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志龙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史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历史
  • 学术
  • 中国文化
  • 哲学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424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256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8-35岁的都市年轻人

★源自知名学者数十年来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讲义!

★梳理中国哲学的流传脉络,追寻中国人的精神源泉!

★以生动流畅、轻松而深刻的语言讲述中国哲学的全历程。

★读懂这本书,你就读懂了中国哲学的全部精髓!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源自作者数十年来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讲义,全书共分为五大章节,讲述了从西周及其以前到近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介绍了我国历史上五十多位著名哲学家的生平活动及思想学说,梳理出三千年来中国哲学源远流长的发展轨迹和逻辑演变。

全书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以轻松鲜活的语言、生动流畅的故事,将哲学家们的生平、学说串联起来,充满哲思与趣味。读懂中国哲学,追溯中国人的精神源泉!


作者简介

唐志龙,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数十年,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思维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出版著作《新编哲学原理》《故事本中国哲学史》《孙子百谋》《孟子谋略纵横》《武谋文用》《哲学知识趣谈》《邓小平哲学思想》等33部,发表各类论文460多篇。

目录

第一章 西周及其以前的哲学思想



开天辟地——神话传说中人类思维能力的初始闪光

大禹治水——原始五行观念的产生

箕子说象牙筷——古人对社会矛盾的初步关注

伯夷、叔齐的“路责”——天人关系的初步论争

卫巫监谤——古代无神论思潮的兴起

伯阳父论地震——阴阳观念的出现

文王卜卦——《易经》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中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黄鹄之歌——管仲的乘时进退思想

孔子游列国——儒家的仁政学说

子夏读《诗》——孔子“学思并重”的认识理论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家思想

初试美女阵——《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

止楚攻宋——墨子的哲学思想

与民同乐——孟子的民本思想

“许子之道”——农家“农本商末”的哲学思想

田忌赛马——孙膑对军事辩证法的发展

一场蝶梦——庄周的人生哲学

“白马非马”——名家的哲学思想

守株待兔——法家的历史哲学思想

稷宫祭酒——荀子对百家争鸣的总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邹衍“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


第三章 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



“文武并用,长久之术”——陆贾兼综儒道的哲学思想

秉烛夜谈——贾谊政论中的社会矛盾观

博士刺猪——董仲舒“儒学独尊”的哲学思想

站着读书的人——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以无为本——王弼的玄学思想

“救世”与“出世”——葛洪的道教理论

林泉处士——杨泉自然哲学的气一元论

“释迦”东来——僧肇的佛教理论

“皇帝菩萨”——范缜反佛的战斗无神论

风动·幡动·心动——惠能“自心即佛”的禅宗学说

谏迎“佛骨”——韩愈反佛兴儒的哲学思想

“好佛”的无神论者——柳宗元的“元气自动”观

“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朴素辩证法


第四章 宋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



孔颜乐处——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说

仲淹之“警”——张载的“气本论”

程门立雪——程颢、程颐的“理本论”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三不足”的社会改革论

“天的上面还有什么?”——朱熹的“天理论”及其集大成的理学体系

鹅湖之会——陆九渊的“心本论”

王霸义利之辨——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

隔河看花——王守仁对“心学”的全面发挥

“石龙书院学辩”——王廷相的“气无灭息论”

“冷风热血,洗涤乾坤”——黄宗羲历史哲学中的早期启蒙主义思想

庐山名篇——方以智“一而二,二而一”的矛盾学说

一弯河水向东流——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总结与终结

“思古斋”与“习斋”——颜元的“犯手实做其事”的知行观

“《疏证》不得不作!”——戴震反禁欲主义的“理欲观”


