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拐点系列:两晋南北朝大变局

王朝拐点系列:两晋南北朝大变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越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两晋南北朝
  • 历史演变
  • 王朝兴衰
  • 政治军事
  • 文化变迁
  • 社会生活
  • 历史研究
  • 史学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0919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45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王朝拐点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8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从两晋南北朝大变局说起,剖析前一个强大王朝衰落的原因,并解读新崛起王朝是如何找到切入点,一点点强大并吞噬前一个王朝的。正所谓“知识开启智慧,读史使人明之”,阅读本书,既有品读历史的享受,也可从历史变迁中获得启发。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从“大一统”到分崩离析的时代,两晋南北朝是一段民族觉醒的历史。可以说,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坏的年代,也是*好的年代:荒淫无道的昏君,乱世崛起的英雄……爱恨情仇,殊死搏杀,欲望饕餮,风起云涌。

作者简介

  姜越,当代女作家,文笔生动细腻、历史功底扎实。曾成功策划出版了“青春有约”“青少年心灵绿茶”“青春少年样样红”“青少年读史尝鲜”系列图书,着有《找对婆家嫁对郎》《正儿八经地生活》《顺势者昌》等作品。

目录

第一章 八王之乱,天下动荡
西晋末年,皇族争夺政权,经历了16年的“八王之乱”。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与辅政的外戚杨骏争权,勾结诸王,发动政变。诸王借机起兵,西晋陷入内乱。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迅速爆发。
白痴为帝,政局动荡……003
丑悍皇后,败坏朝纲……011
八王之乱,骨肉相残……016
纷争之始,流民起义……022

第二章 胡人南下,狼烟四起
“东晋十六国”堪称中国历史上持续150年的南北战争。当时的西晋王朝式微,北部游牧部落联盟大规模南下,建立少数民族国家,与中原正统政权对峙,造成南北分立的局面。“五胡十六国”一直持续到北魏建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为后来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刘渊起兵,反晋建汉……029
永嘉之乱,西晋亡国……031
刘曜反晋,前赵建立……033

第三章 东晋初兴,南北分立
西晋灭亡后,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室,史称“东晋”。由于中原陆沉,东晋的统治就成了一个特殊的形式。它与北方已经陆续建立的十六国政权并存,因此这段时期又称为“东晋十六国”。东晋是门阀政治的鼎盛时期,皇权极其衰微,宗室大族经常互相争权夺利,人民生活相当困苦。可以说,东晋的统治只相对安定了一段时间,便摇摇欲坠了。
门阀政治,王马共存……039
朝堂相争,内乱不止……044
中流击楫,祖逖遗恨……053
雄浑意气,桓温北伐……056
桓玄篡晋,终为逆贼……059

第四章 此起彼伏,政权林立
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中国北部,因为对抗晋王室的腐败和暴政而叛变。然而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各自征战,导致民不聊生,最终灭亡,堪称短命王朝。十六国的兴替历史相当复杂混乱,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批让世人铭记的英雄豪杰:奴隶皇帝石勒,武悼天王冉闵,大秦天王苻坚等。
石勒逆天,奴隶称帝……065
石虎嗜血,杀子乱淫……068
冉闵杀胡,冉魏政权……074
氐族入关,苻氏建秦……078
天王苻坚,治国有方……081
关中良相,王猛辅政……083
淝水之战,再度分裂……086
风流谢安,东山再起……090
短命帝国,大夏兴起……093

第五章 门阀士族,南朝政权
门阀制度是两晋时期最重要的时代特征,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更是发展到最为严重而完整的阶段,可以说,当时的东晋由司马氏皇权、北方士族和南方士族联合执政,长达一个世纪之久,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我们可以看出,门阀政治最终结束的过程,就是司马氏东晋政权彻底败落的过程。自420年东晋灭亡至589年间,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史称“南朝”。
乱世枭雄,刘裕登位……099
乱伦皇帝,当属刘骏……102
残暴变态,宋末废帝……106
定鼎天下,萧齐建政……113
南齐废帝,淫乱宫闱……115
小而弥淫,昏侯荒暴……120
和尚皇帝,萧衍误国……128
侯景残暴,祸乱江南……133
陈王掌权,偏安江南……136
白袍将军,陈氏庆之……139

