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起源和开战(精装 套装全2册)

日俄战争:起源和开战(精装 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和田春树 著
图书标签:
  • 日俄战争
  • 历史
  • 军事
  • 战争史
  • 近代史
  • 俄国史
  • 日本史
  • 战略
  • 战争
  • 东亚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02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1813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15
套装数量:2
字数:804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0世纪初决定东北亚关键转折并具有世界史意义的日俄战争,为什么发生在中国的东北?它与朝鲜、中国及当时其他的殖民帝国又有着怎样的直接关联?东京大学教授、俄罗斯史和朝鲜史专家和田春树首次在全面调查日本、俄罗斯、韩国资料的基础之上,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全新研究日俄战争的巨作,它是迄今在占有资料的全面、历史观的公正和写法的新颖方面罕有匹敌的良心之作,2013年获东北亚出版人奖——坡州图书奖。

内容简介

日俄战争,是东北亚乃至世界近现代史上非常关键的历史事件,也是其后日、俄、韩、中各自历史发展或明或显的转折点。以往日本的主流说法认为,这是为了抵抗俄国对远东地区的入侵而不得不为的一场战役;日本代表亚洲黄种人打败了入侵的白人帝国,是一场正义的、主导未来的战争,等等。

本书是首次在全面调查日本、俄罗斯、韩国资料的基础之上所做的研究。从起源和开战两个维度全新论述了日俄战争为何发生,又是如何开始。作者将阐明:战争因日本想统治朝鲜的欲望所引发,并通过入侵朝鲜而肇始。日俄战争始于朝鲜战争,最终发展为日本与俄罗斯之间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这一观点有力地反驳了日本人一个世纪以来对这场战争的错误认识,诚如作者所言:“当日本获得战争胜利,吞并朝鲜后,亚洲人民才发现,日本是另外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作者和田春树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俄罗斯、苏联和朝鲜问题专家,曾有《朝鲜战争全史》等多部重要著作问世。本书出版后影响很大,2013年获东北亚出版人奖——坡州图书奖。

作者简介

和田春树,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1938年生于大阪府,196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西洋史学科,任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助手,1985年为该所教授,1996—1998年任该所所长,1998年从东京大学退休。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近现代史、现代朝鲜研究、东北亚国际关系史。

主要著作有:

《尼古拉-罗素——超*国境的民粹主义者》(上、下,中央公论社,1973),

《马克斯、恩格斯与俄国革命》(劲草书房,1975),

《金日成与满洲抗日战争》(平凡社,1992),

《作为历史的社会主义》,(岩波新书,1992),

《朝鲜战争全史》(岩波书店,2002),

《东北亚共同的家——新地域主义宣言》(平凡社,2003),

《恐怖政治和改革——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前后》(山川出版社,2005),

《日俄战争——起源和开战》(上、下,岩波书店,2009—2010),

《北朝鲜现代史》(岩波新书,2012),

The Korean War: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Rowan & Littlefield, 2014,

《“和平国家”的诞生——战后日本的原点和变容》(岩波书店,2015)等。

精彩书评

  日俄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直接影响了*一次俄国革命、日本朝向帝国主义方向的突进、朝鲜半岛的殖民化、中国的民族危机与革命,并对此后的区域关系和全球关系产生着深远影响。这场战争直接关涉俄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等多个国家,在和田春树教授的巨着《日俄战争》出版之前,几乎找不到能够深入研究多方档案、兼顾不同视野的研究成果。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着作。
  ——汪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发生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是影响二十世纪世界格局和走向的重大事件,有关这次战争的官方档案、个人回忆和历史记述,卷帙浩繁,且分散于各种语言文献里,令很多研究者望而却步。和田春树教授积数十年之力,在全面调查日本、俄罗斯、韩国资料的基础上撰着的《日俄战争》(上、下卷),视野宏阔而又深究细节,考证严谨缜密,叙述娓娓动人,毫无疑问会进入史学名着之列。中国是日俄战争展开的主要场地,是这场战争“缺席的在场者”,并相当长远地承受其影响。了解这场战争的起源、展开及相关的历史后果,对于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的世界处境,也是不可或缺的。
  ——王中忱(清华大学中文系)

