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看得见的世界史

英国 看得见的世界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方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英国史
  • 世界史
  • 通史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图文
  • 普及
  • 西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3239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2200
品牌:日知图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看得见的世界史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20
字数:27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一本好玩好看的故事体历史读物,将英国历史用故事体形式进行讲述,通俗易懂。

  2、色彩斑斓、吸引眼球的历史启蒙书。引人入胜的故事+各大博物馆珍品文物图片+美轮美奂的版式,共同打造新色彩历史书。

  3、20余家海内外博物馆经典藏品,一本揭示世界文明史的通俗读物,轻松便携,成人及学生都可阅读。

  4、历史故事中穿插讲述经济、文化、商业文明、政治、习俗等不同主题,涵盖面广,还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5、大方典雅的装帧设计,赏心悦目的版式,环保纸印刷,为读者提供别样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这本《看得见的世界史英国》从英国文明肇端的罗马人入侵不列颠讲起,到2016年英国退出欧盟为止,系统地介绍了不列颠的成长时期、日不落帝国的成型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和战后回归欧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串联起了一个完整的时间轴,展现了英国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和演变。除了重大史实,本书还涉及文学、艺术、科技及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生动展示了英国从古到今的风貌,让读者对英国的历史和今天有一个立体生动的、全方位的了解。故事体的叙述风格串联起英国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从整体上完成了对英国历史的宏观素描,逻辑清晰、叙述准确,让读者清晰了解其历史的发展脉络。同时,本书力图打造“看得见的历史”,在各种高清彩图的有力辅助下,实现图文的完美结合,让读者在知晓历史的同时,在图片中看见、领略历史的真实风貌。引人入胜的故事加上各大博物馆珍品图片,再加上美轮美奂的版式,使得图书更生动化、多元化。


作者简介

  郭方,男,1948年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7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8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留在世界历史研究所工作。1990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曾在英国牛津大学研修。曾担任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同时也是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员、欧美同学会会员。200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著有《英国近代国家的形成——16世纪英国国家机构与职能的变革》《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等专著。


内页插图

目录

英国目录

第一章 不列颠在成长/1

罗马入侵不列颠/2

七国时代/8

阿尔弗雷德大王/11

诺曼征服/17

亨利二世改革司法/23

伟大的“狮心王”/26

彪炳史册的 《大宪章》/31

议会制度的起源/35

英法百年战争/38

玫瑰战争/45

圈地运动的是是非非/48

美丽的“乌托邦”/51

国王的婚姻与宗教改革/56

血腥玛丽/63

第二章 日不落帝国的成型/69

伟大的伊丽莎白女王/70

海盗们的风光时代/79

“无敌舰队”的覆灭/84

知识就是力量/92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95

内战的爆发/101

“弑君者”克伦威尔/104

光荣革命/112

罪恶的东印度公司/119

科学巨匠牛顿/123

专题:工业革命/126

血腥的黑奴贸易/130

特拉法尔加大海战/135

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142

诗坛双子星/149

宪章运动/152

达尔文和进化论/155

小说家狄更斯/158

布尔战争/163

“欧洲的祖母”维多利亚女王/168

专题:不列颠博物馆/178

“泰坦尼克”号的传奇/186

第三章战火中的衰落/191

协约国的建立/192

日德兰大海战/196

索姆河的“马克”/202

凡尔赛的分赃会议/207

青霉素的发现/213

不爱江山爱美人/216

慕尼黑的阴谋/219

敦刻尔克大撤退/222

不列颠空战/228

阿拉曼战役/235

战时首相丘吉尔/241

第四章 帝国解体与新格局/251

殖民帝国的崩溃/252

“铁娘子”的改革/255

马岛的烈焰/261

悲情王妃戴安娜/268

伦敦地铁爆炸案/276

从绝望主妇到天王女作家/283

英国脱欧/289

附录1:英国历代君王世系表……296

附录2:英国历任首相表……300


精彩书摘

  诗坛双子星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因为高涨的革命浪潮而掀起了一场浪漫主义文化运动,德国的代表是美妙的音乐,法国的代表是跌宕的小说,而英国人则贡献出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在很短的时间内,英伦三岛上出现了拜伦、雪莱、济慈等一大批天才诗人,而其中最璀璨耀眼的诗人就是拜伦和雪莱。


