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不焦不躁:培养孩子创造力的38种方法

好妈妈不焦不躁:培养孩子创造力的38种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霞 著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关系
  • 创造力培养
  • 正面教育
  • 情绪管理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学
  • 0-6岁
  • 好妈妈
  • 教育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672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924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创造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

而很多孩子的创造力,

却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扼杀”了,

罪魁祸首,很可能就是父母。

家长请自检:

你是否总用三言两语不耐烦地打发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你是否总用“不知所谓”来定义孩子的天马行空?

你是否总用标准答案去否决孩子的发散思维?

你是否总用“有前途”去强行培养孩子的兴趣?

……

是培养,也是保护

38种方法,无数个亲子互动模拟生活场景,

寓教于乐,切实易行,

让父母和孩子都全身心浸入场景之中,

孩子学得快、理解更深刻,

创造力的培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精彩书评

创造力就是发明、做实验、成长、冒险、破坏规则、犯错误以及娱乐。重要的问题不是“什么培养了创造力?”,而是究竟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人类的潜力在哪儿丢失了?
——亚伯拉罕·马斯洛

美丽的画儿还没画,伟大的剧本还没写,优美的诗歌还未创作。世上还没有完美的铁路,好的政府和完善的法律。物理学、数学以及科学还在雏形阶段。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正在酝酿下一个达尔文,而他的任务是在等待下一个爱因斯坦。
—— 林肯·斯蒂芬斯



目录

序言 好妈妈的教育,不焦不躁 ... 001

第一章
培育适合孩子创造力的沃土

第1种 “我有一个小问题”
——有个好奇宝宝怎么办? ... 002
好妈妈手记:小心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第2种 “妈妈,我想试试这个”
——孩子的选择跟你不同怎么办? ... 011
好妈妈手记:尊重每个孩子的选择
第3种 “妈妈,我厉害吧”
——一点小成就,需要鼓励吗? ... 020
好妈妈手记:学会鼓励,给孩子自信
第4种 “我的世界无限大”
——孩子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 028
好妈妈手记:给孩子自由发展的无限空间

第二章
寓教于乐——让创造力在游戏中发芽开花

第5种 “就让我玩一会儿吧”
——游戏会不会让孩子耽于玩乐? ... 036
好妈妈手记: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玩耍
第6种 “大家一起来玩啊”
——怎样让孩子在交流中成长? ... 044
好妈妈手记:放手让孩子去集体中玩耍
第7种 “我想做一只大恐龙……”
——孩子的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 ... 053
好妈妈手记:那些提高想象力的游戏
第8种 “今天你来做国王”
——我的孩子不会得了妄想症吧? ... 060
好妈妈手记:角色扮演,开发创造力的NO.1
第9种 “我们的手印是彩色的”
——怎样玩游戏才是“有益”的? ... 068
好妈妈手记:小游戏中也能挖掘天赋

第三章
你的故事有魔力——充分放飞孩子的幻想力

第10种 “天上飞着一只猪”
——这孩子总爱说胡话。 ... 078
好妈妈手记:让孩子先学会幻想
第11种 “为什么美人鱼会化成泡沫”
——听个故事,怎么这么多问题? ... 085
好妈妈手记:给孩子的故事不只是“我说你听”
第12种 “让我给你讲个故事”
——听孩子讲故事,是不是浪费时间? ... 092
好妈妈手记:鼓励孩子编故事
第13种 “一起把故事画出来吧”
——怎样才能让故事教育更深入? ... 098
好妈妈手记:讲故事也要“有声有色”

第四章
我家有个“十万个为什么” ——好奇是创造力的源头

第14种 “为什么天不是红色的”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 106
好妈妈手记:不要嘲笑孩子的任何问题
第15种 “冰化了,就成了春天”
——孩子的说法好像不太对? ... 113
好妈妈手记:永远不要限制孩子的答案
第16种 “这样真的对吗”
——为什么孩子总是爱怀疑? ... 119
好妈妈手记:让孩子的质疑精神来得更猛烈些
第17种 “你觉得这是什么”
——怎样提问对孩子更有益? ... 126
好妈妈手记:学会给孩子提开放性的小问题

第五章
你自己动手试试吧——让孩子的创造力具象化

第18种 “给你一把小剪子”
——让孩子动手会不会太危险? ... 136
好妈妈手记:别禁锢住孩子的双手
第19种 “妈妈,对不起……”
——为什么孩子总能弄得一团糟? ... 143
好妈妈手记:适当容忍孩子的“破坏”行为
第20种 “我学会了,是这样吗”
——怎么带孩子接触世界? ... 150
好妈妈手记:鼓励孩子来模仿
第21种 “蓝色和黄色,怎么变成绿色”
——这个问题有点难,需要解释吗? ... 157
好妈妈手记:让孩子学会探究科学、大胆实验