目录

上卷
致中国的读者朋友们
有关翻译的几点说明
人物介绍
略称一览
第一章 日俄战争为什么发生
司马辽太郎的看法
《小村外交史》与《机密日俄战史》
维特《回忆录》及其影响
大量的战争体验手记
俄军的正式战史和希曼斯基调查书
日本的正式战史和秘密战史
俄国革命之后的研究
欧美和韩国的研究
日本的研究
我的历程
第二章 近代初期的日本与俄罗斯
幕府末期维新前夕的日本与俄罗斯
明治维新与俄罗斯
萨哈林(库页岛)问题
日本对朝鲜的关注和俄罗斯
暗杀俄罗斯皇帝与朝鲜壬午军乱
日本的俄罗斯防范论
高宗对俄罗斯的期待
日本政府的激烈反应
高宗接近俄罗斯的第二幕
明治初年的日本与俄罗斯
日本制定帝国宪法与俄罗斯
维特登场与西伯利亚铁路方案
俄罗斯皇太子周游世界
帝国议会开会日的恶性事件
俄罗斯皇太子抵达日本
大津事件
西伯利亚铁路开工
俄法同盟成立
第三章 日清战争与战后日本、朝鲜、俄罗斯的关系
驻在武官沃加克与东学农民叛乱
日本决定出兵朝鲜
日本政府的基本方针
俄罗斯尝试阻止战争
日军占领汉城
对俄罗斯政府照会的反应
俄罗斯接受日本政府的回复
日本对朝鲜政府的要求
7月23日事变——朝鲜战争的开始
俄罗斯人的观察
从朝鲜战争到日清战争
日本的对朝方针
开战与俄罗斯
沃加克最初的印象和平壤大会战
沃加克的日军从军观察报告
井上公使的改革指导
俄罗斯皇帝之死与新皇帝尼古拉
新外交大臣
围绕战争终结的动向
战争的终结
战争终结的条件
媾和谈判与俄罗斯
为干涉而举行的大臣协商会
俄罗斯海军集结芝罘
三国干涉
朝鲜政府与井上公使
驻屯军问题与朝鲜政府的危机
韦贝尔和希特罗渥的看法
三浦公使登场
井上公使返回任职地
三浦公使抵达
杀害闵妃
杀害事件的目击者
大院君与新政府的成立
俄罗斯公使展开追究
日本国内的反应
小村调查团处理事件
签署《中日辽南条约》与俄清靠近
11月28日事件
日本和俄罗斯的军备增强计划
俄罗斯军部的日清战争研究
俄罗斯知识分子和日清战争
第四章 俄罗斯占领并租借旅顺(1896—1899)
高宗的俄馆播迁
日本受到打击
在俄都及东京的交涉
山县的访俄方案
签署《小村—韦贝尔备忘录》
《俄清秘密同盟条约》与《东清铁路协定》
山县有朋在俄罗斯
加冕仪式及其后的交涉
签署《山县—洛巴诺夫协定》
朝鲜使节的交涉
派遣俄罗斯军事教官和财政顾问问题
海相更迭与外相之死
占领博斯普鲁斯海峡问题
高宗返回王官
穆拉维约夫外相登场
俄罗斯军事教官的活动
新任驻日公使罗森发令
增派军事教官与韦贝尔离韩
明成皇后的国葬
俄罗斯派遣财政顾问
德国占领胶州湾和俄罗斯
俄罗斯分舰队驶向旅顺
俄罗斯舰队驶入旅顺港
维特的机会
库罗帕特金陆相登场
谋求日俄新协定的动向
韩国兴起反俄运动
罗森意见书
俄罗斯迈向租借辽东半岛
韩国局势急速变化
《西—罗森议定书》
韩国动摇
更换驻韩公使
海牙和平会议
马山问题
“关东州”的开端
驻日的陆海军武官们
被朝鲜林业利权吸引而来的人们
向北部朝鲜派遣调查队
别佐勃拉佐夫的东亚公司
穆拉维约夫的20世纪外交方针
库罗帕特金的长篇上奏报告
1900年春海军大学的图上推演
第五章 义和团运动与俄清战争
义和团运动
天津的交战
俄清战争开始
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的交战和屠杀
库罗帕特金与拉姆斯道夫
俄清战争继续
镇压营口与占领北京
俄罗斯政府的决断
俄清战争的最终局面
义和团运动和朝鲜、日本
俄罗斯看待朝鲜的目光
日韩攻防同盟案
韩国中立国方案登场
国民同盟会与六教授建议书
韩国代表的进一步努力
俄罗斯政府的方针与小村公使
缔结《俄清密约》
皇帝罹患伤寒
签署《英德协定》
《俄清密约》的影响
伊兹沃利斯基推进韩国中立化方案
俄清交涉
反俄论高涨
俄罗斯政府放弃缔结俄清秘密协定
对战争的恐惧持续
桂内阁成立
参谋总长萨哈罗夫造反
皇女诞生与菲利普先生
别佐勃拉佐夫的身影
危机显露的帝国
日本方面的俄罗斯观
驻俄罗斯公使栗野的人事安排
日英展开同盟谈判
伊藤博文在圣彼得堡
迈向缔结日英同盟
拉姆斯道夫制定答复方案
签署《日英同盟条约》
俄法宣言
俄罗斯缔结“满洲”撤兵协定
伊兹沃利斯基最后的韩国中立化方案
栗野的日俄协商方案
罗森和巴甫洛夫的意见
日本对韩国中立化方案的反应
维特视察远东
别佐勃拉佐夫被派往远东

