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认知与国家治理研究

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认知与国家治理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新民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云南历史
  • 地方治理
  • 封疆大吏
  • 省情认知
  • 国家治理
  • 政治史
  • 社会史
  • 近代中国
  • 边疆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44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92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鼓楼史学丛书·区域与社会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7
字数:2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嘉庆元年(1796)起至宣统三年(1911)云南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地方统治止,是清王朝统治云南的后期,变革是其大特征,国家治理面临着内忧外患多重挑战。《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认知与国家治理研究》作者许新民大力收集和综合利用档案、文集、官修私撰著述等文献资料,运用时空分析的视角和方法。点面结合,独辟蹊径,尝试对清代后期封疆大吏群体认知云南省情与国家治理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认为云南封疆大吏群体作为国家治理实施主体,是清代后期云南历史演进的重要动因,封疆大吏对云南省情的认知是施行国家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在国家治理的分析框架下,云南与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边疆内地-体化加速演进。《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认知与国家治理研究》力图在历史时期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构建、治理危机应对、治理模式近代转型等重要问题的分析讨论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作者简介

  许新民,1979年生,江西吉水人。先后求学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云南大学历史系,分别取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7月,进入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任教至今,现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边疆治理、历史人文地理、西南历史文献整理。近年来主持云南省哲社项目2项和厅级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参与《云南大百科全书·历史卷》《云南丛书续编》等学术工程。出版合著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内容
四 理论、方法、资料

第一章 清代前期云南省情及后期封疆大吏群体
第一节 清代前期云南省情认知的阶段性总结
一 嘉庆朝云南社会经济概貌
二 伯麟主持编纂《滇省舆地图说》
三 认知云南省情与构建治理体系
第二节 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群体
一 封疆大吏之界定与职权
二 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群体任职分析

第二章 道光朝云南边区冲突爆发与治理困局
第一节 贺长龄治理迤西边区
一 从贵州巡抚调任云贵总督
二 从“板桥事件”到“永昌事件”
三 迤西边区治理困局与治理措施
第二节 李星沅治理云南汉回冲突
一 滇省大吏缺员现象
二 对云南省情民情认知与治理方略
三 镇压缅宁、云州回民武装抗官事件

第三章 林则徐治理云南的贡献与隐忧
第一节 由陕入滇履任
第二节 对严峻形势的认识与制定治理方略
一 错综复杂的边省形势
二 “但分良匪,不问汉回”政策
第三节 治理迤西边区
一 七哨事件
二 加强对迤西边区的军事管控
第四节 “永昌事件”善后处置
一 对迤西地区民风的认识
二 施行“就地正法”政策
三 迁徙安置保山难回

第四章 咸丰、同治朝云南反清大起义与封疆大吏治理方略
第一节 咸丰朝云南社会矛盾全面激化
一 汉回关系恶化
二 统治陷入危机
三 兴办保甲、团练
第二节 军事地理战略的调整
一 杜文秀起义前期的军事地理态势
二 “先东后西”军事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第五章 光绪朝云南统治秩序的恢复与边疆民族治理方式新变化
第一节 社会经济复苏与边疆危机挑战
一 唐炯革除弊政及其对越政策
二 中法战争时期张凯嵩的治策
三 谭钧培重建云南治理体系
第二节 土司治理方式的新变化
一 云南土司分布态势与袭职办理
二 云南土司的存废纠结
三 边区全面改土归流的障碍

