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摧毁了人性,还是人性引燃了战争?
本书不希望给你一个答案,只希望与你一起思考,一起审问欧洲!
审问欧洲,审问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历史即使没有正义,也是寻求正义的*佳工具。每个对“二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战争中的强弱、胜败,以及法律和道德意义上是非、对错,都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基于生存本能和利益权衡,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在战争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都是变化多端,而没有绝对的公理或正义可言。所谓朝秦暮楚、身在曹营心在汉、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告密、背叛、出卖、投敌,等等,既暴露了人性的阴暗面,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社会的危机。政治上对立的阵营,民族间由来已久却并非渊源有自的仇恨,极权的疯狂和灭绝人性的残酷,芸芸众生颠沛流离的命运以及茫然无所适从的哀鸣或者山呼,詈骂或者幽怨……在动荡、战乱的世界里,穷者无安身之所,达者无立命之地,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本书特色在于:
(1)作者作为二战的亲身经历者,以及欧洲史、二战史的研究专家,对二战时期及战后的历史事件、人物一一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入木三分的剖判,在如此沉痛的话题下隐藏的心愿无非是和平,以及“一个崭新、统一和更好的欧洲”!
(2)既往学者和欧洲各国人民,针对战争罪行竭力为自己辩护,在战争的胜利以及取得胜利的英勇斗争方面却极力给自己脸上贴金。作者跳出这一“罗生门”式困境,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以及*后的胜利都是所有人的“责任”,和平与团结、发展也取决于每个人的努力。应该被审判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值得被期待的也不是谁之正义或何种公理,而是未来。正如本书评论者、著名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所言:“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欧洲),还是此岸(美国)。”
(3)本书的写作,缘起于作者的一位亲人(其姐夫)在战争中的抵抗斗争及其导致的结果。这段真实的故事使作者感到的道德困惑,不亚于著名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虚拟的经典案例:一个年轻人到底应该上战场保卫国家,还是留在家里照顾年老的母亲?作者以历史学家的立场和眼光,思量了同样的哲学问题:在战争与人性面前,何谓责任?何谓恰当的行为?这几乎是无解的问题,然而它就像战争一样——战争摧毁了人的身体和物质环境,战争造成的道德困境摧毁了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正如本书序作者诺曼?M.奈马克教授所言:“迪克的作品背后有着强烈的道德热情。”也许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历史中,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热情——对于真理的探寻所必要的热情。
一个政客,希特勒,加上一个民族,德国人,如何能够彻头彻尾地改变一整个大陆的面貌,这一点至今成谜,但是,德国的力量其实比人们普遍认知中的要有限。拿犹太人为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热衷合作,纳粹分子不可能达成最终的清洗程度。反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反抗,那么多犹太人的存活也是无法想象的。对于德国纳粹,“二战”时的欧洲不论是国家政府、地方机构,还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机下,选择被动顺从、主动合作或是奋起抵抗。
在本书中,广受称赞的历史学家伊斯特万?迪克探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作者通过德国占领下的以及苏联、意大利和其他军事统治下的国家和人民的经历,考察了这三个主题。他们面临着诸多道德和伦理困境,是与占领者合作呢,是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求幸存呢,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成为抵抗者呢?大多数人根据战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选择了所有这三种情况。
作者讨论了在残酷的战争之后对那些切实的或可疑的战争罪犯以及战时合作者的肃清,这主要是通过形形色色的暴力、驱逐,以及在纽伦堡国际法庭和其他许许多多地方法庭上进行的司法审判。本书旨在帮助我们理解战时和战后的种种道德因果。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 [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 [美]戴维?伍顿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哥伦比亚大学赛斯?洛荣誉教授,生于匈牙利,并在那里进入大学读书,后到布达佩斯、巴黎、慕尼黑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历史,196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他出版的作品有《魏玛德国的左翼知识分子》(1968)、《合法革命》(1979)、《*民族主义》(1990)、《文集:希特勒的欧洲》(2001)等。迪克还与扬?格罗斯以及托尼?朱特合作编写了《欧洲报复里的政治:二战以及战后余波》(2000)。他是匈牙利科学院的外部会员。
只要深入研究,任何对“二战”中的民族道德所做的非黑即白的评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的,希特勒和那些“坏家伙”败了,一个新的、更加文明的欧洲从往日的瓦砾和灰烬中重生。但是,在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与战场上的硝烟和国际政治上的筹谋相伴相生的,是一出又一出意料之外的曲折命运,极具讽刺意味。《审问欧洲》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述欧洲人亲历的“二战”,令作者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脱颖而出,也令本书显得尤为重要。
——诺曼?M.奈马克(斯坦福大学东欧史讲座教授)
迪克是东欧和中欧研究的伟大开拓者……在这部书里,他汇集了大量占领时期的道德难题,就像那些杰出的人如斯托拉以及不是那么勇敢的大多数人所遭遇的一样。它联结起了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对立双方的经验:东方和西方,被占领方和合作方,以及左派和右派。他的主要案例都关涉到今天:在西方民主制度看起来被削弱时,欧洲情愿与纳粹势力达成和解。一个关于欧洲国家的政治迷思即是,它们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吸取了教训。本书指出,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还是此岸。
