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1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套装上下册)

南海1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阳江市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南海1号
  • 沉船考古
  • 考古报告
  • 海上丝绸之路
  • 宋代
  • 文物
  • 历史
  • 海洋考古
  • 中国考古
  • 调查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32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742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报告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6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海I号沉船发现于1987年8月,1989年11月首次开展水下考古调查,至2001年重启调查,再历经多次大规模调查,直至2007年整体打捞出水。南海I号沉船从其发现到调查再到打捞出水,可谓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史中的一段传奇,凝聚了诸多水下考古人的心血,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虽然,中国水下考古的发端并不是如一些宣传报导所说的那样源于南海I号沉船的发现,但其对于水下考古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毫无疑问的,更何况沉船本身所具有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中国开展水下考古工作以来所发现的保存好、出水文物精美、品种丰富的沉船,在世界范围内也是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完好的一艘公元12世纪时期的沉船。南海I号沉船沉没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之上,是一个信息十分丰富的文化载体,折射出古代中国在世界航海和海外贸易中曾拥有的辉煌与骄傲。南海I号沉船的调查、发掘,对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乃至中国航海史、海外交通史具有无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南海I号沉船的遗物品种丰富,数量庞大,其中尤以瓷器为突出,几乎囊括了南宋时期南方主要的外销瓷窑口和瓷器品种,有些遗物的器形甚至是传世品及以往陆地考古发掘中从未发现过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论及南海I号沉船的价值和意义时,不能不深深地缅怀著名考古学家、中国水下考古的奠基者、南海I号沉船的命名者——俞伟超先生。俞伟超先生在担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期间,凭其对我国文物考古事业全面发展的高度责任心和学术上的高瞻远瞩,尤其是对前沿学科的高度敏锐,他主动承担了创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国家任务,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设立了国内头个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室。这是俞伟超先生为提升中国考古学的水平,着力进行的开创性工作之一,直接推动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俞先生曾亲自担任首任南海I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的队长,主持了1989年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日本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进行的南海I号沉船首次预备调查。此次调查初步确定了沉船的概位,获得了沉船海域海况、气象等方面的一手资料,明确了今后工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克服海水透明度极差的困难。尽管日后因种种原因此项合作未能继续,但作为中国水下考古正式起步的标志,此次工作在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
一 海陆地理与岛礁形势
二 气候条件与海水状况
三 地质资料与沉船环境

第三章 调查工作概况
第一节 沉船发现与1989年调查
第二节 2001~2004年水下调查
一 2001年水下考古调查与定位
二 2002年水下考古试掘
三 2003年水下考古探摸与调查
1.沉船保存现状的调查
2.流速和流向的测定
3.沉船方向
4.泥样采集
5.木样采集
6.航线数据采集
7.采集遗物情况
四 2004年沉船环境与工程数据调查
1.沉船环境调查
2.工程数据采集

第四章 出水遗物
第一节 陶瓷器
一 龙泉窑青瓷
1.碗
2.盏
3.盘
4.碟
5.钵
二 景德镇窑青白瓷
1.碗
2.盏
3.盘
4.器盖
三 德化窑青白瓷
1.大碗
2.盖碗
3.盏
4.盘
5.执壶
6.长颈瓶
7.葫芦瓶
8.双系小罐
9.四系小罐
10.盒
11.器盖
四 闽清义窑瓷器
(一)青白瓷
1.碗
2.盘
(二)青瓷
1.碗
2.盏
五 晋江磁灶窑瓷器
(一)黑釉瓷
1.碗
2.四系罐
3.扁腹罐
(二)酱釉瓷
1.梅瓶
2.罐
(三)青瓷
1.大罐
(四)绿釉瓷
1.碗
2.盘
3.葫芦瓶
4.长颈瓶
六 其他窑瓷器
(一)龙泉窑系青瓷
1.碗
(二)福清东张窑黑釉瓷
1.盏
第二节 金属器
一 金环
二 银锭
三 铜环
四 铜钱
1.开元通宝
2.乾元重宝
3.宋元通宝
4.淳化元宝
5.成平元宝
6.景德元宝
7.祥符元宝
8.祥符通宝
9.皇宋通宝
10.天禧通宝
11.天圣元宝
12.至和元宝
13.嘉祜通宝
14.熙宁重宝
15.熙宁元宝
16.元丰通宝
17.元祜通宝
18.绍圣元宝
19.圣宋元宝
20.崇宁重宝
21.大观通宝
22.政和通宝
23.宣和通宝
24.建炎通宝
25.绍兴通宝
26.绍兴元宝
27.乾道元宝

第五章 出水瓷器的便携式XRF
产地分析
一 分析方法
二 样品和分析结果
1.青白瓷
2.青瓷
3.黑釉及酱釉瓷
三 结论

第六章 结语
一 关于沉船的初步认识
1.沉船主体尺度
2.船体材质
3.船体保存状况
4.文物及分布
5.周围堆积
二 相关问题分析
1.沉船年代与性质
2.沉没原因及遗址堆积

