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诺夫王朝衰亡史(修订版)

罗曼诺夫王朝衰亡史(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恺 著
图书标签:
  • 俄罗斯历史
  • 罗曼诺夫王朝
  • 历史
  • 王朝
  • 俄国革命
  • 政治史
  • 社会史
  • 传记
  • 历史研究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44678
版次:2
商品编码:123086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战争事典特辑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罗曼诺夫王朝衰亡史》穿透历史迷雾,梳理了罗曼诺夫王朝衰亡的原因,还原了诸多坊间传闻的真实面目,演示了沙俄帝国崩坏、倒塌的悲壮史诗,是了解沙俄帝国*后二十年不可多得的案头图书!

海报:

内容简介

作为俄国历史上强大的统治王朝,罗曼诺夫家族将俄国由东欧一个闭塞的小国扩展为世界范围的强国之一,长期是邻国视为挥之不去的梦靥。其统治期间,沙俄遭遇过多次军事打击,但无论是冠羽如林的波兰翼骑兵,还是阵列森严的拿破仑近卫军,被称为“灰色牲口”的沙俄军队*终都能战而胜之。以至于丘吉尔发出了“我无法为你预言俄罗斯,它是谜中之谜”的感慨。但就在一百年前,统治沙俄帝国300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却终结了。革命为何会发生?御驾亲征的尼古拉二世为何在*后关头失去了挥师平叛的勇气,拱手让出了政权?……《罗曼诺夫王朝衰亡史》一书将给您满意的解答。

作者简介

赵恺:江苏苏州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专好于近代历史,现出版有《染血的王冠》《军国凶兽:日本战史》《军部当国》等历史科普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向东方进军
第二章 跨过第聂伯河
第三章 梅肯济亚
第四章 克里木
第五章 敌人
第六章 塞瓦斯托波尔
第七章 盖托洛沃
第八章 加特雷
第九章 临近的结局
第十章 库尔兰:*后的战线
第十一章 苦涩的结局
尾声
附录
鸣谢