——蒂莫西?斯奈德(耶鲁大学东欧史教授)
伊斯特万?迪克带领读者对欧洲历史上一段黑暗岁月的一些*黑暗的方面进行了全盘检视。他绝不迎合民族神话和未经检验的关于民族美德的假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迪克所写的,是人类给自己造成的大灾难之一。书中诸多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和令人深感悲痛的行为案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论断。
——《纽约书评》
目 录
序 i
前言 ix
导论 xix
第一章 周而复始:从暴行到国际公约,再到暴行 001
第二章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 015
第三章 失败与投降 033
第四章 苏联入侵和东欧合作 063
第五章 德国的一众盟友 080
第六章 德国衰落的开始 112
第七章 东欧、南欧和东南欧的抵抗和内战 145
第八章 自由战士还是恐怖分子 175
第九章 战争结束,抵抗运动的显著胜利和第一波报复 191
第十章 清算希特勒的欧洲 203
第十一章 合作、抵抗与报复的漫长余波 224
尾声 240
延伸阅读 246
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成功地避开了任何形式的“英雄颂歌”陷阱。作者对“合作”与“抵抗”的探讨是极具批判性和解构性的。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在极端环境下,即便是最崇高的理想也可能被实用主义所侵蚀,而那些看似“合作”的举动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对更大利益的保护或者更深层次的妥协。书中对战后“清算”阶段的处理尤为精彩,那种历史性的反思和对“正义”定义的审视,让人深思。当战争的硝烟散去,谁来裁决谁的抵抗是够格的?谁的合作又是可以原谅的?作者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无数令人不安的问题。这种对历史叙事进行“去神圣化”的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学术上的严谨性和人性的悲悯,读起来让人既感到智力上的满足,又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张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从头到尾,作者都像一个技艺精湛的指挥家,精准地调动着历史事件的宏大与个人命运的微小之间的对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地带时的那种克制与深入。比如,书中对法国南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镇,如何在轴心国势力渗透和本土抵抗力量萌芽之间摇摆的那段描写,简直是栩栩如生。你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感受到人们在“忠诚”与“生存”之间做出的艰难抉择。它不是那种简单的黑白对立叙事,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的挣扎。作者没有急于给人物贴标签,而是让我们跟随他们一起经历那种撕裂感,目睹那些平日里温顺的邻居如何在极权压力下暴露或压抑出人性的光辉与幽暗。这种对心理侧面的细腻刻画,使得即便是对于早已耳熟能详的战役,也增添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度。读完之后,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复杂性,久久不能散去,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回前几页,重新审视那些关键的转折点。
评分我必须承认,阅读体验是相当颠覆性的。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宏观战略分析的严肃学术著作,但它呈现出的却是高密度的、令人窒息的纪实文学质感。作者似乎掌握了所有尘封的档案,并以一种近乎电影剪辑的节奏,将分散在欧洲大陆各处的零星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情报网络。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情报传递和反情报博弈的描述。那不仅仅是关于密码本和无线电频率的枯燥叙述,而是关于信任、背叛与孤注一掷的精彩故事。那些游击队员如何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通过近乎神谕般的直觉和不可思议的运气来完成任务,细节之丰富,足以让最挑剔的军事迷也为之侧目。它强迫你跳出传统地图上的战线思维,去关注那些在地底下、在咖啡馆的角落里、在每一次眼神交汇中发生的真正的战争。阅读过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回报是巨大的——你获得了一种对那个时代运作机制的全新认知。
评分我很少在历史书中发现如此强大的现场感。这不仅仅是信息堆砌,而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作者对不同地理和文化背景下抵抗运动的侧重点差异,描绘得入木三分。例如,希腊山区游击队那种基于家族和土地的古老联系如何影响他们的组织结构,与波兰地下国家那种高度中央集权、带有强烈政治抱负的运作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对技术和意识形态交织的分析也令人眼前一亮。它不再将抵抗视为纯粹的军事对抗,而是将文化、宣传、甚至黑市经济纳入了考量范围。每一次成功的物资空投、每一次成功的秘密印刷品的散发,都被赋予了与正面战场同等的重要性。我感觉自己仿佛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跟随一批受过严格训练的特工,体验他们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战场上,通过智慧和勇气来撬动巨大的权力结构。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驾驭能力是极其出色的。作者的笔调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切换自如,避免了纯粹历史论述的枯燥。他对人物命运的描摹,虽然基于史实,却充满了小说般的情感张力。尤其是关于那些被捕后的审讯和审判场景,那种心理博弈的描写,读起来让人手心冒汗,几乎能感受到审讯室里冰冷的空气和被审问者的绝望。书中没有使用过多的煽情辞藻,但正是这种冷静的、近乎冷酷的客观陈述,反而放大了历史事件本身的残酷性。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复杂的欧洲图景,一个既充满了无法想象的残暴,又闪耀着人性韧性的世界。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极端压力下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有分量的非虚构作品之一。
评分赞
评分挺好的,下回继续在京东买东西。
评分还没有看,同事推荐买的
评分。。。。。。。。。。
评分商品和包装都很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见识丛书 慢慢的也要收集齐了。
评分送货迅速, 便宜满意, 五分好评
评分物流速度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