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 [Organiz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Wei,Jin and Sixteen Dynasties Period Tomb Writings and Certificates Unearthed in Hexi Region]

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 [Organiz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Wei,Jin and Sixteen Dynasties Period Tomb Writings and Certificates Unearthed in Hexi Reg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賈小軍,武鑫 著
圖書標籤:
  • 魏晉十六國
  • 河西
  • 墓誌
  • 墓券
  • 考古
  • 曆史
  • 文字學
  • 研究
  • 齣土文獻
  • 絲綢之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2030891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3750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Organiz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Wei,Jin and Sixteen Dynasties Period Tomb Writings and Certificates Unearthed in Hexi Re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對河西地區發現的魏晉十六國時期鎮墓文、墓券做瞭係統整理和深入研究。上捲收錄目前所見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89例,墓券、衣物疏、名簿、銘旌、爰書等墓葬文獻39例,其中包括河西地區新發現的墓券、衣物疏等。也包括吐魯番地區發現、體例、格式與河西地區相近的墓券或衣物疏等,並參照相關資料對鎮墓文逐一釋讀、斷旬,並附之以摹本或鎮墓瓶、墓券相關圖片,為相關墓葬文獻的深入研究積纍瞭豐富的資料。在此基礎上,《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下捲對上述資料進行瞭專題探討,包括對河西走廊“薄命早終”類鎮墓文的研究、對墓葬齣土文字資料和圖像資料的對比研究及其隱藏的社會曆史信息等的探求、對鎮墓文等齣土文獻中的紀念信息梳理和其中反映的社會曆史變化的探究等,同時還揭示瞭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民眾社會生活狀況及喪葬習俗。

作者簡介

  賈小軍,1979年生,男,甘肅秦安人。曆史學博士。主要從事魏晉南北朝史、河西史地、絲綢之路研究。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目、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各1項,主持完成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各1項。齣版專著三部。在《社會科學戰綫》《敦煌研究》《敦煌學輯刊》《曆史教學》等刊物發錶論文多篇。曾先後被評為河西學院“祁連青年骨乾教師”“祁連學術帶頭入”。研究成果曾獲甘肅省圖書奬、甘肅省社科成果奬、甘肅省高校社科成果奬、張掖市社科成果奬等奬項。現為河西學院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
  
  武鑫,1983年生,女,甘肅滑源人,曆史學碩士。主要從事秦漢史、簡牘學、河西史地研究。多次參與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等科研項目。發錶文章數篇,現為河西學院圖書館館員。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一 研究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
二 學術史迴顧
三 研究思路與方法
四 結構體例及內容概況

上捲 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匯編
一 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匯編
凡例
甘(露)二年(257)段清鎮墓文
成寜二年(276)八月呂阿徵鎮墓文
太康六年(285)三月頓霓兒鎮墓文(一)
太康六年(285)三月頓霓兒鎮墓文(二)
泰熙元年(290)四月呂阿豐鎮墓文
元康五年(295)十月?民仁鎮墓文
元康六年(296)正月竇秉鎮墓文
元康七年(297)八月陳小晴鎮墓文(一)
元康七年(297)八月陳小晴鎮墓文(二)
永安元年(304)八月韓治鎮墓文
永興三年(306)趙詡鎮墓文
永興三年(306)趙苑芝鎮墓文(一)
永興三年(306)趙苑芝鎮墓文(二)
永嘉二年(308)鬍薑盈鎮墓文
永嘉三年(309)正月蘇治鎮墓文(一)
永嘉三年(309)正月蘇治鎮墓文(二)
永嘉五年(311)三月樊氏鎮墓文
建興元年(313)呂來業鎮墓文
建興二年(314)閏[十]月呂軒女鎮墓文(一)
建興二年(314)閏[十]月呂軒女鎮墓文(二)
建興四年(316)十一月徐男口鎮墓文
永嘉十三年(319)韓某鎮墓文(一)
永嘉十三年(319)韓某鎮墓文(二)
建興九年(321)三月張雪光鎮墓文
建興九年(321)十月頓盈薑鎮墓文
建興十年(322)鄧氏之婦鎮墓文
建興十三年(325)五月閻芝鎮墓文(一)
建興十三年(325)五月閻芝鎮墓文(二)
建興十七年(329)四月郭綦香鎮墓文(一)
建興十七年(329)四月郭綦香鎮墓文(二)
建興十七年(329)八月某人鎮墓文
建興十八年(330)六月郭?子鎮墓文
建興十九年(331)七月李興初鎮墓文(一)
建興十九年(331)七月李興初鎮墓文(二)
建興二十五年(337)二月趙季波鎮墓文
建興二十六年(338)正月口黑奴鎮墓文(一)
建興二十六年(338)正月口黑奴鎮墓文(二)
建興二十七年(339)三月傅長然鎮墓文(一)
建興二十七年(339)三月傅長然鎮墓文(二)
建興二十八年(340)王群洛子解注文
建興二十九年(341)八月萬安鎮墓文(一)
……

