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讨论汉代礼法与国体关系问题相关的论文六篇。这些论文,最初是在作为中国法律史或中国经学史的传统课题被构思的,学与思的过程中,曾尝试过诸如法律社会学、法律史学和思想史等诸多研究工具,但时至今日,我渐渐觉得,将它们放在“封建与郡县”这个旧题目下、结合战国秦汉之际中国国体的大变更来理解,似乎更能穿透被很多学术修辞弄得含混的方面,更能帮助人们回忆起若干更加值得关注的政治—历史课题。——说一句僭越本分的话,这次国体变更,联系着中国人的时空观念与世界意识,也与中国和周边世界的关系息息相关。换言之,为了将这个课题推向深入,人们必须不畏艰险地重启与中国有关的世界—文明—历史的沉思。
山东高密人,学者。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师。曾出版《大学之理念》、《汉代社会结构》、《科耶夫的新拉丁帝国》、《法权现象学》、《古典诗文绎读》和《论柏拉图的会饮》等译著多种,也曾发表讨论中国与世界文明—历史的论文多篇。
目 录
法政文丛 序 /01
序 /03
两汉史籍所习见之“吏民(人)”用语 /001
循吏与酷吏 ——机理与史实的考察 /045
汉代复仇所见之经、律关系问题 /097
I
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性格的演化 /129
汉代的吏道与师道 /153
瞿同祖先生的著述与学问 /182
附录:两汉地方长吏行政实况表 /200
序
本书收录讨论汉代礼法与国体关系问题相关的论文六篇。
这些论文,最初是在作为中国法律史或中国经学史的传统课题
被构思的,学与思的过程中,曾尝试过诸如法律社会学、法律史学
和思想史等诸多研究工具,但时至今日,我渐渐觉得,将它们放在
“封建与郡县”这个旧题目下、结合战国秦汉之际中国国体的大变
更来理解,似乎更能穿透被很多学术修辞弄得含混的方面,更能帮
助人们回忆起若干更加值得关注的政治—历史课题。——说一句僭
越本分的话,这次国体变更,联系着中国人的时空观念与世界意识,
也与中国和周边世界的关系息息相关。换言之,为了将这个课题推
向深入,人们必须不畏艰险地重启与中国有关的世界—文明—历史
的沉思。
本论之后的“两汉郡(国)县长吏行政实况表”,是我理解帝
制中国国体的重要基础。这是个纯粹的资料整编,也体现了我在某
段时间的学问趣味。开始做得兴起时,我甚至想过将“二十四史”
乃至出土文献中所有相关材料蒐集、分类、断代、条理,出一本类似“中
国历代地方行政史资料汇编”的东西。但待到后来发现从汉代史籍
中整理出来的东西与后世大同小异时,遂逐渐意兴阑珊,在本表范
围之外收集的诸多零散史料,也随着几次搬家一次次散失,最终不
知所踪。——我甚至想过将这份东西也丢弃,但为了鼓励自己,也
为了安慰逝去的光阴,我权且冒昧地想:也许正因为这种大同小异,
所以时至今日,它至少还有些尝鼎一脔、为学者节省时间的价值。
当初开始这项资料工作时,我还没有学会电脑和互联网这些便
利手段,所有内容,皆依照几部“前四史”的人名、地名索引,逐
条查找,逐条手抄。由于我在所难免的粗率,它的不完备,理所当然。
今日再看这些东西,我仍能回忆起当初在乾嘉汉学的残山剩水中与
岁月艰难共处的痕迹,历历在目。
此书,应该用来纪念法学和历史学的学徒阶段,也应该用来作
为开启另一个前途未卜新阶段的界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辛苦和命运:出于情谊,但也非常迟疑,我
原本应将这部东西献给几位老师。
本书得以面世,全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全喜教授的好意和鼓
励,谨致谢忱。做这个约定时,我们相识已经五年,我们也正漫步
于天南某地的海边,正当我们在浪花海风的呢喃倾诉中放浪于指天
画地的快意之际,夜雨陡然来袭,躲闪不及。
邱立波
2015 年 1 月 12 日深夜
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世界政治研究中心
法政文丛 序
晚近以来,中国的法政秩序建构日益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主题,
自由权利与典章制度如何携手共进,在张力和对峙中求得平衡,在
创制与运作中达致中道,关涉一个社会的政治正义之实现与否。然
制度为有形设施,必以无形之文明观念与思想体系为其根源。故法
政秩序之思考不可局限于单纯制度比较与研判之层面,尚需深入一
个政治体的内在发生学与演进论,在知与行的激荡与交融中,发轫
制度变革的文明忧思与理论创新。
“法政文丛”之构思与展开,源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
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学术事业。我们在“一年四会”(春季年会:
通识教育;夏季年会:儒家政治思想;秋季年会:政治宪法学;冬
季年会:知行思想峰会)的年会体系和“法政思想之中西古今”暑
期讲习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宪法学”与“儒家宪政
主义”研究特色,并与中央编译出版社竭诚合作,推出两套文丛,
即“法政文丛”和“治道文丛”。前者侧重西学法政秩序原理之研探,
后者侧重中学法政秩序原理之钩沉,路径与资源有殊,学术与理想
实一。
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法政文丛”旨
在贯彻法律与政治交融并进的宏观理论旨趣,以“政治宪法学”为
基本学术视野,兼容政治哲学、政治科学、历史法学等关联学科,
经略天下,汇通万国,为转型时代的中国之法政思想提供富有生命
力的佳构良策。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首篇曾有如此犀利之发问:“人 类社
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
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
我们相信,唯有对法政秩序原理之“深思熟虑”,中国百年政治历
史的大变局之“自由选择”,才能获得文明历史的正义之根基。
是为序,以期大成。
高全喜
2014 年 3 月 2 日于北京
