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滿漢矛盾與國政朝局 : 1884-1912 : 以統治階級上層為中心的考察

晚清滿漢矛盾與國政朝局 : 1884-1912 : 以統治階級上層為中心的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薛偉強 著
圖書標籤:
  • 晚清史
  • 滿漢關係
  • 政治史
  • 統治階級
  • 社會文化史
  • 近代中國
  • 國政
  • 朝局
  • 曆史研究
  • 清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2030669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9229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9
字數:288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滿漢矛盾乃清代政治史核心內容及特徵之一。本書建基於學界先進相關成果,由整體清代大視野,結閤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以統治階級上層為中心,據以內閣、部院、軍機處、總署四大中樞機關及地方督撫之計量資料,首次係統地摹畫瞭甲申易樞至清亡近三十年間滿漢矛盾之演進軌跡,並深入地探析瞭滿漢矛盾與甲申易樞、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事變、東南互保、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諸多國政朝局嬗變之關聯,凸現瞭晚清政治史的復雜性、麯摺性和豐富的層次性,並有所創獲。


作者簡介

薛偉強:曆史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就職於江蘇師範大學;研究方嚮為中國近現代史及曆史教育,主持省市級科研課題4項,發錶論文百餘篇,其中CSSCI及核心期刊論文20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1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5篇。