下卷 简目
第六章 新路线登场
第七章 日俄交涉
第八章 前夜
第九章 开战
第十章 日俄战争就这样发生了
略称一览
部分专有名词对照表
舰船名称对照表
西文人名对照表
人名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致中国的读者朋友们 日俄战争是世界史上巨大的事件,它不仅给日本和俄罗斯国民,而且给朝鲜和中国国民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尽管如此,关于这场战争,建立在对日本和俄罗斯资料进行深入调查基础上的研究几近空白,更遑论兼顾到朝鲜和中国资料的研究。我于2004年日俄战争开战100周年之际开始写作本书,并于2010年——日本合并韩国100周年之时将其出版。书中对中国资料的研究虽然仍显薄弱,但大概可以说是首次在全面调查日本、俄罗斯、韩国资料的基础之上所做的研究吧。日本于1945年战败之后,出现了反省本国战争的想法。但是,唯有日俄战争一直被认为是不令人羞耻的,是堂堂正正的,似乎日本人和俄罗斯人的决战是在没有任何人的大地与海洋中进行的一般。然而,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因为其间陆地上的交战,是在中国东北——汉族、满族、朝鲜族所居住的地方发生的。还有人相信,日俄战争是日本和白人帝国之间的战争,日本将白人打败,给了那些被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奴役的亚洲人民以希望。的确,日俄战争时,当时的法国殖民地越南有很多留学生来到日本,然而,当日本获得战争胜利,吞并朝鲜后,亚洲人民才发现,日本是另外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本书所写下的,是日俄战争为何发生,又是如何开始。我将阐明:战争因日本想统治朝鲜的欲望所引发,然后通过入侵朝鲜而肇始。日俄战争始于朝鲜战争,最终发展为日本与俄罗斯之间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1905年梁启超为越南潘佩珠的著作写过如下序言: 自今以往,世界进化之运,日新月异,其或不许此种披毛戴角之伪文明种,横行噬人于光天化日下,吾观越南人心而信之,吾观越南人才而信之。 正是在日俄战争之时,日本真正成为了那样的“伪文明”的国度、帝国主义国家。本书是我关于日俄战争研究的首次外文翻译。中国朋友们如果能够通过阅读本书,更为深入地认识到日本走上帝国主义道路的历程,我将感到无上喜悦。谨对翻译出版如此长篇著述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相关人士、翻译者易爱华表示感谢。
  和田春树2017年3月
  书摘二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对俄罗斯的恐惧是如何转化为平视乃至蔑视的?(摘自《日俄战争》第二章第1、2小节) 一,幕府末期维新前夕的日本与俄罗斯 对于普通的俄罗斯人来讲,日本是个遥远的国家。只有少数去过日本的人得以带着各自的强烈印象回国,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游记。其中,尤为著名的有曾在国后岛被松前藩士抓捕、成为囚犯的舰长葛罗宁所著的《日本幽囚记》(1816年),和随同与日本建交、划定国境的普嘉琴使节团来到日本的作家贡洽罗夫的《日本渡航记》(1858年)。虽然历代俄罗斯人都会饶有兴致地阅读这些书,但他们对日本这个国家并没有特别的关心。另一方面,日本人从闭关锁国时代起,就意识到了逼近北方的俄罗斯,一直对其保持着警惕。俄罗斯人向东挺进清国领土的北部,抵达堪察加半岛。17世纪末由此南下,沿着阿伊努[译者注:北海道、萨哈林(库页岛)、千岛群岛以及堪察加半岛南部地域的原住民族]的千岛群岛,逐渐接近日本。18世纪后半期,日本人从南方进入千岛群岛,确切感受到俄罗斯人正在逼近日本。1771年,从堪察加逃走的匈牙利政治犯向长崎的荷兰商行主事呈交了警告俄罗斯有侵略日本意图的文书,引起了日本社会的震动。