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在教育系统这个大背景下开展教育评价、评估和监测活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论述。全书从评价的基本功能、教育系统中运用监测与评价的各个层面、数据使用策略这三个方面对各种监测与评价类型进行了细致深入的阐述。作者将教育监测与评价相关的各类理论、模型和教育实践相结合进行论述,使得各种理论在真实的教育背景中得以呈现,对教育系统各个层面教育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书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在教育系统中开展教育评价、评估和监测活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论述。全书从评价的基本功能、教育系统中运用监测与评价的各个层面和数据使用策略三个方面对各种监测与评价类型进行了细致深入的阐述。作者将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的各类理论、模型和教育实践相结合进行论述,使得各种理论在各种真实的教育背景中得以呈现。同时,还辅以详实的案例以及各类相关研究结果。作者从多视角多层面就教育监测与评价的理论与技术展开论述,使读者不仅能够直观理解各类监测与评价方法本身,同时对每一类方法的优劣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教育系统各个层面实践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荷]雅普?希尔伦斯(Jaap Scheerens): 荷兰屯特大学教育组织与管理系教授。
[荷]塞斯?格拉斯(Cees Glas):荷兰屯特大学教育测量与数据分析系教授。
[英]萨莉?M. 托马斯(Sally M. Thomas):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译者简介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主要有:心理统计与测量、教育评价等。
曾平飞: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王烨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所,讲师。目前主要从事教育测量、课程评价、教育统计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
前 言/ 1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第1 章 教育监测与评价: 概念?功能与背景/ 7
第2 章 教育评价的基础/ 20
第3 章 15 种教育评价类型概述/ 35
第二部分 系统监测与评价的理论基础
第4 章 教育评价的政治和组织背景/ 57
第5 章 评价: 一种在学校层面规划和管理的工具/ 77
第三部分 学业成就评估
第6 章 教育测量的基本要素/ 97
第7 章 评估与评价中的测量模型/ 126
第8 章 评估模型的应用/ 178
第四部分 对教育系统效果的监控
第9 章 教育指标的框架———系统与学校层面/ 203
第10 章 学校效能的多个视角/ 216
第11 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学校效能研究证据综述/ 228
第12 章 对教育起作用的影响因素的含义/ 253
第13 章 教育增值的测量指标/ 293
第五部分 督导与学校自我评价
第14 章 学校督导基础上的监测/ 313
第15 章 学校评价: 基本概念/ 326
第16 章 学校自我评价中的问题与困境/ 340
第17 章 增值评价指标研发与使用的实践案例/ 362
附录/ 385
参考文献/ 388
索 引/ 417
后 记/ 429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体验就像是进行一场学术漫步,视野被不断拓宽,能够从更广阔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去审视评估的意义。它强调的“系统方法”这一点,贯穿始终,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评估不仅仅是期末考试那一瞬间的结果,而是一个持续的、多维度的反馈循环。书中的部分章节对于不同层级(国家、区域、学校)监测指标的设计逻辑进行了深入剖析,这对于理解宏观教育决策的依据非常有帮助。然而,我也发现书中在处理一些新兴的、非标准化的评估对象时,比如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等“软指标”的量化难题时,着墨不多,处理得略显保守。感觉这本书的理论基础更多地建立在那些容易被量化、标准化的学习成果之上。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如何设计灵活的、能够适应未来教育变革需求的评估工具的讨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现有框架的优化上。总体来说,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地基,但上层建筑的设计似乎略显传统。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教育测量学经典理论和模型,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前几章吃透,特别是关于信度和效度的数学模型那部分,感觉就像是在啃一本高等数学的教材,每一个公式和定义都要反复咀嚼。作者在阐述概念时力求精确无误,这种工匠精神值得称赞,但也使得文字的跳跃性很低,读起来节奏比较慢。我个人更偏爱那种夹杂着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指南的论述方式,这样更容易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工作场景联系起来。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理论的深度和体系的完整性,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框架,让你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在“怎么做”的细节打磨上,似乎就显得相对保守和概括了。对于那些热衷于深挖理论根基的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但对于急需解决眼前评估难题的实务工作者而言,可能需要另辟蹊径寻找更具操作性的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毋庸置疑,但其对读者的“门槛”设置也相对较高。对于那些习惯了轻松阅读和快速获取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能会比较“费劲”。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测量学基础,否则许多术语和论证过程会显得晦涩难懂。我理解这种深度是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必要条件,但如果能有更友好的方式来引导初学者过渡,比如增加一些“阅读提示”或者“关键概念回顾”的小节,或许能扩大其受众范围。从内容上看,它更像是一部供研究人员和高阶教育管理者参考的权威参考书,而不是面向广大一线教师的实用工具书。它成功地描绘了教育评价的理想蓝图和系统逻辑,但要如何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将这套复杂的系统有效地部署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去,这本书的指导性似乎还不够具体和可操作化。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深蓝色的底色配上金色的字体,显得挺有学术气息。拿到手里感觉分量不轻,纸张的质感也还不错,毕竟是丛书的一部分,感觉质量是有保障的。我本来还期待着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最新的教育技术在评估中的应用方法,比如AI辅助的考试评分或者自适应学习系统的效果评估。但翻开目录,主要还是围绕着传统的评价体系和一些宏观的监测框架展开,这让我有点小小的失落。内容上,章节的划分还是比较清晰的,逻辑性很强,每一部分都像是搭积木一样,层层递进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评价模型。对于那些刚接触教育评估理论的新手来说,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框架,能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不过,对于我这种已经有一些实践经验的读者来说,期待中的那种耳目一新的、能够立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干货”似乎并不多见。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式的导论,而非一本操作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字体清晰,图表绘制得非常专业,数据可视化做得相当到位,这在厚重的学术著作中并不容易做到。尤其是那些流程图和概念模型图,帮助我快速掌握了复杂的结构关系。但是,我发现书中的许多例子和案例都非常“经典”和“通用”,似乎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情境中提取出来的,缺乏与当代课堂实践的紧密结合感。例如,讨论到形成性评价时,提到的反馈机制更多是教师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对于网络学习社区中的实时反馈、同伴互评的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几乎没有涉及。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有种历史的厚重感,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与时代脱节的疏离感。我期待的评估“新范式”,在这本书中只能找到理论的雏形,而缺乏现代工具的加持,这让我在尝试将其应用于我自己的在线教学评估设计时,感到力不从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