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知名学者数十年来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讲义!
★梳理中国哲学的流传脉络,追寻中国人的精神源泉!
★以生动流畅、轻松而深刻的语言讲述中国哲学的全历程。
★读懂这本书,你就读懂了中国哲学的全部精髓!
《中国哲学史》源自作者数十年来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讲义,全书共分为五大章节,讲述了从西周及其以前到近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介绍了我国历史上五十多位著名哲学家的生平活动及思想学说,梳理出三千年来中国哲学源远流长的发展轨迹和逻辑演变。
全书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以轻松鲜活的语言、生动流畅的故事,将哲学家们的生平、学说串联起来,充满哲思与趣味。读懂中国哲学,追溯中国人的精神源泉!
唐志龙,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数十年,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思维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出版著作《新编哲学原理》《故事本中国哲学史》《孙子百谋》《孟子谋略纵横》《武谋文用》《哲学知识趣谈》《邓小平哲学思想》等33部,发表各类论文460多篇。
第一章 西周及其以前的哲学思想
开天辟地——神话传说中人类思维能力的初始闪光
大禹治水——原始五行观念的产生
箕子说象牙筷——古人对社会矛盾的初步关注
伯夷、叔齐的“路责”——天人关系的初步论争
卫巫监谤——古代无神论思潮的兴起
伯阳父论地震——阴阳观念的出现
文王卜卦——《易经》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中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黄鹄之歌——管仲的乘时进退思想
孔子游列国——儒家的仁政学说
子夏读《诗》——孔子“学思并重”的认识理论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家思想
初试美女阵——《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
止楚攻宋——墨子的哲学思想
与民同乐——孟子的民本思想
“许子之道”——农家“农本商末”的哲学思想
田忌赛马——孙膑对军事辩证法的发展
一场蝶梦——庄周的人生哲学
“白马非马”——名家的哲学思想
守株待兔——法家的历史哲学思想
稷宫祭酒——荀子对百家争鸣的总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邹衍“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
第三章 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
“文武并用,长久之术”——陆贾兼综儒道的哲学思想
秉烛夜谈——贾谊政论中的社会矛盾观
博士刺猪——董仲舒“儒学独尊”的哲学思想
站着读书的人——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以无为本——王弼的玄学思想
“救世”与“出世”——葛洪的道教理论
林泉处士——杨泉自然哲学的气一元论
“释迦”东来——僧肇的佛教理论
“皇帝菩萨”——范缜反佛的战斗无神论
风动·幡动·心动——惠能“自心即佛”的禅宗学说
谏迎“佛骨”——韩愈反佛兴儒的哲学思想
“好佛”的无神论者——柳宗元的“元气自动”观
“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朴素辩证法
第四章 宋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
孔颜乐处——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说
仲淹之“警”——张载的“气本论”
程门立雪——程颢、程颐的“理本论”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三不足”的社会改革论
“天的上面还有什么?”——朱熹的“天理论”及其集大成的理学体系
鹅湖之会——陆九渊的“心本论”
王霸义利之辨——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
隔河看花——王守仁对“心学”的全面发挥
“石龙书院学辩”——王廷相的“气无灭息论”
“冷风热血,洗涤乾坤”——黄宗羲历史哲学中的早期启蒙主义思想
庐山名篇——方以智“一而二,二而一”的矛盾学说
一弯河水向东流——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总结与终结
“思古斋”与“习斋”——颜元的“犯手实做其事”的知行观
“《疏证》不得不作!”——戴震反禁欲主义的“理欲观”
第五章 近代哲学思想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推崇“自我”的历史变易观
“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重行”的社会改革论
“天国在人间”——洪秀全的“上帝”观念
公车上书——康有为“万物自变”的新进化论
“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冲决网罗的“心力”说
“良将”的选择——严复“物竞天择”的天演之学
“苏报案”——章太炎的“排天”说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也并非要全面恢复周礼。他认真研究过夏、商、周三代因革损益的变迁史,认为“礼”应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有所“损益”才对。从主观愿望上说,孔子其实是要人们按照周礼的规定行事,同时又企图用“仁”的精神来充实礼乐的内容,用“为仁”的方法去实现“礼”。他曾对弟子颜渊说: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能符合周礼的规定,人们就会送给他“仁人”的称号。在这里,孔子所讲的“仁”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只有经过主观精神的自我克制才能实现。所以,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通过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消除公室和私家的矛盾。当年在齐国时,齐景公曾向孔子请教怎样管理国家大事,孔子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各人都遵守自己的名分地位,国家才能被治理好。齐景公听了十分高兴地说:太好了!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然有粮食,我也吃不到嘴里呀!这就是孔子的所谓“正名”理论,他认为一切政治上的改革都必须从“正名”开始。这同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诸侯贵族的既得利益,防止卿大夫和陪臣犯上作乱,破坏了社会的等级体系。