  青年时光

  1788年1月22日,拜伦出生在伦敦一个豪门望族;4年零7个月之后,雪莱出生在英格兰萨塞克斯郡的一个贵族家庭。两位以诗歌为利刃对统治阶层拔刀相向的青年居然都有着这样的出身,实在有些不可思议。拜伦的父亲是伦敦闻名的浪荡公子,在拜伦出生后不久他就为了躲避债务只身逃往法国,拜伦完全是母亲一手带大的。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古板的乡绅,他因为雪莱在大学散发无神论的小册子而和雪莱断绝了父子关系。缺少温馨的父爱恐怕是这两位诗人另一个相似之处。

  拜伦10岁的时候,继承了家族的勋爵头衔。但由于天生跛足,他在贵族学校哈罗公学读书时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负。雪莱在12岁的时候进入了另一所贵族学校——伊顿公学读书,当时学校里的学长和教师经常虐待新生,瘦弱的雪莱每次都站出来反抗这种恶行。渐渐地,两位诗人都养成了敏感、蔑视权威、无所畏惧的性格。


  创作高潮

  中学毕业之后,两人都进入了英国最著名的大学,拜伦选择了剑桥,而雪莱则进入了牛津。拜伦在学校里很少上课,大部分时间用在了阅读历史、文学书籍和打猎、赌博、游泳上面,但他至少顺利完成了学业。雪莱却因为在校园里传播无神论思想,第一个学年就被牛津开除了。1811年,从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游历归来的拜伦创作了著名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这首诗让拜伦成为文坛中的风云人物。而雪莱只能依靠妹妹的资助生活,他还和妹妹的同学结了婚,两个人到爱尔兰度了一段时间的蜜月。1812年,在英国旅行的雪莱发表了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语言优美,富于哲理,抨击了宗教的伪善和社会的不平等。

  拜伦在成名后四处留情,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他的妻子带着女儿回到了娘家,拒绝再回到伦敦的家中。这原本只是位青年的风流韵事和家庭矛盾,可那些仇恨拜伦和他作品的人趁机散布流言,诋毁拜伦的人品,政府还查封了他的财产,忍无可忍的拜伦永远地离开了英国。1816年,拜伦来到瑞士,在这里他遇到了后半生的挚友雪莱。此时,雪莱同样沉浸在痛苦和愤怒的情绪之中,他的妻子刚刚投水自杀,而法庭剥夺了雪莱对子女的抚养权,痛失子女的雪莱只好和女友玛丽一起移居瑞士。两位伟大的诗人在日内瓦湖畔畅谈人生、历史和哲学,互相推敲诗歌艺术,度过了一段美好而短暂的时光。

  1816年10月,拜伦动身前往意大利。他一边参加意大利烧炭党人的革命斗争,一边构思新的作品,相继创作了《但丁的预言》《唐?璜》等长诗。雪莱这一时期也完成了《西风颂》《致云雀》等一批不朽的名作。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航行时遭遇了风暴,不幸身亡。听闻这个噩耗后,拜伦立刻赶到事发地,亲自主持了雪莱的葬礼。两年后,在希腊参加民族解放斗争的拜伦感染了风寒,于1824年4月19日去世,希腊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两位诗人的一生都很短暂,拜伦去世时只有36岁,雪莱去世时还不到30岁。他们二人是人类诗歌艺术史上两座并立的高峰,拜伦被称为“诗坛拿破仑”,雪莱被称为“春天的云雀”,他们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言/序言

  一位驻英使节曾经这样评价英国人:“他们认为除了他们就没有别人,除了英格兰之外就没有别的世界,每当他们看到一个潇洒的外国人,他们就说‘他看起来像个英国人’或者‘很遗憾他不是英国人’。”英国人的自信从何而来?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铺开历史的画卷,展现英国历史的辉煌。

  如果说20世纪以前的西欧是世界的中心,那么英国可以说是中心的“核心”。英国虽侧居海岛,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却能威慑整个世界。从1588年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辉煌胜利到20世纪初建立了“日不落帝国”,人口只有4000万的英国占有50块殖民地,统辖人口超过3亿,人口和陆地面积占整个世界的1/4。

  英国曾经的辉煌在20世纪褪去光芒,然其影响仍然不可小看。人们不会忘记:是英国率先实现了工业革命,不仅使其结束了蛮荒的历史,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国家,而且对整个世界步入工业经济时代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英国首创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两党制和责任内阁制,为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树立了一种新型政治制度的样板;英国科学巨匠牛顿在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在进化论等方面的杰出贡献,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莫尔、莎士比亚、培根等人文主义学者给后人留下了诗作、戏剧等不朽的“精神产品”。