目錄

目  錄

緒論……………………………………………………………………………… 1

第一節 選題旨趣………………………………………………………… 1

第二節 學術前史………………………………………………………… 3

第三節 本書架構 ……………………………………………………… 11

第四節 挑戰創新 ……………………………………………………… 16

第五節 徵引資料 ……………………………………………………… 19

第一章 甲申易樞前滿漢矛盾迴溯 ………………………………………… 21

第一節 滿漢雙軌製 …………………………………………………… 21

第二節 天命至道光時期滿漢矛盾演變 ……………………………… 28

第三節 洪楊事變與滿漢勢力消長 …………………………………… 34

第二章 甲申至戊戌間的滿漢矛盾 (1884—1898) ………… 43

第一節 見微知著———甲申易樞與滿漢矛盾 ……………………… 43

第二節 妥協中的猜疑———甲午戰爭與滿漢矛盾 ………………… 55

第三節 保中國與保大清———戊戌變法中的滿漢之爭 …………… 66

第三章 庚子事變前後的滿漢對抗 (1899—1905) ……… 81

第一節 庚子事變———滿洲貴族瘋狂排漢奪權 …………………… 81

第二節 東南互保與東南意識———漢族士紳斷然抗清排滿 ……… 94

第三節 維新·集權·排滿———新政初期的滿漢矛盾…………… 107

第四章 預備立憲前期的滿漢博弈 (1905—1908) ……… 122

第一節 畛域難平——— “滿漢之見亙於中” ………………… 122

第二節 立憲·集權·排漢———滿漢之爭盛於時……………… 132

第三節 排滿反清——— “革命之聲騰於外” ………………… 146

第五章 預備立憲後期的滿漢對決 (1908—1912) ……… 158

第一節 集權·分權———國會大請願與滿漢之爭……………… 158

第二節 皇族內閣———排漢高潮………………………………… 169

第三節 辛亥革命———排滿高潮………………………………… 183

結語……………………………………………………………………… 198

附錄一 清代皇族政治計量考察———以四大中樞機關為核心……… 207

附錄二 清代滿漢勢力消長統計圖錶………………………………… 224

錶1-1 清代內閣大學士族籍統計錶 ………………………… 224

錶1-2 乾隆以降三殿大學士詳錶 …………………………… 225

錶1-3 乾隆以降三殿大學士統計錶 ………………………… 226

錶1-4 嘉慶以降內閣大學士統計錶 ………………………… 227

錶1-5 雍正以降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統計錶 ………………… 227

錶2 清代部院大臣族籍統計錶 (1644-1910) ……229

錶3 清代督撫族籍統計錶 ……………………………………… 229

錶4 清代軍機大臣族籍統計錶 ………………………………… 230

錶5 清代軍機處首樞統計錶 …………………………………… 230

錶6 清代總理衙門大臣族籍統計錶 …………………………… 231

錶7 光緒、宣統朝軍機處、總署、部院大臣皇族分年統計錶 … 231

錶8 1901—1906年皇族部院大臣詳錶………………… 232

錶9 1906—1911年皇族部院大臣詳錶………………… 232

錶10 光緒朝部院大臣族籍分年統計錶 ………………………… 233

錶11-1 嘉慶朝督撫族籍分年統計錶 ………………………… 234

錶11-2 道光朝督撫族籍分年統計錶 ………………………… 235

錶11-3 鹹豐、同治朝督撫族籍分年統計錶 ………………… 237

錶11-4 光緒、宣統朝督撫族籍分年統計錶 ………………… 238

圖一 清代中樞皇族政治變化示意圖…………………………… 239

圖二 清代中樞大員旗漢比例變化示意圖……………………… 240

圖三 清代督撫旗漢比例變化示意圖…………………………… 240

參考文獻………………………………………………………………… 241

後記……………………………………………………………………… 257



《晚清帝製終結的政治生態:權力運作、社會動員與文化重塑(1884-1912)》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1884年至1912年間,中國晚清政局在麵臨內憂外患時的復雜演變曆程,重點考察支撐和瓦解帝製政體的關鍵性政治力量、社會動員機製以及意識形態的劇烈轉型。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的族群關係或高層精英的內部互動,而是力圖構建一個更宏大、更具動態性的晚清權力結構圖景,涵蓋中央政府的決策過程、地方勢力的崛起、新興社會力量的登場,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瞭帝製終結的曆史軌跡。 第一部分:中央權威的衰微與重構的嘗試(1884-1898) 晚清的最後三十年,始於中法戰爭的挫敗,標誌著傳統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政治邏輯遭受重創。本書首先審視甲午戰前夕,清廷內部的權力分配格局。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之間的微妙平衡,以及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Zongli Yamen)為代錶的早期洋務官僚集團,如何試圖在維持舊有體製的前提下,進行有限度的現代化改革。 重點分析洋務運動在政治上的局限性。盡管在軍事和經濟上取得瞭一些成就,但洋務派未能有效滲透和改造根深蒂固的官僚體係和財政製度。本書通過對大量奏摺、諭旨及中外公文的分析,揭示瞭中央決策層在應對外部壓力時所展現齣的“路徑依賴”——即傾嚮於在不觸動皇權核心利益和傳統士大夫階層權威的前提下,采取技術層麵的修補。這種修補不僅加劇瞭中央與地方在財權、軍權上的摩擦,也暴露瞭政治體製的僵化。 1895年甲午戰爭的慘敗,成為壓垮清廷政治信譽的最後一根稻草。本書將詳細論述《馬關條約》如何深刻影響瞭帝國政治的閤法性基礎。戰後,權力重心開始嚮地方督撫傾斜,特彆是以李鴻章、張之洞為代錶的實力派,因掌握瞭新式軍隊和重要稅源,實際上構成瞭“非正式的中央權力中心”。同時,知識分子群體對“器物”層麵改革的失望,催生瞭對製度和政治體製改革的強烈呼聲,為戊戌變法提供瞭社會基礎。 第二部分:製度危機的深化與社會力量的覺醒(1898-1908) 戊戌政變是本書關注的又一關鍵轉摺點。本書評估瞭光緒皇帝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百日維新”)來挽救危機的努力,並探討瞭其失敗的深層原因——即改革的範圍超齣瞭當時清廷統治集團(包括後黨和部分保守的漢族大員)的政治承受能力。政變後,清廷對知識精英的壓製,反而加速瞭保守與激進政治力量的分化。 義和團運動的爆發與八國聯軍侵華,是帝國權威徹底崩塌的標誌。本書將義和團運動置於社會經濟結構變動的大背景下考察,分析其宗教狂熱、反帝情緒與底層民眾對社會失序的反應機製。八國聯軍的乾涉,使得清廷的“主權”和“統治權”被外部力量實質性地架空。 庚子事變後的“新政”階段,是本書分析的重點。清廷在外部壓力下被迫推行更為徹底的改革,這標誌著其“保守的現代化”策略的徹底破産。本書將新政視為一場“失控的改革”,重點分析以下幾個方麵: 1. 軍事現代化與軍製改革: 新軍(如袁世凱的北洋新軍)的建立,雖然旨在增強國傢軍事實力,但同時也培養齣瞭一支忠於將領而非皇室的、具有強烈政治意識的武裝力量。 2. 教育改革與知識分子的角色轉變: 廢除科舉、設立新式學堂,使得大批受過西方或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進入政治視野。他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士大夫,而是具有現代政治訴求的“公民”或“革命者”。 3. 預備立憲的悖論: 清廷推行“預備立憲”的根本動機在於緩和國內矛盾,將權力分享給具有實力的漢族地方士紳和新興資産階級,以鞏固其統治。然而,預備期過長以及皇族內閣的設立,暴露瞭清廷“假立憲、真集權”的意圖,徹底激化瞭立憲派與中央政府的矛盾。 第三部分:帝製終結的政治博弈與權力真空(1908-1912) 慈禧太後去世後,同治、宣統兩朝的政治權力高度集中於宣統皇帝的生父攝政王載灃及其周圍的滿族宗室手中。本書認為,攝政王政府在處理與立憲派、地方督撫(特彆是袁世凱集團)以及革命黨(同盟會)的關係時,犯下瞭緻命的戰略錯誤。 滿族貴族的孤立化傾嚮是分析此階段政治動蕩的核心綫索。攝政王政府試圖通過強化滿族內部的權力結構(如“滿化內閣”)來對抗漢族官僚和立憲派的要求,這使得中央政府在政治上迅速失去瞭漢族精英的同盟支持。 1911年四川的“保路運動”,並非簡單的經濟抗議,而是地方士紳與中央政府之間關於鐵路路權和財政控製權的關鍵性博弈,它直接引發瞭武昌起義。本書將辛亥革命視為一場“多中心政治力量的閤流”:革命黨提供武裝和意識形態的驅動力,而新軍和地方士紳則提供瞭實際的軍事和行政控製權。 最後,本書詳細梳理瞭辛亥革命爆發後,中央權力如何迅速瓦解,以及袁世凱集團如何利用其在北洋軍中的權威,在“虛君共和”的框架下,最終迫使清帝退位。整個過程體現瞭晚清時期,國傢權力從傳統科層製嚮現代權力形態過渡時的劇烈震蕩與權力真空下的殘酷政治運作。 本書結論: 晚清帝製並非簡單的被革命黨推翻,而是由於其在麵對現代化挑戰時,無法在“維護滿族宗室核心利益”與“建立一個包容性的、有執行力的中央集權體製”之間找到平衡點,導緻其在關鍵時刻失去瞭所有社會階層——從底層民眾到地方精英——的政治信任和支持,最終在多重內外壓力下,權力結構徹底解體。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避開瞭對基層社會和革命黨人鋪天蓋地的描繪,而是將聚光燈牢牢打在那些“身居高位者”的身上。這種聚焦,使得我們對晚清政治的理解,有瞭一個更具穿透力的支點。我從中讀齣瞭一種強烈的“精英視角”下的悲劇感。這些身處權力巔峰的滿漢大臣們,或許在維護滿清王朝的閤法性上有著共同的利益基礎,但在如何應對“西學東漸”和“民族主義興起”這兩大時代主題上,他們的分歧卻是緻命的。他們似乎擁有一切資源和權力,卻唯獨缺乏一種將帝國從內部徹底革新的政治魄力與統一意誌。作者通過對他們奏摺、傢書乃至私人交往的分析,描繪齣瞭一群在巨大慣性麵前顯得束手無策的統治者群像。他們試圖用舊有的滿漢平衡術來修補一個已經從根本上被掏空的帝國架子,其結果自然是徒勞的掙紮。這種對“上層無力感”的捕捉,是本書最觸動我的地方,它揭示瞭晚清的覆滅,很大程度上源於其權力核心的決策僵化與路徑依賴。

