双重养分
3.启蒙时期西方史学的推陈出新
二、学派主要成员之间的学谊
1.休谟与斯密之间的亲密关系
2.休谟对罗伯逊、弗格森的关切和帮助
3.斯密与罗伯逊、弗格森之间的学谊
三、苏格兰历史学派共性与分野
1.苏格兰启蒙运动一般精神
2.学派共同的思想倾向
3.学派成员之间的分野
四、苏格兰历史学派的“推测史学”
1.启蒙时期“推测史学”含义与实质
2.苏格兰历史学派“推测史学”及其合理性
3.苏格兰历史学派“推测史学”的学理机制

第二章 大卫·休谟:写作具有哲学意味的历史
一、休谟史学的学术渊源
1.早期教育与古典修养
2.经验主义的传承
3.与启蒙理性的对话
二、休谟史学中的哲学批判
1.历史研究的前提批判
2.历史经验的可靠性
3.历史研究的用途
三、《英国史》:形式与内容
1.执著于自由与法制
2.哲学观照下的史学
3.历史进步的讽喻

第三章 亚当·斯密:经济学中的史学意蕴
一、斯密学术储备的多样性
1.早期教育和学术熏陶
2.古典传统与当代学谊
3.本土的经验主义
4.大陆的理性主义
二、斯密思想中的史学意蕴
1.历史四阶段论
2.“推测史学”
3.历史的间接叙述
4.古典历史主义
三、经济学与史学的结合
1.以历史论述经济学
2.以经济学解读历史

第四章 威廉·罗伯逊:刻意模仿伏尔泰的史学家
一、罗伯逊多方汲取学术营养
1.受大学老师引导
2.追随伏尔泰
3.孟德斯鸠的影响
4.受益于休谟
5.宗教史的诺克斯传统
二、历史著作:从民族史走向世界史
1.欧洲史视野下的《苏格兰史》
2.作为欧洲史的《查理五世在位时期的历史》
3.世界史视野下的《美洲史》
4.世界史视野下的《论古人的印度史知识》
三、历史比较、中正的思想方法
1.历史比较的思想方法
2.中正的思想方法
四、世俗精神与宗教情怀
1.宗教活动嵌入世俗事务
2.从世俗角度解读宗教史
3.世俗事务上的宗教情怀

第五章 亚当·弗格森:具有另类倾向的社会史家
一、弗格森史学的学术积累
1.古典史学的传统
2.近代的学术思潮
3.特殊的高地情结?
二、弗格森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1.曲线历史进步论
2.“求真”与“致用”
3.述而不作和历史主义
4.《罗马共和国兴衰史》的写作
三、重新认识弗格森的史学
1.欧美学界的漠视
2.“求真”精神
3.调和主义

第六章 苏格兰历史学派在欧美和中国的影响
一、休谟的开创之功与世界声誉
1.开创苏格兰历史学派
2.休谟史学在欧美
3.休谟史学在中国
二、斯密历史观念的后续效应
1.泽被英国学界
2.深刻影响马克思
3.欧关学界的持久关注
4.中国学者对斯密史学的挖掘
三、罗伯逊:西方史学的不朽丰碑
1.《苏格兰史》在学界获得崇高赞誉
2.《查理五世在位时期的历史》的声誉
3.《美洲史》《论古人的印度史知识》的反响
4.影响爱德华·吉本的历史著作
5.欧美史学史写作不可或缺的主题
6.受到中国学者愈来愈多的关注
四、弗格森在欧美、中国学界的遗响
1.《文明社会史论》《罗马史》的反响
2.弗格森在德国的知音
3.弗格森在中国的回响
结语
附录一《咏大卫·休谟》《咏亚当·斯密》《咏威廉·罗伯逊》《咏亚当·弗格森》书作影
附录二参考文献

