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剋人史紀

法蘭剋人史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文海 著,陳文海 譯
圖書標籤:
  • 曆史
  • 中世紀
  • 法蘭剋王國
  • 歐洲史
  • 早期歐洲
  • 梅羅溫王朝
  • 加洛林王朝
  • 格雷戈裏·圖爾
  • 曆史文獻
  • 西方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18403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417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法蘭剋人史紀》(拉丁文Liber Historiae Francorum,英文The Book of the History of the Franks)是“法蘭剋時代核心曆史文獻漢譯與研究 ”係列書中第二部。 該書齣現於公元8世紀前期。從敘史結構上來看,它屬於“法蘭剋通史”範疇,從法蘭剋人的“特洛伊起源”傳說一直寫到作者所生活的8世紀前期。全書共分53章,從材料來源上說,前42章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取自格雷戈裏的《法蘭剋人史》一書,但亦有一些新材料。從法蘭剋通史角度來說,真正使得《法蘭剋人史紀》具有不可替代價值的是第43—53章,這部分內容涉及642—721年間的法蘭剋史事,而這部分史料在法蘭剋曆史上又具有惟一性。也就是說,正是藉助於此書,642年之後數十年的墨洛溫王朝史得以補上。該書對墨洛溫王朝史的記載截止於721年,此時距該王朝正式滅亡尚有30年。 本書的譯者導論對《法蘭剋人史紀》的文獻學源流做瞭深入探究和挖掘。對它的基本麵貌、作者身份和寫作地點、曆代抄本和刻本、所依據的文本、敘事方式等方方麵麵、點點滴滴做瞭清晰的闡述。

目錄

譯注說明一:法蘭剋時代核心曆史文獻的構成
譯注說明二:關於《法蘭剋人史紀》
譯者導論:《法蘭剋人史紀》文獻學探究
一、《史紀》的基本麵貌
二、《史紀》的作者身份及寫作地點
三、《史紀》的抄本和版本
四、《史紀》的“族源”敘事
五、《史紀》的敘事範式
法蘭剋人史紀
第1章 關於法蘭剋人的起源與行跡,另及他們經常發起的那些爭鬥
第2章 阿蘭人反抗皇帝瓦倫提尼安,法蘭剋人將之徵服;法蘭剋人過去須嚮帝國定期繳納貢賦,如今,這一義務被豁免
第3章 皇帝派去收稅官,以圖讓法蘭剋人重新繳納貢賦
第4章 皇帝調派羅馬軍隊前去討伐法蘭剋人;法蘭剋人來到萊茵河地區;另及他們的首位國王
第5章 國王法拉濛以及他的兒子剋勞迪歐先後去世,匈奴人進入高盧
第6章 國王希爾德裏剋被逐齣自己的王國
第7章 法蘭剋人把羅馬人埃吉迪烏斯推舉為首領;他們把希爾德裏剋趕齣國門,後來又把他請瞭迴來
第8章 科隆城被攻占,埃吉迪烏斯去世,另論及薩剋森人的公爵阿多瓦格裏烏斯
第9章 希爾德裏剋去世,剋洛維與西阿格裏烏斯開戰
第10章 主教請求剋洛維歸還廣口瓶;圖林根人被徵服之後,開始繳納貢賦
第11章 奧雷裏阿努斯是剋洛維的使臣,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窮苦的外鄉人,然後幫助剋洛維和剋洛提爾德訂立婚約
第12章 國王剋洛維嚮貢多巴德派齣使節,要求把已和自己訂婚的剋洛提爾德娶過來
第13章 剋洛維再次遣使到貢多巴德那裏,為剋洛提爾德索要財富
第14章 剋洛提爾德反復提齣請求,讓剋洛維信奉萬王之王
第15章 剋洛維與阿拉曼人開戰,在此期間,齣於無奈,他被迫懇請上帝施以援助;聖雷米吉烏斯為他施洗
第16章 勃艮第人是在何地被剋洛維打敗的,他們又是如何臣服於剋洛維的;據說,有些人被野獸吞食
第17章 上帝嚮剋洛維顯示奇跡,結果,剋洛維打敗哥特人,並殺掉阿拉裏剋
第18章 剋洛維對其親屬拉格納卡爾發動戰爭
第19章 剋洛維去世,其四個兒子繼承瞭他的王國。丹麥入侵高盧
第20章 剋洛多梅爾、希爾德貝爾特和剋洛塔爾聯閤起來嚮勃艮第人開戰
第21章 剋洛多梅爾再次打敗勃艮第人,但他本人卻被殺身亡
第22章 法蘭剋人對圖林根人展開大屠殺,圖林根人的國王赫爾曼夫裏德亦被殺死
第23章 希爾德貝爾特對哥特人發動戰爭,阿馬拉裏剋被殺
第24章 希爾德貝爾特和剋洛塔爾聽信讒言,把他們的兩個侄子拉來殺掉。然後,他們侵占瞭這兩個孩子父親的王國
第25章 關於提烏德裏剋之死、提烏德貝爾特王國以及對剋洛塔爾的戰爭
第26章 希爾德貝爾特和剋洛塔爾入侵西班牙,並對薩拉戈薩城展開圍睏。倫巴德人被迫納貢
第27章 關於提烏德貝爾特、剋洛提爾德以及提烏德巴爾德之死。剋洛塔爾接管提烏德巴爾德的國土,並與薩剋森人開戰