附录一 南海I号沉船调查工作记事(1987-2007)
附录二 采集木样树种鉴定报告
附录三 南海I号沉船文献资料目录
后记

前言/序言

  南海I号沉船发现于1987年8月,1989年11月首次开展水下考古调查,至2001年重启调查,再历经多次大规模调查,直至2007年整体打捞出水。南海I号沉船从其发现到调查再到打捞出水,可谓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史中的一段传奇,凝聚了诸多水下考古人的心血,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虽然,中国水下考古的发端并不是如一些宣传报导所说的那样源于南海I号沉船的发现,但其对于水下考古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毫无疑问的,更何况沉船本身所具有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中国开展水下考古工作以来所发现的保存最好、出水文物最精美、品种最丰富的沉船,在世界范围内也是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完好的唯一一艘公元12世纪时期的沉船。南海I号沉船沉没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之上,是一个信息十分丰富的文化载体,折射出古代中国在世界航海和海外贸易中曾拥有的辉煌与骄傲。南海I号沉船的调查、发掘,对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乃至中国航海史、海外交通史具有无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南海I号沉船的遗物品种丰富,数量庞大,其中尤以瓷器为突出,几乎囊括了南宋时期南方主要的外销瓷窑口和瓷器品种,有些遗物的器形甚至是传世品及以往陆地考古发掘中从未发现过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论及南海I号沉船的价值和意义时,不能不深深地缅怀著名考古学家、中国水下考古的奠基者、南海I号沉船的命名者——俞伟超先生。俞伟超先生在担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期间,凭其对我国文物考古事业全面发展的高度责任心和学术上的高瞻远瞩,尤其是对前沿学科的高度敏锐,他主动承担了创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国家任务,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设立了国内第一个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室。这是俞伟超先生为提升中国考古学的水平,着力进行的开创性工作之一,直接推动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俞先生曾亲自担任第一任南海I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的队长,主持了1989年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日本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进行的南海I号沉船第一次预备调查。此次调查初步确定了沉船的概位,获得了沉船海域海况、气象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明确了今后工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克服海水透明度极差的困难。尽管日后因种种原因此项合作未能继续,但作为中国水下考古正式起步的标志,此次工作在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海洋考古的恢弘史诗:深海遗珍的时代回响 一部跨越历史长河,聚焦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辉煌遗存的深度考古实录。本书系一套重量级学术著作,旨在呈现一系列重大的水下考古发现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技术与文化信息,但其内容与“南海1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的研究范畴和时间节点并无直接关联。 本书收录的系列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古代海洋交通网络图景,重点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海域的沉船遗址、港口遗址以及相关的贸易路线变迁。我们相信,海洋是连接人类文明的重要纽带,而水下考古则是解读这段“蓝色历史”的钥匙。 第一卷:远洋航行的技术革新与贸易格局的重塑 (约700字) 本卷聚焦于公元前数百年至中世纪鼎盛时期,古代航海技术从沿岸导航向远洋航行的关键性飞跃。我们细致分析了不同船型的结构特点、材料选择及其对航行能力的影响。通过对多处水下遗址中船体残骸的测绘与复原,揭示了古代工匠在造船学上所达到的惊人高度。例如,对一处位于印度洋深处的商船遗址的详尽研究表明,其采用的“榫卯结构”和“水密舱”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船只的抗沉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远距离、高风险贸易的可能。 本卷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对船载货物的分类学研究。这不仅仅是对陶瓷、金属器皿或香料残片的简单清点,更是一次深入的“物证史学”探索。我们通过对这些商品的产地鉴定(如通过同位素分析确定了特定产地矿石的来源),结合港口贸易记录的交叉比对,精确勾勒出特定历史时期,如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东段和中段的贸易流向与商品构成。例如,对一处出土的精美漆器的分析,不仅揭示了其制作工艺的地域特征,更间接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对特定奢侈品的需求与消费模式。 此外,本卷还专题探讨了早期航海导航技术的演变。通过对船上可能携带的辅助工具遗存的分析(如罗盘雏形、星盘遗迹等),结合古代天文学知识的运用,重建了古代水手如何在广袤海洋上定位航行的艰难历程。这些技术细节的披露,是对传统陆地中心史学观的一次有力补充,凸显了海洋在古代世界互动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卷:区域性海洋文化交流与遗址保护的挑战 (约800字) 第二卷将视线投向了特定区域性的海洋文化互动圈,特别是东南亚与南亚次大陆之间的海上桥梁作用。本卷收录的研究侧重于分析不同文化在贸易过程中留下的“文化混杂”物证。