思想的熔炉:18世纪欧洲大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 一部宏大叙事,深入剖析启蒙运动在欧洲大陆腹地的复杂回响、精英阶层的思潮碰撞,以及社会结构的微妙重塑。 本书并非聚焦于大不列颠的岛屿经验,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欧洲大陆,尤其是那些在思想和政治上正经历剧烈阵痛的地区——法国、德意志诸邦、以及中欧的知识中心。它旨在描绘一幅生动且细致入微的图景,展现18世纪,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欧洲大陆的知识界、宫廷、沙龙和新兴的公共领域是如何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和改造的。 第一部分:理性的风暴与旧秩序的裂痕 第一章:沙龙的秘密:知识的流通与女性的角色 本章探究了启蒙思想如何在巴黎、柏林和维也纳的私人沙龙中被酝酿、辩论和精炼。这些空间,往往由有教养的女性主持,成为打破传统学术机构僵化壁垒的试验田。我们将详细分析关键的沙龙主人,如冯多内斯夫人或苏菲·德·孔代斯,她们如何巧妙地平衡宫廷政治、哲学思辨与社会舆论的压力。重点剖析了百科全书派的知识网络,以及他们如何利用隐秘的书信和非正式的聚会来规避审查,传播那些挑战神权和君主专制的思想。我们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分析现存的书信往来和内部备忘录,重建知识传播的实际路径。 第二章:绝对主义的黄昏:温和派改革的困境 启蒙运动不仅是学术讨论,更是政治实践的蓝图。本章深入研究了“开明专制”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审视了腓特烈大帝、约瑟夫二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等君主,他们对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吸收程度及其局限性。通过对比普鲁士的司法改革、奥地利的宗教宽容政策与俄罗斯的农奴制强化,本书揭示了开明君主制在推行理性化改革时,其自身维护统治合法性的内在矛盾。特别关注了这些改革对地方贵族、教会特权阶层以及城市资产阶级所产生的复杂影响,以及这些阻力最终如何阻碍了全面、彻底的变革。 第三章:百科全书的征途:知识的世俗化与再组织 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主持的《百科全书》是理解启蒙时代知识分子雄心壮志的关键文本。本章细致考察了这部巨著的编辑过程、资金筹集链条以及其在欧洲知识共同体中的实际阅读情况。我们分析了书中如何通过词条的排列、定义和隐晦的注释,系统性地解构了中世纪的知识体系,倡导实验科学和经验主义。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天主教会和各国政府试图查禁和销毁该书的行动,揭示了知识权威争夺的白热化程度。 第二部分:信仰的重塑与人性的探索 第四章:从笛卡尔到康德:大陆哲学的主流转向 本书将哲学史的叙事从英国经验主义的边缘地带拉回到大陆的理性主义传统。我们追踪了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遗产如何被新的认识论挑战。重点分析了洛克和休谟的思想如何在德意志地区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危机,这场危机迫使哲学家们重新思考知识的界限和主体性。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前几十年大陆思想冲突的总结与超越,本章将详细梳理这一转变的关键辩论和思想交锋。 第五章:新的虔诚:宗教的私人化与自然神论的兴起 启蒙运动并非无神论的代名词,但它极大地改变了宗教的表达形式。本章研究了自然神论(Deism)在法国和德意志的传播。自然神论者如何接受“钟表匠上帝”的观念,同时强烈批判教会的迷信、教条和政治干预。此外,本书还考察了欧洲大陆内部(如皮耶特主义在德语区、或格里戈里安改革在天主教内部)对僵化教义的反动,这些“内在的复兴”虽然在形式上仍属宗教,但在精神内核上却高度个人化和理性化,与世俗的进步思潮产生了微妙的共鸣或冲突。 第六章:艺术的解放:洛可可的终结与新古典主义的兴起 艺术是社会情绪最敏感的晴雨表。本章关注了艺术赞助体系的变化。洛可可风格的轻浮与感官享乐,被认为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公民德行和严肃理性相悖。我们分析了温克尔曼等艺术理论家如何重塑了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理解,将其塑造成道德完美和公民共和的典范。这种对古典形式的回归,实质上是对当代宫廷颓废生活的一种含蓄批判,预示着对公共美德和国家责任的更高期许。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的渗透与公共领域的形成 第七章:新阶级的崛起:资产阶级文化的形成 与贵族文化和教会文化并驾齐驱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Bourgeoisie)文化。本章分析了咖啡馆、阅读俱乐部和早期报纸如何为这个新兴阶层提供了交流平台,使他们能够形成独立于传统权力中心的意见。我们将考察资产阶级对“家庭价值”、“勤奋美德”和“个人荣誉”的强调,这些价值观如何与资本主义萌芽和对官僚体系效率的要求相契合,构成了对旧有等级制度的文化挑战。 第八章:地方性的回声:德意志的邦国与身份认同的碎片化 与法国高度集中的政治结构不同,德意志地区的分裂性对启蒙思想的接受产生了独特影响。本章探讨了不同邦国(如萨克森、巴伐利亚、普鲁士)在接受启蒙思想时的差异性,以及这种碎片化如何导致了对“德意志”文化身份认同的早期探索。例如,赫尔德对民间语言、诗歌和历史的关注,正是对法国启蒙运动过度依赖古典和普遍理性的一种修正,预示着民族主义思想的萌芽。 第九章:法律的理性化:从习惯到成文法典的努力 启蒙思想家对“自然法”和“普遍人性”的信仰,直接推动了法律改革的尝试。本章将聚焦于中欧地区试图编纂统一法典的努力,例如在哈布斯堡领地内的法律统一化进程。我们审视了诸如废除酷刑、限制死刑的讨论,以及这些改革如何受到司法机构旧有利益集团的抵制。这些法律上的理性化尝试,尽管常常步履维艰,却为后来的革命浪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书通过聚焦于欧洲大陆的复杂性、矛盾性与内部张力,超越了对启蒙运动的单一化解读,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自我辩论和最终走向剧变的前夜。