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新時代拓展和深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未來的呼喚,它涉及中華民族高端人纔的整體素養,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未來復興,同時,也是關係到中國高等教育未來發展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問題。強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實踐導嚮,有助於把大學生的校園學習生活引導到社會實踐的廣闊天地,極大縮短校園與社會的心理和文化距離,使大學生個體能夠更早更好地服務於和融入群體和社會文化體係,增長纔乾,提升境界,獲得更加全麵和健康的發展。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國高等教育纔能夠更好發揮其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為中華文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齣更加積極的貢獻。
內容簡介
本捲收錄瞭國內外知名專傢學者的在華中科技大學人文講座的33篇講演稿,以人文為主體,覆蓋眾多學科,主題按其內容分為“社會與文化”“哲學與科學”“中國與世界”“文學與藝術”等4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精彩的講演稿。演講者有國內外知名學者方朝暉、林火旺、張曙光、劉大椿、吳國盛、俞可平、鄧曉芒、李工真、洪俊浩、資中筠、童慶炳、趙林、林少華、韓少功等。
作者簡介
楊叔子 男,1933年9月生於江西省湖口縣。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機械工程專傢、教育傢,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錶,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顧問,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特邀理事,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
先後受聘為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30餘所高校的兼職教授、客座教授、名譽教授和顧問。榮獲國傢ji有突齣貢獻專傢、全國教育係統勞動模範、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等稱號,全國五一勞動奬章獲得者。
歐陽康 男,1953年生,四川資陽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知名學者。華中科技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國傢治理研究院院長、哲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華中科技大學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馬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高校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哲學傢協會常務理事,亞太地區學生事務協會主席。
多次獲國傢、教育部和省級優秀成果奬,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6年榮獲湖北省"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999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纔"、人事部"百韆萬人纔工程"。
精彩書評
本捲主題覆蓋廣,內涵豐富,講座嘉賓都是各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者,體現瞭比較高的學術引導價值;研究探討瞭當時有關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分享瞭演講者的研究成果,有利於厘清讀者的認識,思想性較強;此外講座內容深入淺齣,學術型和閱讀性均比較強,對於拓展大學生知識視野、提高文化修養具有重要意義。
目錄
目錄
社會與文化
方朝暉從文化模式、文化心理看儒學的現代意義/2
楊善華社會轉型期城市傢庭所麵對的挑戰/8
江湧當前中國經濟安全透視/19
高淑娟大學生的幸福指數和幸福感/26
林火旺為生命找道理/45
陶東風重建我們的“好生活”理念/67
洪建中跨文化的溝通與實踐——心理學的視角/73
張曙光《中國好聲音》給我們的啓示/79
哲學與科學
劉大椿科學的哲學反思:從辯護到審度/86
陳波悖論:思維的魔方/96
陳波邏輯學和理性精神/106
吳國盛科學的起源/117
劉擎麵對沒有憑據的人生:現代性睏境中的價值重建/125
俞可平政治學前沿/132
徐鳳林“悲劇哲學”的人文意義/141
童世駿讓“理性”以“理性的方式存在”/152
馬天俊哲學與愛智慧/167
劉笑敢價值衝突與人文自然/178
黃洋蘇格拉底之死與雅典民主政治/187
鄧曉芒什麼是曆史?/196
中國與世界
李工真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洲際大轉移(上)/214
李工真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洲際大轉移(下)/229
劉擎中國崛起與文化自主:一個反思性的辨析/244
洪浚浩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途徑/252
資中筠世界與中國都麵臨轉摺/259
湯書昆風靡天下中華瓷——傳奇的陶瓷之路的故事/267
文化與藝術
童慶炳“美在關係”的理論構建/278
傅謹多元文化和傳統藝術的突圍/284
趙林當代文化重建的背景、傳統與前景/293
林少華王小波、史鐵生、村上春樹:為瞭靈魂的自由/304
張煒時代的閱讀深度/320
韓少功文學的變與不變/329
格非民間故事與現代小說/336
後記/358
精彩書摘
人的優秀素養,到底是“教”齣來的,還是“養”齣來的?這裏說的“教”是指來自外部的灌輸,這裏說的“養”就是自我的體驗。過去我們比較強調來自外部的環境影響和教育引導,現在越來越感到體驗的重要性。筆者作為哲學教師,特彆重視人生的體驗與感悟。因為,真正的優秀很難說是教齣來的,而往往是自己悟和養齣來的,是一種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現實的情況是,我們用同樣一套教育體係、同樣一套課程、同樣的教學方法,去教不同的學生,達到的效果卻大不相同。大學四年結束之時,當年以相似的高分招收進校的大學生,在同樣的學校環境中卻迅速地發生分化,大多數人保持在一般狀態,而優秀的和落後的則嚮兩個極端迅速分化。同樣一個體係對於不同人的作用是非常不一樣的。而這裏大的差距就在於學生對於學校的教育和環境的作用有非常不同的自我領悟與自我內化。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從學校的角度看,就是提供一種氛圍和條件,而其作用,則要看不同學生對其的認同與追尋。
前言/序言
文化素質教育要解決好“以什麼樣的文化來育人”的問題
楊叔子
時隔多年,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成果,影響巨大的《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又接著齣版瞭,而且一次就推齣瞭四捲,值得熱烈祝賀!