孔子一方面维护周礼,另一方面又企图对周礼有所“损益”,给它灌注新的时代精神。这个新的时代精神就是他明确提出的“仁者爱人”理论。“爱人”是以抽象形式表述的,是从强调主观精神的自觉方面论述“仁”的意义。当然,这个“爱人”的抽象命题里,也包括着丰富的实际内容。首先,在“爱人”的口号下,孔子要求统治阶级内部应该互相尊重,推己及人。他在《论语·颜渊》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于别人。又在《论语·雍也》里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要有所树立,同时也使别人有所树立;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孔子的学生曾参,便用“忠恕”二字,十分恰切地概括了老师的这两条原则。孔子提倡“忠恕之道”,是为了能够做到如《论语·八佾》中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消除公室和私家的矛盾。但孔子并没有看到私家卿大夫与诸侯公室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新兴封建地主与旧贵族之间的阶级矛盾;企图用改良周礼的办法来调和这种矛盾,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在这里,也暴露了孔子保守的政治立场方面。
其次,在“爱人”的口号下,孔子提出了“举贤才”的主张。孔子认为,“贤才”也是以“仁”为基本标准的,凡是有利于诸侯公室的功臣都是“贤才”。所以,孔子不仅称赞管仲、子产是“仁人”“惠人”,而且还称赞百里奚与魏舒子。百里奚是虞国贵族,不幸被晋国俘虏。后来,晋国公主穆姬出嫁,拿百里奚去抵五张羊皮的价格,送到秦国当陪嫁。秦穆公爱惜百里奚之才,便力排众议,打破惯例,授给百里奚爵位,让他掌握行政大权,终于辅佐穆公使秦国称霸于西戎。齐景公问孔子:秦国处在偏僻的西方,为什么也会称霸呢?孔子说,秦穆公有胸襟和气派,敢于任用“五”大夫,以此而论,称王都可以,称霸还嫌小哩!这件事在司马迁写的《史记·孔子世家》里,也有记载。魏舒子在晋国兼并了祁氏和羊舌氏的土地,分成10个县,派了10个人去做县大夫,其中有一个是魏舒自己的庶子,两个是有功于公室的人。有人非议说魏舒“私己”。孔子则认为,这几个人都有贤才,便极力赞扬魏舒是“近不失亲,远不失举”,“以贤举,义也”,这恰恰是忠的表现。这事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里也提到了。可见,孔子的“举贤才”是要求在贵族内部不过分计较亲疏、远近的关系,一视同仁,广泛搜罗各种人才,维护公室的根本利益。
此外,在“爱人”的口号下,孔子还提出了“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主张;同时,他还反对对民众“不教而杀”,主张“以礼教民”。这些在《论语·学而》《尧曰》《子路》等篇中都有记载。当然,这里所谓“爱人”,并不是说统治者应平等地去爱劳动人民。孔子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一样,把劳动者看成是“使”的对象,但他主张爱护人力,合理地使用劳动力的思想,却是难能可贵的。他说,君子追求的是“义”,即伦理道德,小人追求的是“利”,即物质利益。因此对于老百姓,统治者就应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通过“养民”“富民”“惠民”的手段来达到“使民”的目的。这说明他已经看到,为了贵族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应该适当地采取一点封建改良的措施。至于“教民”,孔子主要是强调用道德来教化民众,用礼教来规范民众,用政治来诱导民众,使大家有廉耻之心,并且真心归服你的统治。所以,孔子大肆宣扬,一个统治者,如果“好礼”“好义”“好信”,人民就会尊重他,给他说实话,四方的百姓也都会背着儿女来归附他。
孔子的这套“仁”学理论,虽然渗透了一些新的时代精神,但总的说来,并没有冲破周礼的老框子。他提倡“克己复礼”“忠恕之道”和“举贤才”,完全是为了缓和公室与私家的矛盾,维护公室的根本利益;他提倡“节用爱人”“以礼教民”,也是为了缓和统治者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维护公室的长远利益。因此,他讲的“爱人”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由此也不难看出,孔子的仁学理论有其积极的方面,但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与阶级的烙印。从哲学上来看,其局限性主要在于,他把道德规范看作是先验的东西,认为只有统治者的“君子”才能做到“仁”,而广大的民众即“小人”是不能做到的,只能靠“君子”对仁进行施舍才能有所享受。同时,孔子认为能否达到“仁”,是由人的主观意识来决定的,只有加强主观的道德修养,才能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这就否定了社会生活实践对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的决定作用,也使其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之前,还担心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天书”,毕竟“哲学史”这几个字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然而,这本书的叙事策略简直太高明了!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只不过主角是“思想”本身。作者似乎深谙普通读者的心理,他总是先从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境或社会问题切入,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某位思想家的理论,这样一来,那些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就有了落地的土壤。比如,书中分析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不是孤立地讨论“爱”的定义,而是结合了战国时代残酷的兼并战争,立刻就能感受到墨家思想的迫切性和现实关怀。这种“情境化”的解读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代入感。而且,书中的排版和注释也做得非常人性化,关键术语的解释清晰明了,让你在感到困惑时能迅速找到参照点。