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俗史

中国风俗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亮采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风俗习惯
  • 传统文化
  • 民俗学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历史文化
  • 中国文化
  • 风土人情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970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50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学术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148
字数:13300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
★本书是中国社会史的*一部专著,具有开拓之功,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中国风俗史》是一本中国风俗习惯史的文集,本书以历时为顺序,分浑朴时代、浮靡时代、驳杂时代、由浮靡而趋敦朴时代四编,论述中国风俗。立于现代立场、基于现代视野而成风俗通史。

作者简介

张亮采(18701906),江苏常州人。关注风俗传统,有明显的文化保守倾向,站在传统的立场上回应近代文化的挑战,体现了当时相当一部分民族主义者的文化趣味。以一个传统文化人的自觉,著书明志,为保存文化服务。著有《中国风俗史》。

精彩书评

亮采夙有改良风俗之志,未得猝遂,乃以考察为之权舆。又以为欲镜今俗,不可不先述古俗也。
——《中国风俗史·序例》

目录

目录
序例 001
第一编 浑朴时代
黄帝以前 002 第一章
黄帝至夏商 008 第二章
周初至周之中叶 017 第三章
第二编 驳杂时代
春秋战国 030 第一章
两汉 040 第二章
第三编 浮靡时代( 浊乱时代)
魏晋南北朝隋 068 第一章
唐 084 第二章
五代 102 第三章
第四编 由浮靡而趋敦朴时代
宋 106 第一章
辽金元 118 第二章
明 123 第三章