俄罗斯就此以强势而来的敌人的形象登场。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利用荷兰的书籍研究俄罗斯,还向那些曾经漂流到俄罗斯后回国的人询问俄罗斯的情况。慢慢地,人们知道了彼得大帝的功绩。当时的日本正值打破幕府体制、寻求变革的时期,开始将俄罗斯看作模范之国、师长之邦。日本在闭关锁国时代,通过长崎的出岛(译者注:出岛是1634年江户幕府作为锁国政策的一环在长崎修建的人工岛,呈扇形,面积约13,000平方米。日本自1641年至1859年在此进行对荷兰的贸易。)一直与荷兰、葡萄牙有所交往,除此之外,前来要求日本开国通商的国家就是俄罗斯。18世纪末的俄罗斯使节名叫拉克斯曼,自他之后,1804年,列扎诺夫又带着正式国书来到了日本。但是,在他停留日本六个月后,日本方面做出拒绝通商的答复,同时对使节予以驱逐。列扎诺夫命令部下对萨哈林(库页岛)和国后岛的日本人居住地实施攻击,日本方面出于愤怒,于5年后逮捕并监禁了来到国后岛的俄罗斯舰长葛罗宁。这一事件虽然在葛罗宁的副官里科尔德和商人高田屋嘉兵卫的努力下得以解决,但随后两国在很长时间内断绝了交往。19世纪中期,俄罗斯开始从沿海地区南下,1850年,在阿穆尔河(译者注:中国称黑龙江)流向北海的河口建起一座小城,命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开始向另一个阿伊努的岛屿——萨哈林岛(库页岛)挺进。此时,日本人已经进入了这个岛的南端。这个时候,美国向日本派去使节佩里,要求开国通商。俄罗斯也不甘落后,派出了使节普嘉琴。佩里令黑船排开,始终摆出一副威吓的姿态,而普嘉琴则显得更为绅士。因此,幕府官吏上自老中(译者注:江户幕府中最高的职位名,直属将军,总理一般政务)、下至长崎的通词(译者注:翻译)都对俄罗斯人抱有好感。普嘉琴忍受着旗舰因安政大地震后的海啸而沉没的灾难,坚韧不拔地与日本展开交涉,双方终于在1855年缔结了日俄友好条约,使得俄罗斯继美国、英国之后,与日本建立了邦交。此时,俄罗斯与日本虽然只展开了部分国境划定交涉,但也取得了成功。萨哈林岛(库页岛)没有确定的边界,属于杂居,但在千岛群岛问题上,日本和俄罗斯达成协定,在伊土鲁朴岛(择捉岛)和乌鲁普岛(得抚岛)之间划分国境线。自此以后,长期被视为北方威胁的俄罗斯所具有的敌人意象消失,日本和俄罗斯之间基本和平的时代到来。然而,随着日俄之间新时代的来临,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1858年,阿穆尔河(黑龙江)中游区域出现了一座名为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小城。在日本发生樱田门外之变的1860年,俄罗斯在普嘉琴的运作下,通过《北京条约》从清国获得了整个沿海区域。那一年,俄罗斯人在面向太平洋的新领土最南端的海湾建起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征服东方)的据点,在此之前,那里是中国人称作“海参崴”(海参之丘)的小渔村。俄罗斯人站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向南望去,大海的对面再次横亘着日本列岛。穿过日本前往太平洋、东亚有三条通道:萨哈林(库页岛)和北海道之间的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北海道和本州之间的桑加尔斯基海峡(津轻海峡)以及朝鲜和对马之间的布劳顿海峡(朝鲜海峡)。确保这些通道的安全立即成为俄罗斯海军关注的焦点。1860年6月2日(俄历5月21日),清国海域舰队司令利哈乔夫向海军元帅康斯坦丁大公建议,有必要确保这三个地点的中立性,为此,必须让日本同意在对马设立俄罗斯海军设施,允许俄罗斯分舰队停泊于此。康斯坦丁大公与兄长亚历山大二世皇帝以及外务大臣戈尔恰科夫会商,认为可以“在不发展为外交关系的范围内,让海军与当地的日本当局进行交涉”,推进此事。