下捲 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幽域之聲:漢唐之際巴蜀石刻文獻鈎沉 (本書並非關於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 本書聚焦於一個與河西走廊截然不同的曆史地理單元——巴蜀地區,對漢代至唐代這一重要曆史時期在巴蜀地區齣土或傳世的石刻文獻進行係統、深入的整理、考辨與解讀。研究範圍涵蓋墓葬碑刻、經幢、摩崖造像題記、以及各類功能性石刻的文字材料,旨在通過這些“沉睡”於岩石和泥土中的珍貴史料,重構巴蜀社會、宗教、文化、經濟及權力結構在中古轉型期的麵貌。 第一部分:巴蜀石刻文獻的地理分布與類型學梳理 本書開篇首先對巴蜀地區(主要涵蓋今四川、重慶全境及周邊毗鄰區域)的石刻文獻進行瞭宏觀的地理分布勾勒。不同於中原地區早期成熟的碑刻傳統,巴蜀地區的石刻遺存呈現齣顯著的地域特色,如青石、砂岩材質的廣泛應用,以及受地域文化(如神秘的巫術文化、本土宗教信仰)深刻影響的書寫風格與內容取嚮。 1. 墓葬碑刻與墓誌:詳盡整理瞭齣土於漢晉、隋唐時期的墓葬碑刻。漢代的“畫像石”或“畫像磚”上的題記(雖然多為磚刻,但其文化母題與石刻相通),與晉代開始興盛的墓誌銘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本書尤其關注瞭唐代夔州、蜀郡等地官僚的墓誌,對比其內容在“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儒傢敘事與本土的喪葬習俗之間的張力。我們特彆辨識瞭數方風格粗獷、內容冗雜但極具地方色彩的“佚名”墓碑,試圖通過其稱謂和記載的親屬關係,推測其社會階層。 2. 宗教造像題記與摩崖:巴蜀地區自兩晉以來即是佛教重鎮。本書係統收錄瞭廣元、樂山、安嶽等地摩崖造像上的造像發願文、供養人名錄以及開鑿記。這些題記不僅是研究佛教造像史的直接史料,更是瞭解唐宋時期社會各階層(包括胥吏、商賈、婦女、甚至奴婢)參與宗教實踐的窗口。我們細緻比對瞭不同時期造像題記的格式變化,揭示瞭從皇傢敕建到民間化、傢族化供養的演變軌跡。 3. 功能性石刻與地方行政文書:本部分著重考察瞭那些不直接與墓葬或宗教相關的石刻。例如,涉及水利設施(堰、堤)的碑記、道路裏程碑、以及保境安民的界碑或禁令。這些石刻往往記錄瞭地方郡縣的行政行為、賦役負擔,以及應對自然災害的具體措施,為理解巴蜀的社會治理提供瞭另一維度的實證材料。 第二部分:文字、語言與書法的地域性特徵 巴蜀石刻的文字和書法風格是本書的另一核心關注點。巴蜀地區由於相對的地理隔絕性,使得中原地區推行的標準書體在地方的接受和演變呈現齣獨特的麵貌。 1. 隸楷過渡期的書風研究:本書通過對漢末至南北朝時期石刻文字的比對,清晰勾勒齣巴蜀地區隸書嚮楷書過渡的獨特路徑。許多碑刻展現齣“古拙”或“野逸”的風格,夾雜著筆畫的簡化與保留,這與中原地區成熟的魏碑風格有所區彆,反映瞭地方書吏的審美趣味和技術水平。 2. 地方俗語與文法現象:石刻文獻中常齣現一些不符閤標準“正書”文法的用詞和句法結構。我們收集瞭大量涉及地域性稱謂(如特定官職、親屬關係稱謂)、地方方言音譯(通過反切或通假字體現)、以及特定宗教術語的文本。通過對這些“俗語”的考證,不僅能豐富中古漢語的地域方言數據庫,還能更準確地把握刻寫者的社會身份。例如,對某些使用“俚語”的造像碑,我們推斷其供養人可能更貼近基層民眾。 3. 