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证论

痰证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德英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痰证
  • 中医诊断
  • 中医治疗
  • 肺病
  • 脾病
  • 肾病
  • 咳嗽
  • 哮喘
  • 中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19198
版次:2
商品编码:12302274
包装:平装
开本:X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18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社会大环境出发,思考了当今疾病的流行趋势,提出了痰证为当今的主要流行病,并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论述了痰证的生成及传变规律,探讨了痰证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对痰证的治法有所创新,提出了脾实的新理论,阐述了对化痰药物的新见解,创制了化痰的新方药,并列举了大量临床病例。

目录

痰证乃当今流行病
痰证的概念
一、何为痰证
二、痰之由来
三、痰之变迁

痰证的古代文献记载
一、《内经》时代
二、汉唐时代
三、宋代以后

痰证的病因病机
一、痰源水谷,生于中土
1.痰生中焦,水谷所化
2.水谷变痰,饮食相关
3.痰与水谷,正邪互变
4.脾有实证,痰浊即是
5.痰与湿热,合于中土
二、痰阻脾胃,病证机理
三、痰随肝升,因温而上
1.痰随肝升,胃气因逆
2.痰引肝急,逆气而厥
3.痰阻胃逆,口咽流涎
4.痰阻胃逆,咽部阻塞
5.痰随经升,塞于额中
6.母病及子,中痰侵肺
7.中痰及肺,窍道不畅
8.子病累母,痰伤心脉
9.痰困心神,厥而欲脱
10.痰阻髓海,健忘失志
11.痰阻脑脉,中风偏枯
12.痰蒙心神,发为癫狂
13.痰害肝肾,清窍闭塞
14.痰侮肝胆,罢极失准
15.痰热上蕴,两颊为肿
16.痰热阻目,眵多黏眼
17.痰热滞胸,胸痹心痛
18.痰热滞胸,乳络闭塞
19.痰随热升,阳明经痹
20.中痰实心,火郁懊恼
四、痰随金降,因凉而下
1.痰体阴浊,下降为顺
2.痰溜大肠,泄泻痢疾
3.痰浊侮肝,前阴降浊
4.痰浊伤肾,土实乘水
5.肾虚痰浊,因机论治
6.痰湿肾虚,气不得纳
7.痰湿伤肾,肾不作强
8.痰浊实肾,痹阻腰脚
9.痰浊下溜,痹阻经络
10.土实侮木,寒疝引痛
11.痰浊伤筋,关节不利
12.痰浊下溜,阻于胞中
13.痰从上焦,直降下焦
14.痰痹任脉,口阴皆病
15.明痰升降,而知顺逆
五、痰浊移易,其他转归
1.痰阻于膈,发为呃逆
2.从土之金,痰作疹出
3.上焦痰浊,泄泻下出
4.既上且下,痰伤心肾
5.出于脾胃,运及四旁
……

