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生活绘本 生活在古代日本

历史生活绘本 生活在古代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斯坦利·阿佩尔 著,[美] 约翰·格林 绘
图书标签:
  • 历史
  • 日本
  • 古代
  • 生活
  • 绘本
  • 儿童
  • 文化
  • 传统
  • 风俗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13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853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9
字数: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每个孩子都希望快快长大,
这套书会让小朋友们亲手制作涂色作品,
还能了解古代人是如何生活的;
每个大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
这套书会让上班族利用碎片时间轻松阅读,
还能享受随心涂色的乐趣。

内容简介

四十多幅引人入胜的插画展现了从1603至1867年间,日本江户时代的繁荣与和平。这些插画根据木版画和其他绘画真迹绘制而成,文字则介绍了当时的日本艺术、政治、服饰和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其中涵盖了各种生活场景:武士,神社,茶道,能乐,城市和乡村,印刷工人,陶瓷工人和乐手,等等。

作者简介

约翰·格林为Dover出版工作了几十年,直至1996年退休。他汇编、编写、编辑、翻译了很多文化读物,并被译成多国文字。

林棽,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现就职于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长期从事外语教育和英语写作研究,发表多部编著、译著和学术论文。

前言/序言

序 言
日本岛已有上千年的人类居住史。
早在公元前,岛上就出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
但是,日本的社会与文化在公元几百年后才为人所知。
当时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佛教经中国(唐朝)传入日本。
公元500年后,天皇的权力被权臣和武士阶级的大家族所篡夺。
1192年,日本爆发了激烈的内战,
军政府“幕府”成立,
天皇仍然只作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15至16世纪,旷日持久的内战使骚乱达到了顶峰。
16世纪,三位强势的将军接连执掌日本的政权,
日本的国力随之消耗殆尽。

1603年,德川家康取得了战争最后的胜利,
其家族建立了德川幕府,
将位于日本东部的新首都命名为“江户”,
开创了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
1868年,德川幕府终结后,
江户改称“东京”。

本书主要介绍了江户时代(1603—1867)的日本。
经历了连绵的战火后,
幕府将军提防封建领主,
对其严加打压。
日本迎来了太平盛世,
见证了城市生活和商业的蓬勃发展。
现今日本文化的许多特色不是源于江户时代,
就是在江户时代达到了顶峰。