第六章 云南治理模式的近代转型
第一节 清末云南新政
一 官制改革和举办实业
二 创办新式教育
三 军事变革
四 云南新政的影响
第二节 地方统治集团与云南辛亥革命
一 封疆大吏推动新政
二 末任总督李经羲的治理困境
三 布政使世增与提学使叶尔恺的政治选择
四 云南新军的地域派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关于“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认知与国家治理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侧重于展示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避免出现套话和明显由AI生成的痕迹。 --- 图书简介: 《权力的边界与地方的褶皱: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认知与国家治理研究》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清特殊历史时期,云南作为西南边陲重镇,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主政云南的封疆大吏们如何理解并实践其“抚藩”使命。研究聚焦于一个核心议题:当帝国权力结构在内外交困中逐渐松动时,地方大员如何通过其对云南“省情”——包括地理环境、民族构成、经济基础和社会心理——的独特认知,来调整其治理策略,以适应中央政令的推行与地方实际的张力。 晚清是理解中国传统国家形态向近代国家转型的关键阶段。云南,因其独特的地理隔离、复杂的民族关系以及与邻国的边陲属性,构成了帝国治理版图中最具韧性也最难驯服的一块区域。本书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政治史叙事,而是试图穿透宏大的中央决策叙事,深入考察“地方精英的眼睛”是如何观察和界定他们所管辖的疆域的。 一、 认知地图的构建:地理、族群与边疆的想象 封疆大吏抵达云南伊始,首要面对的便是“认知鸿沟”。他们如何理解彩云之南的自然疆域?本书通过梳理历任督抚的奏折、文牍、日记及幕僚往来信件,重构了他们对云南地形地貌、物产分布乃至气候水文的认识体系。这种认知并非全然客观,而是深受“汉人中心”视角和既有官场经验的影响。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土著”和“夷务”的认知演变。研究详细辨析了从传统的“教化观”到晚清“开山抚番”政策的转变。大员们如何区分“顺民”与“叛乱”的界限?他们对少数民族社会结构的理解,如何直接影响了改土归流、设立土官管理、乃至边防部署的决策?我们发现,认知上的偏差往往是地方冲突爆发的深层诱因。 二、 财政重负与经济搏弈:地方资源的“榨取”与“培植” 晚清国家面临财政危机,云南作为资源富集之地,其经济管理成为封疆大吏的核心考量。本书细致考察了白银铸造、盐政、烟土专卖以及矿产开采等关键领域的治理实践。 研究揭示了地方大员在执行中央“筹饷”命令时所采取的策略:是采取激进的竭泽而渔方式,以应对朝廷对军费和漕运的巨大需求,还是审慎地平衡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能力?我们通过对比不同任期内财政收入的结构变化,分析了地方士绅与胥吏阶层在资源分配中的博弈,以及封疆大吏如何利用地方精英网络来确保财政资源的有效流通,同时也必须警惕因过度汲取而引发的民变风险。 三、 治理模式的弹性与张力:传统秩序的修复与近代化的试探 云南的治理并非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指令,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互动过程。本书重点探讨了封疆大吏在应对地方社会危机时的治理弹性。 一方面,面对太平天国余波、白莲教残余以及地方土匪的威胁,大员们不得不依赖传统保甲制度和地方团练力量,这实质上是对地方士绅权力的间接授权,构成了对中央权威的某种“地方化”妥协。 另一方面,在洋务运动的浪潮下,云南的“自强”尝试也具有独特的边疆色彩。滇越铁路的勘测与修建、新式军械局的筹办、以及对教育领域的干预,都体现了封疆大吏试图在维护传统稳定与吸纳近代技术之间寻找平衡的艰难努力。这些努力的成效和障碍,恰恰反映了清末地方治理的困境。 四、 边疆的敏感性:帝国边防与区域安全哲学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其边境管理构成了帝国整体安全观的重要一环。本书特别分析了封疆大吏在处理“夷务”与边防安全问题上的策略。 研究辨析了“不事边衅”的传统保守主义与“主动经营”的进取思想之间的冲突。如何平衡对内安抚与对外威慑?在英法等列强对云南边境施加压力时,地方大员如何调动有限的资源进行防御?通过分析中法战争期间云南的战备状态及与法国的交涉,本书揭示了地方认知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实际制约。 结语:地方精英的代理性与局限性 本书旨在超越对封疆大吏的道德评判,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考察。他们既是中央意志的执行者,更是地方环境的塑造者和回应者。他们对云南“省情”的认识水平、他们所能调动的资源能力,以及他们与地方既得利益集团的复杂关系,共同决定了晚清国家治理在西南边陲的实际面貌。 本书为理解清代后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复杂性,特别是边疆地区在帝国衰亡过程中的“能动性”与“被动性”,提供了细致入微的个案支撑。它展示了,在帝国最后的几十年里,地方精英如何通过其有限的认知和行动,在维护既有秩序与应对时代变革之间,艰难地走完最后一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行文风格上来说,这本书似乎保持了一种冷静克制的叙事笔调,这对于处理敏感的晚清地方政治问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呈现那些封疆大吏们的决策时,极力避免了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将他们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其行为逻辑。例如,在讨论云南的矿产开发或边防构筑时,作者是否能深入挖掘出地方官员在“效忠朝廷”与“维护地方安定”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平衡的艺术,往往才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因素。我希望看到作者对原始档案的细致解读,那些充满官场术语和潜台词的奏折,才是真正透露出大员们内心纠结的地方。一本好的历史著作,不应该只是罗列事实,更应该能够带领读者进入历史人物的思维世界,去体验那种身不由己的沉重感。