  英国的成就让人惊羡、英国的衰落让人感叹,研读英国历史,也许你会找到英国兴衰的答案。



英国:一个帝国兴衰与文明演进的史诗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历史学家的名字,例如:约翰·哈珀 或 玛丽·塞维尔]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知名出版社,例如:企鹅经典 或 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此处可填入一个年份,例如:2023年]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时期的英国历史叙事,而是以宏大的时间跨度为经,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为纬,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了不列颠群岛如何从一个被边缘化的岛屿,逐步崛起为影响全球格局的庞大帝国,并最终在现代世界中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的复杂历程。 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英雄与战役”的线性叙事,转而采用一种多维度的、强调内在驱动力与外部互动关系的史学视角,力求揭示塑造现代英国的深层结构性力量。全书共分五大部分,层层递进,相互支撑。 第一部分:文明的奠基与铁器时代的遗存 (公元前800年 – 公元1066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罗马征服之前,凯尔特部落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及其与欧洲大陆的初步联系。重点剖析了罗马帝国对不列颠南部“不列颠尼亚”的系统性影响,包括其行政管理、道路系统和城市化进程,以及罗马撤退后留下的权力真空。 随后,我们详尽考察了盎格鲁-撒克逊七国时代的形成,这一时期是英语和早期法律观念的熔炉。从阿尔弗雷德大帝抵抗维京人的斗争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国国家认同的早期萌芽。此部分强调了基督教化过程对本土文化基因的重塑,为后来的中世纪发展奠定了宗教和文化基础。 第二部分:封建的磨合与制度的诞生 (1066年 – 1485年) 诺曼征服(1066年)是英国历史的决定性转折点。本章细致分析了征服者威廉如何将大陆上的封建体系嫁接到岛国之上,以及由此引发的土地所有权、权力集中和语言融合的剧烈变化。我们不仅关注王室的更迭,更着重于早期议会(Magna Carta)的演变过程,探讨贵族与王权之间长达数百年的权力制衡与冲突。 中世纪晚期,黑死病对社会结构造成了颠覆性冲击,加速了农奴制的瓦解,为新兴的商业阶层和自由农民的壮大创造了条件。百年战争及其国内的玫瑰战争,虽然血腥,但最终促成了都铎王朝前夕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民族意识的成熟。 第三部分:宗教革命、海洋探险与早期商业帝国 (1485年 – 1714年) 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构成了英国历史的巨大转型期。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并非单纯的神学事件,而是国家主权确立的关键一步,它不仅重塑了英国的宗教版图,更释放了大量教会土地和财富,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了物质基础。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开始挑战西班牙的海上霸权,私掠船活动和早期贸易探险为日后的全球扩张埋下了伏笔。 斯图亚特时代的冲突——内战、王权与议会的激烈对抗——是理解现代英国政治体系的“活化石”。查理一世的被处决和克伦威尔的护国公统治,以一种极端且痛苦的方式,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光荣革命及其对个人自由的界定。 第四部分:工业的巨轮与全球霸权的铸就 (1714年 – 1914年) 本部分是英国历史中最具活力和争议性的篇章。汉诺威王朝的到来标志着内阁制度的最终确立,君主权力被宪法严格限制。与此同时,英国率先点燃了工业革命的火炬。我们从技术创新(蒸汽机、纺织机)的源头,深入到社会结构的剧变:城市化进程、新的阶级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工厂制度对家庭和劳动伦理的冲击。 在国际舞台上,英国通过一系列战争(如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确立了“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的地位。本章特别关注帝国扩张的内在逻辑:对原材料的渴求、对殖民地市场的控制,以及维持全球贸易航线安全的“皇家海军”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同时也审视了帝国主义道德观与被殖民地区反抗运动之间的复杂张力。 第五部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与现代身份的重塑 (1914年至今) 二十世纪的英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酷洗礼。这些战争极大地消耗了帝国的物质基础,加速了其政治结构的民主化进程,并最终导致了非殖民化的浪潮。我们分析了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工党势力的崛起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以及君主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调整。 冷战时期,英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定位——既是美国的盟友,又是欧洲大陆力量平衡的关键一环——成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议题。最后,本书探讨了撒切尔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英国在加入和脱离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多文化主义对传统民族概念的持续挑战。 --- 学术视角与创新之处: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关注于伦敦和威斯敏斯特的权力中心,更将目光投向了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区域历史,强调“大不列颠”内部的多元性与持续的张力。我们运用经济史、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交叉视角,力求描绘出一幅动态的、充满内在矛盾的历史图景——一个既是自由灯塔,又是殖民强权的复杂国家形象。