第五章 近代哲学思想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推崇“自我”的历史变易观

“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重行”的社会改革论

“天国在人间”——洪秀全的“上帝”观念

公车上书——康有为“万物自变”的新进化论

“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冲决网罗的“心力”说

“良将”的选择——严复“物竞天择”的天演之学

“苏报案”——章太炎的“排天”说


精彩书摘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也并非要全面恢复周礼。他认真研究过夏、商、周三代因革损益的变迁史,认为“礼”应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有所“损益”才对。从主观愿望上说,孔子其实是要人们按照周礼的规定行事,同时又企图用“仁”的精神来充实礼乐的内容,用“为仁”的方法去实现“礼”。他曾对弟子颜渊说: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能符合周礼的规定,人们就会送给他“仁人”的称号。在这里,孔子所讲的“仁”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只有经过主观精神的自我克制才能实现。所以,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通过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消除公室和私家的矛盾。当年在齐国时,齐景公曾向孔子请教怎样管理国家大事,孔子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各人都遵守自己的名分地位,国家才能被治理好。齐景公听了十分高兴地说:太好了!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然有粮食,我也吃不到嘴里呀!这就是孔子的所谓“正名”理论,他认为一切政治上的改革都必须从“正名”开始。这同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诸侯贵族的既得利益,防止卿大夫和陪臣犯上作乱,破坏了社会的等级体系。

孔子一方面维护周礼,另一方面又企图对周礼有所“损益”,给它灌注新的时代精神。这个新的时代精神就是他明确提出的“仁者爱人”理论。“爱人”是以抽象形式表述的,是从强调主观精神的自觉方面论述“仁”的意义。当然,这个“爱人”的抽象命题里,也包括着丰富的实际内容。首先,在“爱人”的口号下,孔子要求统治阶级内部应该互相尊重,推己及人。他在《论语·颜渊》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于别人。又在《论语·雍也》里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要有所树立,同时也使别人有所树立;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孔子的学生曾参,便用“忠恕”二字,十分恰切地概括了老师的这两条原则。孔子提倡“忠恕之道”,是为了能够做到如《论语·八佾》中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消除公室和私家的矛盾。但孔子并没有看到私家卿大夫与诸侯公室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新兴封建地主与旧贵族之间的阶级矛盾;企图用改良周礼的办法来调和这种矛盾,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在这里,也暴露了孔子保守的政治立场方面。

其次,在“爱人”的口号下,孔子提出了“举贤才”的主张。孔子认为,“贤才”也是以“仁”为基本标准的,凡是有利于诸侯公室的功臣都是“贤才”。所以,孔子不仅称赞管仲、子产是“仁人”“惠人”,而且还称赞百里奚与魏舒子。百里奚是虞国贵族,不幸被晋国俘虏。后来,晋国公主穆姬出嫁,拿百里奚去抵五张羊皮的价格,送到秦国当陪嫁。秦穆公爱惜百里奚之才,便力排众议,打破惯例,授给百里奚爵位,让他掌握行政大权,终于辅佐穆公使秦国称霸于西戎。齐景公问孔子:秦国处在偏僻的西方,为什么也会称霸呢?孔子说,秦穆公有胸襟和气派,敢于任用“五”大夫,以此而论,称王都可以,称霸还嫌小哩!这件事在司马迁写的《史记·孔子世家》里,也有记载。魏舒子在晋国兼并了祁氏和羊舌氏的土地,分成10个县,派了10个人去做县大夫,其中有一个是魏舒自己的庶子,两个是有功于公室的人。有人非议说魏舒“私己”。孔子则认为,这几个人都有贤才,便极力赞扬魏舒是“近不失亲,远不失举”,“以贤举,义也”,这恰恰是忠的表现。这事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里也提到了。可见,孔子的“举贤才”是要求在贵族内部不过分计较亲疏、远近的关系,一视同仁,广泛搜罗各种人才,维护公室的根本利益。

此外,在“爱人”的口号下,孔子还提出了“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主张;同时,他还反对对民众“不教而杀”,主张“以礼教民”。这些在《论语·学而》《尧曰》《子路》等篇中都有记载。当然,这里所谓“爱人”,并不是说统治者应平等地去爱劳动人民。孔子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一样,把劳动者看成是“使”的对象,但他主张爱护人力,合理地使用劳动力的思想,却是难能可贵的。他说,君子追求的是“义”,即伦理道德,小人追求的是“利”,即物质利益。因此对于老百姓,统治者就应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通过“养民”“富民”“惠民”的手段来达到“使民”的目的。这说明他已经看到,为了贵族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应该适当地采取一点封建改良的措施。至于“教民”,孔子主要是强调用道德来教化民众,用礼教来规范民众,用政治来诱导民众,使大家有廉耻之心,并且真心归服你的统治。所以,孔子大肆宣扬,一个统治者,如果“好礼”“好义”“好信”,人民就会尊重他,给他说实话,四方的百姓也都会背着儿女来归附他。