第28章 剋拉姆密謀反對他的父親,與其閤謀的是希爾德貝爾特。另及希爾德貝爾特之死
第29章 聖梅達去世後的喪葬安排;另及剋洛塔爾之死以及他的幾個兒子對其王國的繼承
第30章 匈奴人入侵高盧,但被擊敗;西吉貝爾特與希爾佩裏剋之間爆發戰事;另及卡裏貝爾特的幾個妻子
第31章 關於卡裏貝爾特之死;西吉貝爾特娶布隆希爾德為妻;希爾佩裏剋娶加爾斯溫特為妻;另及弗蕾德貢德
第32章 西吉貝爾特與希爾佩裏剋之間爆發戰事,另及西吉貝爾特之死
第33章 布隆希爾德遭到流放,墨洛維娶之為妻;希爾佩裏剋與香檳軍隊開戰
第34章 希爾佩裏剋下令製定稅目,但這類稅目非常邪惡
第35章 關於皇帝查士丁和提比略;希爾德貝爾特對意大利的徵服;國王貢特拉姆之死;弗蕾德貢德施計,將希爾佩裏剋殺死
第36章 弗蕾德貢德與奧斯特拉西亞人開戰,在把他們擊敗之後,又放火焚燒香檳地區
第37章 弗蕾德貢德去世;提烏德貝爾特與剋洛塔爾之間爆發戰爭
第38章 布隆希爾德使壞,提烏德裏剋將其哥哥殺死
第39章 提烏德裏剋想娶其侄女為妻;提烏德裏剋最終被布隆希爾德殺害
第40章 奧斯特拉西亞人以及其他法蘭剋人共同推舉剋洛塔爾為國王,他們一緻要求將布隆希爾德處死
第41章 薩剋森人嚮達戈貝爾開戰,剋洛塔爾殺死他們的公爵;對於薩剋森男性,隻要其身高高於他那把劍的長度,一個都不得活命
第42章 關於剋洛塔爾之死以及達戈貝爾的王國
第43章 關於達戈貝爾和西吉貝爾特之死,另及剋洛維的王國
第44章 剋洛維將法蘭剋王國弄得生靈塗炭;另及剋洛維之死以及剋洛塔爾的王國
第45章 埃布羅安被選為官相;剋洛塔爾國王去世;提烏德裏剋和希爾德裏剋在王國內分彆被擁立為王
第46章 馬丁與丕平兩位公爵嚮埃布羅安及提烏德裏剋開戰
第47章 埃布羅安被殺,瓦拉托被推舉為官相,神聖的奧杜安去世
第48章 瓦拉托去世,貝爾卡爾接替其位置。丕平打敗貝爾卡爾,從而將官相職位掌控在自己手中
第49章 提烏德裏剋去世,剋洛維與希爾德貝爾特先後繼承其王國,格裏莫阿爾德齣任官相
第50章 關於希爾德貝爾特之死以及達戈貝爾的王國。格裏莫阿爾德被殺,為瞭對他錶示敬意,其子提烏多阿爾德被推舉為官相
第51章 丕平去世,法蘭剋人開始打內戰,提烏多阿爾德逃跑,拉岡弗萊德被推舉齣任王國的首要職位
第52章 關於達戈貝爾之死以及希爾佩裏剋的王國;查理對拉德鮑德發動戰爭
第53章 查理嚮希爾佩裏剋以及拉岡弗萊德開戰;在一個叫作萬希的地方,希爾佩裏剋他們被打敗;隨後,他們逃跑,查理將整個法蘭剋人王國掌控在自己手中
附錄一:早期法蘭剋人軍事首領
附錄二:撒利安法蘭剋人早期首領
附錄三:墨洛溫王朝
索引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法蘭剋人史紀》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且自然流暢。 --- 書名:失落的輝光:拜占庭末期的社會與文化變遷 作者:[此處可設想一位曆史學傢的名字,例如:亞曆山大·科瓦奇] 齣版社:[此處可設想一傢曆史類專業齣版社的名稱] 捲首語: “當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在曆史的風沙中搖搖欲墜時,帝國的心髒並未停止搏動,隻是它的脈搏變得微弱而復雜。我們試圖捕捉的,正是這最後階段中,那片土地上人們如何呼吸、如何信仰、如何掙紮的真實圖景。” 內容梗概: 《失落的輝光:拜占庭末期的社會與文化變遷》是一部深入剖析公元13世紀中葉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這一關鍵曆史時期的專著。本書超越瞭傳統的軍事和政治敘事框架,緻力於發掘這個“垂死帝國”內部在社會結構、宗教生活、思想意識以及日常文化層麵所經曆的深刻而往往被忽視的轉型。作者通過對大量稀有的手稿、編年史、信件檔案以及考古學發現的細緻梳理,構建瞭一個立體而富有生命力的拜占庭晚期社會群像。 第一部分:帝國的內部分裂與社會重構 本書首先探討瞭尼西亞帝國復興後,拜占庭社會在政治權力分散化背景下的重組。在帕萊奧洛戈斯王朝的統治下,帝國領土的萎縮並未帶來社會結構的簡化,反而催生瞭地方性權力的抬頭和精英階層的復雜化。 地主與城市精英: 詳細分析瞭“大地主”(dynatoi)階層在帝國衰微期如何通過聯姻、經濟滲透和軍事自保,鞏固其實際控製力。不同於早期帝國高度集中的權力體係,此時的貴族權力更具地方色彩,他們對君士坦丁堡的中央政府既依賴又製衡。書中特彆關注瞭莫雷阿(Morea)等地行省精英階層與宮廷之間的微妙博弈。 城市生活與市民階層: 君士坦丁堡、塞薩洛尼迦等主要城市的人口構成、行會組織(corporations)的功能以及普通市民的經濟生活被細緻描摹。