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帝国: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知识帝国: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范发迪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近代中国
  • 博物学
  • 科学史
  • 文化交流
  • 中西关系
  • 海外汉学
  • 传记
  • 历史学
  • 英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537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90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博物学是19世纪在华欧洲人*广泛的科学活动。本书即从文化遭遇的观点去检视博物学史,从博物学的视角剖析近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与碰撞,特别关注文化遭遇下的知识传统和文化霸权问题,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读者揭示了近代中国在知识领域所经历的顿挫与转折,为学界开辟了研究中国近代知识转型的新路径。

作者简介

范发迪(Fa-ti Fan),1999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学位,现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科学史、环境史以及东亚研究。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口岸

第一章中国商埠中的博物学

神秘花园

交叉的世界,异国的商品

贸易者兼博物学家

园艺师兼采集员

在市场上

在行商的花园里

植物的运输

第二章艺术、商贸和博物学

约翰?里夫斯

以图收集

洋画及视觉文化混合

绘制自然

博物学绘画成了文化遭遇的场所

视觉的权威性和知识的生产

第二部分地域

第三章科学与非正式帝国

香港植物园

亨利?弗莱彻?汉斯

非正式帝国的机构

科学网络

传教士与商业机构

科学帝国主义与事实型知识

知识与帝国

第四章汉学与博物学

初探

汉学兼博物学家

学术身份认同和科学论述

汉学探索与博物学的范畴

中国传统的“博物学”

文本实作

从土龙到扬子鳄

博物学与知识传译

第五章内地的旅行与实地考察

在华的科学探察

皇家植物园(邱园)的采集员

旅行、行猎与博物学

收集的模式

权力、扮演与文化遭遇

俗民知识

叙事、地图绘制和帝国空间

结语

附录:简要生平注释

缩略语

索引

新译后记
探索未知的疆域:19世纪欧洲对中国自然史的系统性考察 聚焦于19世纪中叶,一部关于探险、科学发现与文化交流的宏大叙事 本书深入剖析了19世纪中叶,在清朝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一批杰出的欧洲博物学家所进行的系统性科学考察活动。这段时期,正是西方科学体系开始大规模、有组织地渗透到中国自然界的过程中,也是中西学术思想碰撞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 一、时代的背景:工业革命的浪潮与科学的扩张 19世纪初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欧洲对自然资源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植物、动物、矿产标本不仅是满足学术好奇心的对象,更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和技术进步的关键要素。在这一宏观背景下,英国、法国等国派遣了大量具备专业训练的博物学家、植物采集家、动物学家和地质学家进入清朝的腹地,其目的远超单纯的地理测绘或外交接触,而是有计划地构建关于“东方未知世界”的自然知识体系。 本书将细致梳理促成这些探险活动的政治、经济和学术动机。我们考察了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林奈学会(Linnean Society)等专业机构在推动探险任务中的核心作用,以及随之而来的资金筹集、路线规划和标本处理技术的发展。 二、探险的足迹:穿越未知的山脉与河流 本书的核心部分,通过对一系列重要探险活动的案例分析,勾勒出这些博物学家在中国境内活动的地理轨迹与主要发现。重点关注的区域包括: 1. 长江上游的峡谷地带: 这是当时西方地图上标记最多的“空白地带”。我们将详细介绍几支关键考察队如何冒着巨大的风险,深入四川、云南边境,记录那些在欧洲闻所未闻的珍稀动植物。例如,对大熊猫(当时被初步描述为“白熊”或“竹熊”)、金丝猴等物种的早期西方记录,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当地向导和翻译克服语言与文化的障碍。 2. 西南山区的生物多样性热点: 考察重点转向中国西南部的横断山脉区域。这里的复杂地形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书中将展示博物学家如何系统地采集高山植物,特别是杜鹃花属和报春花属,这些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欧洲植物园和园艺界的认知。我们不仅关注“物种发现”本身,更探讨他们如何使用科学分类法(林奈系统)对这些新物种进行初步的归类与描述。 3. 沿海与内陆的地理差异: 通过对比沿海省份(如广东、福建)与内陆省份的考察成果,本书探讨了不同地理环境对博物学研究侧重点的影响。沿海探险家可能更关注海洋生物和贸易物产,而内陆的考察则更聚焦于地质构造和高地生态系统。 三、知识的转化:标本、图谱与学术交流 探险活动的最终价值体现在知识的转化和传播上。本书详细考察了实地采集的数以万计的动植物标本是如何被运回欧洲的。 标本制作与保存技术的革新: 鉴于清朝潮湿的气候对植物标本的巨大威胁,博物学家们不得不开发出创新的干燥、压制和防虫技术。这些技术细节的改进,是衡量一次探险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科学插画的重要性: 在当时摄影技术尚未普及或应用受限的情况下,科学插画(Botanical Illustration)成为记录物种形态的最重要工具。本书将分析几位重要的随队画家如何平衡艺术描绘的生动性与科学记录的精确性,以及这些精美图谱(如在中国绘制的植物图谱)如何影响欧洲科学界对中国物种的认知。 早期中西科学的接触点: 探险队与地方官员、中医、乃至地方工匠和猎户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早期科学交流的复杂图景。本书探讨了欧洲博物学家如何获取中国传统知识(如药用植物的用途、矿产的开采信息),以及这种“借用”与“记录”背后的权力关系。 四、遗存与遗产:对中国自然史研究的深远影响 这段时期的考察活动,虽然带有鲜明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但其留下的物质遗产和科学文献,构成了研究近代中国自然史的重要基石。本书旨在客观评价这些早期西方科学记录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性,并探讨这些发现如何被整合进全球生物地理学的版图中,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图景。 通过细致梳理当事人的日记、信件和正式出版的科学报告,本书试图还原一个在冲突、好奇心和严谨科学精神驱动下,欧洲博物学家如何在遥远的东方构建其“知识帝国”的侧面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跨文化交流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于这套“海外中国研究文库”中的这个选题深感振奋。它似乎触及了一个被传统中国史学略微忽略的侧面——即外部视角对中国内部世界的重塑与影响。清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高度成熟且自我认同感极强的时期,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博物学的渗透,绝非坦途。我设想,这本书会细致描摹出博物学家们在面对迥异的生态环境和迥然不同的物种命名体系时所经历的认知失调与适应过程。他们是如何应对“异”的?他们是全盘否定本土的经验,还是在谨慎的比较中寻求一种新的知识整合?更关键的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传回欧洲后,又是如何被用来构建“东方”的形象的?这种单向度的知识输出,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叙事框架?我渴望看到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而是深入剖析知识是如何在两种文明的交汇点上,被重新编码、扭曲,乃至最终服务于殖民扩张前期话语构建的复杂过程。