痰之脉证
痰证之诊断
痰证之治疗
痰证之方药
痰证病例选
痰致怪证录
痰证的将养与调护
痰证问答
医学求真篇
医学明理

《痰证论》是一部系统梳理、深入探讨“痰”这一病理概念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中医理论体系中,对“痰”的发生、演变、辨证施治进行层层剖析,力求展现其在临床疾病中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首先,从痰的源头追溯,详细阐述了“痰”的形成与生理病理基础。作者引用历代医家对于“饮”与“痰”的辨析,指出其同源异流之处,强调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无源之本”的经典论断。书中不仅引用《内经》、《伤寒》、《金匮》等古籍原文,更结合现代生理病理知识,对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痰湿郁结等内在机理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例如,对于脾虚水湿不化,如何逐步凝聚成痰,作者通过详细的图示和案例分析,直观展示了这一过程。同时,书中还探讨了外感六淫、情志失调等因素对痰生成的影响,打破了将痰仅视为单一原因所致的局限性,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精髓。 其次,本书对痰的分类进行了详尽的辨析。作者认为,痰的形态、颜色、质地、以及伴随症状,是辨别痰证性质的关键。书中将痰大致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包括白痰、黄痰、青紫痰、泡沫痰、黏痰、稀痰等,并分别阐述了不同痰质所代表的不同病机。例如,白痰多属寒湿,黄痰多属热痰,而青紫痰则可能提示血瘀痰阻。对于“无形之痰”,作者将其归纳为那些虽不直接咳出,但影响脏腑功能、阻滞气机、潜藏于内的痰邪,如“心下痞闷,非吐非泻”的痰阻胃肠,或是“胸中郁闷,咽之不下”的梅核气。对每一种痰的分类,都配以相应的临床表现、脉象、舌象特征,以及可能涉及的方剂,为临床辨证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再次,本书的核心在于痰证的辨证与施治。作者在总结历代名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辨治痰证的十六字要诀:“辨痰之源、分痰之性、明痰之位、察痰之兼”。 辨痰之源: 强调溯本求源,是辨证的首要环节。是因脾虚湿困,还是因肺热津伤?是因肾阳不足,水湿泛滥,还是因肝郁化火,痰火互结?只有找到痰的根本原因,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法。 分痰之性: 即辨别痰的寒热、虚实、阴阳。寒痰与热痰,治法截然不同。虚痰用补,实痰用祛。阴痰濡滞,阳痰郁结,各有其法。 明痰之位: 明确痰阻于何处。是阻于肺,导致咳嗽痰喘;阻于胃,出现恶心呕吐;阻于心,引发心悸怔忡;阻于肝,形成梅核气;阻于脑,出现眩晕头痛?痰的位置不同,病位也不同,治疗方药自然有别。 察痰之兼: 痰证常常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与其他病证相互夹杂,如痰与热、痰与湿、痰与瘀、痰与风等。辨析这些兼夹病证,方能做到“杂症治标,兼症治本”,达到“标本兼顾”的治疗效果。 在施治方面,本书系统介绍了多种治痰的法则,如化痰、祛痰、降痰、逐痰、消痰、清痰、温化、豁痰等。针对不同的证候,详细列举了经典的方剂,并对其配伍、君臣佐使进行深入解析。例如,针对寒痰,介绍了温化散寒的方剂如二陈汤、温胆汤;针对热痰,则介绍了清热化痰的方剂如桑白皮汤、清金化痰汤。书中还包含大量名老中医治疗痰证的验案,这些案例生动翔实,贴近临床实际,对于提高读者的辨证和临证能力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此外,本书还对一些疑难杂证的痰证进行了专题论述,如“痰迷心窍”、“痰火扰神”、“水饮凌心”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痰证的内涵,也为治疗一些复杂、顽固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作者在讨论这些疑难证时,充分发挥了中医“审证求因,因证施治”的优势,通过对细微症状的捕捉和病机层面的深刻理解,拨开了层层迷雾,展现了中医治病的独特魅力。 在附录部分,作者还整理了与痰证相关的古籍精华,包括历代医家关于痰证的论述、相关病证的辨治等,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深入的研究途径。 总而言之,《痰证论》是一部集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术著作。它以“痰”为核心,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中医对于这一重要病理因素的认识和诊疗体系。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中医理论的梳理与深化,更在于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无论是一名中医初学者,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都能从中获益匪浅,进一步提升对痰证的认识和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本书的出版,无疑为中医痰证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成为中医界宝贵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带我穿越时空的著作。这本书的设计风格,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散发着一种古典的魅力。书中的一些插图,虽然不多,但都非常精美,而且与文字的内容相互呼应,为我理解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提供了直观的帮助。我发现,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经常引用一些古代的医家或者典籍,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是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和考证的,而不是凭空捏造。我尝试着去了解这些引用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不过,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有些挑战,很多古语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我需要借助一些工具书来辅助阅读。但我相信,正是这种语言上的“门槛”,也恰恰保护了这本书所蕴含的独特智慧,让它不至于被稀释或者误读。我正在努力地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希望能更深入地探索书中那份宝贵的知识遗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引人注目的,一种古朴的墨色搭配着金色的描边,给人一种历史悠久、内容深邃的感觉。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现代印刷纸,而是带着一丝丝自然的纹理,仿佛更能承载沉甸甸的知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期待着能在这个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番。然而,我发现这本书的排版方式和一般的书籍略有不同,它采用了一种更具古籍风格的编排,字里行间似乎都蕴含着一种仪式感。我尝试着去理解它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但坦白说,起初的几页内容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感觉它在讲述一个我完全不熟悉的世界观或者理论体系。这本书似乎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或者立刻就能产生共鸣的书籍。它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咀嚼,细细地体会。我还在努力地适应它的语言风格和逻辑架构,希望能找到一把钥匙,打开它隐藏的智慧之门。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可能涉及一些非常专业或者冷门的领域,我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才能真正领略它的价值。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寻找一些能够启发我思考生活方式的书籍,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养生或者情绪管理的灵感。这本书的外观并没有特别华丽,就是一本比较朴素的平装本,封面上的文字也比较内敛,没有那种能够 immediately 吸引眼球的宣传语。所以,在翻阅的时候,我抱着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没有太高的期待,也没有过多的预设。然而,随着我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注意到书中的一些论述方式,它们不像我平时读到的那种直接给出建议或者解决方案的风格。它更多的是在分析一种现象,探讨它产生的根源,以及这种现象可能带来的后果。这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作者似乎在引导我去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联系。我试图将书中所描述的那些概念,与我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对照,看是否能找到一些共通之处。我发现,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所使用的专业术语,但它所探讨的那些关于身体内部的微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可能对人的精神状态产生的影响,确实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设计非常清晰,分门别类地将内容进行了划分,这让我对全书的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每一章节的标题都充满了古雅的韵味,读起来就好像在吟诵一首首晦涩却又韵律十足的诗歌。我特别留意了其中一些标题,比如“虚邪贼风之辨”、“湿痰内生之机”、“阳明之热与湿痰交阻”等等,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在探讨某种生理或病理的复杂状态,而且是从一个非常古典的角度来阐述。我尝试着去联想这些术语可能代表的实际意义,但由于我本身并不是中医领域的专业人士,很多概念仍然停留在模糊的层面。我尝试着去寻找一些通俗的解释或者比喻,但似乎这本书的作者并不倾向于使用过于现代或简化的语言。它更像是一个精美的盒子,里面装着一份古老的地图,而解读这张地图需要掌握一套独特的符号和语言。我目前只是站在地图的边缘,还在试图辨认第一个地标。我感觉这本书的受众可能非常精准,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关于身体的健康问题,尤其是那些不太容易被现代医学直接解释的症状,总觉得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书店里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它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随手翻了几页,发现里面的内容和我的想法有些契合,虽然用词非常专业,但隐约能感受到它在试图解释一些关于身体运作的底层逻辑。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异常物质”的描述,以及它与人体功能失调之间的关联。这种视角让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表面的症状,而忽略了那些潜藏在身体深处的“不速之客”。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观察角度,它鼓励我去审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身体信号。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已经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系统、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身体的健康与疾病。我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其中的内容,但它已经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探索的种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