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理解现代西方社会结构、议会民主制起源及全球化根源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新鲜的阅读体验,因为它并没有过度侧重于宏大叙事中的战争与帝王将相,而是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绘“看不见”的社会变迁。作者对日常生活、技术革新对社会结构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洞察。例如,关于某一时期普通民众的饮食习惯变化如何反映了贸易路线的开辟,或者某种新型生产工具的出现如何重塑了家庭结构,这些细节的描摹让冰冷的历史瞬间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我喜欢这种“微观切入,宏观阐释”的写作风格,它使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刻板的日期和名字的堆砌,而是活生生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类经验的集合。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历史是如何在每一个普通人的选择和生活中悄然发生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是太迷人了。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之中。从古老的文明初现端倪,到近代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每一个转折点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史实时的那种从容不迫,他没有陷入繁琐的年代考据中,而是专注于那些真正塑造了人类进程的关键人物和思想。读起来感觉就像在听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充满了洞见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那些关于权力更迭、文化冲突的论述,常常让我停下来深思许久。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命运的史诗,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我们今日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读起来毫无滞涩感,让人完全沉浸在历史的长河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和思想史部分时的那种细腻和包容。历史的发展并非总是线性的进步,其中充满了迂回、反复甚至倒退。这本书清晰地展现了不同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相互塑造的过程,它避免了那种简单的“优越论”或“落后论”的评判,而是力求去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是如何在他们的特定语境下做出选择的。这种对多元视角的尊重,让整部作品显得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是一个单向的、指向现代化的箭头,而是一个充满岔路和回声的复杂迷宫。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以及“那对今天意味着什么”。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在解读历史事件的关联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很多我原以为是孤立发生的大事件,在作者的笔下被串联成了一张巨大且精密的网。它让我对“世界史”这个概念有了更宏大、更立体的认识。比如,当谈到某个地区的经济变迁时,作者会立刻将其与远在另一个大陆的政治决策或技术革新联系起来,这种跨地域、跨领域的视野非常开阔。它打破了传统的以国家为中心的叙事模式,强调了全球互动的重要性。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惊叹于作者的知识储备之广博,他能熟练地在不同文明的背景下切换视角,指出那些看似微小却具有蝴蝶效应的细节。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观全景而不失细节”,读完之后,感觉我对当前国际格局的理解都清晰了不少,因为它揭示了许多底层逻辑和历史惯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考究,用词精准而富有力量感,但绝不晦涩难懂。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个句子表达的精妙而停下来,默默回味一番。作者在描述一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时,那种饱含情感的笔触,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层次地共情历史人物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这不像是在阅读一份冰冷的报告,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它没有给人灌输一个既定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索、去质疑。这种开放性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主动思考,让我不再被动接受历史的定论,而是学会了从多重角度审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义性。

评分

刚买回来就迫不及待地读上了,读完全套我的欧洲历史算是被全面普及了。图文结合,使得文字信息更为生动,读起来很有趣。

评分

书是必不可少的东西粮食啊书是必不可少的东西粮食啊

评分

书的内容很好,多读书,读好书,价格便宜。

评分

买给闺女的看的,孩子看历史总是喜欢图画多的

评分

书是必不可少的东西粮食啊书是必不可少的东西粮食啊

评分

之前买过古罗马,读起来还不错

评分

买的书籍太多了,就不一一评价了,京东自营的书籍都是正版,物流快递非常快,昨天晚上下的单今天上午就收到了!快递小哥也很给力!

评分

这本书内容通俗易懂地讲解了法国历史,既不失时也避免了枯燥乏味,配合全彩插图能带给读者很大的兴趣。特别是没有基础的读者,想了解法国历史,这套书是不错的入门选择。

评分

好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啊,买来内容也没让我失望,非常值得买的一套书。感觉通俗易懂,又能传达出历史背后的深层意蕴,十分值得购买,而且很实惠啊,物有所值,是不会错的,五星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