《盛唐烟云:长安城的市井百态与士人风骨》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篇章之一——盛唐时期(约公元7世纪至8世纪中叶),以都城长安为中心,全景式地描绘了这座“万国来朝”的伟大都市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日常生活、社会结构、文化风貌与精神世界。我们不涉及日本古代生活,而是深入剖析唐代大都会的脉动,展现其独有的时代魅力与复杂性。 第一部分:长安——世界之都的擘画与运转 本书首先从宏观视角切入,详尽阐述了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从朱雀大街的恢弘气势,到坊市制度的严格划分,再到宫城、皇城与外郭城各自承担的政治与社会功能,构建起一座立体化的盛唐都市模型。 1. 城市骨架与坊市制度的铁律: 详细解读唐代里坊(街区)的设置如何影响居民的作息与交往模式。探讨坊门制度在宵禁时期的具体运作,以及它如何塑造了唐人的时间观念与私密空间。对比唐代严格的“市”与“坊”的分离,分析商业活动是如何被集中管理和规范的。 2. 交通与基础设施: 描绘唐代先进的水利系统如何保证京畿地区的供水,尤其是曲江池、芙蓉园等皇家园林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分析驿站、驰道等交通网络,如何支撑起庞大帝国的行政与信息流通,以及漕运对长安城物资供应的决定性影响。 3. 人口构成与社会流动: 深入探讨长安城常住人口的复杂性,包括本土关中人、为官外迁的士族门阀、科举入仕的寒门学子,以及数量庞大的胡商、藩镇使节、僧侣和工匠。分析这种高度的人口多元性,如何催生了盛唐的文化包容性。 第二部分:市井烟火——底层与中层的生存图景 本书的重点转向长安城内那些构成社会基础的普通市民阶层,力求还原其真实的生存状态,而非仅仅是宫廷与文人的叙事。 1. 商业生活的脉动: 聚焦于西市和东市的具体商铺与交易活动。描绘胡商带来的异域奇珍(如波斯金银器、香料、琉璃),以及本土手工业者的技艺展示。分析“柜坊”(早期的金融雏形)和票据的出现,对商业效率的提升。 2. 饮食文化与节庆风俗: 详细记录唐人的日常食谱,从庶民的粟米、面食,到贵族的胡饼、酥酪、蒸饼。解析唐代节日(如上元节、冬至)的庆祝方式,特别是上元节“放夜”期间,长安城内短暂的社会规范松弛状态,为市民提供的娱乐出口。 3. 居住环境与家庭结构: 探究不同阶层在里坊内的居住差异,从官僚的府邸到普通市民的简朴宅院,甚至是城外佃农的茅屋。讨论唐代婚姻制度的特点,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变化(相较于前代有所提高,但仍受制于礼教),以及宗族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第三部分:士人风骨与精神世界 盛唐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风貌和对理想的追求。 1. 科举之路与士人精神: 详细梳理唐代科举制度的流程与重要性,分析“公序良德”与“经世致用”如何成为士人入仕的共同追求。通过对李白、杜甫、王维等名士的经历剖析,展现他们在庙堂与江湖间的精神挣扎与抱负实现。 2. 宗教的交融与影响: 深入探讨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兴起)和道教在唐代的鼎盛状态。分析玄奘西行带回的佛经对知识界的影响,以及宫廷对道教的推崇如何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同时,考察景教、祆教等外来宗教如何在长安落地生根,体现了唐朝思想的开放度。 3. 文学艺术的繁荣与载体: 不仅仅罗列诗篇,而是分析诗歌、书法、绘画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例如,边塞诗如何反映了帝国强盛背后的军事压力,山水田园诗如何体现了士人对自然隐逸的向往。研究碑刻和壁画,作为研究当时服饰、仪态和生活细节的直观证据。 第四部分:帝国的边缘与隐忧 盛世的背后,总有其难以避免的张力与潜在的危机。 1. 边疆战事与军事力量: 探讨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力、与吐蕃的复杂关系,以及节度使制度的建立对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分析边关将士的生活状态,以及战争带来的物资消耗与人口流动。 2. 宫廷政治的暗流: 简略提及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如武周时期的过渡与变革,以及如何影响到外朝的政治气候和官员的命运起伏。 总结: 《盛唐烟云》致力于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细节重构,让读者得以“走入”这座千年古城,触摸其砖石、聆听其喧嚣、感受其气度。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去神化的盛唐图景,理解它为何能成为后世中华文明难以企及的巅峰。它是一部关于一个伟大帝国首都的社会生活史、文化史和精神史的交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够如此有效地平衡“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的想象力”。从这本书的布局和细节来看,作者显然做了大量的考据工作,很多建筑细节、服饰纹样都显得非常考究和严谨,这给了我极大的安全感,知道自己不是在看一本完全虚构的故事集。然而,在这些严谨的基础上,作者又进行了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加工。比如在描绘一次家庭聚餐的场景时,那些食物的摆放、人物的互动,虽然基于历史资料,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温暖的幽默感。它没有停留在历史事实的堆砌上,而是赋予了那些逝去的时光以鲜活的灵魂。这种既尊重历史又拥抱艺术的创作态度,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性,是一种非常成熟和高明的处理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真是太惊艳了!色彩运用大胆而细腻,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作者捕捉到的那种光影变化,那种透过竹帘洒落进来的斑驳日光,让人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虽然我对古代日本的社会结构和历史事件了解不多,但光是看着这些画面,就能感受到生活在那里的普通人的日常。比如有一页描绘了乡间小路上的景象,远处的山峦被薄雾笼罩,近处的人物正在赶路,他们的衣着、使用的工具,都透露出一种质朴而坚韧的美感。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远胜于枯燥的文字描述,它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情感上的连接,让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产生了一种亲切的向往。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买的,没想到光是欣赏这些图画就已经值回票价了,简直是视觉的盛宴,忍不住想把它裱起来挂在墙上,每天都能沉浸在这种宁静而古朴的美学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没有试图用宏大的历史叙事来压倒读者,而是巧妙地将焦点放在了那些微小而真实的片段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不同季节场景时的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比如春天的樱花纷飞,那种短暂而绚烂的美丽,被描绘得既有生命力,又带着一丝转瞬即逝的惆怅。到了夏天,则是描绘了人们在溪边乘凉、劳作的场景,那种热烈又带着湿气的氛围几乎要从纸面上溢出来。这种对时间流逝和季节更替的敏感捕捉,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富有层次感。它不像是教科书那样生硬地陈述事实,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你缓缓走过四季的轮回,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生活本身的韵律和节奏。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远比直接灌输知识来得有效和令人难忘。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人”的关注,而非仅仅是宏大事件的记录。它深入到生活的肌理之中,去捕捉那些被历史长河遗忘的细微之处。例如,书中对匠人工作场景的描绘,那种对手艺的专注和投入,那种日复一日的坚持,读来让人心生敬佩。又比如,它描绘了孩童在田间地头的嬉戏玩耍,那种纯粹的快乐和对自然的依赖,让我不禁反思现代生活的缺失。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得以暂时抽离于我们自己的时代,去体验一种与自然和社区更紧密相连的生活状态。它不是在歌颂古代的完美,而是以一种近乎怀旧的温柔,展示了生活本身的坚韧与美好。读完后,心中留下的不是知识的累积,而是一种对“好好生活”的重新审视和向往,这种精神上的触动,是任何干巴巴的历史书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对于一个对古代文化充满好奇但又有点畏惧晦涩难懂文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良药。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平易近人,带着一种温暖的叙述腔调,让人感觉就像是听一位亲近的长辈在娓娓道来陈年旧事。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文化习俗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画面和文字组合。我原本对很多仪式性的活动感到困惑,但在书中这些场景被描绘出来后,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例如,关于节庆活动的描绘,那种热烈而又充满敬畏的氛围,通过人物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被完美地传达出来。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现代读者的认知和古代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可接近性”,它降低了理解古代文化的门槛,让原本高冷的文化遗产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人情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