例如,在一批出土的钱币组合中,我们发现了明确的中国、波斯、印度本土铸币并存的现象,这强有力地证明了该港口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贸易枢纽的复杂性。 一个重要的篇幅被用于探讨地方性造船业与外来技术的融合。对一处晚期沉船的船体结构分析显示,其在保持本土稳定性的同时,明显吸收了来自西方或更东方的船只设计元素,这反映了海洋贸易中知识和技术的快速传播与本土化适应过程。这种“技术嫁接”的模式,是理解古代经济全球化早期形态的关键。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本卷提出了前沿的保护修复理念与实践。针对水下遗址长期暴露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脆弱性,我们详细阐述了从发现、勘探、发掘到陆上保存与修复的全链条工作流程。例如,对易腐烂有机物(如木材、纺织品)的保护性处理方案,结合了最新的化学稳定化技术,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遗址的原始信息。本卷也探讨了现代海洋考古学面临的伦理困境与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强调了学术研究与文化主权保护的平衡发展。 总结: 本书汇集了多学科专家的严谨成果,通过对一系列独立、但相互关联的水下考古项目的深入解读,力图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古代海洋文明的壮阔画卷。它不是对某一特定沉船的聚焦,而是一个广阔的知识集成,旨在深化我们对古代世界贸易网络、技术进步、文化交流以及海洋遗产保护科学的理解。阅读本书,犹如潜入历史的深处,亲眼见证那些沉睡海底的时代记忆如何重见天日,诉说它们跨越千年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种官方性质的报告会非常严肃刻板,但这两册书(特指1989到2004年的那部分)的结构安排,却展现出一种极高的学术自觉性。它清晰地划分了“调查阶段”与“初步发掘阶段”的工作侧重点,使得读者能够追踪整个项目从概念萌芽到初步实施的完整脉络。尤其是关于早期水下环境对遗址保护状态影响的分析部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提出了多学科交叉的解决方案,比如对腐蚀速率的计算和对特定有机物保存条件的模拟。这种前瞻性的、注重长期保护策略的论述,体现了编写团队深厚的专业素养。读起来,你会感受到这不是一个短期项目,而是一个跨越数十年、需要持续投入智慧和资源的宏伟工程,那种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是跃然纸上的。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图文排版质量,在同类专业出版物中绝对是顶尖的。那些大量的测绘图、三维重建模型图,以及不同光线下拍摄的文物局部特写,清晰度高得惊人。特别是那些关于船体残骸结构断面的绘制,线条精准到令人赞叹。对于我这样习惯于依赖视觉信息来构建空间概念的读者来说,这些图纸比纯文字描述有效率高出百倍。它们不仅仅是辅助材料,它们本身就是核心信息的一部分。通过对这些图表的反复研读,我得以在脑海中重构出那艘商船在沉没前后的不同状态。可以说,这套报告的价值,一半在于文字的严谨,另一半则在于这些无可替代的、高质量的现场记录影像和图表,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科学证据链。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分解成了无数微小的、具体的“时间碎片”。当我们谈论宋代贸易时,往往是抽象的贸易路线和经济数据,但通过对“南海1号”上不同产地瓷器的分析,这本书直接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繁忙的、跨国界的贸易前沿。你会清晰地看到来自景德镇的精美瓷器,与东南亚、甚至可能更远地方的贸易品混杂在一起的场景。这些实物证据,比任何二手资料都更有说服力。我仿佛能闻到船舱里咸湿的海风和货物交织的气味。它不仅仅记录了一艘船的沉没,更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关于古代“全球化”的案例研究。对于研究历史地理和物质文化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宝,提供了第一手的、未经后人解读的实物档案。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极具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初见就让人联想到深海的神秘与庄严。我本来是抱着一种考古爱好者对水下遗迹的好奇心翻开的,特别是“南海1号”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这本书的魅力远超我对一次沉船发掘的想象。它更像是一部细致入微的“水下编年史”。前几册(我指的是阅读体验中,那些关于前期勘探和理论构建的部分)的文字,虽然充满了专业术语,但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逐步引导我们进入那片被时间遗忘的海域。那些关于声呐探测、磁力异常点识别的描述,读起来丝毫不枯燥,反而让人感受到现代科技在探寻历史真相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令人敬畏的力量。他们如何从一片茫茫大海中,锁定那个沉睡了数百年之久的宝藏的精确位置,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冒险故事,读完后,我对海洋考古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阅读这套书册的过程,我体验到了一种近乎沉浸式的“潜水”感受。文字的组织结构非常严谨,每一章的过渡都像是水下机器臂精确地抓取证据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文物出水过程时的那种克制与精确。没有过多煽情的辞藻,而是用精确的测量数据、现场照片的对比,以及对每一件陶器、瓷器、金属器皿的细致分类和编号,来构建起那个逝去时代的完整图景。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发现了什么”,而是“如何发现的”和“为什么这样排列”。这种近乎偏执的细节记录,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理解考古现场的复杂性,以及每一铲泥土、每一次小心翼翼的提取,背后所承载的巨大责任感。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考古报告,其价值在于其无可辩驳的真实性和可重复验证性,而不是华丽的叙事包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