精彩书摘

风俗乌乎始?始于未有人类以前。盖狉榛社会,蚩蚩动物,已自成为风俗。至有人类,则渐有群,而其群之多数人之性情、嗜好、言语、习惯常以累月经年,不知不觉,相演相嬗,成为一种之风俗。而入其风俗者,遂不免为所熏染,而难超出其限界之外。《记》曰:礼从宜,事从俗。谓如是则便,非是则不便也。圣人治天下,立法制礼,必因风俗之所宜。故中国之成文法,不外户役、婚姻、厩牧、仓库、市廛、关津、田宅、钱债、犯奸、盗贼等事,而惯习法居其大半。若吉凶之礼,则尝因其情而为之节文。无他,期于便民而已。虽然,风俗出于民情,则不能无所偏。应劭《风俗通》序曰: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谣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尔雅·释地》曰:大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鲁语》曰: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其不齐也若此。非有以均齐而改良之,则常为社会发达上之大障碍。而欲使风俗之均齐改良,决不能不先考察其异同,而考察风俗之观念以起。观念起而方法生,于是或征之于言语,或征之于文字,或征之于历史地理,或征之于诗歌音乐等。穷年累月,随时随地,以芟集风俗上之故实,然后得其邪正强弱文野之故,而徐施其均齐改良之法。《礼·王制》:天子巡狩,至于岱宗。觐诸侯,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诗》三百篇,言风俗最详,大半皆轩之所采也。盖已视风俗之考察,为政治上必要之端矣。而后世稗官野乘,及一切私家著述,亦于此三致意焉。亮采夙有改良风俗之志,未得猝遂,乃以考察为之权舆。又以为欲镜今俗,不可不先述古俗也。自惭荒陋,搜讨频年,东鳞西爪,杂碎弗捐。自开辟至前明,几千年风俗,粗具端末。虽芜杂谫陋,不值覆瓿,然正风俗以正人心,或亦保存国粹者之所许也。故述鄙意而举其例如下。
  前人观察风俗,其眼光所注射,不外奢俭、劳逸、贞淫、忠孝、廉节、信实、仁让等方面。而尤以去奢崇俭,教忠教孝,为改良风俗之先著。历代帝王之诏令,士夫之训诫,每兢兢于此焉。是书亦存此意,故于各章列饮食、衣服、婚娶、丧葬等条,所以觇奢俭也;列忠义、名节、风节、廉耻等条,所以励忠节也。
  诗歌乡评,为民情舆论之所发表。周采诗歌,汉魏六朝重乡评,公是公非,无所假借,此风俗之所由厚也。后世此意渐失,天子不采风,而民间亦无复存三代之直道。且见东汉党锢,成于标榜,辄引为清议之戒。不肖官绅,复以裁抑舆论为快事。故上德不宣,而民情难以上达。书中列诗歌、乡评、清议等条,欲据民情舆论,以知风俗之厚薄也。
  淫祀巫觋之盛,固由于民智未开,而医药之不讲求,实为其总因。今酬神赛会,各省皆有此俗,而吴楚尤甚。然都会之地,及商业发达之区,商人藉神会以联商团,尚无足异。最可怪者,若吾萍及湖南土俗,有病必曰神为祟,辄延巫觋救治,不问其有无效验也。甚者求医药于神,冥冥何知。杂投温补,病者服之,即因而死,不归咎于神,但归之于命而已。于是木瘿石溜,动号神奇,持斋者死,辄云仙去。庙宇日增,斋匪日众,识者忧之,而当事者固置若罔闻也。故书中列淫祀、巫觋二条,以醒时俗。
  风俗有为此时代所有,而为彼时代所无者,则仅著于此时代中。如周之阶级制度,周末之游说,魏晋南北朝之清谈、鲜卑语、门第流品,明之结社,是也。有为数时代所有,而非各时代所均有者,则仅著于数时代中。如周及魏晋南北朝之氏族,周末及汉唐之任侠刺客,是也。有为各时代所均有,而不必于各时代全列此条者,则仅著于一时代或数时代中。如周之蛊毒,周末之隐语,汉之佛道,魏晋南北朝之美术,唐之械斗游宴、斗鸡走马养鹰,明之势豪拳搏,汉明之奴婢,是也。
  周末学术,汉代经学,宋代理学,亦一时风俗所趋,然究属学术史部分中。故于周末学风一条,略言其关系外,至宋代学风,则专论士习之坏焉。
  言语随时代而异,即扬子《方言》所载,今就其地求之,往往不能通晓。非已失其语,则所传多讹。是书于各章之末,系以言语,亦从其时代而别也。且风俗所传,以言语为最确。如以《仪礼》“妇人侠床”为庖牺以前之遗语,即可知庖牺以前有男女杂乱之俗。(日本加藤宏之曰:蒲斯门人种,以同部女子为男子所公有。故无夫妇配偶之言。妇人处子,语亦无所区别。按《仪礼·士丧礼》“妇人侠床”注:妇人谓妻妾子姓也。此亦语无区别,与蒲斯门种无殊,可断为庖牺以前之遗语。)因汉有“金不可作,世不可度”之谚,而知其俗好神仙。因六朝有“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所”之谚,而知其俗信风水,是也。故书中于言语一条,搜集独多。
  风俗有附见各条,而未别行标目者,如鸦片附于周之蛊毒条,风水附于魏晋南北朝之丧葬条,火葬附于宋之丧葬条,是也。
  各章首节之概论,有以当时人论说代之者。如汉之概论,以《史记·货殖传》、班氏《地理志》代之。明之概论,以《歙县志·风土论》代之,是也。
  是书分四时代,自黄帝以前至周之中叶,为浑朴时代。固历史家所公认,不待赘说。自春秋至两汉,民情尚诈伪,行奸险,尊重势力,不讲道德,未若成周以上之浑朴,虽汉末名节之盛,不能掩也,故命为驳杂时代。自魏晋至五代,矜尚风流,奔竞势利,轻藐礼法,不顾行检。以文词为事业,以科举为生涯,忠义衰而廉耻丧,故命为浮靡时代。自宋至明,有讲学诸儒,提倡实学。人知自励,尽洗五季之陋。仁人义士,清操直节,相望于数百年间。而负社会之责任者,不可胜数也。故命为由浮靡而趋敦朴时代。
  ……