盡管貿易受阻,但城市仍是文化與信仰的中心。作者考察瞭城市中因瘟疫、稅收壓力和防禦需求而産生的社會緊張關係,以及市民階層對教會和宮廷政治的參與程度。 平民與農民的韌性: 通過分析法律文書和宗教記錄,本書揭示瞭生活在帝國邊緣地帶的農民和牧民如何適應多重政治實體(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塞爾維亞人、奧斯曼人)的統治更迭,他們的生存策略和地方性的宗教習俗,構成瞭帝國社會結構難以被中央輕易穿透的底層基礎。 第二部分:信仰的深化與異端的幽靈 拜占庭的宗教生活是其身份的核心,然而在最後階段,宗教信仰內部的張力被空前放大。本書深入探討瞭“希修斯主義”(Hesychasm)的興起及其對教會結構和社會心理的影響。 靜默主義(Hesychasm)的興起與理論: 詳細闡述瞭格裏高利·帕拉馬斯(Gregory Palamas)的思想核心,即通過絕對的靜默修行體驗神聖的光芒。這一思潮不僅在修道院中紮根,更滲透到世俗精英階層,成為一種對抗西方理性主義和帝國政治危機的精神支柱。 教會與政治的糾葛: 考察瞭東西教會閤並(Union of Florence, 1439)這一災難性事件對拜占庭社會造成的撕裂。本書區分瞭支持閤並的“親西方”派彆(主要在宮廷和部分知識分子中)與堅決反對的“反拉丁”派彆(主要在平民和部分高級教士中)。這種信仰上的分裂,削弱瞭帝國的內部凝聚力,並引發瞭激烈的神學辯論和街頭衝突。 民間信仰與聖徒崇拜: 除瞭正統教義,書中還關注瞭末期拜占庭人對奇跡、聖物以及地方聖徒崇拜的依賴。這種民間宗教實踐,在宏大敘事崩塌時,為普通民眾提供瞭最直接的情感慰藉和身份認同。 第三部分:文化的迴光返照與思想的掙紮 盡管國力衰微,但帕萊奧洛戈斯文藝復興(Palaeologan Renaissance)卻是拜占庭文化史上最後一次光輝的爆發。作者著重分析瞭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麵貌和文化生産。 人文學與曆史意識: 探討瞭如喬治·帕希梅裏斯(George Pachymeres)和尼基弗魯斯·格裏戈拉斯(Nikephoros Gregoras)等曆史學傢如何在其著作中重塑拜占庭的自我認知。他們試圖在古典遺産與當前危機之間架起橋梁,強調“羅馬人”(即拜占庭人)的獨特曆史使命,盡管這種使命感已與現實相去甚遠。 藝術的革新與傳統: 重點分析瞭14世紀的壁畫藝術,尤其是在米斯特拉斯(Mystras)和君士坦丁堡的教堂中發現的作品。這些藝術作品在保持拜占庭圖標傳統的嚴謹性的同時,展現齣前所未有的自然主義和情感深度,預示瞭即將席捲意大利半島的藝術變革的某些元素。 古典知識的流散與重估: 詳盡記錄瞭在奧斯曼人壓力下,學者們攜帶珍貴古籍嚮西歐(特彆是意大利城邦)逃亡的過程。這一文化“播種”行動如何深刻影響瞭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進程,以及拜占庭知識分子在異鄉重估自己文化遺産的心態變化。 結論:一個復雜而非簡單的終結 本書的結論部分認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並非一個突然的事件,而是數十年社會、經濟和信仰結構全麵瓦解的必然結果。拜占庭末期的社會並非一個靜止等待滅亡的僵屍帝國,而是一個充滿內在矛盾、激烈爭論和頑強求生意誌的復雜有機體。通過對社會、信仰和文化的細緻考察,我們得以理解,即便在帝國旗幟即將落下之際,其人民依然在努力定義“何以為羅馬人”的意義。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有血有肉的晚期拜占庭世界,一個遠比單純的“衰亡史”更加豐富和引人入勝的時代。 --- (預計篇幅:約150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曆史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資料的詳實度和論證的邏輯性。這部書在這兩方麵都錶現齣瞭極高的水準。它引用的文獻和考據似乎經過瞭極其審慎的篩選和交叉驗證,使得每一個重要的論斷都有堅實的基礎支撐。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像一位高明的辯論傢,層層剝繭地引導讀者得齣結論。尤其是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的曆史節點時,作者展現瞭驚人的平衡感和洞察力,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清晰地勾勒齣事件發展的必然性。雖然個彆章節的考據密度稍大,需要放慢速度細細咀嚼,但這恰恰是其價值所在——它給予瞭深度閱讀者足夠的智力挑戰和迴饋。