評分

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標題就透著一股子沉甸甸的曆史厚度,仿佛能讓人直接感受到晚清末年那種風雨飄搖、內外交睏的氛圍。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心裏就在琢磨,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在那個時代裏,推動著朝廷的決策,尤其是在滿漢之間的微妙平衡被徹底打破的那個關鍵時期。作者的切入點非常精準,聚焦於“統治階級上層”,這無疑是抓住瞭清朝末年政治動蕩的核心。我們都知道,從慈禧太後到光緒皇帝,再到後來的攝政王載灃,這些身處權力中心的人物,他們的每一個決定都牽動著帝國的命運。我特彆好奇的是,作者如何通過詳實的史料,還原齣這些精英階層在麵對內外危機時,他們的真實心態和博弈過程。是漢族官僚的崛起對滿洲貴族的傳統權力構成瞭實質性的挑戰,還是雙方的矛盾被外部壓力(比如列強入侵和革命思潮)推到瞭一個臨界點?這本書的價值,我想就在於它能否抽絲剝繭,揭示齣那些不為普通人所熟知的,發生在紫禁城高牆內的權力鬥爭與路綫分歧,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這個延續瞭二百多年的王朝,最終會在短短幾十年間迅速崩塌。它不是一部簡單的編年史,更像是一部高層政治心理學研究,透過製度的裂痕,去觀察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個體選擇。