第六章
比起标准答案,天马行空更重要——保护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第22种 “好孩子,你得自己想想”
——我需要直接告诉他答案吗? ... 164
好妈妈手记: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第23种 “看到房子,就一定要想到花园吗”
——我们为什么会有一样的想法? ... 169
好妈妈手记:引领孩子跨过思维定势
第24种 “除了这样,还可以那样”
——这孩子想得有点多? ... 176
好妈妈手记:引导孩子天马行空地发散思维
第25种 “看看这片雪,你觉得像什么”
——怎么让他学会联想? ... 183
好妈妈手记:联想是创造的开始
第26种 “你说是,我偏不”
——什么是孩子的逆向思维? ... 189
好妈妈手记:培养逆向思维的小游戏

第七章
激励孩子的创造力,从尊重他们的爱好开始

第27种 “喜欢讲故事,那就再讲一个吧”
——该不该“放羊”式管理? ... 196
好妈妈手记:孩子的兴趣也需要引导
第28种 “你画得真好看”
——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到底在哪里? ... 205
好妈妈手记:应该发现、参与孩子的爱好
第29种 “嘿,这是一棵大树吗”
——抽象画好,还是写实派好? ... 214
好妈妈手记:从涂鸦绘画中看到创造力
第30种 “我们跟着音乐一起跳吧”
——应该送孩子去兴趣班吗? ... 200
好妈妈手记:让孩子自由地感受兴趣

第八章
给孩子储备创造力素材——大自然是最好的启蒙老师

第31种 “天气这么好,出去玩玩吧”
——该不该领孩子出去“疯”? ... 232
好妈妈手记:多带孩子接触自然,进行户外活动
第32种 “妈妈,看这朵黄色的花”
——大自然能教给孩子什么? ... 239
好妈妈手记:让孩子学会享受自然
第33种 “我想去小河对面看看”
——这样的要求应该答应吗? ... 246
好妈妈手记:带领孩子探索大自然
第34种 “比比我们谁更厉害”
——户外游戏是不是可能受伤? ... 252
好妈妈手记:在户外活动中解放孩子的身体

第九章
探索和感悟生活之美——无处不在的创造力

第35种 “这是什么新玩意儿”
——孩子害怕未知事物怎么办? ... 260
好妈妈手记:培养孩子大胆接触新鲜事物的习惯
第36种 “小草又长了一片叶子”
——每天观察动植物是在浪费时间? ... 267
好妈妈手记:让孩子学会观察与发现
第37种 “这是美的,那是丑的”
——孩子知道什么是美丑吗? ... 274
好妈妈手记:培养孩子独立的审美情趣
第38种 “为什么每天的月亮都不一样”
——观察之后,还要调动大脑? ... 281
好妈妈手记:如何培养观察与思考结合的能力