《盛世风物志:大唐气象与生活美学》 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唐朝。我们并非探究宏大的政治军事史,而是深入到盛唐的寻常巷陌、宫廷内外,以细腻的笔触重构那个时代的衣食住行、精神信仰与审美趣味。全书旨在展现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大唐气象”:一种兼容并蓄、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精致、繁复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生活美学。 第一章 锦绣衣冠:从胡服骑射到霓裳羽衣 唐朝的服饰文化是其开放性最直观的体现。本章首先梳理了唐代服饰的演变脉络,从初唐继承的隋代遗风,到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定制。我们详细描摹了贵族女性的“襦裙装”,特别是“坦领”的流行,以及其背后体现的社会风气——对女性形体的自然展现与自信。 重点章节将聚焦于“胡服”的影响。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风情,使得窄袖、翻领、长靴等胡服元素深度融入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形成了唐装独有的“交领右衽”与“窄袖”的结合。对于男性服饰,我们分析了官僚阶层的“圆领袍”,并结合了不同品级的“幞头”样式与“革带”的装饰,揭示了服饰等级制度的微妙之处。 此外,本章还将深入探讨唐代的纺织技术与染色工艺。从蜀地的绫罗锦缎,到长安织染坊的复杂纹样(如联珠纹、宝相花),配以唐代特有的矿物染料所产生的浑厚色泽,让读者得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丝绸质感。 第二章 舌尖上的长安:胡食与茶道的兴起 唐代的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史上一次重要的融合创新。本章将西安(长安)作为中心,剖析了唐人是如何将外来的食材与本土烹饪技术结合起来的。 我们详细介绍了“胡食”的盛行,如烤羊肉串(“炙”)、面食(如“蒸饼”、“焜饼”)的精细化,以及酸奶、酥油等乳制品的普及。书中引用了大量唐代文人笔记中对宴饮场景的描述,再现了唐代贵族阶层“对食”(共食一盘菜肴)的礼仪风尚。 茶道,则是唐代生活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章将追溯“煎茶道”的成熟过程,从初唐的药用到中唐陆羽《茶经》的诞生,阐述了饮茶如何从一种解渴行为,提升为一种文人修养与生活仪式。我们将解析唐代的茶具(如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以及煎煮过程中水温、火候的讲究,揭示了唐人对“清雅”境界的追求。 第三章 雕栏玉砌:唐代建筑与园林的精神空间 唐代建筑以其雄浑大气著称,体现了“气度”与“秩序感”。本章不再关注于龙门石窟或大雁塔的宏伟结构,而是聚焦于唐代住宅的形制与功能布局。 我们将通过复原图和考古发现,解析唐代坊市制度下的里坊结构,及其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对唐代台基、斗拱、飞檐等结构元素的细致分析,展示了木构建筑如何达到力与美的完美平衡。 园林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唐代园林从注重“仙境摹写”向“意境营造”的转变。结合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诗歌,探究文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叠石理水、花木配置,营造出“曲径通幽”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对“曲江池”等公共园林的描写,展现了唐人休闲娱乐的场所文化。 第四章 芸芸众生:唐人的信仰与娱乐 唐朝的社会是多元且充满活力的。本章探讨了信仰体系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佛教的鼎盛带来了对因果报应的普遍认知,影响了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艺术表达。同时,道教的复兴,特别是宫廷对道家思想的推崇,也体现在了炼丹术和长生思想上。 娱乐活动是唐人生活中最绚烂的一笔。本章详细描绘了“曲江游宴”的盛况,以及“打球”、“相扑”等深受胡风影响的体育活动。 重点将放在乐舞上。从宫廷的“燕乐”到民间的“陌头柳”,我们将剖析唐代乐器的组合(如琵琶、羯鼓的地位提升),以及胡旋舞等外来舞蹈对中原舞风的冲击与融合,体现了唐人对“动感”与“激情”的欣赏。 第五章 笔墨风华:文人生活与审美趣味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唐代文人士大夫的日常案头与精神世界。我们不谈科举制度,而是聚焦于他们如何通过“尚意”的审美来指导生活。 从文房用具的考究——端砚、澄泥、湖笔,以及对“墨锭”的收藏,展现了他们对物质的精细要求。对“格律诗”的推崇,不仅仅是文学追求,更是对生活秩序的维护。我们分析了唐人对“雅集”的重视,那种在诗歌酬唱、美酒相伴中寻求精神契合的社交方式,构成了唐代精英阶层特有的生活仪式感。 通过对这些侧面的深入挖掘,《盛世风物志》试图还原的,是一个立体、鲜活、既有宏大胸襟又不失生活情趣的唐朝。它不是一个静止的标本,而是一部流动着的、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绝非高不可攀的象牙塔之作。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在论述复杂的风俗流变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现代意识,能够将历史现象放置在更广阔的人类学框架下去审视,而非简单地进行怀旧式的赞美或批判。它不回避传统习俗中那些如今看来略显迷信或不合时宜的部分,而是试图去解析其背后的社会功能和心理需求。例如,对于古代的巫术和禁忌的探讨,作者没有轻率地将其归类为“愚昧”,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如何充当社会稳定器和心理安慰剂的作用。这种辩证和包容的态度,使得全书的思想性大大提升,不再是简单的风俗罗列,而是对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刻剖析。