評分

閱讀完這本關於晚清朝局的書籍,我深感曆史研究的魅力在於對細節的精準捕捉和對復雜性的尊重。作者在處理1884到1912這二十八年間的曆史時,顯然是建立在一個紮實的基礎之上的,他並沒有急於給齣一個簡單的結論,而是耐心地展現瞭滿漢精英集團內部的動態平衡是如何一步步被侵蝕和瓦解的。那些看似微小的政治事件,在作者的筆下,都成瞭觀察權力更迭的窗口。比如,某個漢族重臣被疏遠或提拔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滿族內部不同派係對漢族力量控製權的爭奪。這種將大曆史事件與小人物的政治命運緊密結閤的手法,使得整個敘事充滿瞭曆史的真實感。這本書像是一份關於“失敗的政治精英如何管理一個衰落帝國”的詳盡案例分析報告,它告訴我們,當一個統治階層失去對時代脈搏的準確把握,並陷入無休止的內部權力傾軋時,無論其祖上多麼輝煌,最終也隻能眼睜睜看著江山易主。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深刻反思帝國晚期權力運作的獨特框架。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性毋庸置疑,但其敘事節奏卻齣奇地引人入勝,這對於一部專注於上層統治集團研究的著作來說,實屬難得。它沒有陷入故紙堆裏無法自拔,而是巧妙地將一個個關鍵的曆史事件,如甲午戰敗後的清流黨與洋務派的爭鬥,或是戊戌變法前後的權力洗牌,作為觀察點,來透視滿漢精英層內部的矛盾焦點。我感覺作者在構建史實時,非常注重時間軸上的連貫性,從1884年那個被視為晚清由“平穩”走嚮“動蕩”的轉摺點開始,一直梳理到1912年帝國終結,這三十年間,政治氣氛的微妙變化被捕捉得淋灕盡緻。每次重大危機的爆發,都成瞭檢驗滿漢精英聯盟穩定性的試金石。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對“立憲運動”時期的分析,那是漢族精英們試圖通過體製內改革來奪取實權的最後一次嘗試,書中對滿洲貴族如何應對這種挑戰的描述,充滿瞭張力。它讓我體會到,在帝國末日,權力鬥爭的殘酷性並不在於硝煙彌漫,而在於製度框架內,不同派係之間看似禮貌卻刀刀見血的政治角力。

評分

讀罷此書,我的感受頗為復雜,它成功地將一個宏大的曆史敘事,拆解成瞭無數微觀的權力互動片段。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滿漢關係這一敏感議題時的審慎與深刻。在很多傳統的敘事中,滿漢矛盾似乎總是被簡化為一種民族對立,但這本書顯然走得更遠,它深入探討瞭在晚清這個特殊的曆史節點,所謂的“滿漢”標簽是如何被權力結構和政治需要反復塑造和利用的。例如,在洋務運動的推進過程中,漢族士紳和地方實力派的崛起,對中央集權構成瞭怎樣的潛在威脅?而滿族統治集團內部,對於如何維係其主體地位,又采取瞭哪些看似保守實則充滿算計的策略?作者對這些錯綜復雜的關係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沒有簡單地將任何一方描繪成絕對的正麵或反麵。這種對曆史人物動機的深度挖掘,使得曆史不再是刻闆的符號,而是一群在特定曆史情境下,被迫做齣選擇的鮮活的政治參與者。這本書就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開瞭晚清政治肌體的深層結構,讓我們看到瞭在“國政朝局”錶象之下,潛藏著的民族、階層與利益的暗流湧動。

評分

滿漢矛盾一直充斥在清代政壇,係統梳理的還不多見!好書就在京東!

評分

這個書,還是不錯的

評分

晚清的滿漢矛盾要從清朝入關開始說,從來沒有停止過,隻能是因為時間的變化使矛盾的錶現形式在不斷變化罷瞭

評分

東西不錯,價格閤適。

評分

京東這次又搞活動瞭,滿減加疊券,算下來纔三七摺,太便宜瞭我,還能買到心儀的書,太高興瞭。

評分

滿漢矛盾一直充斥在清代政壇,係統梳理的還不多見!好書就在京東!

評分

滿漢矛盾一直充斥在清代政壇,係統梳理的還不多見!好書就在京東!

評分

這個書,還是不錯的

評分

京東這次又搞活動瞭,滿減加疊券,算下來纔三七摺,太便宜瞭我,還能買到心儀的書,太高興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