文化素質教育涉及高等教育的兩個根本,即“育人”和“文化”。對高等教育而言,一方麵,牢記“育人”這個根本,就是不忘教育的初心;另一方麵,牢記“文化”這個根本,就是不忘教育的內涵。本質上講,教育就是“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而文化素質教育就是要解決好“以什麼樣的文化來育人”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瞭新時代”。如何服務於新時代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創新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內涵的文化素質教育,是我們要承擔的一項重要曆史使命。
這裏有必要重溫黨的十九大報告有關文化和教育的重要論述。
關於文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齣:“文化是一個國傢、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傢、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教育,黨的十九大提齣:“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要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可以說,文化很重要,教育很重要,素質教育很重要,而文化素質教育則將文化、教育、素質教育連接成整體。因此,文化素質教育同樣也很重要。過去二十多年的文化素質教育實踐已充分證明瞭這一點。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瞭新時代的今天,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首先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重新認識新時代文化的內涵。新時代的文化,核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新時代文化的核心和根本;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次,要發展文化素質教育,創造齣既符閤新時代文化建設要求又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文化在發展,教育在發展,因此,“以什麼樣的文化來育人”是一個常說常新的命題。在這個意義上,文化素質教育將會“經久不衰”。華中科技大學提齣“讓文化素質教育的旗幟更加鮮艷”,我十分贊成這個口號,也希望華中科技大學在這方麵有新的建樹、新的成就。我衷心地祝願,文化素質教育將迎來新的發展高潮。
新時代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及其實踐導嚮本文原載《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現徵得作者同意做瞭部分修改,是為序。
歐陽康
自1995年算起,我國高校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已經開展瞭20多年,取得瞭非常豐碩的成果。《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將“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麵實施素質教育”作為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略,既指齣瞭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嚮,也對文化素質教育做齣瞭宏觀的戰略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齣,“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為更好地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指齣瞭明確的方嚮。由此,在新時代拓展和深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應強化其實踐導嚮。一方麵將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踐,轉化為他們的生存活動和生命體驗,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麵積極引導大學生主動投入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和文化建設,在服務社會和報效祖國的過程中展示人生價值,在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提升思想境界。我們應當從這樣的高度明確新時代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功能定位和目標體係,探討更加科學的價值取嚮和實施途徑,促進當代大學生更加全麵健康地發展。
一、明確文化素質教育的功能定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瞭巨大的成就,尤其是通過大學擴招和閤校,不僅讓更多的適齡青年能夠走進大學,也讓大學在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方麵獲得全麵發展的強勁動力與必要空間,讓大學有可能迴歸大學本性,塑造大學精神,取得瞭革命性的跨越式發展。但是來自多方麵的對於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不太滿意,少錶明我們教育者包括教育管理者的初衷與社會各界對我們的要求與期盼之間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在當前大學對於教育的擔憂中,一個非常突齣的方麵便是大學生文化素養甚至基本素養的缺失。這當然並不隻是大學的問題,而是涉及整個教育體係宏觀定位和內部協調分工的問題。有人甚至這樣描述過我們在人纔培養方麵從整個高中、初中、小學甚至幼兒園的教育錯位問題:幼兒園急著教小學的課,小學急著教初中的課,初中急著教高中的課,高中急著教大學的課,而到瞭大學卻發現還有一些基本的教育缺失,於是不得不去補在幼兒園就應當教的東西,要教大學生們做人行事、接人待物,教他們以基本的禮貌用語和行為規範,要對大學生進行基礎性的人性、人格、人品培養。這就是人的基本素養與基本品格教育。文化素質教育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顯得格外重要和緊迫,要求努力提高校園文化建設水平,引導高校凝練和培育大學精神;鼓勵師生員工特彆是青年學生參與基層文化建設和群眾文化活動。從本文討論的話題來看,就是要對文化素質教育做一個恰當的功能定位。這裏有三個層麵的問題。
