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谈话录(1949-1951)/子午线译丛精选

维特根斯坦谈话录(1949-1951)/子午线译丛精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鲍斯玛(O.K.Bouwsma) 著,刘云卿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维特根斯坦
  • 语言哲学
  • 逻辑哲学
  • 对话录
  • 子午线译丛
  • 现代哲学
  • 分析哲学
  • 思想史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829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41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子午线译丛精选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8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维特根斯坦谈话录(1949-1951)/子午线译丛精选》向我们展示了这位带有天才神秘性的哲学家日常生活的一面,以及他将生活与哲学融为一体的思考方式和人格魅力。
  《维特根斯坦谈话录(1949-1951)/子午线译丛精选》按谈话发生的地点分编为康乃尔、斯密斯学院和牛津三个部分,是研究维特根斯坦晚期思想与生活的一手珍贵资料。

作者简介

  鲍斯玛(Oets Kolk Bouwsma),1898年生于美国密歇根,早年热衷于黑格尔哲学,后来转向G.E.摩尔,因为在摩尔研究上的声誉而受邀主持牛津大学的约翰·洛克讲座,并成为美国哲学协会的主席。1949年维特根斯坦访问康乃尔大学期间两人结识。鲍斯玛忠实记录了处于生命*后时期的维特根斯坦在康乃尔大学、斯密斯学院(马萨诸塞州)以及牛津大学的交往和谈话。维特根斯坦一贯的清晰、敏锐、激烈、热忱,在这份言行录中无不得以呈现。
  
  刘云卿,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维特根斯坦与杜尚:赋格的艺术》。

目录

引言
维特根斯坦生平年表
谈话录
康乃尔(1949年7月)
斯密斯学院(1949年10月)
牛津(1950年8月—1951年1月)
进一步读物

精彩书摘

  《维特根斯坦谈话录(1949-1951)/子午线译丛精选》:
  这些笔记的读者或许会问:究竟是什么,一如这些谈话所反映的那样,使得维特根斯坦让鲍斯玛印象如此深刻?《谈话录》涉及《哲学研究》基本论题的地方相对较少。只有一两次谈到语词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甚至那个想法也只是一带而过。同样,读者也没有觉得维特根斯坦在向鲍斯玛阐发自己的哲学,或者试图向鲍斯玛传授他的真实意谓。因此,让鲍斯玛敬畏的并非某种新的哲学或教条。那是些不同的东西,是什么呢?
  《谈话录》从对维特根斯坦的描绘开始,那是鲍斯玛的第一印象。鲍斯玛驱车赶到火车站去迎接从纽约抵达的维特根斯坦和马尔康姆。他谈及维特根斯坦的平易和友善。这看上去让鲍斯玛放松了许多,因为有太多关于维特根斯坦难以相处的报道。在第一次讨论中,鲍斯玛发现“确乎有一种狂暴(intensity)和不耐烦,那足以吓着别人”。他继续评论说,他怀疑维特根斯坦是否能够愉快地容忍那些傻话和不智。接着,鲍斯玛没有躲避维特根斯坦的审视,因为他相信,把自己交托给维特根斯坦的严厉评判,从中可以获益良多。正是维特根斯坦的狂暴和严苛的判断支配了最初的这些印象,并贯穿整个《谈话录》。维特根斯坦始终在思索,是艰苦卓绝的思索,哪怕针对的是细小之物。鲍斯玛评说他是一个很好的散步者,他回应说自己全然不是。并非特意要使问题变得困难,他毋宁只是很认真地对待鲍斯玛的问题,即便是很小的问题。当鲍斯玛夫妇被邀请到马尔康姆家喝茶时,马尔康姆、鲍斯玛和维特根斯坦单独就座,以便与非哲学家们隔离开来,维特根斯坦不能容忍那些社会闲扯。一旦开始讨论哲学,所需的心智能量就会异常巨大,这时候,维特根斯坦的狂暴就愈发让人印象深刻。
  哲学中的狂暴有多种形式。读者会在维特根斯坦迅速回应鲍斯玛的论题,他的第一反应时常能够切中要害等方式中看到这一点。比如,当鲍斯玛提议讨论一下享乐主义,尤其这样一种观念,即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基于快乐而已,维特根斯坦立刻作出评论:“这显然不是一个经验评论。”他随后展开了那个思路。这是某种有着巨大哲学价值的宝藏。它电光火石般地昭示出享乐主义的核心判断乃是一种抽象,借此所有的人类行为均被观照,不允许有任何反例。它提醒我们注意,我们会何等轻易被一般性的陈述误导,并提请我们留意意欲(want)和快感(pleasure)之类的词是怎么使用的,它们如何相互关联。不仅如此,这所有的一切都出自对某个观念所作的快速回应中的最初评论。
  ……