精彩书摘

1918年4月1日,一位名叫瓦西里·雅克夫列夫(Yakov Mikhailovich Yurovsky,1878—1938)的特使从苏维埃新都莫斯科来到托博尔斯克,带来了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信件:将尼古拉二世一家迁往叶卡捷琳堡。
由于雅克夫列夫见证了尼古拉二世一家*后的命运,因此本应是历史上的无名小卒,日后竟一度成了俄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从履历上看,雅克夫列夫其实是个普通人,他出身农户,在乌拉尔山各地打过工。社会动荡令他成了职业革命者,却又在关键的路口迷失了方向,比如反对列宁关于布尔什维克党员必须加入工会的决定。
1918年4月30日,沙皇一家被押解到叶卡捷琳堡,并被关到当地商人伊帕季耶夫被没收的住宅。与托博尔斯克相比,叶卡捷琳堡的政治气氛更紧张,因此当地人对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非常不友善。内战四起,各方势力为了对抗苏维埃都渴望救出尼古拉二世,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内部关于处决尼古拉二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7月初,针对日益频繁的营救行动,苏维埃派出著名的“契卡”(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接管了对尼古拉二世的看管。此时,西伯利亚地区已经成为前黑海舰队司令、海军上将高尔察克领导的白军政府的控制区。日本干涉军也在海参崴登陆,逐渐控制了俄国远东地区。叶卡捷琳堡也不安全了。
1918年7月17日凌晨2点,雅克夫列夫让御医唤醒熟睡中的沙皇一家到地下室集合,声称要临时转移。尼古拉二世没有怀疑其中可能有诈,抱着儿子和全家一起进入地下室,4名仆人尾随。雅克夫列夫带领一个八人的行刑队尾随进入地下室后关上房门,并简短宣布了死刑命令:“鉴于你的家族不断干扰攻击苏维埃革命,决定对你们进行处决!”
快速重复了一遍命令后,行刑队举枪射击。雅克夫列夫亲自用手枪朝沙皇的咽喉近距离射击,尼古拉二世随即倒在血泊中。朝其前胸补射数枪后,雅克夫列夫向皇太子头部射击两枪直到他毙命。与此同时,其他行刑队成员向沙皇家人及仆役乱枪扫射。皇后曾一度想双手合十做临终祷告,没能如愿,中弹身亡。
4分钟后,地下室满是火药味和血腥味,烟尘四起,视线无法辨别倒地的人是否已死。雅克夫列夫命人打开地下室门,烟尘散去后,发现四位公主和贴身女仆依然活着。公主们衣襟里细细密密缝着的1.5公斤钻石和珠宝犹如防弹衣,帮她们挡住了枪击。女仆则用的是随身携带的枕头,因为枕头的鹅毛里藏的全是钻石和金银珠宝。随即,雅克夫列夫命人开始了第二轮杀戮,这次是刺刀和手枪并用。每人身中数刀后又被近距离枪击头部,确保无法生还。此后,雅克夫列夫又命人以泼洒硫酸和火焚的方式销毁尸体。他们打算将尸体抛到附近一处矿井时,高尔察克的部队逼近了叶卡捷琳堡。时间紧迫,契卡们只能将尸体埋在一旁的马路边。
雅克夫列夫事后将处决尼古拉二世一家的过程写成报告,这份报告随即成为苏联政府对沙皇一家*后命运的官方说法。但好事者试图找出报告存在的纰漏,比如1991年沙皇一家的遗骨被发现后,传说其中只有九具尸体,通过一系列DNA性别测试和对骨细胞核DNA测序,其中一些尸骨可能属于沙皇、皇后和3个公主。也就说,皇太子阿列克谢和一个公主有可能逃了出去。但这很快被雅克夫列夫的报告否定了:有两具尸体单独安葬,并没有放在主坟中。
随后,又有人指出苏联政府其实在1979年就曾打开过这块墓地,移出了一些头骨和骨骼,一年后又往里面加了新的头骨和骨骼。还有证据显示,这块墓地在1946年被苏联的国家安全部门打开过。尼古拉二世一家被杀害的地方—伊帕季耶夫别墅也在1977年被夷为平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罗马历史的著作简介,内容详尽,力求展现深厚的学术底蕴,并避免使用任何可能被识别为人工智能生成的语言模式。 --- 《永恒之城的黄昏:晚期罗马帝国兴衰的内在机制与文化变迁(公元235-476年)》 本书深入剖析了公元三世纪危机(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爆发后,西罗马帝国在内外交困中挣扎求存的复杂历史进程,直至其最终于公元476年名义上的终结。不同于侧重于军事冲突或单一皇帝传记的传统叙事,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分析框架,揭示支撑帝国庞大体制运作的社会经济结构如何逐渐瓦解,以及在这一漫长衰退期中,罗马文化、信仰与身份认同所经历的深刻转型。 第一部分:帝国的结构性应力与再造(公元235-305年) 本部分聚焦于“三世纪危机”这一断裂点。我们首先考察了帝国边疆防御体系在蛮族持续压力下的系统性失效,并阐述了频繁的军事政变如何掏空了中央权威的合法性基础。核心分析集中于戴克里先(Diocletian)及其推行的“四帝共治”(Tetrarchy)制度。这一改革并非简单的权力分配,而是对帝国行政、财政与军事机构的彻底重塑。我们将细致梳理“戴克里先式”的行政区域划分(Dioceses)、价格管制法令(Edict on Maximum Prices)的社会经济后果,以及随之而来的赋税制度的严苛化。 书中特别强调了“域外化”(Extraversion)趋势的初现:军队的权力日益膨胀,地方精英阶层(Curiales)的经济负担和政治责任被不成比例地加重,最终导致了城市生活(Civitas)的萎缩和帝国人口向富裕的乡村庄园(Villae)转移的早期迹象。我们认为,戴克里先的改革在短期内稳定了前线,却也从根本上固化了后期的专制结构,并为后来的地方化倾向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君士坦丁的遗产与基督教的制度化(公元306-378年)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的统治是理解晚期帝国转折的关键。本书不再将米尔维乌斯桥战役简单视为军事胜利,而是将其置于罗马帝国精神文化变迁的宏大背景下。我们详细分析了《米兰敕令》对基督教的态度转变,以及君士坦丁如何巧妙地利用新兴的基督教组织结构,来补充和强化日益衰弱的世俗行政网络。 重点章节探讨了基督教从边缘宗教转变为国家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我们考察了尼西亚大公会议(Council of Nicaea)的政治意义,它不仅是神学争论的场所,更是皇帝试图将帝国统一意志投射到信仰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然而,这种制度化的融合也带来了新的内部冲突,如阿里乌斯派(Arianism)的挑战,这些冲突常常是地方精英权力斗争的外溢。此外,君士坦丁堡的建立,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都,更是对帝国权力重心的战略性转移,标志着东方在政治、经济重要性上全面超越了传统上的“罗马城”。 第三部分:边境的压力与军队的“蛮族化”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公元四世纪后半叶,多瑙河和莱茵河防线的持续性崩溃。我们拒绝将蛮族入侵简单归咎于“野蛮的侵略”,而是将其视为复杂的人口迁徙、气候变化、以及帝国自身军事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哥特人(Goths)的进入,特别是阿德里安堡战役(Battle of Adrianople, 378年)的灾难性后果,被视为帝国军事体制的“质变点”。 本书详细分析了帝国对“同盟者”(Foederati)政策的演变。从最初的有限接纳到后期的军事单位对蛮族军事领袖的过度依赖,这一过程加速了罗马军队的内部文化稀释和忠诚度的瓦解。我们考察了斯提利科(Stilicho)等日耳曼裔将领在帝国权力结构中的角色,以及地方罗马贵族对此的复杂态度——既恐惧其武力,又不得不依赖其军事才能来维持地方秩序。 第四部分:西方的碎片化与文化认同的重构(公元395-476年) 在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去世后,西罗马帝国陷入了不可逆转的碎片化进程。本章侧重于分析西欧不同区域的内部发展轨迹。例如,高卢(Gaul)的精英如何试图与法兰克人(Franks)和勃艮第人(Burgundians)建立一种共存的秩序,而意大利半岛则成为各个军事集团(如赫鲁利人Odoacer)进行权力博弈的角斗场。 我们重点研究了城市生活的最终退化:公共建筑的荒废、水道系统的失修、以及贸易网络的断裂。在此背景下,教会,特别是罗马主教(Bishop of Rome),开始承担起世俗政府遗留下的行政与社会救济职能。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的《上帝之城》并非仅仅是神学著作,更是对一个正在崩溃的现世秩序的深刻哲学回应,标志着“罗马性”(Romanitas)的定义正从政治忠诚转向一种基于信仰的文化归属。 结论:一个“终结”的复杂性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驳斥“西罗马帝国在476年戛然而止”的简单历史观。我们主张,476年仅仅是权力正式转让的标志性事件,而非历史的终结。真正的衰亡是一个漫长、不均衡且充满适应性的过程。帝国在其“死亡”的最后阶段,实际上是在通过地方化的权力转移、基督教的制度化以及与日耳曼精英的融合,以一种“软着陆”的方式,将自身的遗产(法律、语言、宗教结构)注入到新兴的日耳曼王国内部,最终孕育出中世纪的欧洲文明。本书致力于展示,这种“衰亡”与其说是彻底的毁灭,不如说是一次痛苦而必要的结构性转型。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这种跨越时间尺度的宏大历史题材抱持着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作品往往虎头蛇尾,或者在细节考证上显得力不从心。但这本书的表现,着实让我感到惊喜。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但行文却出乎意料的流畅,没有那种堆砌史料的生硬感。作者显然下了大功夫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考古”式研究,各种一手资料的运用,使得观点论证显得坚实可靠。最难得的是,它并没有陷入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标签化叙事中去评判历史人物。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身不由己的个体,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局限,都被置于一个复杂的历史场域中进行解读。这种审慎和客观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让读者在阅读完激动人心的故事之余,还能获得更为深刻和辩证的历史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带着现代史学家特有的清晰洞察力。它并非那种故作晦涩的“文人腔”,而是一种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表达。描述宫廷的奢华与腐朽时,词藻是华丽而克制的,既能展现出那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鼎盛气象,又不失对其背后危机暗涌的警觉。而在描写社会矛盾的爆发与民众的疾苦时,笔触又变得犀利而富有穿透力,让人读来感同身受,心头为之一震。这种在不同情境下,语言风格能够做出如此灵活而恰当的切换,足见作者的语言掌控力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它让你在欣赏那个逝去时代的辉煌之美的同时,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不可抗拒的悲剧性力量,是一种美学享受与历史反思的完美结合。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潮迭起,又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历史的沉思。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大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人物命运的微观刻画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开篇的铺陈,气势磅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之中,仿佛置身于圣彼得堡的冬宫,耳边还能听到贵族们低语的喧嚣。然而,它绝非枯燥的年代流水账,笔锋一转,就能聚焦到某位皇室成员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那种人性的幽微之处被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人唏嘘不已。尤其是一些关键转折点的描写,如同电影镜头般精准而富有张力,让你在阅读时忍不住屏住呼吸,期待着下一秒的走向。这种叙事功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历史素材的精准驾驭能力,使得原本厚重的历史题材,读起来却充满了文学的感染力和戏剧的张力,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板滞感。

