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通史 民国卷

海南通史 民国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伟民 唐玲玲 著
图书标签:
  • 海南历史
  • 海南通史
  • 民国史
  • 地方史
  • 历史文化
  • 海南研究
  • 近代史
  • 史学
  • 中国近代史
  • 海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04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042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39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卷是6卷本《海南通史》其中的一卷,包括辛亥革命后海南社会状况、民国时期的海南诸岛、海南经济发展状况、民国时期的海南海关、日本对海南的侵略及暴行、民国时期海南教育和文卫事业的发展、民国时期海南民间宗教和民俗风情、民国时期海南出现新的变化、自然灾害及民国时期部分人物简介等。

目录

第一章 辛亥革命后海南社会状况
第一节 各派政治力量“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龙济光的发迹与覆灭
二、军阀邓本殷在琼崖的残酷统治
第二节 民国初年海南社会经济近代化的萌芽
第三节 民国初年海南近代教育的兴起
第四节 民国初年国家维新之后的社会风俗习惯及行政建置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海南的统治
第一节 孙中山与海南建省
一、潘存向张之洞建议海南建省
二、孙中山倡导海南建省
第二节 民国时期设立海口市情况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政区建置
第四节 抗战胜利后海南建立特别行政区的过程

第三章 日本军国主义对海南的侵略及海南军民的抗争
第一节 日军在海南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第二节 受害者沦为“慰安妇”
第三节 日军对海南的经济掠夺
一、垄断和控制金融业
二、操纵商业
三、独占工业
第四节 海内外琼人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一、驻琼国民党军爱国官兵奋起抗日
二、海外抗日救亡活动
三、服务团回乡抗日
四、南侨机工回国参战

第四章 中共琼崖革命武装力量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海南中共革命武装力量的创立与发展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
第三节 中共琼崖特委领导琼崖军民英勇抗日
第四节 解放海南岛战役
一、毛泽东对战役的指示
二、琼崖纵队积极配合
三、渡海作战概况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南海诸岛
第一节 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和维护主权的事实
第二节 民国时期开发南海诸岛的状况
一、关于东沙群岛的开发、经营
二、关于西沙群岛的开发、经营

第六章 海南经济发展状况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渔业
第三节 盐业
第四节 矿业
第五节 工业
一、制糖工业
二、造船工业
三、制皮业
第六节 林业
第七节 商业与金融业
一、商业
二、金融业
三、侨批业
四、海南流通的货币
五、海南商会及会馆-
第八节 邮电通信和电力
一、邮电通信
二、琼崖革命根据地的交通通信
三、水力发电事业的筹办

第七章 海南海关
第一节 货物监管
第二节 运输工具监督
第三节 查缉走私
第四节 货运查私
第五节 行邮查私
第六节 查缉船员走私
第七节 缉私装备

第八章 海南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海南教育事业的复兴
一、广东省琼崖师范学校
二、私立海南大学
三、国立琼山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第二节 文化事业的变革
一、文化书店
二、出版物
三、民国初期至大革命时期的报刊
四、创办民间书局及图书馆
五、对海南历史的研究出现新热潮
六、整理海南文献第一人——王国宪
第三节 医药卫生事业

第九章 海南民间宗教和民俗风情
第一节 海南民间宗教
一、黎族的民间宗教信仰
二、各类宗教组织及其活动
第二节 海南民情风俗
一、汉区的民情风俗
二、海南黎族、苗族的民情风俗

第十章 海南移民、建筑及饮食的新变化
第一节 户口与移民的新特点
一、鸦片战争后墟市的衰落及北部城镇人口的分布
二、海南移民出国
第二节 商业的崛起引起独具风韵的华侨建筑及日常饮食文化的嬗变
一、华侨建筑群
二、海南美食香飘南洋
三、海南与南洋文化的有机融合