第六章 胡汉群豪,北朝汉化
公元386—581年,南朝正值门阀兴盛、衣冠风流的时期,与此同时,北方也先后出现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与南方的宋、齐、梁、陈划江而治,对峙称雄。当南朝沉溺于丝竹管弦、舞裙飘飘的极乐世界时,北朝成功实现了汉化,消弭了民族间的尖锐文化冲突,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孤注一掷,拓跋建魏……145
统一北方,社会安定……148
北魏张良,名臣崔浩……154
元嘉之治,魏宋纷争……158
太后称制,垂帘听政……166
魏孝文帝,汉化改革……172
魏胡太后,荒淫乱国……179
乱世权臣,尔朱祸国……182
两家分魏,对抗之势……189
高洋废帝,建立北齐……193
周代西魏,宇文称帝……200
北周统一,北齐灭亡……205

隋代北周,民族融合
南北朝末期,鲜卑人建立的北周灭亡北齐,统一了北方地区,为后来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北周武帝的文治武功极其出色,一系列改革均使北周政权有所发展。武帝去世后,他的子孙即位,昏庸而暴虐,引起权臣不满。后杨坚崛起,581年,隋朝代周而立,南下灭陈,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大一统。
杨坚崛起,心生异志……215
后主荒淫,陈氏丧国……217
关公再世,英雄摩诃……224


精彩书摘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两汉以来不断累积下来的众多深层社会矛盾,并没有因为表面的政治统一而消弭,通过玩弄权术、残酷杀戮政敌而建立的司马氏政权,还没有来得及实现社会秩序的全面重构,就分崩离析于因皇族内部矛盾激化而骤然爆发的“八王之乱”,天下重新归于乱世。中原地区的政治动荡,让边境的少数民族有
  了可乘之机,公元311年,随着少数民族的大举入侵,“永嘉之乱”爆发,西晋王朝因此而彻底倾覆。
  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大抵都是循着“盛极而衰—乱世狼烟”的轨迹发展的。西晋之后的东晋也并没有存在多久就灭亡了。自东晋灭亡之后,南北的局部统一使中国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南北分裂的局面。虽然它的形成使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所停滞,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却是史无前例的。
  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北方的各个民族逐渐被汉族同化,最终成为统一的民族。所以说,南北朝的分裂,对加速民族统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是南北朝时期最为显着的历史特征。从420年刘裕废恭帝建宋起至589年隋灭陈的170年间,中国南方地区先后有宋、齐、梁、陈4个朝代出现;而北方则由鲜卑族建立的魏国于439年统一,进入北朝时期,经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后北周北齐进一步统一北方。公元581年杨坚代周立隋,公元589年灭陈,统一了全国。这期间,南北对峙,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北伐、南征充斥其间,战乱不休。
  作为一个从“大一统”到分崩离析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是一段民族觉醒的历史。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坏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这一时期出现了无数人间英豪,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昏君和暴君:堪称史上最蠢的皇帝司马衷,被叛军俘虏的司马衍,窝囊死去的司马曜,荒淫残暴的宋废帝,和尚皇帝萧衍,奴隶出身的石勒,“第一贤相”王猛……
  然而无论是否是英雄,都已经湮没在了那个跌宕混乱的年代。分裂、对峙、动荡,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乱世让我们心痛,但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混乱,那个年代的社会仍在发展,文明仍在进步,为后来唐宋文明的高度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本书以导致南北割据开始的西晋末年的纷乱为始,尝试用笔墨让读者初步了解南北朝的历史,回顾那个大多数人都不太熟悉的年代。南北朝同时期至少两个政权并立,因此我们采取以人物为主线,贯穿各大历史事件的写法,将这段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
  ……