前言/序言

  《维特根斯坦谈话录1949-1951》是O。K。鲍斯玛的系列笔录,记录了那段时间他与维特根斯坦的很多次谈话。它是奥斯丁的坦萨斯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现存的鲍斯玛文集的一部分。鲍斯玛最初的记录以日记本的形式保存了下来,那是他长期养成的习惯。后来,那些与维特根斯坦相关的部分被做了分开规整和打印。鲍斯玛偶尔会把这些笔记或部分笔记拿给朋友们传阅,但无意出版它们。这些关及维特根斯坦的笔记因为本书而得以首次面世。我们对此做了编辑,去掉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并草拟了引言,旨在提供历史背景和一般的哲学指向。
  对于《谈话录》的引言,我们要感谢肯尼斯·约翰逊教授,莫里斯·拉泽罗维茨,爱丽丝·安布罗斯·拉泽罗维茨,以及盖特露德·鲍斯玛一波斯夫人的帮助。我们还要感谢芭芭拉·哈斯特维特打印文稿。我们同样要感谢鲍斯玛的家庭,奥斯丁的德克萨斯大学人文研究中心,及伍斯特学院的支持。正是后者的“学院发展基金”提供的几次资助才使得远游和文稿再版得以可能。
一段关于思想的沉淀与升华 这部文集,如同一扇窥视伟大心灵深处的大门,收录了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生命最后两年(1949-1951)的珍贵思想片段。这些片段并非经过精心打磨的论述,而是在日常交流、思考碰撞中自然流露出的真知灼见,它们以最原始、最鲜活的面貌,呈现了这位思想巨匠晚年思想的轨迹。 维特根斯坦,这位以其颠覆性的哲学思想而闻名于世的智者,其哲学路径的转变,从早期的《逻辑哲学论》到晚期的《哲学研究》,早已引发了无数的讨论与解读。而1949年至1951年,正是他完成《哲学研究》并将其最终定稿的时期。这段时期,正是他思想成熟、深刻内省的黄金岁月。当时的维特根斯坦,已经告别了早期对语言逻辑的冰冷分析,转而关注日常语言的实际运用,以及语言与我们经验世界之间那复杂而微妙的联系。他致力于揭示那些隐藏在语言背后的“迷宫”,那些常常让我们陷入困境的哲学错觉,并试图找到摆脱它们的出路。 《维特根斯坦谈话录(1949-1951)》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这一思想转变过程的窗口。在这里,我们听不到系统性的理论构建,看不到严谨的学术论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贴近生活、更为自然的思考方式。这些记录,来自他的学生、朋友以及其他与他有过深入交流的人士,它们如同零散的宝石,虽然各自独立,却共同折射出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光芒。 语言游戏与意义的根基 维特根斯坦晚年哲学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便是“语言游戏”(language-game)。在这些谈话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这一概念的不断探索与深化。他不再将语言视为一种固定的符号系统,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在特定情境下,具有特定规则和目的的活动。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其意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嵌入在特定的“游戏”之中。例如,当我们说“我疼”,这句话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声音的组合,更在于它在特定的语境下,能够引起他人的同情、理解,甚至医生的诊断。 谈话录中充斥着对日常语言使用的细致观察。维特根斯坦会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小之处,例如对“知道”、“相信”、“看见”、“理解”等词语的反复追问。他会通过举例,展示同一词语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用法,从而揭示我们日常语言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以及我们常常对此习以为常而忽视的哲学深度。他提醒我们,哲学的困境往往源于我们对语言的误用,当我们试图将某一词语的特定用法推广到所有情境,或者当我们误以为某个词语背后隐藏着某种本质性的实体时,便会陷入哲学上的泥沼。 例如,关于“颜色”的讨论,他可能会引导我们思考,当我们说“天空是蓝色的”,这里的“蓝色”究竟是指什么?是指一种客观的物理属性,还是指我们大脑对特定波长的光线的感知,抑或是指我们共同约定俗成的颜色名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一旦深入追问,便会触及我们认识论的根基。维特根斯坦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他更乐于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解方式。 “看”与“领悟”:意识的边界 除了语言,维特根斯坦在晚年也对“意识”、“领悟”等心理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试图摆脱过去那种将意识视为一种神秘内在空间的传统观念,而是将其置于行为和语言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他关注的是我们如何“看见”事物,如何“理解”他人的意图,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经验世界中进行判断。 