后记 ... 288

精彩书摘

  第一章培育适合孩子创造力生长的沃土
  第1种“我有一个小问题”
  有个好奇宝宝怎么办?
  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开始,就是包容他们无限的好奇心。
  人类的每一次创造都源于好奇,我们好奇一件事物为什么存在、怎样发展、如何变换,才会产生探究的冲动,继而产生创造。如果一个人连好奇心都没有,对未知没有丝毫探究心,他就永远不能走出思维的牢笼,不可能创造出令人惊喜的成果。
  所以,当你的孩子开始变身为“十万个为什么”,当他们将提问当作自己的口头禅,请千万别觉得他们吵闹恰恰相反,他们正开始用好奇心探索这个世界,而作为家长的你就是最好的桥梁。身为父母,面临这样让我们有些苦恼的“小麻烦”,我们应当是感到惊喜、欣慰的。保护孩子内心幼嫩的“好奇种子”,他们才能随之学会主动观察和思考,并在未来展现出改变世界的创造力;而压抑他们探究的热情,只会让孩子过早地变得无趣而沉闷。
  不想让你的孩子变成书呆子?很好,那就别阻拦他们看世界的脚步!
  案例一
  “爸爸,这是什么?”静静指着儿童书上的一张插图问爸爸。
  “这是一只鹅。”爸爸看了以后,发现插图里画的是一只大白鹅,旁边还配了带拼音的小诗,正是骆宾王的《鹅鹅鹅》。
  “鹅为什么是白色的?还有它的嘴巴,怎么那么红?还有,还有,鹅的脚也是红红的。为什么我的脚不是红色的呢?”静静立刻追问了一堆问题,“还有,我也可以像鹅一样漂在水面上吗?”
  “不行,鹅会游泳,你不会。”爸爸听了这么多“为什么”,感到很头疼,赶紧抓住最后一个问题简单回答了一下。
  “那我学游泳之后就可以在水面上划水了吗?为什么鹅不会沉下去?”静静的问题似乎还没完,“还有,爸爸你还没告诉我它为什么是白毛毛、红色脚呢!”
  “……哎呀,小孩子哪有那么多问题,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爸爸头疼地挥了挥手,“赶紧回去做手工吧,幼儿园老师不是给你们布置作业了吗?”
  静静被爸爸拒绝了,有点不甘心地抿抿嘴,情绪一下子低落下去。她小声嘟囔着:“那个手工作业要跟爸爸妈妈一起做……”
  “爸爸今天没空儿,没看到这么忙吗?快,去找你妈妈吧!”听到最后,爸爸已经有点不耐烦了,赶紧将静静赶到了妈妈那里。
  我们常说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很多父母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真正直面孩子好奇心的时候,他们还是退缩了因为保护好奇心,可不是一项说说就能做到的小工程。孩子并非只会问你“那是什么”这样表层的问题,当他们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可以从“是什么”问到“为什么”,越问越深,越问越天马行空,并且似乎完全没有停下的时候,这是孩子好奇心爆棚时最明显的表现。如果不是知识非常丰富又有耐心的家长,可能还真招架不住呢!
  在许多父母心里,我们是不能在孩子面前展现出“无知”的,更不能表现出烦躁,那怎么办呢?很简单,找个理由把孩子支开,转移他们的好奇心或者借机打消好奇心就是最粗暴但最简单的办法了。所以,太多的“静静”在生活中,被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步步磨掉了与生俱来的好奇。
  “当我的孩子不再问‘为什么’,我会感到害怕。”这是一位母亲曾写下的一句话,而我深以为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孩子的问题“有求必应”,做到另一个极端也并非好事。
  案例二
  小凯妈妈在孩子的教育上非常上心,经常阅读一些教育书籍并实践在生活中。她认为,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非常重要,所以每当小凯对外界事物产生什么疑惑或者想法时,就算小凯妈妈自己也不知道,她也不会敷衍对待,而是认真查阅资料后告诉孩子。
  “妈妈,今天天真蓝!天为什么是蓝色的呀?”
  “那是因为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天空很喜欢蓝色光,就邀请它们留下来,所以天就染成了蓝色。”妈妈解释道。
  这样的场景,在小凯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凯在妈妈的培养下,也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孩子。但最近,小凯妈妈却发现孩子虽然有好奇心,却没有探究心。
  “妈妈,这个是什么?”
  “妈妈也不知道,等一会儿妈妈给你查查。”小凯妈妈突然想到,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研究一下,就随口说了一句,“你有时间的话,也可以自己去查查呀!”
  “那算了,太麻烦了!妈妈告诉我就行了。”小凯说。
  妈妈这才发现,孩子似乎把自己当成了“有求必应”的百宝箱,他自己没有去解决问题的冲动和想法,只想从妈妈那里获得答案。
  孩子要有好奇,更要有因为好奇而想动手操作的欲望,当他们决定自己亲自探求结果的时候,就在不断地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提升行动力。只有在好奇心和行动力的“双重夹击”下,他们才能创造出新东西。
