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以医药和宗教(印度教、佛教)为两个支点,以文化交流为视域,梳理较为细碎的史料,将相关的知识流通如同网络般连接起来,从而为梳理印度医学文化和中印古代医学的互动情形奠定一定的基础。
从宗教、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切入印度医学史的范畴,呈现出整体性的观照和考察。
本书从宗教、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切入印度医学史的范畴,将十二个专题研究,大体上自西俎东,分为天竺篇、西域篇、交流篇三个板块。 从内容上看,天竺篇涉及印度古代的医疗福利事业、医师形象、医患关系、常用药物(如胡椒等)、医疗方剂(童子方和眼药方等)。西域篇梳理出土医学文献、佛教医王耆婆(Jīvaka)形象演变及其流传、西域神药的传说以及胡语药方的解读。交流篇则探讨汉唐的外来文化、沙门黄散、胎相学说以及《耆婆五脏经》等典籍在中国和东亚的流传与影响。
全书以医药和宗教(印度教、佛教)为两个支点,以文化交流为视域,梳理较为细碎的史料,将相关的知识流通如同网络般连接起来,从而为梳理印度医学文化和中印古代医学的互动情形奠定一定的基础。在史料的利用和处理方面,利用出土史料(以敦煌、吐鲁番和丝绸之路沿线的出土写卷为主)、传世典籍(汉译佛经与中土撰述)、域外文献(印度、波斯或东南亚的非汉语史料)的结合,将这些文字文本(包含写本与刻本等形态)与相关的考古资料、图像史料等融为一炉,使之尽量呈现出整体性的观照和考察。
陈明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系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史料集成及其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古代东方文学图像、古代印度语言文学、梵汉佛经语言与文献、丝绸之路古代文明研究。主要著作《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14年)、《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敦煌出土胡语医典〈耆婆书〉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5年)、《中古医疗与外来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文本与语言:出土文献与早期佛经比较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印度佛教神话:书写与流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丝路医明》(广东教育出版社,2017年)、《敦煌的医疗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年)、《梵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词语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这本《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丛书:丝路医明 一带一路 医学 宗教》的标题,光是看到“丝路”、“医明”、“一带一路”这些关键词的组合,就让人对它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猜想,这绝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融汇东西方智慧的深度探险。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医学知识流动与现代“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跨国医疗合作联系起来的。比如,书中会不会详细剖析古代波斯或中亚的草药学如何通过商队传入中原,又如何与本土的传统医学相互影响、融合创新?我期待读到那些鲜活的病例、失传的药方,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却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的医者群像。那种穿透历史迷雾,看到不同文明在医学领域进行真诚交流与碰撞的场景,一定会让人热血沸腾。如果能配上一些精美的古地图或手稿影印件,那就更完美了,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专业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早期实践的生动史诗。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细节有执念的读者,我更关注的是“考证”的力度。丝绸之路涉及的地域太过辽阔,牵涉的民族与文化板块极为复杂。我非常期待作者在引证史料时,能展现出令人信服的扎实功底。特别是关于那些“失落的”或者“被误解的”医学知识,书中是否能够利用最新的考古发现,或者新的文献解读方法,来修正我们过去的一些刻板印象?比如,关于古代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Ayurveda)是如何通过水路和陆路传入中国的具体路径和影响程度,如果能有新的、令人信服的论据支撑,那将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如同侦探一般,在浩瀚的历史尘埃中,挖掘出那些被忽略的关键证据,从而构建起一个更加立体、可信的丝路医学图景。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和对史实的尊重,是一个优秀学术丛书的基石。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琢磨,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理解“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的另一大看点无疑是“宗教”这一维度。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货物流动的通道,更是思想、信仰和知识传播的宏伟走廊。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论述医学与宗教信仰之间那种微妙而又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比如说,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医学中“身心合一”观念的强化作用,或者祆教、景教等外来宗教的教义中,对疾病的解释和治疗方式的影响。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简单地罗列宗教教义,而是深入探讨这些宗教思想如何影响了病患的心理预期,进而影响了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策略。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探讨,恰恰体现了东方学研究的真正魅力——不将任何知识点割裂孤立,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文明互动背景下考察。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文献对比分析,例如某段藏传佛教医典与本土道家养生理论的异同,那就太精彩了。
评分说实话,我对学术丛书通常抱有一种敬畏感,担心内容过于晦涩难懂。但是,这套丛书的标题设计得非常有张力,“医明”二字,似乎暗示着对古代医学智慧的重新“阐明”和“彰显”。我更倾向于相信,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会采用一种相对更具可读性的叙事方式。我期望看到,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古至今,关于“健康观”的演变脉络。例如,在丝路沿线的不同文化中,人们对瘟疫、对绝症的理解有何不同?他们所依赖的医疗手段,是更偏向于经验积累,还是更受制于当时的哲学思辨?如果书中能通过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如某个特定疾病的传播案例,来串联起医学、贸易、政治和信仰的相互作用,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医学史范畴。它会成为我们理解世界早期全球化进程的绝佳文本。
评分从现代“一带一路”的宏大叙事角度来看,这本书仿佛提供了一个历史的镜鉴。在今天,我们大力倡导国际合作,推崇医疗卫生领域的共同发展,回顾历史上的丝路医学交流,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历史的经验教训与当下的全球公共卫生挑战进行连接的。过去的医学知识流动,是基于商贾的需求、宗教的普度,那么今天的跨国医疗合作,其驱动力和模式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或相似之处?如果书中能深入探讨古代医学知识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比如语言、体系差异),并将其与当代国际医疗援助中遇到的挑战进行对比分析,那么这本书无疑就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它不再是纯粹的回望过去,而是成为了一盏照亮未来的智慧之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