他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来阐述“看见”的不同方式。例如,看到一张图片,我们可以仅仅看到线条和颜色,但我们也可以“看见”其中隐藏的图案,或者“看见”它所代表的某种情感。这种“看见”的转变,并非是物理意义上的视力改变,而是一种“领悟”,一种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洞察。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领悟并非突然的顿悟,而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对语境的熟悉而形成的。它与我们语言的掌握紧密相连,因为我们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我们的领悟。 他还会讨论“理解”的本质。当我们说“我理解了”,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模型?还是意味着我们可以按照新的方式来使用某个概念?维特根斯坦倾向于将理解与实际的行为能力联系起来。理解不是一种内在的状态,而是一种可以展示出来的能力。例如,我们说“我理解了音乐”,这不仅仅是听了几个音符,更意味着我们可以分辨曲调,可以跟着哼唱,甚至可以尝试演奏。 反对形而上学的幽灵 维特根斯坦晚年的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种解构。他认为,许多形而上学的命题,例如关于“存在”、“实体”、“我”的本质等,之所以令人困惑,正是因为它们脱离了实际的语言使用,试图在语言游戏之外寻找某种“真理”。他常常用“看法的改变”(a change of view)来描述哲学的进步,而这种看法的改变,往往是从对语言的错误使用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到日常语言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之中。 在谈话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那些试图构建宏大哲学体系的思想家们的审慎态度。他并非否定思考的深度,而是强调思考必须根植于我们真实的经验和语言实践。他会用一些简洁而犀利的语言,揭示那些看似深刻的哲学命题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或者仅仅是一种语言的错觉。 思想的碎片与反思的起点 《维特根斯坦谈话录(1949-1951)》并非一本旨在提供“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个“提问者”。它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语言、对世界、对自身的理解。阅读这些谈话录,就如同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一场漫长的对话,时而豁然开朗,时而陷入沉思。 这些片段,或许在表面上看来是零散的,甚至有些是相互矛盾的,但这恰恰是真实的思想轨迹。伟大的思想不是一次性的创造,而是一个不断探索、修正、深入的过程。维特根斯坦的晚年思想,正是在这样一种不断反思与对话中逐渐成熟的。 对于哲学爱好者而言,这部文集是不可多得的珍宝。它让我们得以窥见维特根斯坦思想最为鲜活、最为本真的状态。它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而是一种生活化的哲学,一种对我们日常经验的深刻洞察。通过这些谈话,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更细致地观察语言,如何更批判性地思考问题,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思想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清晰路径。 可以说,这部《维特根斯坦谈话录(1949-1951)》是对人类理解能力的一次温柔的却又深刻的拷问。它邀请我们放下那些宏大而空洞的哲学辞藻,回归到语言的实在性,回归到我们真实的经验世界,在那里,蕴藏着最深刻的哲学真理。而子午线译丛精选的呈现,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珍贵的机会,去接触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去倾听他那永不停止的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碎片与哲思的火花,仿佛置身于一位智者温和而又深刻的交谈之中。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构建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专注于捕捉思维流动的瞬间,那些关于语言、逻辑和日常经验的细微观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看似寻常却又一语道破本质的句子。它不像传统的哲学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近乎亲切的方式,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书中那些关于“意义”和“使用”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们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理解复杂概念的新视角。我尤其喜欢其中描述的那些具体的例子,它们不是抽象的论证,而是鲜活的场景再现,使得那些晦涩的观念变得触手可及。