官式與私刻的文體差異:通過對比唐代官府修繕水利或旌錶忠孝的規範性石碑,與私人傢族為祭祀而設立的石牌,揭示瞭不同社會功能對文本內容、格式規範和書寫精度的要求差異。官式碑刻力求典雅周正,而私刻則往往情感直抒,甚至齣現錯字、漏字現象,但其史料價值往往更高。 第三部分:石刻背後的社會文化透視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將冰冷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社會圖景。通過對石刻內容的深度解讀,我們試圖迴答以下問題: 1. 信仰的本土化與世俗化:巴蜀地區的佛教和道教信仰如何吸收和融閤瞭本土的夷夏文化與巫覡傳統?例如,一些碑刻中對神祇的描繪和祈願內容,明顯帶有強烈的地域色彩,如對山川之神、地方城隍的祭拜,這種信仰層麵的“地方化”是如何影響到石刻文本內容的措辭和形式的? 2. 經濟與社會流動性:通過墓誌和造像題記中對供養人、死者職業身份的記載(如鹽鐵商、織戶、蜀錦匠人等),我們可以描繪齣漢唐之際巴蜀復雜而充滿活力的社會經濟結構。特彆是對商人群體在宗教贊助中的活躍度分析,揭示瞭巴蜀作為絲綢之路後方重鎮的商業繁榮程度。 3. 權力與地域認同:本書詳細分析瞭唐代中央政府在巴蜀地區設置的行政機構留下的石刻記錄。這些記錄反映瞭中原王朝如何通過樹立功碑、設置界限來確立其對西南腹地的控製和文化輻射。同時,地方望族通過修建傢廟、刻立先人石記,展示瞭其地域性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在中央權力真空期如何維護自身的族群認同和秩序。 結論: 《幽域之聲:漢唐之際巴蜀石刻文獻鈎沉》並非對某一特定時期(魏晉十六國)或某一特定地理區域(河西)的文獻進行整理,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同一曆史時段內,一個文化肌理截然不同的西南腹地。通過對巴蜀石刻的整理與辨析,本書旨在提供一種區彆於傳統中原史學視角的中古史研究路徑,展現古代中國在不同地域文化壓力下的復雜麵貌與多元性。本書的材料收集工作耗時十餘年,參考瞭大量田野調查數據和館藏拓片,力求在學術規範和文本復原方麵達到新的高度。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最初拿起這本書時,我略微有些擔心內容會過於偏嚮考古學報告的枯燥敘述。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這本書的敘事能力遠超我的預期。它巧妙地將地理學、曆史學、文獻學融閤在一起,構建瞭一個立體而生動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圖景。河西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多文化交匯的前沿地帶,而這些墓葬文書正是這種復雜性的有力佐證。作者在分析不同族群的文書中文字用法的細微差彆時,所展現齣的敏銳洞察力,讓人不禁拍案叫絕。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文書”的書,更是一部關於“身份認同”和“文化適應”的史詩。那種在邊陲之地,麵對死亡和來世時,人們如何運用文字來構建自身存在意義的深層探討,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復雜性的認知。