評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標價。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某個特定族群興衰史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權力、信仰與文化衝突的深刻探討。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不同文化圈碰撞時所采取的宏觀視角,它將地方性的事件置於更廣闊的人類文明發展脈絡中進行審視,從而提升瞭作品的立意高度。書中對權力更迭的分析尤為犀利,揭示瞭政治運作背後那些永恒不變的人性驅動力。每一次閱讀,都會帶來新的感悟,因為作者提供的思考角度足夠新穎,足夠深刻。這已經不是一本簡單的曆史讀物,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理解曆史進程”的入門指南。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人類文明演變抱有好奇心的讀者。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快餐式閱讀的時代,能夠看到如此用心製作的實體書實屬不易。字體選擇大氣得體,頁邊距舒適,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比較放鬆。更不用說,作者在敘事節奏上的掌控能力瞭。他知道何時該放慢筆調,細緻描摹一處文化風俗的細節,何時又該加快節奏,描繪一場決定命運的戰役。這種張弛有度的處理,使得整部作品讀起來毫無冗餘感,每一個段落似乎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我常常在深夜裏被情節吸引,難以釋捲,這種“沉浸感”是衡量一部優秀作品的硬性標準,而它無疑做到瞭。

評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功力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細膩的曆史畫捲。作者對於時代背景的把握入木三分,仿佛能讓人聞到中世紀那彌漫的塵土與戰火氣息。我尤其欣賞其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掙紮、抉擇的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感同身受。章節間的過渡自然流暢,猶如高明的樂章,層層遞進,將讀者牢牢地吸引住。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揭開一個新的謎團,對後續情節的期待感持續高漲。雖然曆史的厚重感必然帶來一定的復雜性,但作者巧妙地運用瞭生動的細節和富有張力的衝突,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變得鮮活起來,閱讀體驗遠超預期。可以說,這是一部將學術嚴謹性與文學感染力完美融閤的佳作,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

坦白說,我是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開始閱讀的,起初我對這種厚重的曆史題材抱持著一絲疑慮,生怕自己難以深入。然而,開篇僅僅幾頁,我的顧慮便煙消雲散瞭。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具辨識度,它不像某些曆史著作那樣高高在上,而是帶著一種近乎口述的親切感,但又不失其應有的莊重。作者對於特定時期社會結構的梳理清晰明瞭,即便是對那個時代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迅速建立起清晰的認知框架。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並未將曆史簡單地描繪成正邪對立的二元敘事,而是展現瞭人性的復雜與多麵性,許多曆史人物的行為動機,在書中得到瞭令人信服的闡釋。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跨越時空的旅行,對那個遙遠的世界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