评分

这本书的光影和厚重感,初上手就能让人感受到它承载的历史重量。装帧设计上,那种深沉的墨绿色与烫金的字体搭配,仿佛将你直接拉入了那个遥远的、充斥着宫廷阴谋与荣耀的时代。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处理,让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触摸一份被时间侵蚀的古老文献。内页的纸张选得也极好,墨色清晰不洇,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装订也非常扎实,一看就是可以伴随多年的藏书佳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制作的纪念品,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已经超越了一般历史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件艺术品。翻开扉页,那略微泛黄的纸张纹理,似乎还残留着旧时代沙龙里熏香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放慢阅读的节奏,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这种对实体书籍体验的重视,在当下快节奏的阅读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我甚至有点舍不得太快地读完它,生怕打破了这种完美的阅读仪式感。

评分

读完最后一页,我花了好几分钟才从那种浓郁的历史氛围中抽离出来。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上的拓展,而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它成功地将一个特定王朝的兴衰,放置在了更广阔的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作者对于权力结构、社会阶层变迁以及意识形态冲突的分析,展现了极高的洞察力,提供了一套理解“衰亡”这一复杂命题的全新分析框架。它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究竟是哪些看似微小的积累,最终汇聚成了颠覆性的巨变。这种引发读者主动思考、自我探索的阅读体验,才是真正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它让我合上书本后,依然在脑海中不断地重构和推演着历史的脉络,这种持久的思考回味,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非常满意,下次还会购买。

评分

非常满意,下次还会购买。

评分

非常满意,下次还会购买。

评分

指文出品,可读性有保证。

评分

印刷质量还不错,就是作者字里行间主观的观点太明显太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了。历史书以摆事实为好,讲道理的部分可以留给读者自己阅读品味之后去完成。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非常满意,下次还会购买。

评分

送货小哥的态度很好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