評分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這部著作,它成功地填補瞭當前學術界在特定區域和特定時間段文獻整理上的一個空白。過去關於魏晉南北朝的研究,往往聚焦於中原核心區域的史料,而河西走廊,這個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樞紐,其獨特的曆史信息往往被邊緣化。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將這片重要的曆史熱土重新拉迴到瞭學術聚光燈下。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基於一手文書材料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那個時代的政治格局、人口流動乃至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讀完後,我感覺我對“邊疆史”的理解被徹底刷新瞭。它不再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品,而是一個充滿活力、自我塑造和文化創造的中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後續研究者提供瞭堅實的“磚石”,同時也為曆史愛好者打開瞭一扇觀察中國古代多元一體格局的獨特窗口。

評分

這本書的論述邏輯實在是精妙絕倫,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文獻羅列上,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文書背後所隱藏的社會文化心理。讀起來,我發現自己不僅僅是在看一堆古代的紙片或陶片上的文字,而是在與那個時代的人進行跨越韆年的對話。作者對於“鎮墓文”和“墓券”這兩種文書的區分、它們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階層的使用差異,分析得鞭闢入裏。特彆是涉及到宗教信仰和民間喪葬習俗的探討,觀點獨到,令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對魏晉時期玄學與佛教的融閤非常好奇,而書中的某些段落恰好提供瞭關於這些思想如何滲透到普通人生死觀的生動例證。行文過程中,那種行雲流水般的論證,很少使用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即便涉及到高深的文獻學知識,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闡釋,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幾乎沒有被任何專業障礙所阻礙。

評分

這部書的封麵設計極其引人注目,那種古樸的色調和字體選擇,立刻將讀者的思緒拉迴到那個風雲變幻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初次翻開,我就被它那種紮實的研究基調所吸引。作者顯然在文本梳理上花費瞭大量心血,將那些零散的、散落在各處的重要史料進行瞭係統性的整閤。對於我這樣對那個時代背景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信息的集中和梳理帶來的便利。以往閱讀相關資料時,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去核對不同齣土文物的來源和背景,而這本書仿佛提供瞭一張詳盡的地圖,清晰地標示齣每一份文獻的地理位置和曆史語境。這種整理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學術貢獻,它不僅方便瞭專業人士的深入研究,也為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提供瞭一個可靠的、脈絡清晰的切入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墓葬環境時所流露齣的那種對曆史細節的尊重和考究,讓人感覺仿佛親臨現場,觸摸到瞭曆史的溫度。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質量和版式設計也值得稱贊,這對於一本學術性較強的著作來說,實在是一個加分項。印刷的清晰度和插圖的質量都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那些用於佐證分析的器物照片或拓片,細節清晰可見,極大地輔助瞭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注釋方麵做得極其嚴謹,參考文獻的廣度和深度足以體現齣作者深厚的學術積纍。作為讀者,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進行每一步推論時所依據的堅實基礎。這種踏實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得我對書中的每一個結論都抱有極高的信任度。它不是那種曇花一現的研究成果,而是具備瞭長期參考價值的工具書和思想源泉。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提升瞭整本書的品位和可讀性。

評分

就是博士後齣站論文,內容一般般,資料收集挺全,論文部分有點看不下去。

評分

做的很細緻,對於鎮墓文,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評分

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

評分

這個商品不錯啊!

評分

河西魏晉墓齣土文獻整理著作,除瞭其本身的曆史價值。也對研究其畫像磚至關重要。

評分

寫得好深刻

評分

這個商品不錯啊!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快遞員給力!給他點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