评分

从文笔和叙事结构的角度来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高超的驾驭历史细节的能力。博物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对微观世界的执着,如果作者能将宏大的帝国竞争背景,与探险家们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为了一株不为人知的兰花或一只稀有的鸟类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进行有机的结合,那么阅读体验必然会大大提升。想象一下,在炎热潮湿的南方密林中,一位英国绅士如何忍受疟疾的侵袭,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绘制一张精确的植物解剖图,这本身就是一出充满戏剧性的张力。我希望作者不要让这些生动的场景沦为背景板,而是要让它们成为推动论点发展的核心证据。此外,如何平衡“科学成就”与“文化冒犯”之间的道德探讨,也是这本书必须面对的挑战。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苛责古人,但历史的记录者有责任揭示当时的权力结构如何影响了科学的采集与分类,比如标本采集过程中对当地人劳动力和知识的剥削,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更在于它提供了一面审视“现代性”进入非西方世界的棱镜。清代的中国,在政治和文化上是高度自洽的,但西方的博物学,作为启蒙运动思想的物质载体,其内在蕴含的理性、实证和量化精神,对这种自洽性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我推测,书中会对那些试图与本土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这些交流往往是错位的——一方追求的是对自然规律的普遍理解,另一方则可能更看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或传统的医药用途。这种沟通障碍,究竟是以何种方式被克服,或者说,是最终以哪一方的知识体系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果书中能展示出清代知识阶层对这些新知识的接受、拒绝或改造的过程,那么这本书的贡献就远远超出了简单的“中西交流史”,而触及到了知识范式转移的深层机制。这需要作者拥有极强的跨学科视野,能够将植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熔于一炉。

评分

我对这本关于清代英国博物学家的作品抱有极高的期待,因为它预示着对“观察者”本身的审视。在历史叙事中,我们习惯于关注被观察的对象——即清朝社会本身,但这本书似乎将聚光灯投向了那些拿着望远镜和解剖刀的人。他们的主观偏见、他们所受的教育背景、他们对“异域”的浪漫想象,无一不为他们的“客观”记录蒙上了色彩。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过分析书信、日记乃至绘制的插图中的细微之处,来揭示这些博物学家内心深处的文化预设。例如,他们选择记录哪些物种,而忽略哪些?他们对“奇特”事物的过度描绘,是否反映了欧洲对东方“奇观”的集体渴望?这种知识的“过滤”机制,远比纯粹的物种发现更为重要。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解构这种“科学凝视”下的权力运作,它将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博物学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帝国主义前期文化入侵与自我构建的深刻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知识帝国”的意象,立刻将人带入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它不仅仅是关于某个特定时期或地域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知识获取与文化碰撞的史诗。我期待在字里行间看到,英国的博物学家们是如何将他们的科学探索引领到清朝这片广袤而又神秘的土地上。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玻璃器皿和植物标本,更是一种西方的观察视角和系统性的分类方法,这无疑对当时的中国知识体系产生了一种无声的冲击。我尤其好奇,这些远道而来的观察者,是如何在复杂的清代社会结构和层层叠叠的礼仪规范中,有效地开展他们的田野调查的?他们记录下的自然风貌、动植物志,是否也潜藏着对中国社会、政治乃至哲学的隐秘解读?这本书的深度如果能挖掘出这种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权力动态,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发现,那将是非常精彩的。我希望看到对细节的精准捕捉,那些关于如何说服地方官员、如何与本土士人进行艰难对话的片段,因为这些“软”信息往往才是理解历史转折点的关键所在。

评分

過去那麼多年,再次出版沒有原來的新鮮感和衝擊力了

评分

非常期待看這書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博物学是19世纪在华欧洲人*广泛的科学活动。

评分

京东买好书,肯定是正品,没问题的!

评分

京东图书,值得信赖!

评分

博物学是19世纪在华欧洲人*广泛的科学活动。

评分

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

评分

京东买好书,肯定是正品,没问题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