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对文献的驾驭能力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那些被引用的原始资料,无论是私人信函、法庭记录还是学院内部的辩论记录,都被打磨得锋利无比,直指问题的核心。这种对“细节的忠诚”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一种坚实的重量感,它绝非是空泛的理论综述,而是建立在扎实甚至可以说是“泥泞”的史料基础之上的精妙构筑。然而,这种严谨性有时也带来了阅读上的挑战,因为作者似乎不愿浪费任何一个字来做轻松的引导,每一句话都承载着沉重的论证负担。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顶级的学术研讨会,需要不断地暂停下来,对照着注释去理解某个拉丁文术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微妙变化。但正是这种高强度的智力投入,换来了对那个时代思想演进的清晰认知——它揭示了进步并非坦途,而是充满了迂回、妥协与无声的权力博弈。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精密的手术刀,解剖着“进步”这个概念是如何在苏格兰的土壤上被反复定义和重塑的。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风格是极其克制的,它拒绝一切煽情的笔法或夸张的定论。作者像一位高明的音乐家,他懂得如何控制节奏和力度,在哪里渐强,在哪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思考的空白。尤其是关于道德哲学和社会政治理论的交锋部分,行文的张力非常引人入胜,它展现了理性主义者们如何在小心翼翼地游走于宗教权威和新兴商业精神之间,试图构建一个既符合上帝旨意又适应商业活动的“中道”。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同情心”这个概念在不同思想家那里所做的细微区分,这种对概念核心的精准把握,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述显得无比精妙和富有层次感。读完之后,你不会感到满足于一个简单答案,而是会带着更多深刻而复杂的疑问,去重新审视我们今日所依赖的那些“不言而喻”的社会契约的根源。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其对“文化地理学”的潜在探讨,尽管它并未明确使用现代的术语来界定。作者似乎在不经意间证明了,特定的气候、有限的资源以及特殊的社会结构——例如苏格兰独特的大学体制和教会传统——是如何共同催化出那种既崇尚经验又渴望建立普适性体系的独特思维模式。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福斯湾上空弥漫的薄雾,以及那些坚忍的学者们在面对传统保守势力时的那种既谦逊又坚定的姿态。这本书没有将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将他们置于具体的物质困境中去考量他们的思想动机。这种“去浪漫化”的描绘,反而让他们的成就显得更为伟大和真实。它成功地将“思想史”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将其重新锚定于泥土和港口之上,强调了环境对人类心智的塑造力。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其稀有且珍贵的视角,它仿佛是透过一个微小的、但异常明亮的棱镜,来折射出整个启蒙运动的复杂光谱。它没有试图囊括所有内容,反而聚焦于苏格兰这个“思想的边疆”,展示了如何从边缘地带产生出最具颠覆性和影响力的理论。这种对“次中心”的关注,避免了将巴黎或伦敦视为唯一的思想源头的偏见。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沉的学术敬意,作者对研究对象的尊重体现在每一个论断的审慎措辞上。它成功地将读者从欧洲大陆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带入一个更加内敛、更注重实用性和社会改良的智识世界。对于任何希望理解现代经济学、社会学乃至政治思想如何从古典哲学中艰难地“分娩”出来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条清晰而又曲折的路径,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成为行动”的深邃沉思录。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方式简直是迷宫般的精妙,它并未遵循传统史学的线性推进,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将各种看似零散的思潮碎片巧妙地编织进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结构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论断时所展现出的耐心与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复述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肌理中是如何生根、发芽、最终开出影响深远的“花朵”。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每当我以为自己抓住了某个核心思想的脉络时,作者又会引入一个看似不相关却至关重要的侧面来重新审视一切。书中的人物群像栩栩如生,他们之间的辩论充满了火花,你甚至能从中感受到十八世纪爱丁堡沙龙里那股弥漫的威士忌与新知交织的独特气息。那种对人类理性潜能的近乎狂热的探索欲,那种试图用“自然法则”去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宏大抱负,被作者描摹得淋漓尽致,读罢掩卷,仿佛自己也短暂地站在了那个思想的十字路口,感受着现代性曙光初现时的眩晕与激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