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满汉矛盾与国政朝局 : 1884-1912 : 以统治阶级上层为中心的考察

晚清满汉矛盾与国政朝局 : 1884-1912 : 以统治阶级上层为中心的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伟强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满汉关系
  • 政治史
  • 统治阶级
  • 社会文化史
  • 近代中国
  • 国政
  • 朝局
  • 历史研究
  • 清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66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922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9
字数:28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满汉矛盾乃清代政治史核心内容及特征之一。本书建基于学界先进相关成果,由整体清代大视野,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以统治阶级上层为中心,据以内阁、部院、军机处、总署四大中枢机关及地方督抚之计量资料,首次系统地摹画了甲申易枢至清亡近三十年间满汉矛盾之演进轨迹,并深入地探析了满汉矛盾与甲申易枢、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东南互保、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诸多国政朝局嬗变之关联,凸现了晚清政治史的复杂性、曲折性和丰富的层次性,并有所创获。


作者简介

薛伟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就职于江苏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及历史教育,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CS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篇。


目录

目  录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旨趣………………………………………………………… 1

第二节 学术前史………………………………………………………… 3

第三节 本书架构 ……………………………………………………… 11

第四节 挑战创新 ……………………………………………………… 16

第五节 征引资料 ……………………………………………………… 19

第一章 甲申易枢前满汉矛盾回溯 ………………………………………… 21

第一节 满汉双轨制 …………………………………………………… 21

第二节 天命至道光时期满汉矛盾演变 ……………………………… 28

第三节 洪杨事变与满汉势力消长 …………………………………… 34

第二章 甲申至戊戌间的满汉矛盾 (1884—1898) ………… 43

第一节 见微知著———甲申易枢与满汉矛盾 ……………………… 43

第二节 妥协中的猜疑———甲午战争与满汉矛盾 ………………… 55

第三节 保中国与保大清———戊戌变法中的满汉之争 …………… 66

第三章 庚子事变前后的满汉对抗 (1899—1905) ……… 81

第一节 庚子事变———满洲贵族疯狂排汉夺权 …………………… 81

第二节 东南互保与东南意识———汉族士绅断然抗清排满 ……… 94

第三节 维新·集权·排满———新政初期的满汉矛盾…………… 107

第四章 预备立宪前期的满汉博弈 (1905—1908) ……… 122

第一节 畛域难平——— “满汉之见亘于中” ………………… 122

第二节 立宪·集权·排汉———满汉之争盛于时……………… 132

第三节 排满反清——— “革命之声腾于外” ………………… 146

第五章 预备立宪后期的满汉对决 (1908—1912) ……… 158

第一节 集权·分权———国会大请愿与满汉之争……………… 158

第二节 皇族内阁———排汉高潮………………………………… 169

第三节 辛亥革命———排满高潮………………………………… 183

结语……………………………………………………………………… 198

附录一 清代皇族政治计量考察———以四大中枢机关为核心……… 207

附录二 清代满汉势力消长统计图表………………………………… 224

表1-1 清代内阁大学士族籍统计表 ………………………… 224

表1-2 乾隆以降三殿大学士详表 …………………………… 225

表1-3 乾隆以降三殿大学士统计表 ………………………… 226

表1-4 嘉庆以降内阁大学士统计表 ………………………… 227

表1-5 雍正以降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统计表 ………………… 227

表2 清代部院大臣族籍统计表 (1644-1910) ……229

表3 清代督抚族籍统计表 ……………………………………… 229

表4 清代军机大臣族籍统计表 ………………………………… 230

表5 清代军机处首枢统计表 …………………………………… 230

表6 清代总理衙门大臣族籍统计表 …………………………… 231

表7 光绪、宣统朝军机处、总署、部院大臣皇族分年统计表 … 231

表8 1901—1906年皇族部院大臣详表………………… 232

表9 1906—1911年皇族部院大臣详表………………… 232

表10 光绪朝部院大臣族籍分年统计表 ………………………… 233

表11-1 嘉庆朝督抚族籍分年统计表 ………………………… 234

表11-2 道光朝督抚族籍分年统计表 ………………………… 235

表11-3 咸丰、同治朝督抚族籍分年统计表 ………………… 237

表11-4 光绪、宣统朝督抚族籍分年统计表 ………………… 238

图一 清代中枢皇族政治变化示意图…………………………… 239

图二 清代中枢大员旗汉比例变化示意图……………………… 240

图三 清代督抚旗汉比例变化示意图…………………………… 240

参考文献………………………………………………………………… 241

后记……………………………………………………………………… 257



《晚清帝制终结的政治生态:权力运作、社会动员与文化重塑(1884-1912)》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1884年至1912年间,中国晚清政局在面临内忧外患时的复杂演变历程,重点考察支撑和瓦解帝制政体的关键性政治力量、社会动员机制以及意识形态的剧烈转型。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族群关系或高层精英的内部互动,而是力图构建一个更宏大、更具动态性的晚清权力结构图景,涵盖中央政府的决策过程、地方势力的崛起、新兴社会力量的登场,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帝制终结的历史轨迹。 第一部分:中央权威的衰微与重构的尝试(1884-1898) 晚清的最后三十年,始于中法战争的挫败,标志着传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政治逻辑遭受重创。本书首先审视甲午战前夕,清廷内部的权力分配格局。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Zongli Yamen)为代表的早期洋务官僚集团,如何试图在维持旧有体制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的现代化改革。 