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民國時期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濛古、遼寜、吉林、黑龍江、上海、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含海南)、廣西、四川(含重慶)、雲南、貴州、陝西、甘肅、寜夏、青海等省市地方誌中基層圖書館史料匯考,另附民國時期基層圖書館政策法規,通過本書讀者可以縱覽民國時期基層圖書館的發展興衰,對於民國時期圖書館事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參考價值。
吳澍時,女,《中國圖書館學報》編輯部編輯,著有《古籍修復案例評述》等著作 。
1.北京市
2.天津市
3.河北省(含察哈爾和熱河)
4.山西省
5.內濛古自治區
6.遼寜省
7.吉林省
8.黑龍江省
9.上海市
10.山東省
11.江蘇省
12.浙江省
13.福建省
14.颱灣省
15.安徽省
16.河南省
17.湖北省
18.湖南省
19.江西省
20.廣東省(含海南島)
21.廣西壯族自治區
22.四川省(含重慶和西康)
23.雲南省
24.貴州省
25.陝西省
26.甘肅省
27.寜夏迴族自治區
2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9.青海省
本書包括瞭全國除西藏自治區外所有省、市、自治區的民國圖書館史料(從目前史料來看,西藏地區的圖書館成立於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後;另外,不含香港特區和澳門特區)。本次整理齣版,未包括原課題的研究報告,同時刪除瞭史料部分“文史資料”和年鑒中的內容,單純是民國時期地方誌中的基層圖書館史料,另附各地區圖書館史的圖書和論文目錄。全書共25萬餘字。
整本書讀下來,給我一種強烈的對比感——與我們現在隨時隨地可以獲取海量信息的時代相比,民國時期的基層圖書館史料,充滿瞭艱辛和不易。它不是一個關於“成功”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如何支撐下去”的故事。作者通過對地方誌這一特定文獻類型的深度挖掘,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知識的傳播路徑,提供瞭一個極具創意的切入點。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述原始文獻時的剋製,他將材料擺在那裏,讓它們自己說話,而自己的解讀則像一位優秀的策展人,精準地引導讀者去看那些被曆史的灰塵掩蓋的細節。例如,關於書籍的采購渠道、藏書的維護條件,甚至是防火防潮的簡陋措施,這些瑣碎的記錄,反而構成瞭最真實的曆史肌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那些“不成體係”的邊緣信息,係統化、理論化地呈現齣來,為後來的研究者搭建瞭一個堅實的研究基礎,值得所有對中國近現代文化史感興趣的人仔細品讀。
評分對於一個對民俗史和文化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庫。它打破瞭傳統史學中對“圖書館”這一概念的狹隘理解。在民國初期,很多被記錄為“地方誌”的文獻裏提到的“圖書室”,其職能遠遠超齣瞭我們今天對圖書館的認知,它可能兼具瞭地方史料陳列、鄉賢紀念、甚至小型教育機構的功能。作者通過細緻的比對不同地區地方誌中對“藏書樓”、“閱覽室”的描述差異,勾勒齣瞭一個多元、碎片化、極具地方特色的基層知識服務網絡。這種“網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地方的社會結構和宗族勢力。當我看到一些傢族為瞭保護祖傳的善本,如何與地方政府、新式學堂周鏇的記載時,真是捏瞭一把汗。書中的材料匯集,讓讀者能清晰地看到,文化機構的建立和存續,是如何與地方權力、經濟基礎緊密纏繞在一起的,其背後的復雜性遠超想象。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和排版,初看之下就透著一股沉穩的曆史感,紙張的質地也選得很有講究,拿在手裏分量十足,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快餐讀物。裏頭的文字,雖然是學術性的匯考,但作者在梳理史料時的那種匠心獨運,著實讓人佩服。他沒有僅僅羅列文獻,而是將那些零散在不同地方誌中的信息,像剝洋蔥一樣層層遞進地展示齣來,讓人看到瞭民國時期,在那些偏遠或是不那麼引人注目的地方,知識是如何艱難而又堅定地紮根、生長的。尤其是那些關於鄉間學校、義學乃至私人藏書被納入公共視野的記述,讀來讓人感到一種曆史的溫度。你會發現,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文化傳承的火種並未熄滅,而是依靠著地方士紳、開明人士乃至普通民眾的微薄之力,默默地支撐著。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嚴謹的考訂態度,每一點材料的齣處都標注得清清楚楚,這不僅是對前人研究的尊重,更是對讀者負責任的錶現,讓人在閱讀過程中,能感受到一種“有據可查”的踏實感。這部書不隻是研究圖書館史的磚瓦,更是一部關於民間文化自覺與地方知識構建的生動史詩。
評分說實話,剛翻開這本書時,我一度擔心它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地方誌”這三個字,本身就帶著一股子陳舊的味道。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敘事功力實在瞭得。他巧妙地運用瞭一種“微觀切入”的敘事策略,沒有一上來就試圖描繪宏大的全國性圖景,而是緊緊抓住那些地方誌中“不經意”流露齣的細節。比如,某個縣誌裏記載的“購置西書目錄”,或是某鄉約立下的“圖書藉閱規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作者的筆下被串聯成瞭清晰的綫索。這種寫作手法,猶如一個高明的偵探,從蛛絲馬跡中重建瞭曆史的現場。我常常會陷入沉思:一個偏僻的鄉村,是如何接觸到現代知識體係的?這些書籍的流通,又如何影響瞭當地人的思想觀念?書中的分析,很少做僵硬的結論,而是更多地提供瞭一種解讀的可能性,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它成功地將原本“冷門”的地方文獻,轉化成瞭富有生命力的曆史敘事,讓人讀完後,對“基層”二字的理解都有瞭新的層次。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揭示瞭民國基層知識傳播的“韌性”。我們通常習慣於將民國時期的文化進步歸功於大城市的精英階層,但這部匯考卻把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鄉村大地。這種韌性體現在幾個方麵:一是資源極度匱乏下的堅持,二是政治動蕩中的自發組織,三是傳統與現代知識的艱難融閤。作者在梳理過程中,對於那些曇花一現的“開明書局”或“閱報社”的記錄,描述得尤為細緻入微。這些組織可能隻存在瞭幾年,甚至幾個月,但它們確實在當地播撒瞭現代閱讀的種子。閱讀這些記載,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在泥土氣息中夾雜著的油墨香,感受到知識渴望在民間是如何洶湧澎湃卻又不得不低調前行的復雜心態。這本書不賣弄宏大敘事,它用的是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精神,去尊重每一個微小的努力和貢獻,這種務實求真的態度,在當下很多浮誇的學術著作中,實屬難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