  好妈妈手记:小心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要做一个好妈妈,我们应当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不仅要保护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还要引导他们好奇的幼芽茁壮成长,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童年时代的好奇与行动力,最终他们一定会成为善于创造的人。
  要做这样的父母,要实行这样的教育,首先我们要正确看待孩子的“为什么”。孩子的每一次提问,都是在跟父母交流,都是在小心翼翼地展现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所以一个问题承载的是孩子的一个看法甚至是一种价值观,你如何回答,决定了他们如何看世界。
  关于这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我观察过很多父母,发现他们一开始对待孩子的问题都是很耐心的,直到一种情况出现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无法回答。每当这时候,父母就会产生一种“力不能及”的焦虑感,他们会担心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严受损,所以态度相对就会较为急躁、不耐烦。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永远将问题停留在“这是什么”的阶段,而是要直面他们问的“这是为什么”。当孩子开始问“为什么”时,说明他们从浅层的认识进入了深层的探究中,他们开始思考了,而不仅仅是观察,父母应该感到欣慰,而不是觉得很难回答而拒绝他们的问题。
  这个情况在父母对教育持有不同看法时很容易出现,有的父母一方对孩子的问题很不耐烦、态度并不好,这时另一方就会感到不满,他们会不满于自己的伴侣采取了不适合的方式教育孩子,并因此当着孩子的面指责乃至争吵。
  这种行为看似在维护孩子的权益,看似是为了他们好,事实上却让旁观的孩子因此产生压力与愧疚。因为问了一个问题,导致父母之间产生了摩擦,孩子就会逐渐避免询问父母,这反而阻挡了孩子探究世界的脚步。
  有些父母很期待孩子问问题,但他们似乎对孩子的期待度太高了,总希望能从儿女的每个问题上看出他们的成长,看出自己教育的成果。但是孩子怎么会完全按照父母理想的样子成长呢?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很有限,大多数问题都是没什么意义的,有些还是常识性的,是父母曾经解释过的,当遇到这种问题时,一些爸妈就会显得很不耐烦。
  “不是跟你说过了吗?怎么还问?”
  “这么简单的问题,你自己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别拿这么幼稚的问题来问我,你可以自己去解决。”
  ……
  这样的态度并不会让孩子成长,反而让他们失去了问问题的乐趣和勇气,甚至为了不被父母斥责而硬生生压抑自己好奇的天性。
  那么,有些孩子表现得并不是很好奇,甚至不愿意问“为什么”,就算父母有一万种正确的应对办法也没法施展,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不管是孩子天生缺乏好奇,还是在过去被外界压抑了好奇心,我们都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和纠正,把孩子重新引到好奇探索的道路上来。
  下面几个措施,就可以供父母参考。
  小孩子有好奇心,但更有安全意识,当周围的环境不能给自己提供安全感时,他们会适当收敛好奇心,并不会无警惕地到处探索。这个结论会让不少父母感到安心“原来我们的孩子并不是毫无警惕心的”,但这也给我们帮助孩子塑造好奇心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压力。我们必须要保证孩子所处的环境能给他们提供安全感,而且具备丰富的信息,这样孩子才能大胆地探索,并且从生活中找到探索的乐趣。
  孩子的生活环境需要建设得更加丰富多彩,多样的颜色、不同的元素、稀奇古怪的装置等,都能让孩子好奇。如果过于单调,就仿佛将孩子关进了一间什么都没有的小屋,他们无法接触到新鲜事物,自然就没办法发挥好奇心了。
  成年人的思维是定式的,我们在看待一个问题前,都有常识、经验和思维习惯来打基础,所以能想到的方面、能发散的内容就很局限,这也是很多成年人缺乏创造力的原因。但孩子则不同,缺乏常识是他们最大的劣势,却也是最大的优势,这让他们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约束,所以当孩子提出一些看似“可笑”的想法时,父母千万不要直接纠正,而是要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想象。
  做一个不爱给孩子解答问题的妈妈,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做一个过于博学多才的妈妈,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失去动手能力。哪怕你知道问题的答案,也可以先不告诉你的孩子,而是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和他们一起去探究结果。孩子可以自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这会让他们更加自信,更有好奇心和行动力,所以适当地当一个“傻”妈妈还是很有必要的。
  好奇是打开创造力大门的钥匙,要一个孩子产生好奇心很容易,要维护他们的好奇心却很难。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用耐心去浇灌。
  ……