读完关于此书的介绍,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部关于权力更迭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宏大史诗。我尤其关注其中对“经验”的提炼。历史的经验往往是沉重的,它包含了无数次成功的尝试和失败的教训。对于汉代而言,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平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及如何有效吸纳和整合不同阶层的社会精英,都是极其棘手的课题。我期望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事件叙述,深入挖掘那些穿越时空的治理心得——那些在血与火的政治博弈中被反复验证的原则。例如,汉初的无为而治到汉武盛世的集权强化,其间对“法”的运用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更倾向于刚性的刑法威慑,还是更侧重于教化和德治的柔性约束?这种对治理手法的精妙拿捏,正是后人难以企及的“经验财富”。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抽象的政治理念,通过鲜活的历史案例串联起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在那个时代,制定一项决策背后所需要权衡的利害关系,那它就不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生动的政治教科书。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这种聚焦于特定朝代政治哲学的著作,往往抱有一种既好奇又审慎的态度。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解释“礼”与“法”这对既相互依存又时常冲突的概念在汉代政治实践中的具体表现的。我们通常理解的“礼”是道德和规范的约束,而“法”则是强制性的法律条文。但在一个强调“德主刑辅”的时代,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无疑是模糊且流动的。这本书是否能清晰地描绘出这种“模糊地带”?譬如,当官员的私人行为(涉及“礼”)被置于公开审判(涉及“法”)时,裁决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是倾向于维护朝廷的整体形象,还是坚持僵硬的法律条文?我更期待书中能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打破传统上对汉代“中庸之道”的刻板印象,揭示出在华丽的礼仪表象下,隐藏的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与复杂性。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地方豪强或特定家族如何巧妙利用“礼法”体系来巩固自身地位的个案研究,那就更好了。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一部好的历史研究不仅要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回答“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我们有何启示”。我非常关注这本书是否能成功地将汉代的“政治经验”与我们当下的治理困境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对话。两汉时期奠定的政治基础,深刻影响了后续近两千年的中国政治图景,我们今天在看待政府效能、公共伦理构建时,仍能隐约看到汉代的身影。因此,这本书的价值不应止于史学的范畴,更应具有思想史的穿透力。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提炼出一些普适性的规律——比如,任何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在面对内部多元化与外部压力时,如何通过设计精密的制度框架(礼法)来维持其核心结构(国体)的稳固性。这种跨越时空的洞察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历史学研究的标志。如果它能促使读者反思现代政治体制中的某些基础性问题,那就太棒了。
评分这部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在青砖黛瓦中沉淀下来的政治智慧和制度演变。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剖析汉代社会结构与统治理念的内在逻辑。毕竟,两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其间形成和调整的“礼法”规范,对于后世王朝的治理模式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细腻地勾勒出,在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具体到国家层面的“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权力运行机制——是如何被塑造和固化的。尤其关注那些看似细微的礼仪规定,如何转化为影响朝堂决策和地方治理的实际力量。比如,不同等级的官员在朝会上的站位、觐见皇帝的程序,这些“礼”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深刻的政治意图和权力制衡的考量?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详尽的史料支撑,并且能够构建起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将礼制、法制与国家实体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那无疑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学术力作。它应该能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密码”提供一把重要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中“国体”二字,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政权形态演变的兴趣。在秦朝大一统的初步框架建立之后,汉朝是如何对这个“体”进行细致的雕琢和完善的?这不仅仅关乎官僚机构的设置,更涉及到政治文化的塑造。我希望书中能探讨“礼”是如何成为构建这个“国体”的粘合剂。它如何将一个庞大的帝国在文化和政治上捆绑在一起?尤其是,在缺乏现代传播工具的古代,如何通过自上而下的礼仪教化,确保社会共识的稳定和政权合法性的持续?我想看到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礼制改革的对比分析。比如,西汉和东汉在礼仪的侧重点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背后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统治集团的焦虑点在哪里?如果作者能够展示出,所谓“国体”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而是在不断的内部张力与外部挑战下,通过“礼法”的微调来维持动态平衡的艺术,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将是毋庸置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