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一部冷冰冰的教材,而是在与古代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收获颇丰。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彻底重塑了一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张力与对话时的那种平衡感。比如,儒家的入世积极与道家的出世超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对立起来,而是展示了它们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复杂而迷人的图景。书中对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思想进行本土化的艰难历程的描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些高僧大德们如何巧妙地借用玄学、道家的概念来阐释佛理,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界的“跨界融合大赛”。细节之处见真章,书中引用的原典段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史实的准确性,又避免了过度堆砌原文带来的阅读障碍。对于那些想系统了解中国思想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张清晰的地图,它指引我沿着历史的河流逆流而上,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我不得不说,这种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配上扎实的文献支撑,让人信服力十足。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远超出了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梳理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民族性格形成的历史底色。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宋明理学的论述。那些关于“天理”、“心性”的探讨,曾经让我觉得遥远而空泛,但在这本书里,作者将其置于士大夫阶层面临的社会转型期,探讨了它们如何回应个人在官僚体制中的精神困境,这立刻让这些学说鲜活了起来,充满了张力与挣扎。它不再是书本上的一段文字,而是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寻求精神安顿的真实写照。读完这部分,我对自己民族文化中那种内敛的、注重内在修为的倾向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此外,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极其到位,常常通过一些小人物的言行或史书记载的侧面来烘托主流思潮的演变,这种细腻的笔触,让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清晰得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它没有采取简单的“时间线”堆砌,而是巧妙地设置了若干个关键的“思想转折点”作为章节的枢纽。例如,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作者不仅描绘了政治力量的介入,更深入剖析了不同学派思想内核的优劣势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显现。这种分析框架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中国思想史的内在驱动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比较不同学说时所采用的辩证分析方法,他总是能精准地指出一个思想体系的强大之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潜在的局限性,从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了极高的学术客观性。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快速建立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可以说是集学术深度、叙事魅力与结构清晰度于一身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大门!我原本对哲学这个领域总是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它太玄乎、太抽象,跟实际生活沾不上边。然而,当我捧起这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时,我立刻被它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上来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概念,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耐心地为我们梳理了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近现代思潮演变的全过程。尤其是对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中国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细致剖析,让我对“仁义礼智信”有了全新的理解。原来,我们今天遵循的许多行为准则,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哲学根基。书中对道家思想的阐释也极为精彩,那种“道法自然”的洒脱与超脱,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读来,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按摩。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凡,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流畅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完全不会感到枯燥。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华文化感兴趣,或者感觉生活有些迷茫的朋友,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