《风云际会:宋辽金元的权力角逐》 导言:历史的十字路口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从北宋的开创,到辽、金、西夏的并立,直至元朝的统一与终结。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朝代更迭史,而是一幅关于权力、文化、民族融合与冲突的宏大画卷。我们将聚焦于一系列关键的历史节点,解析这些事件如何塑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结构乃至民族认同。 第一部分:北宋的兴衰与文治的极致 一、宋朝的建立与“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如何通过“陈桥兵变”与“杯酒释兵权”,建立了一个与以往大不相同的中央集权体系?本书将深入探讨宋初如何通过削弱地方藩镇、加强文官集团的权力,成功避免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悲剧,但也为后来的军事困境埋下了伏笔。我们将详细分析宋初几代君主如何平衡军事集团与文官集团的关系。 二、士大夫的黄金时代 北宋时期,理学尚未完全成熟,但士大夫阶层空前活跃。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王安石变法试图重塑国家经济基础,司马光力倡保守以重塑历史秩序。我们将分析这些改革和思想的冲突如何体现了文官政治的复杂性与内在矛盾。变法究竟是拯救宋朝的灵丹妙药,还是加速其衰败的催化剂?本书将提供多维度的解读。 三、与“外患”的周旋:从澶渊之盟到靖康之耻 宋朝面对的挑战主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澶渊之盟的签订,以岁币换取了近百年的和平,这种“和平”的代价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了宋朝的财政结构和军事心态?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一个历史性的灾难——靖康之耻。北宋后期政治的腐败、军事指挥的失能,以及在面对金兵入侵时的不堪一击,我们将细致梳理从宋徽宗的艺术沉迷到宋钦宗的仓促应战,直至“二帝被掳”这一国耻。 第二部分:南渡与偏安:南宋的抗争与妥协 四、赵构的定鼎与偏安一隅的逻辑 南宋的建立,是对北宋覆亡的痛苦回应。高宗赵构的统治策略、韩世忠、岳飞等抗金名将的崛起与最终悲剧,构成了南宋初期最激动人心的篇章。岳飞“还我河山”的口号背后,是宋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激烈斗争。秦桧的“主和”政策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何在?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与市民文化的繁荣 与北方战火连绵相对,南宋的南方社会却呈现出惊人的活力。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开发达到新高,手工业、商业空前发达,如《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市井生活,在南宋时期得到了物质基础的支撑。市民阶层和商业文化开始对传统士大夫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六、内忧外患的持续:金国的强盛与宋金关系的复杂性 金国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的女真贵族与汉化士大夫之间存在张力。南宋在抗击金国的同时,也面临着内部对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的压力。宋金关系在战与和之间反复拉扯,直到蒙古势力的崛起,彻底改变了这一三角关系。 第三部分:并立的帝国:辽、西夏与金的时代侧影 七、草原上的宏伟建构:辽的治理与“南北面官”制度 辽国(契丹)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中极具影响力的一个。本书将探讨辽国如何成功地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架设桥梁。其独特的“南北面官”制度如何处理契丹核心族群与被统治的汉人地区之间的关系?契丹文化的开放性,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宋朝保持了军事和政治上的压力。 八、党项人的崛起:西夏的地理困境与宗教影响 在西北的河西走廊,李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权,凭借其对地理的深刻理解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宋、辽、金之间寻求生存空间。西夏对佛教的推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翻译佛经、建立佛塔的努力,使其成为独特的文化孤岛。本书将分析西夏如何利用其“缓冲地带”的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 九、金国的勃兴与“汉化”的困境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一举灭亡了北宋,完成了对华北的统治。金朝初期实行军事统治,但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其如何逐步吸收汉文化?金朝的“汉化”进程是成功的适应,还是动摇了其统治根基?我们还将研究金朝内部围绕如何对待宋朝遗民和文化遗产的争论。 第四部分:终结与融合:蒙古的征服与元朝的建立 十、铁骑的席卷: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的建立 本书将从蒙古草原的政治整合入手,分析成吉思汗如何打破部落间的隔阂,建立起强大的军事机器。蒙古人横扫欧亚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奇迹,更是其高效的组织能力和对旧有王朝弊端的深刻洞察的结果。 十一、横跨欧亚的帝国:元朝的统治策略与民族等级制度 元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忽必烈定都大都(北京),推进了汉地行政体系的改造,但同时也设立了严格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民族等级制度。我们将分析这种制度在维护统治稳定性的同时,如何埋下了后期分裂的种子。 十二、元末的动荡与历史的转折 元朝后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地方豪强的做大以及黄河泛滥带来的灾难,最终引爆了红巾军起义。本书将细致描绘陈友谅、张士诚等地方势力与朱元璋之间的复杂角力,最终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收场,预示着中国历史又一次由南向北的权力转移。 结语:大变局的遗产 宋辽金元四个多世纪的相互作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创造力的时期。它确立了后世对文官政治的某种理想化想象(宋),留下了民族交流融合的复杂经验(辽、金、西夏),并以蒙古人的征服,彻底打通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这些经验与教训,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在近代转型前夜的重要历史厚度。