次年1861年3月13日,比利列夫舰长率领护卫舰“波萨多尼克”号驶入对马的尾崎浦,要求设立军舰修理场,并为之提供木材、食物。4月,利哈乔夫司令乘坐飞剪式帆船(译者注:高速帆船,19世纪中期活跃于远洋航路,船帆瘦长且面积大,船体坚固。)“纳埃兹多尼克”号中途停靠于此。自此之后,比利列夫的要求变得更加强硬,甚至派水兵登陆,占领了岛的一角,气氛愈发紧张。6月,幕府的外国奉行(译者注:武家时代[武家掌握政权的时代,从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为止约680年]的官职名,指负责处理对外事务的人。)终于到达对马,开始与比利列夫谈判。外国奉行通告比利列夫,日本方面同意修理军舰,但不同意租借修理场。另一方面,英国对俄罗斯的行动也有所不满,8月,英国远东舰队司令霍普率领小舰队来到对马。霍普向日方提出,俄罗斯的行动违反了日俄条约,会使江户人强化对所有外国人的反感,因此希望立即让“波萨多尼克”号离开。他指出,在1855年条约中,日本和俄罗斯不是就开放箱馆、下田、长崎三港达成协议了吗?霍普也给利哈乔夫送去了主旨相同的信函。利哈乔夫认为事情已完全演变成了外交问题,于是命令“波萨多尼克”号撤退。1862年3月,“波萨多尼克”离开了对马。笔者认为,这一事件的出发点在于俄罗斯方面对确保朝鲜海峡安全的关心,但由于操作时把问题想得太简单,因此实质上的意义很有限,只是一种投石问路的行为。不过对日本而言,这一事件是俄罗斯军舰发起的侵略性行为,幕府对此软弱无力,一举深化了民众对幕府的不信任。此事加深了幕府的政治危机,可以说是明治维新的直接前提。 二,明治维新与俄罗斯 1868年,以拥戴天皇、建立新型国家为目标的军队进入了旧幕府权力的首都江户,实现了维新革命。成就这场革命的领导者们都通过渡边华山、佐久间象山学习过彼得大帝的政绩。明治维新后不久,自1871年11月起,新政府的要人们就离国1年10个月之久,访问了美国、欧洲诸国。当专聘的外国人提出岩仓使节团(译者注:明治新政府为寻求新的国家建设蓝图,以及为私下交涉修正不平等条约,于明治四年十一月十二日[1871年12月23日]至明治六年九月十三日[1873年9月13日],向美国、欧洲诸国派遣的规模空前的大型使节团。右大臣岩仓具视任特命全权大使,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山口尚芳任副使,成员为各部门才俊约50人,加上留学生,出发时总人数超过了100人。)的设想后,要人们在接受这项提案时,或许想到了彼得大帝在掌握政权后不久就离开国家6个月以上、遍访欧洲的故事。1872年,俄罗斯革命知识分子列夫·梅契尼科夫与在瑞士留学的大山岩相识,后被邀请到日本从教。他写道: 领导日本维新的少数国家级人物——以使节团团长岩仓(具视)、原文部卿木户(孝允)、长期担任外务卿的副岛(种臣)为首的多人,自1872年至1874年遍访了全欧洲、美利坚合众国,时至今日他们仍然是“彼得大帝”热烈的粉丝。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岩仓使节团却使日本对俄罗斯的敬意减退了。遥想当年,江户末期,商人大黑屋光太夫漂流到堪察加,他横穿荒凉的西伯利亚,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圣彼得堡。在艰难跋涉之后,他看到叶卡捷琳娜女皇辉煌的都城,为之倾倒。然而,岩仓使节团首先登陆美国,然后游历欧洲,再从欧洲进入俄罗斯,在见识过伦敦、巴黎、柏林后,他们已经无法对俄罗斯产生震撼、敬畏之感了。一名随行人员的手记这样写道:欧洲五大国中,如果说“最雄伟”的是英、法,那么“最不开化的则是俄国”。“俄罗斯是个外强内贫的国家”这样一种认识开始形成。将其作为敌人的恐惧感消失了,人们抛弃了“忌惮俄国如虎狼的妄测”,产生了应该与之建立和平关系的想法。俄罗斯方面很明显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日本的动向。明治维新后不久,向日本宣传东正教的尼古拉主教和军人探险家米哈伊尔·韦纽科夫以及成为东京外国语学校教师的梅契尼科夫等人都写作、发表了介绍日本的论文和书籍。
  ……