《静待花开:点燃孩子心灵深处的创造之火》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我们常常焦虑于孩子未来的竞争力,拼命地为他们堆砌知识的砖瓦,却忽略了他们内心最宝贵的火种——创造力。这种能力,并非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潜藏在每一个孩子身上的巨大能量,等待着被发现、被唤醒、被悉心呵护。 《静待花开:点燃孩子心灵深处的创造之火》正是这样一本,旨在引领家长们踏上一段发现与培养孩子独特创造力的旅程。它不是一套教条的指令,也不是速成的秘籍,而是一本温厚的指南,用细腻的笔触、鲜活的案例、实用的方法,帮助家长们理解创造力的本质,找到激发孩子内在潜能的金钥匙。 重新认识创造力:超越“艺术天赋”的广阔天地 许多家长提到创造力,便会立刻联想到绘画、音乐、写作等艺术领域。然而,《静待花开》将创造力从狭隘的艺术藩篱中解放出来,揭示了它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创造力,是我们解决问题、适应变化、感知世界、表达自我的核心能力。它体现在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体现在他们大胆设想的可能性,体现在他们不拘一格的思考方式,体现在他们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的韧性。 本书认为,每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但这种能力会因为环境、教育方式、甚至家长的期待而受到抑制或放大。因此,首要的任务是重新审视我们对创造力的认知,认识到它在科学探索、逻辑思维、人际交往、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的价值,从而为培养孩子创造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静待花开”的育儿哲学:耐心、尊重与理解 “静待花开”并非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强调一种顺应孩子发展规律、给予足够耐心和尊重的育儿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创造力的萌芽与生长,如同花朵的绽放,需要充足的阳光、雨露、土壤,更需要时间的沉淀。 本书倡导的是一种“看见”孩子的方式——看见他们的独特之处,看见他们的闪光点,看见他们内心的渴望,看见他们尚未被发掘的潜能。这种看见,是基于无条件的爱和全然的接纳。它要求家长放下功利心,放下对“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孩子,理解他们的节奏,尊重他们的选择,并适时给予引导和支持。 点燃创造力的火种:38个触及灵魂的深度实践 《静待花开》精心策划了38种行之有效、操作简便的实践方法,这些方法并非孤立的技巧,而是围绕着“鼓励探索”、“激发想象”、“培养思维”、“释放情感”等核心理念展开,并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 一、 鼓励探索:好奇心是创造力的起点 创造一个“什么都可以问”的安全空间: 鼓励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还是“如果我是超人会怎么样”。用耐心和开放的态度回应,引导他们寻找答案,即使答案并非唯一或绝对。 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 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观察一花一草、一虫一兽;在家中布置一个“探索角”,提供各种材质的物品、放大镜、望远镜等,鼓励他们动手触摸、观察、实验。 鼓励“无目的”的玩耍: 玩耍是孩子探索世界、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方式。家长要学会放手,允许孩子在自由玩耍中进行尝试、犯错、发现规律。 二、 激发想象:在想象的翅膀上自由翱翔 “如果…会怎样?”的游戏: 引导孩子进行“假设性”思考,例如“如果我们可以飞,会发生什么?”“如果动物会说话,它们会说什么?”这种游戏能极大地拓展孩子的思维边界。 故事接龙与角色扮演: 一起编造故事,轮流接续情节;鼓励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视角去体验世界,这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叙事能力。 鼓励“异想天开”的创意: 当孩子提出一些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想法时,不要立刻否定,而是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想”,或者“有没有可能实现其中的一部分”。 三、 培养思维:构建解决问题的多元视角 引导“多角度思考”: 面对一个问题,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如,“如果我们想让这个玩具动起来,除了摇晃,还有什么方法?” 鼓励“连接与重组”: 引导孩子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将不同的元素进行组合,例如,将两个不相关的物品放在一起,看看能产生什么新的功能或玩法。 培养“逆向思维”: 鼓励孩子思考“反过来会怎样”,例如,“如果我们需要让这个气球漏气,应该怎么做?”这有助于他们理解事物的本质和逻辑。 四、 释放情感:让情绪成为创造力的养分 用艺术表达情绪: 鼓励孩子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这些表达并不“专业”,但它们是孩子与内心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 “情绪日记”或“情绪图画”: 引导孩子记录下自己的情绪,尝试用图画或文字来描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拥抱失败,从错误中学习: 创造力往往伴随着尝试和失败。家长要营造一个不怕犯错的环境,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引导他们从中吸取教训,再次尝试。 五、 家长的角色:从“指挥者”到“同行者” 本书强调,家长在培养孩子创造力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这个角色并非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成为孩子“同行者”。 示范与榜样: 家长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开放的心态、乐于探索的精神,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耐心倾听与积极回应: 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想法,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即使他们的想法不成熟。 提供支持而非包办: 在孩子需要帮助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但避免过度干预,让他们有机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庆祝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肯定和赞美孩子在创造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从而更有动力去探索。 《静待花开》的深远意义:点亮孩子的未来,更温暖我们的心灵 《静待花开:点燃孩子心灵深处的创造之火》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籍,它更是一次关于爱与成长的深刻对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卓越的教育过程中,不要忘记初心——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长,自信地表达,勇敢地创造。 通过理解创造力的本质,拥抱“静待花开”的育儿哲学,并积极实践书中所提供的38种方法,家长们将惊喜地发现,自己不仅点燃了孩子心灵深处的创造之火,也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柔软与耐心。当孩子在探索中闪耀智慧的光芒,在创造中绽放生命的色彩时,作为家长,我们收获的,将是无与伦比的欣慰与幸福。 这是一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一场关于理解、信任与爱的邀约。让我们一起,为孩子静待花开,为他们的人生播下创造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拥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与想象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不是一个特别喜欢“理论派”育儿书的人,总觉得那些过于学术化的东西离生活太远,很难落地。