用户评价

评分

《北朝烽烟:拓跋鲜卑的汉化之路》这本书,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北朝的建立与发展。我一直对少数民族政权如何在中原立足并最终融入汉文化这个议题很感兴趣,这本书提供了非常扎实的论据和精彩的叙事。作者对拓跋氏早期部落习俗的描写,比如他们的狩猎文化、对萨满教的信仰,与后期在平城、洛阳推行的汉化政策之间的张力,展现得非常清晰。尤其是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这本书没有简单地歌颂或批判,而是将其置于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其得失。读到他们如何在保留鲜卑特色的同时,又不得不吸收汉文化的精髓以巩固统治,这种“取与舍”的艰难抉择,让人深思。文笔厚重,资料详实,读起来感觉像是在阅读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但又不失故事的引人入胜之处。

评分

这本《三国风云录》真叫一个酣畅淋漓,作者对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佩服他笔下人物的复杂性,不再是简单的脸谱化英雄或奸臣。曹操的雄才大略与多疑残忍,刘备的仁德之名下的隐忍与权谋,孙权的坚韧与果决,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读起来,你仿佛能感受到战场的硝烟弥漫,也能体察到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他对战役的描写,比如赤壁之战,不仅仅是兵力的对决,更是智谋与人心的较量,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读起来让人屏息凝神。而且,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政治和军事斗争,对士族阶层的兴衰、文化思想的变迁也有深入的探讨,让整个三国鼎立的局面显得更加立体和有层次感。书中的一些情节设计,比如诸葛亮与周瑜的惺惺相惜,更是将那个时代的风流与悲壮展现得淋漓尽致。看完之后,对三国历史的理解又深了一层,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我最近读的《六朝风物志:从建康到大江南北的日常变迁》,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的“生活百科全书”。它完全跳脱了传统的帝王将相史观,而是聚焦于那个时代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娱乐方式乃至城市规划。通过对建康城坊制、士人园林、乃至饮食器具演变的考据,作者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侧面。比如,书中对宋代“斗茶”之风的描述,那种精致与讲究,让人惊叹于他们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又比如,对丧葬礼仪的详细描述,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等级和信仰观念的微妙变化。这本书的语言非常雅致,充满了画面感,读起来轻松愉快,却又信息量巨大,让我对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文化创造力的时代,有了一种非常接地气、全方位的认识。它证明了历史不仅仅是宏大叙事,更是由无数细小的生活碎片拼凑而成的整体。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五胡乱华”这段历史感到有些模糊和混乱,但读了《南渡的记忆:东晋衣冠的流亡与重塑》之后,一切都清晰起来了。这本书的叙事非常细腻,它聚焦于衣冠南渡的士族如何从北方的故土流亡至江南,并在那里重建他们的政治中心和文化家园。作者对江南山水、士族的乡土情结以及他们与本土势力的摩擦与融合,描写得极为生动。王导、郗鉴这些人物的形象不再是历史书上的标签,而是活生生的,带着故国之思的流亡者。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永嘉之乱后,知识分子那种集体性的失落感和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寻找精神支柱的刻画。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将宏大的民族迁徙史,落脚到了每一个家族、每一个文人的具体体验上,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韧性。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魏晋风度:士人的精神世界》,这本书视角非常独特,它把焦点从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了那个时代士人阶层的心灵轨迹。作者对“竹林七贤”的解读非常精辟,不再是简单地将他们视为逃避现实的隐士,而是深入剖析了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他们如何通过玄学、饮酒、放浪形骸来构建自己精神上的庇护所。书中引用的典故和诗文信手拈来,文笔典雅而不失灵动,读起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代入感。特别是对王羲之书法艺术和魏晋风度之间关系的阐述,让我茅塞顿开。它揭示了政治高压下,个体如何用艺术和哲学来完成自我救赎和价值确认的过程。对于那些对文化史、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藏,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理解那个时代复杂精神气质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