重点分析洋务运动在政治上的局限性。尽管在军事和经济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洋务派未能有效渗透和改造根深蒂固的官僚体系和财政制度。本书通过对大量奏折、谕旨及中外公文的分析,揭示了中央决策层在应对外部压力时所展现出的“路径依赖”——即倾向于在不触动皇权核心利益和传统士大夫阶层权威的前提下,采取技术层面的修补。这种修补不仅加剧了中央与地方在财权、军权上的摩擦,也暴露了政治体制的僵化。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成为压垮清廷政治信誉的最后一根稻草。本书将详细论述《马关条约》如何深刻影响了帝国政治的合法性基础。战后,权力重心开始向地方督抚倾斜,特别是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实力派,因掌握了新式军队和重要税源,实际上构成了“非正式的中央权力中心”。同时,知识分子群体对“器物”层面改革的失望,催生了对制度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强烈呼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社会基础。 第二部分:制度危机的深化与社会力量的觉醒(1898-1908) 戊戌政变是本书关注的又一关键转折点。本书评估了光绪皇帝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百日维新”)来挽救危机的努力,并探讨了其失败的深层原因——即改革的范围超出了当时清廷统治集团(包括后党和部分保守的汉族大员)的政治承受能力。政变后,清廷对知识精英的压制,反而加速了保守与激进政治力量的分化。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与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权威彻底崩塌的标志。本书将义和团运动置于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大背景下考察,分析其宗教狂热、反帝情绪与底层民众对社会失序的反应机制。八国联军的干涉,使得清廷的“主权”和“统治权”被外部力量实质性地架空。 庚子事变后的“新政”阶段,是本书分析的重点。清廷在外部压力下被迫推行更为彻底的改革,这标志着其“保守的现代化”策略的彻底破产。本书将新政视为一场“失控的改革”,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 军事现代化与军制改革: 新军(如袁世凯的北洋新军)的建立,虽然旨在增强国家军事实力,但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支忠于将领而非皇室的、具有强烈政治意识的武装力量。 2. 教育改革与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 废除科举、设立新式学堂,使得大批受过西方或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进入政治视野。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而是具有现代政治诉求的“公民”或“革命者”。 3. 预备立宪的悖论: 清廷推行“预备立宪”的根本动机在于缓和国内矛盾,将权力分享给具有实力的汉族地方士绅和新兴资产阶级,以巩固其统治。然而,预备期过长以及皇族内阁的设立,暴露了清廷“假立宪、真集权”的意图,彻底激化了立宪派与中央政府的矛盾。 第三部分:帝制终结的政治博弈与权力真空(1908-1912) 慈禧太后去世后,同治、宣统两朝的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宣统皇帝的生父摄政王载沣及其周围的满族宗室手中。本书认为,摄政王政府在处理与立宪派、地方督抚(特别是袁世凯集团)以及革命党(同盟会)的关系时,犯下了致命的战略错误。 满族贵族的孤立化倾向是分析此阶段政治动荡的核心线索。摄政王政府试图通过强化满族内部的权力结构(如“满化内阁”)来对抗汉族官僚和立宪派的要求,这使得中央政府在政治上迅速失去了汉族精英的同盟支持。 1911年四川的“保路运动”,并非简单的经济抗议,而是地方士绅与中央政府之间关于铁路路权和财政控制权的关键性博弈,它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本书将辛亥革命视为一场“多中心政治力量的合流”:革命党提供武装和意识形态的驱动力,而新军和地方士绅则提供了实际的军事和行政控制权。 最后,本书详细梳理了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央权力如何迅速瓦解,以及袁世凯集团如何利用其在北洋军中的权威,在“虚君共和”的框架下,最终迫使清帝退位。整个过程体现了晚清时期,国家权力从传统科层制向现代权力形态过渡时的剧烈震荡与权力真空下的残酷政治运作。 本书结论: 晚清帝制并非简单的被革命党推翻,而是由于其在面对现代化挑战时,无法在“维护满族宗室核心利益”与“建立一个包容性的、有执行力的中央集权体制”之间找到平衡点,导致其在关键时刻失去了所有社会阶层——从底层民众到地方精英——的政治信任和支持,最终在多重内外压力下,权力结构彻底解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避开了对基层社会和革命党人铺天盖地的描绘,而是将聚光灯牢牢打在那些“身居高位者”的身上。这种聚焦,使得我们对晚清政治的理解,有了一个更具穿透力的支点。我从中读出了一种强烈的“精英视角”下的悲剧感。这些身处权力巅峰的满汉大臣们,或许在维护满清王朝的合法性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但在如何应对“西学东渐”和“民族主义兴起”这两大时代主题上,他们的分歧却是致命的。他们似乎拥有一切资源和权力,却唯独缺乏一种将帝国从内部彻底革新的政治魄力与统一意志。作者通过对他们奏折、家书乃至私人交往的分析,描绘出了一群在巨大惯性面前显得束手无策的统治者群像。他们试图用旧有的满汉平衡术来修补一个已经从根本上被掏空的帝国架子,其结果自然是徒劳的挣扎。这种对“上层无力感”的捕捉,是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它揭示了晚清的覆灭,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权力核心的决策僵化与路径依赖。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性毋庸置疑,但其叙事节奏却出奇地引人入胜,这对于一部专注于上层统治集团研究的著作来说,实属难得。它没有陷入故纸堆里无法自拔,而是巧妙地将一个个关键的历史事件,如甲午战败后的清流党与洋务派的争斗,或是戊戌变法前后的权力洗牌,作为观察点,来透视满汉精英层内部的矛盾焦点。我感觉作者在构建史实时,非常注重时间轴上的连贯性,从1884年那个被视为晚清由“平稳”走向“动荡”的转折点开始,一直梳理到1912年帝国终结,这三十年间,政治气氛的微妙变化被捕捉得淋漓尽致。每次重大危机的爆发,都成了检验满汉精英联盟稳定性的试金石。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立宪运动”时期的分析,那是汉族精英们试图通过体制内改革来夺取实权的最后一次尝试,书中对满洲贵族如何应对这种挑战的描述,充满了张力。它让我体会到,在帝国末日,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并不在于硝烟弥漫,而在于制度框架内,不同派系之间看似礼貌却刀刀见血的政治角力。