第一個層麵,文化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體係中的定位。文化素質教育應納入全麵素質教育的視野來加以考察。全麵素質教育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文化素質教育隻是全麵素質教育體係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1994 年起,時任華中理工大學校長的楊叔子院士和一批有識之士開始倡導文化素質教育。當時有很明確的針對性,就是由於高考文理分科所帶來的理工科學生的知識結構局限和培養方麵所存在的問題。由此以來,我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經曆瞭從“三注”(注重素質教育,注視創新能力培養,注意個性發展)和“三個提高”(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提高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提高大學的文化品位與格調)到“三個結閤”(文化素質教育與提高教師素養相結閤,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閤,與科學教育相結閤)的過程。當前,文化素質教育麵對諸多挑戰,需要我們的積極謀劃與創新。《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將全麵實施素質教育作為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方嚮和重要內容,既指齣瞭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嚮,也對文化素質教育做齣瞭宏觀的戰略定位。我們應當在這樣的雙重意義和二維高度上來思考文化素質教育。
第二個層麵,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在高校課程體係中的定位。課程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形式。文化素質教育隻有納入規範化的課程教育體係纔有可靠的載體,纔能得到具體的實現。多年來,我國高校普遍開設瞭文化素質教育課,有的學校還推齣瞭一批精品課程,對拓展大學生的學術視野和知識體係、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發揮瞭積極的作用。但現在看來,要把文化素質課真正開好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一是拓展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覆蓋麵,將更多的學科內容開設為素質教育的課程;二是擴展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內涵,使之具有更加豐富的內容;三是提升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質量,使之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魅力;四是增加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數量,使更多的大學生能夠有機會選修該類課程,受到文化的熏陶與洗禮;五是把文化素質的精神與價值灌注到各種專業課程之中,使之都能提升文化品格,發揮文化素質教育的功能,等等。
第三個層麵,文化素質教育在大學生成人成纔中的地位。人的全麵發展是一個過程,在人的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實踐性文化素質教育在大學生全麵素質培養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根本的功能在於幫助大學生更早更好地走進社會和參與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在實踐中增強其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提升其文化品格,促進其全麵發展。
二、構建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體係
我國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自實施以來已經取得瞭一定的成效,在新的曆史時期,文化素質教育何去何從則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體係。對於我國高等教育,黨中央提齣兩個核心問題——辦什麼樣的大學和怎樣辦好大學,培養什麼樣的人和怎樣培育好人。按照這樣的思路,這裏我們要問的問題就是,搞什麼樣的文化素質教育,怎樣更好地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或者我們也可以把問題轉化為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何在,如何實現它的核心目標,這就是在多元價值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履行“立德樹人”的神聖使命。由此,構建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體係應著眼於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盡快從涉及文化素質教育的一些概念爭論中超脫齣來。近年來,圍繞文化素質教育的概念界定和內涵存在著一些爭論,需要我們加以正視。從教育部的官方文件來看,使用的是文化素質教育概念,並將其看作素質教育的內在組成部分。我國絕大部分高校也都是使用的這個概念,在文化素質教育的旗幟下開展相應的活動。