读完后,虽然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内心却被种下了一颗探索的种子,促使我去更细致地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一切。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挑战了我们对“知识”的传统定义,更像是一场智慧的漫步。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缓慢而又富有韵律感,仿佛是在一条蜿蜒的河流边散步,沿途不时地被某些奇特的石头或景象所吸引。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式”读物,而更像是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佳酿。作者对于概念的拆解与重构,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清晰度,但这种清晰并非来自于简化,而是来自于对复杂性的精准把握。我感受到了一种智力上的愉悦,那是当一个原本模糊不清的想法突然被精确地勾勒出来时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中穿插的那些关于“规则”和“遵循”的辩论,非常引人入胜,它们迫使我反思我们日常交流中那些不言自明的预设。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新的关联,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回味价值。它成功地将哲学的严肃性与日常对话的自然流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读起来既费脑筋,又令人感到酣畅淋漓。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非结构化的叙事中蕴含的强大结构感。它像一幅由无数微小光点构成的星图,乍看之下是杂乱无章的,但当你定下心来,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去“看”它时,你会发现那些光点之间形成了清晰的星座和轨迹。我被其中关于“命名”和“指涉”的讨论深深吸引,这关乎到我们如何与世界建立联系。作者通过不断地质疑约定俗成的用法,揭示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复杂性。它迫使我走出象牙塔式的抽象思辨,重新回到日常语言的泥土中去寻找哲学的根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去分析我刚说过的一句话,或者我正在看的招牌上的文字。这是一种实践性的哲学,它要求读者参与到思想的建构过程中,而不是做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许多其他哲学读物难以比拟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它有时会让人感到一种微妙的挫败感——不是因为内容太难,而是因为它不断地挑战你原有的思维定势。那些看似简单的问句,实则暗藏了巨大的思想张力,它们像一个个小小的陷阱,一旦踏入,就得花费一番力气才能跳出来,并意识到自己之前对世界的理解是多么的局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界限”问题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似乎总是在描绘思想的边界,而非一味地扩张领土。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倾听,不仅是倾听他人,更是倾听自己思维中的那些微弱的声音。它没有提供现成的哲学体系,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一套审视世界、解构语言的精细工具。这种自我驱动的探索,远比被动接受知识来得更加深刻和持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何为清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那种清晰不再是简洁的代名词,而是精准的代名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克制,它在记录对话的同时,又超越了单纯的对话记录本身。与其说它是一本哲学著作,不如说它是一份思想活动的现场记录,充满了“正在发生”的张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反复出现的对“例子”和“图片”的讨论,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如何通过具体的表象来锚定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思考过程是那样透明和坦诚,你几乎可以跟随他的思路一同前行,经历他如何从一个困惑走向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困惑,但每一次的困惑都伴随着新的洞察。在某些篇章中,那些关于“理解”的论述,简直是为所有试图跨越知识鸿沟的人量身定做的指南。它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不理解,而是我们误解了“理解”这个行为本身。这种对基础概念的反复锤炼,使得全书的结构虽然松散,却有着内在的强大逻辑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