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知识的海洋终于有了一座可以停泊的港湾,而不是面对无边无际的汪洋不知所措。《中国风俗史》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民间生活编织在一起,这种平衡掌握得极其到位。它没有拘泥于官方文献的记载,而是大量引入了地方志、民间故事甚至一些口头流传的歌谣作为佐证,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趣味性。特别是关于岁时节令的探讨,作者对不同朝代对同一节日习俗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这对于理解中国文化为何能保持如此强大的韧性和适应性,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脉络。我发现,很多我们现在已经淡忘或简化了的仪式,在书中被还原得栩栩如生,让我对祖先的生活哲学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那种对“秩序”与“和谐”的不懈追求,是贯穿始终的主线。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考察之旅,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中国风俗史》着实让我领略了一番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它并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娓娓道来。初读之下,我立刻被那些鲜活的场景所吸引,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古人如何度过他们的四季更迭,如何庆祝那些代代相传的节日。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惊叹,对于婚丧嫁娶这些人生大事的处理尤为精到,每一个繁琐的仪式背后,似乎都隐藏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家族血脉的珍视。我尤其欣赏它对地域差异的关注,明白即便是同一个“风俗”,在江南水乡和塞北高原上也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和韵味,这使得全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不再是单一视角的描摹,而是广袤中华大地风情画卷的徐徐展开。书中对于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习惯的考证,也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功底,让人不禁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是如何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才最终固定下来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不得不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时间感”的重塑。它清晰地揭示了风俗如何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潜移默化的传递与重构。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物”与“俗”之间关系的探讨,比如特定器皿、特定食材在不同仪式中的象征意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构成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万物的认知体系。每一种器具的形状、每一种食物的烹制方式,背后都蕴含着一套古老的宇宙观。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审视自己周围的生活,对比着书中所述,会发现很多现代生活中的习惯,即便经过现代化改造,其底色依然能追溯到书中所描绘的古代风俗脉络中去。这本书不只记录了历史,更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活着的历史”是如何渗透在我们每一个日常行为之中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选材都透露着一股严谨又不失雅致的气质,完全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文化读物。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古代服饰与礼仪部分的论述,那里的描述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行为美学指南”。作者对不同等级、不同场合下人们的衣着规范、言谈举止的细致描摹,展现了传统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如何通过日常的外显行为被固化和维护的。我从中读出了一种古典的韵味和对“礼”的深刻理解,这不仅仅是穿衣戴帽的学问,更是社会伦理的体现。读到某些章节时,甚至需要对照图谱才能完全理解其间的微妙差别,这要求读者必须投入相当的专注力,但一旦领悟,那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是其他书籍难以给予的。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运作模式的全新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