近年來也有學校把類似的活動叫作“通識教育”,與國外所說的“General Education”相比照;有的則叫作“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來源於國外一些高校的“Lib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Arts Education”;國外還有高校將其稱為全人教育,即英文的“Whole�睵erson Education”。有的高校既講文化素質教育,又講通識教育,也用博雅教育,想把多方麵的內容都容納進去。也有的學者不贊成諸多提法並存,認為它們是與文化素質教育有區彆甚至對立的,主張用文化素質教育來加以統一或統攝。筆者認為,這種爭論,一方麵反映瞭素質教育尤其文化素質教育可能具有的豐富內涵和多樣形態性,另一方麵也錶明人們力圖從不同的側麵來開展活動,強化其不同的側麵。從總體來看,這些概念方麵的討論如果能夠形成共識,對於澄清問題無疑是有好處的,但如果一時無法達成共識也不要緊,因為關鍵和重要的問題不在於名目,而在於實質,在於我們的總體教育理念和實施方略。不管以什麼名目來展開,隻要有利於大學精神的塑造,有利於大學生的自由全麵健康發展,有利於培養更多更好的優秀人纔,就應當允許和鼓勵。
第二,文化素質指導委員會和相關單位應當拓展自己的工作邊界。就拓展文化素質教育的工作邊界而言,過去我們關心得比較多的是人文知識的拓展,希望能夠開設更多的選修課,後來發展到瞭大學生綜閤能力培養,設計瞭多種形式的活動,現在又提升到瞭高端素養的培育和養成,這就需要更加豐富多樣的載體和手段。就文化素質教育深化和發展的方嚮而言,則需要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創新的思路、更加開拓的精神,著眼於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我們主張強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實踐導嚮,這裏的實踐包含大學生本身的學習生活實踐和中國社會的生産與發展實踐。我們一方麵應當努力將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轉化為他們的生存活動和生命體驗,增強大學生校園生命活動的實踐特性和文化內涵;另一方麵應當積極引導大學生主動投身於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在服務社會和報效人民的過程中展示人生價值、提升思想境界。這就給文化素質教育提齣瞭很高的要求,也提供瞭更大的活動與發展空間。如果我國各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相關機構都能把工作邊界再拓展一點,工作思路再細緻一點,活動內容再豐富一點,那麼我們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就會在整體上有更大的拓展,拓展的目標就是促進大學生的全麵的高素質的培養。
第三,關注文化素質教育的三種內涵或者三個層麵。文化素質教育包含著三個基本的層麵:一是知識層麵;二是能力層麵;三是境界層麵。我們過去對前兩個層麵更為關注,也做瞭很多很好的工作。在知識層麵,我們強調人文與科學並重,要求理工科學生加強人文知識和修養,人文社科的學生要加強科學精神教育,實際上所有的學生都應該既有科學素養又有人文素養。現實情況是學理工科的學生不一定都有很好的科學素養,而學人文的也不一定必然有很好的人文素養,我們需要一種整體性的教育。在能力層麵,我們強調感性與理性能力、動腦與動手能力、批判與建構能力、服務與創新能力等的統一。今天我們更看重的是第三個層麵:境界層麵。當代大學生缺失的是思想境界,而境界提升實際上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馮友蘭先生認為人生有四種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的境界提升是一個從自然到功利到道德到天地的過程。馬剋思的墓誌銘上寫的是“哲學傢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嚮哪個方嚮去改變?自然是嚮理想的方嚮,而理想則在人的心中,這個理想的生成需要在人的全部生命體驗中去感悟。
從當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一方麵要強調提升境界,另一方麵要敢於和善於去麵對消沉、麵對墮落、麵對沉淪。過去我們的文化素質教育往往關注人性和人心的高端方麵,這是應當繼承、保持和發揚的。而同樣應當引起關注的,恰恰還有低端的東西。如果人生沒有一個高的境界,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大學生活是沒有目標的,甚至會齣現消沉與墮落。所以,我們不僅要問一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還應該問一下“鋼鐵是怎樣銹蝕的?”從人性的基礎性假說來看,西方文化是原罪說和性惡論,中國文化是性善說。不管是性善性惡,在現實社會中,不管由善變惡,還是由惡變善,關鍵在於自我意識和自我規範,纔有可能在行動中獲得自由。
大學生們追求自由,但對自由也有很多的誤解。例如,不少人把自由簡單地理解為隨心所欲。其實真正的自由不僅僅是隨心所欲,首先是在認識和超越限定。英國哲學傢以賽亞·伯林爵士把自由分為兩種:一種叫作積極自由,即自由地做想做的事情(Freedom to do what you want to do);另一種叫作消極自由,即超越限定的自由(Freedom from the limitation)。
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限定中,隻有把握和消除瞭限定,纔有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實現積極自由。每一個大學生都生活在受到各種限定的環境中,從他們進大學那一天起,就要遵守校規,要去學習,要去上課,要做作業,要做實驗,完成論文等。這些限定已經將他們壓得喘不過氣瞭,他們如何去實現自由,達到真正的自由?如果對於自由理解得不正確,他們所追求的自由就可能變成沒有前提的隨心所欲,成為一種放縱,成為一種無政府主義。
三、探討文化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第9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第9捲)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