评分

初看这本书的题目,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疑虑的心态。毕竟“封疆大吏”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强烈的帝国末世的意味,而“省情认知”又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学术概念,将两者放在一起,如何在历史语境下进行有效的对话,是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我特别留意了前言部分,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分析框架,来解析在中央权威衰弱的背景下,地方主宰者是如何理解和定义他们所治理的“云南”这个特定地理单元的。这种认知如何影响了他们对中央政令的采纳、改编乃至抵制,是历史学家们一直试图破解的谜团。我希望作者能提供更多鲜活的个案分析,而不是停留在概念的阐述上,只有那些生动的、充满矛盾的决策过程,才能真正还原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地方精英的真实困境。如果能将地方精英的个人抱负与时代洪流巧妙地编织在一起,那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

评分

这本书的潜在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独特“侧窗”。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其地理的隔绝性和民族的复杂性,使得这里的“省情认知”必然与直隶、江苏等核心区域有着天壤之别。因此,研究云南大员的认知,实际上是在探究一个庞大帝国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其边缘地带的反应机制是何等的多样与曲折。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处理“现代化”与“传统治理”之间的张力。那些被中央任命的官员,他们是否将云南视为一个需要被“开化”的落后地区,还是视作一个需要被特别保护的边疆屏障?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种认知差异如何导致了地方治理模式的创新或僵化,那么它对于理解中国基层治理的韧性与脆弱性,都将提供宝贵的经验。这绝非简单的区域史研究,而更像是一次对中国治理基因的深度解剖。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考究的,封面采用了那种带有历史厚重感的深蓝色调,字体选择上颇有民国时期印刷品的韵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经过了扎实的学术打磨。内页的纸张质地也不错,文字排版清晰,注释和引文的处理也显得专业规范,足见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容,但仅仅是初步翻阅,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搜集和整理上的功力。从目录的设置来看,似乎涵盖了从地方行政体系变迁到具体政策执行的多个维度,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叙事结构,很能激发我对那个时代背景下地方精英群体复杂心绪的好奇心。那种对地方政治生态的细致描摹,应该能让读者对清末民初的权力运作有更直观的认识。整体来看,这本书在外观上就散发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很符合我对深度历史研究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视角似乎颇具新意,它似乎没有完全陷入传统史学那种单纯的“中央与地方冲突”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去探讨问题。我注意到作者可能引入了某种社会网络分析或者文化建构的理论工具,试图揭示这些大员们如何通过与士绅、乡绅、甚至是秘密结社的互动,来建构他们对“治理”的理解。这种从微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去捕捉权力运作的思路,比以往那种只关注公文往来的研究要来得更具穿透力。我非常期待看到具体的数据支撑——比如他们对赋税、灾荒、苗疆事务的“认知”差异,是否能被量化或至少是清晰地勾勒出来。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展示出,认知上的偏差如何直接催生出不同的“国家治理”实践,那么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对云南地方史的贡献,更是对理解晚清中国政治转型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