而这本书,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它就像一本精心设计的“游戏手册”,将复杂的育儿理念巧妙地融入到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中。我最喜欢它里面“玩中学”的理念,它证明了学习和玩乐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完美结合的。比如,书中提到的“故事接龙”游戏,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学会构建情节,丰富故事。还有“角色扮演”游戏,更是让孩子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学会理解他人,体会不同的情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强的创造性体验。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大人觉得很难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只要我们用对方法,他们就能做得非常出色。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不断地给我提供新的灵感,让我能够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而且,它并没有让我觉得育儿是一件“苦差事”,反而让我觉得,原来育儿也可以充满乐趣和惊喜。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这本书,因为最近孩子总是沉迷于电子产品,我有些焦虑,想找点方法来引导他。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培养创造力”,更是一种关于如何“看见孩子”的哲学。作者非常细腻地捕捉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闪光点。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允许孩子犯错”的论述,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对孩子的期望值是不是太高了,是不是过于担心他们失败,反而限制了他们的自由探索。它教会我,错误其实是孩子学习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尝试,每一次跌倒,都是他们成长的阶梯。我开始尝试着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自由,鼓励他们去尝试,去冒险,去“弄脏”自己的手。让我惊喜的是,孩子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反而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他开始主动地去构思一些小项目,虽然不完美,但我能看到他眼中的光芒。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去“改造”孩子,而是去“赋能”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发掘潜能,去创造属于他们的精彩。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创造力”的理解可能有些狭隘,总觉得是那些画画、唱歌、写故事之类的艺术技能。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创造力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就是它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它不是教你一套僵化的“招数”,而是引导你去观察孩子,去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然后因材施教。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鼓励提问”的章节,以前我总是怕孩子问太多“为什么”,觉得麻烦,现在我知道,每一个“为什么”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求知的火苗,是他们探索世界的起点。作者教我如何用开放式的提问去回应孩子,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去思考。而且,这本书还有一个很棒的地方,就是它强调了“父母的榜样作用”。它提醒我,如果我们自己都缺乏好奇心和创造力,又怎么能期望孩子拥有呢?所以,我开始尝试着和孩子一起去尝试新事物,比如一起学习做一个简单的手工,或者一起去探索不熟悉的地方。这种共同成长的过程,让我和孩子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也让我重拾了年轻时的那份热情。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太惊喜了!本来是因为最近孩子在家总是爱捣乱,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想找找育儿方法,结果翻到了这本书。我承认,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想着“好妈妈不焦不躁”这不就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嘛!但说实话,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育儿书太多了,感觉很多都是换汤不换药。然而,当我真正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它给了我太多意想不到的启发。作者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那些空泛的大道理,而是娓娓道来,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邻家妈妈在跟我分享她的育儿心得。我尤其喜欢它里面提到的那些具体的小方法,比如如何跟孩子一起玩“影子剧场”,或者如何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材料“发明”新玩具。这些方法都非常接地气,我回去试了几次,效果真的太明显了!孩子玩得开心,我也跟着放松了不少,确实感觉自己没那么焦虑了。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不焦不躁”,它还教会了我如何去发现孩子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的地方,如何去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这点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躁”并非因为孩子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找到正确的引导方式。现在,我更加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时光,也更自信了。

评分

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教他们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的品格和能力。而“创造力”这个词,更是我心目中未来孩子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它和我对教育的理解不谋而合。读完之后,我更是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里面有很多关于如何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比如说,作者强调了“过程比结果重要”,这一点我以前虽然知道,但总是会在实际操作中不自觉地去关注孩子的成绩,而这本书则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一点。它教我如何去欣赏孩子在探索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如何给予他们支持,让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我特别喜欢里面提到的“给予选择权”,让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自己做决定,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更愿意去主动思考和创造。我记得书中有一个例子,是关于鼓励孩子用旧报纸做一顶帽子,然后让他在家人的“时装秀”上展示。这个小小的活动,却能让孩子从构思、制作到表演,全面地调动起自己的创造力。这本书真的让我明白,创造力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引导和培养,而这种培养,恰恰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