第十一章 海南文昌宋氏家族
一、宋嘉树
二、宋庆龄
三、宋霭龄
四、宋美龄
五、宋子文
六、宋子良
七、宋子安
八、宋氏家族的第三代

第十二章 自然灾害
一、风灾
二、水灾
三、旱灾
四、龙卷风
五、冰雹灾
六、潮灾
七、地震

第十三章 民国时期海南重要人物简介
后记
岭南风云:清代中后期广东社会变迁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清代中后期(约1750年至1911年)广东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生态的复杂变迁。通过对地方志、宗族文献、海关报告、民间契约以及海外侨批等一手史料的细致梳理与跨学科分析,本书旨在描绘一个在内忧外患中逐步迈向近代化的岭南社会图景。研究核心关注点在于传统儒家秩序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松动与重塑、海洋贸易的兴衰及其对内地腹地的辐射效应、族群关系与宗族权力的演变,以及西方文化与思潮的早期渗透与地方精英阶层的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的重构与海洋贸易的脉动 清代中后期,广东作为“一口通商”的重镇,其经济格局经历了深刻的转型。本书首先对这一时期广州口岸的贸易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重点剖析了茶叶、丝绸、瓷器等大宗出口商品与白银流入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们不满足于宏观数据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贸易网络如何渗透至珠三角乃至粤北山区,催生了新的商业阶层和地域性分工。 一、通商口岸的勃兴与地方精英的商业化: 研究广州十三行在国家财政与地方经济中的独特地位。分析行商集团的内部运作机制、资本积累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利用与西方商人的中介地位,在传统士绅与新兴商人之间架起桥梁。特别关注地方士绅阶层对商业活动的参与程度,揭示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在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二、农产品商品化与乡村经济的分化: 考察烟草、蔗糖、桑叶等经济作物在珠江三角洲的广泛种植对传统小农经济结构的冲击。通过分析佃农与地主之间的租赁关系变化,揭示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趋势。本书关注了三角洲水利系统的维护与管理,探讨了在商业化压力下,地方水利组织如何维持其社会功能,并对抗周期性的自然灾害。 三、白银流动与货币体系的变迁: 清代中后期,大量海外白银涌入广东,对地方货币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分析了银钱兑换率的波动如何影响不同社会阶层的实际购买力,并考察了地方政府在铸币、漕运及税收中使用白银的实践,以期还原一个流光溢彩却又暗流涌动的金融地理。 第二部分:宗族、族田与社会治理的张力 宗族制度是岭南社会结构的核心。本书细致考察了清代中后期,面对人口压力、土地兼并加剧以及外部冲击时,宗族组织所展现出的适应性与僵化性。 一、宗族权威的重塑与“义仓”的实践: 研究了不同地域的宗族如何利用祠堂、义田、义学等机构来维持内部秩序、赈济贫困人口,以及处理族内纠纷。通过对比粤东、粤西不同地区的宗族权力结构,辨析了地域文化对宗族形态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宗族在面对国家税收、禁令执行中的协调与抵制策略。 二、族群边界的流动与排外情绪的兴起: 随着人口的扩张和资源的紧张,客家与本地(粤语居民)之间的冲突在这一时期有所加剧。本书不仅分析了引发冲突的经济根源(如土地和水源的争夺),还考察了械斗的仪式化特征,以及地方官员在平息冲突中扮演的调解或偏袒角色。这些族群互动不仅关乎日常生活,也预示着近代政治动员的可能性。 三、移民、侨批与社会资本的积累: 重点分析了东南亚和美洲的移民潮对本土社会结构带来的双向影响。通过对“侨批”(海外汇款)的书面内容分析,我们可以窥见移民家庭内部权力的转移、女性角色的变化,以及海外财富反哺故乡的路径依赖。这些跨国界的联系如何成为地方社会抵抗风险、积累资本的隐形网络,值得深入探讨。 第三部分:文化变迁、思想碰撞与早期现代化萌芽 思想和文化的领域是理解近代转型的关键切入点。清代后期,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知识分子在广东的活动,使得岭南成为接触新知的前沿阵地。 一、西学东渐的媒介:教会、译介与知识圈层: 考察了基督教会在广州、澳门等地设立的医院、学校和印刷所的功能。重点分析了早期翻译的西方自然科学、地理学著作在地方知识分子中的传播路径。我们关注那些参与翻译和交流的地方精英,他们如何将西学“本土化”,使其能被旧有的儒学框架所接纳。 二、学术风气的转变与实学精神的回归: 分析了乾嘉学派对岭南学术的深刻影响,以及地方学者对经世致用思想的重新强调。例如,对海防、水利、赋税制度的考察,反映了知识分子试图在既有政治体制内寻求改革的努力。这种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构成了后来维新变法思想的本土根基。 三、城市空间的演化与公共领域的初步形成: 考察广州、佛山等核心城市的城市空间布局变化,包括商业街区的扩展、园林的公共化趋势,以及民间社会组织(如行会、会党)在城市管理中扮演的角色。通过对戏曲、小说、民间信仰的考察,我们试图捕捉普通民众在面对快速变动世界时,其精神生活与价值取向的细微变化。 结论: 本书认为,清代中后期的广东并非一个静止的传统社会,而是一个在外部力量推动与内部矛盾催化下,经历持续而复杂适应过程的“转型社会”。海洋贸易的繁荣带来了财富的聚集,但也加剧了社会分化;宗族制度在维护秩序的同时,也阻碍了更具现代性的社会动员。对这一时期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在何种社会土壤上,孕育出了其独特的现代化路径。本书力求在宏大叙事之外,挖掘出地方社会肌理的复杂性与韧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我合上这本书时,脑海中回荡的更多是关于“文化与身份”的思考。这部“民国卷”的精彩之处,远超出了纯粹的政治史或军事史范畴。它深入挖掘了民国时期海南在对外交流和自我认同构建上的复杂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侨批”文化以及华侨回乡投资背景下社会结构重塑的探讨。那种跨越南洋与故土的情感纽带,如何在民国这个特定的历史切片中,既成为冲击传统观念的外部力量,又反过来塑造了海南地方精英的现代观。书里对那一时期教育机构的变迁和民间思想的流布也着墨颇多,揭示了在西风东渐和本土保守力量的拉锯战中,一种新的海南人现代意识是如何艰难孕育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那些在南洋打拼的先辈,带着现代思想的火花回到故乡,试图以一己之力改变家乡命运的场景。这种将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赋予了这部通史极强的感染力,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鲜活。