《帝国之影:20世纪初的全球格局重塑与东方迷思》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世界正从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向更加多元、冲突不断的全球体系过渡。本书深入剖析了催生这一切的深层结构性矛盾、文化心理张力,以及对遥远“东方”的复杂想象,旨在描绘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历史图景,解析这些事件如何永久地改变了国际秩序的走向。 --- 第一部分:欧洲的自我迷思与权力转移的暗流(约500字) 19世纪末的欧洲,尽管表面上沉浸于“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繁荣与自信之中,但其内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肌理早已布满裂痕。维多利亚时代的秩序开始动摇,民族主义的烈火在巴尔干半岛熊熊燃烧,而帝国主义的竞争则将世界各地纳入角力的棋盘。 本书首先对当时欧洲的“大国体系”进行了细致的解构。我们探讨了俾斯麦体系崩溃后,欧洲外交政策如何日益僵化和教条化。法国的复仇心、德国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的野心,以及奥匈帝国在民族问题上的内爆倾向,构成了欧洲大陆的“火药桶”。这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使得任何局部的冲突都极有可能引爆全面的战争。 更重要的是,我们深入分析了社会思潮对权力政治的影响。精英阶层对技术进步的盲目崇拜,与底层社会日益增长的阶级矛盾形成了鲜明对比。哲学家尼采对传统道德的批判、达尔文主义的社会应用,以及新兴的种族理论,为列强间的竞争提供了看似“科学”的辩护,加剧了相互的不信任感。 此外,本书还考察了欧洲列强在海外的殖民扩张策略。非洲的瓜分已近尾声,亚洲则成为新的焦点。英国努力维持其“光荣孤立”,法国寻求重回欧洲大陆的平衡地位,而新兴的工业强国德国则急于分一杯羹。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欧洲的每一次外交试探,都充满了剑拔弩张的意味。欧洲的繁荣建立在对外部资源的掠夺之上,其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最终需要通过外部的冲突来释放。 --- 第二部分:亚洲的觉醒与全球角力的新焦点(约550字) 相较于欧洲的内部危机,亚洲的剧变则更具颠覆性。本书将焦点转向东方——一个被西方长期视为神秘、落后、亟待“文明化”的广袤地域。然而,19世纪末的亚洲,正在经历一场痛苦而深刻的自我重塑。 清朝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不仅暴露了其军事和政治体制的全面僵化,更向世界宣告了东亚传统秩序的瓦解。随后的“瓜分狂潮”和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划分,使得中国成为国际政治中一个悬而未决的巨大变量。本书详细梳理了列强在华的利益冲突,尤其是英、俄、法三国在远东的博弈,以及德国试图以更激进的方式介入的企图。 与中国不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现代化路径。通过快速的工业化、军事改革和学习西方体制,日本在极短时间内从一个被西方威胁的岛国,转变为一个具有地区野心的帝国主义国家。本书将日本的崛起置于全球地缘政治的背景下考察,分析其在摆脱西方不平等条约体系、寻求资源和安全保障的过程中,必然走向对外扩张的逻辑。 东亚的权力真空和日本的野心,直接触碰到了沙皇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路线。俄国正致力于建设西伯利亚大铁路,将其影响力延伸至太平洋沿岸,并视朝鲜半岛和满洲为关键的战略缓冲地带。沙俄的“大陆主义”与日本的“海洋主义”或“大陆突破”战略,在此地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复杂的地理和战略交错,使得原本只关乎远东地区利益的冲突,迅速上升为影响全球平衡的关键议题。 --- 第三部分:东方迷思与现代性的误判(约450字) 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冲突的认知偏差,即“东方迷思”如何影响了决策者的判断。在西方主流叙事中,亚洲的冲突常被简化为“野蛮与文明的对决”,或是“停滞与进步的较量”。这种简化论极大地遮蔽了冲突背后深刻的结构性原因和各方内部的复杂性。 我们分析了当时西方媒体和政治宣传中充斥的种族主义色彩,这种叙事倾向于将日俄之间的任何摩擦,都描绘成一场注定由“先进”的日本战胜“落后”的沙俄的命运之战。这种对“效率”和“现代化程度”的过度崇拜,导致了对沙俄庞大体量、工业潜力以及其内部社会结构复杂性的严重低估。 同时,本书也审视了东方内部对现代性的理解。日本精英如何选择性地吸收西方技术并加以“本土化”,试图在不完全丧失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实现国家力量的跃升;而中国和朝鲜的知识分子则在痛苦地探索何为救亡图存之道。这些内部的挣扎和选择,远比西方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最终,全球格局的重塑并非简单的技术或文明的优劣对比,而是不同现代化路径在特定地缘环境下,为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所进行的一场残酷的系统性较量。本书通过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动力学的梳理,力求揭示一个被历史的宏大叙事所掩盖的、充满误判、野心与结构性悲剧的时代全景。它不仅是对特定冲突的追溯,更是对20世纪初期全球权力结构如何崩解与重建的一次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全套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让人眼前一亮。精装本拿在手里分量十足,那种厚重的质感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内文的排版非常清晰,图表和地图的运用恰到好处,极大地辅助了对复杂地理和军事部署的理解。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关键海峡和港口争夺的地图分析,如果没有这些直观的视觉辅助,光靠文字描述很难想象当时的战略要地是如何被双方争夺的。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它本身也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历史文献应有尊重的态度。