评分

读罢此书,我的感受颇为复杂,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拆解成了无数微观的权力互动片段。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满汉关系这一敏感议题时的审慎与深刻。在很多传统的叙事中,满汉矛盾似乎总是被简化为一种民族对立,但这本书显然走得更远,它深入探讨了在晚清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所谓的“满汉”标签是如何被权力结构和政治需要反复塑造和利用的。例如,在洋务运动的推进过程中,汉族士绅和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对中央集权构成了怎样的潜在威胁?而满族统治集团内部,对于如何维系其主体地位,又采取了哪些看似保守实则充满算计的策略?作者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描绘成绝对的正面或反面。这种对历史人物动机的深度挖掘,使得历史不再是刻板的符号,而是一群在特定历史情境下,被迫做出选择的鲜活的政治参与者。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开了晚清政治肌体的深层结构,让我们看到了在“国政朝局”表象之下,潜藏着的民族、阶层与利益的暗流涌动。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标题就透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历史厚度,仿佛能让人直接感受到晚清末年那种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氛围。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就在琢磨,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那个时代里,推动着朝廷的决策,尤其是在满汉之间的微妙平衡被彻底打破的那个关键时期。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精准,聚焦于“统治阶级上层”,这无疑是抓住了清朝末年政治动荡的核心。我们都知道,从慈禧太后到光绪皇帝,再到后来的摄政王载沣,这些身处权力中心的人物,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牵动着帝国的命运。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如何通过详实的史料,还原出这些精英阶层在面对内外危机时,他们的真实心态和博弈过程。是汉族官僚的崛起对满洲贵族的传统权力构成了实质性的挑战,还是双方的矛盾被外部压力(比如列强入侵和革命思潮)推到了一个临界点?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就在于它能否抽丝剥茧,揭示出那些不为普通人所熟知的,发生在紫禁城高墙内的权力斗争与路线分歧,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这个延续了二百多年的王朝,最终会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崩塌。它不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更像是一部高层政治心理学研究,透过制度的裂痕,去观察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个体选择。

评分

阅读完这本关于晚清朝局的书籍,我深感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和对复杂性的尊重。作者在处理1884到1912这二十八年间的历史时,显然是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的,他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耐心地展现了满汉精英集团内部的动态平衡是如何一步步被侵蚀和瓦解的。那些看似微小的政治事件,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观察权力更迭的窗口。比如,某个汉族重臣被疏远或提拔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满族内部不同派系对汉族力量控制权的争夺。这种将大历史事件与小人物的政治命运紧密结合的手法,使得整个叙事充满了历史的真实感。这本书像是一份关于“失败的政治精英如何管理一个衰落帝国”的详尽案例分析报告,它告诉我们,当一个统治阶层失去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并陷入无休止的内部权力倾轧时,无论其祖上多么辉煌,最终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江山易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刻反思帝国晚期权力运作的独特框架。

评分

非常非常好!

评分

京东这次又搞活动了,满减加叠券,算下来才三七折,太便宜了我,还能买到心仪的书,太高兴了。

评分

这个书,还是不错的

评分

京东这次又搞活动了,满减加叠券,算下来才三七折,太便宜了我,还能买到心仪的书,太高兴了。

评分

晚清的满汉矛盾要从清朝入关开始说,从来没有停止过,只能是因为时间的变化使矛盾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罢了

评分

这个书,还是不错的

评分

晚清的满汉矛盾要从清朝入关开始说,从来没有停止过,只能是因为时间的变化使矛盾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罢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晚清的满汉矛盾要从清朝入关开始说,从来没有停止过,只能是因为时间的变化使矛盾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罢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