评分

这部《海南通史 民国卷》的问世,无疑是为我们深入了解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提供了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我最初翻开这本书,就被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对细节的考据所深深吸引。作者似乎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重大事件,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描摹民国时期海南社会肌理的细微变化。从琼州府的行政更迭,到地方士绅阶层在新旧交替中的挣扎与适应,乃至普通民众在战火与变革中的生存状态,无不被细腻地捕捉和呈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于早期革命活动在海南岛的萌芽与发展脉络的梳理,不同于以往侧重于中心城市的叙述视角,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相对边缘化的岛屿地理,揭示了其独特的历史境遇和革命力量的本土化过程。那种史料的扎实程度,以及行文间那种沉稳而又不失洞察力的笔触,让人读来颇有“拨云见日”之感。它不仅仅是一部编年史,更像是一幅用严谨的学术态度描绘出的生动历史画卷,让人不禁思考,在那个剧烈动荡的年代,一座海岛是如何消化和回应时代洪流的冲击的。

评分

从阅读体验来说,这部《海南通史 民国卷》展现出一种非常独特、近乎“地方民族志”的细腻感,这与传统上那种自上而下的国家史叙事有着显著的区别。它更关注的是“地方性”如何抵抗或适应来自中央的现代化洪流。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上人民生活细节的关怀——从早期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如何与传统聚落发生碰撞,到乡村地区的土地兼并与抗租运动如何被民国政府的政权更迭所影响。书中对具体地名、家族谱系乃至地方风俗习惯的描述,都带着一种深厚的情感和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读起来,不像在啃硬邦邦的教科书,而更像是在听一位对家乡历史了如指掌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被主流历史遗忘的、充满烟火气的往事。这种“微观入史”的手法,让民国时期的海南不再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冰冷注脚,而是成为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生命力的鲜活存在。

评分

我必须要提及的是,作者在史料的运用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这让作为一名普通爱好者的我,在阅读时获得了极大的信任感。对于民国这样一个史料浩如烟海,但同时又充满了真伪难辨的口述和回忆录的时代,能够保持如此清晰和客观的论述,实属不易。我注意到,书中很多关于地方冲突和官员更替的描述,都清晰地标注了其来源,并且常常能看到作者对不同史料进行交叉验证的痕迹。这使得书中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而不是空泛的论断。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历史上的模糊地带和争议焦点,而是将其坦诚地摆在读者面前,引导读者去理解历史本身的复杂性。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地方史志,提升到了严肃历史研究的高度,让人在读完后,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是在某种程度上被培养了一种批判性的历史思维。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给我的感觉是疏密有致,张弛有度,这在学术性极强的通史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它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反而懂得在关键的历史节点进行深入的“慢镜头”分析。比如,在描述北伐战争前后海南岛的军事部署和地方派系斗争时,作者展现了极高的史学功底,将复杂的权力网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每一股力量的兴衰和转折点都交代得清晰明了。但有趣的是,在处理到一些社会经济史的议题时,比如赋税制度的改革、海岛特色物产(如橡胶、渔业)在民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时,笔锋又变得轻盈而富有洞察力,往往能从一些侧面的统计数字或地方志记载中,推导出被主流历史忽略的经济脉络。这种在宏观架构与微观剖析之间的游走自如,使得阅读体验极为流畅,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知道何时该带你攀上高处俯瞰全貌,何时又该引导你走进历史的幽深小径进行探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