评分

从叙事节奏上来说,本书的安排相当高明。它没有急于进入军事冲突,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铺垫,让读者充分理解为什么“开战”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层层递进的写作手法,使得一旦战争真正打响,那种宿命感和紧迫感便油然而生。作者在描述冲突的早期阶段时,运用了一种冷静而克制的笔调,避免了过度的煽情,而是专注于展示双方在资源、信息和决策上的差异如何一步步导致结果的天平倾斜。这种对历史进程的客观呈现,远比单纯的战役描述更具启发性,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分析一个大国衰落或新兴强国崛起背后的深层逻辑。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国际局势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在开篇就非常深入地探讨了日俄冲突背后的复杂动因,不仅仅是领土争端,更是帝国主义扩张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对于双方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意图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以前总觉得这场战争就是两国在土地上的直接对抗,但读完后才明白,这背后牵扯着欧洲列强在亚洲的利益博弈,以及日本作为一个新兴强国试图打破既有秩序的野心。书中对外交斡旋过程的描述细致入微,那些看不见的暗流涌动,比战场上的炮火更让人感到紧张。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地缘政治背景和具体的历史事件编织在一起,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的引人入胜。对于任何想理解近代亚洲历史变迁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不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多维度视角。它不仅仅是从俄国或日本单一国家的史观来讲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宏观的国际关系图景。书中穿插的关于英、美、德等列强在背后的运作和立场分析,揭示了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即便是战争,也是服务于更大利益集团的棋局。这种超越双边冲突的视野,使得我们能将日俄战争置于更广阔的世界历史坐标系中去衡量其意义。读完后,我对“权力平衡”和“势力范围”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刻、更具象化的理解,远非一般通史读物能比拟。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战争爆发前的社会情绪和民族主义思潮方面的笔力。书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俄国国内民众对战争的态度,从沙皇政府的盲目自信到民间对外部冲突的渴望,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与此同时,日本国内那种“脱亚入欧”后迅速崛起的帝国心态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人”的心理描绘,使得冰冷的历史事件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悲剧色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明治时代的东京或圣彼得堡的街头,亲身感受着那些塑造了历史的关键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狂热。这种细腻的心理侧写,让这场看似遥远的冲突,变得格外具有代入感和现实意义。

评分

好!!!!!

评分

正版书

评分

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

评分

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打仗,地点却是在中国,回首那段不堪往事,看日本人是怎么写的

评分

读罢或令您在迷惘时得以深思,或在喧腾时得以静默,或在孤单时得以欢愉,或在自满时得以自省;或在局限时得以惊叹,或在浮躁时得以平静,或在遗忘时得以悔恨等等,这些情愫会潜移默化地形成您的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金钱观,这应该就是读书所应获取的精华了。

评分

非常喜欢这套书,很喜欢,非常好

评分

详细说明了这场发生在我国东北的2个强盗之间的战争,奠定了日本在亚洲崛起的基础。

评分

不错,三联的书质量还是有保障的

评分

物流快,质量好,精装版就是手感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