孔子的这套“仁”学理论,虽然渗透了一些新的时代精神,但总的说来,并没有冲破周礼的老框子。他提倡“克己复礼”“忠恕之道”和“举贤才”,完全是为了缓和公室与私家的矛盾,维护公室的根本利益;他提倡“节用爱人”“以礼教民”,也是为了缓和统治者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维护公室的长远利益。因此,他讲的“爱人”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由此也不难看出,孔子的仁学理论有其积极的方面,但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与阶级的烙印。从哲学上来看,其局限性主要在于,他把道德规范看作是先验的东西,认为只有统治者的“君子”才能做到“仁”,而广大的民众即“小人”是不能做到的,只能靠“君子”对仁进行施舍才能有所享受。同时,孔子认为能否达到“仁”,是由人的主观意识来决定的,只有加强主观的道德修养,才能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这就否定了社会生活实践对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的决定作用,也使其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



《万物之始:宇宙论的东方视角》 在浩瀚的宇宙洪流中,人类总是怀揣着对起源的无限好奇。从星辰的诞生到生命的演化,我们试图理解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又是如何沿着既定的轨迹运行。不同于西方哲学对理性逻辑的偏执追求,也迥异于宗教神学对超验存在的笃信,东方思想,特别是中国古代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别具一格的探索之路——一条关注“道”的生成、气的流转,以及万物相互关联、生生不息的宏大图景。 本书《万物之始:宇宙论的东方视角》,正是试图拨开层层迷雾,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先哲们构建的宇宙模型。它并非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哲学发展脉络的史书,也不是对某位哲学家思想的深度解读。相反,它是一次深入的“寻源”之旅,聚焦于那些最根本的、关于世界如何从无到有、如何维持运转的观念。我们将暂时搁置对“仁、义、礼、智”的伦理探讨,也不去深究“道法自然”的实践方法,而是要回到更早的、更具形而上色彩的宇宙图式之中。 本书的叙事将从“太极”这一概念切入。太极,这个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耳熟能详的符号,绝不仅仅是一个静止的图形,它承载着宇宙最初的混沌与潜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句话道出了宇宙演化的第一道门槛。两仪,即阴阳,是宇宙万物最基本、最普遍的二元对立与统一。阴阳并非简单的善恶之分,而是构成世界运作的根本力量,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推动着一切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本书将详细探讨阴阳概念在不同古代典籍中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被用来解释自然现象、人事变化乃至社会结构。我们将看到,阴阳并非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古人观察世界、体悟规律的直接体现,是理解宇宙生息之道的钥匙。 紧随其后,我们将步入“气”的领域。在东方宇宙论中,“气”是构成万物最基础的物质与能量。它弥漫于天地之间,是生命得以存在、物质得以形成的根本。从“气化”的观念出发,本书将解析中国古代如何理解物质的生成与转化。它不是原子式的堆砌,而是流动的、有生命的“气”的聚合与离散。我们将探讨“精气”、“元气”、“阴阳之气”等不同层面的“气”的观念,以及它们如何被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宇宙能量网络。本书还会关注“气”在医学、武术等领域的体现,以此说明“气”作为一种宇宙本体论的观念,是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之中的。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对“道”的理解。与西方哲学中“道”的逻辑必然性不同,中国古代的“道”更侧重于宇宙的运行规律、万物的生成本源以及事物发展的内在趋势。“道”是无形无名却又无处不在的,它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本依据,也是一切现象的终极解释。我们将深入探讨《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的深邃含义,理解“道”的非言语性、非概念性。本书还将考察“道”在《易经》中的体现,通过八卦卦象的演变,来窥视“道”的动态生成过程。我们不会把“道”仅仅理解为一种道德准则,而是将其视为宇宙生生不息的内在驱动力,是万物共生的根本法则。 本书还将重点关注“五行”理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动态系统。五行理论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将抽象的宇宙本体论与具体的物质世界联系起来的伟大尝试。本书将详细解析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以及它们如何被用来解释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如四季更替、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政治、医学、音乐等。我们将看到,五行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分类学,而是一个充满辩证智慧的宇宙模型,它揭示了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深刻道理。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天人合一”的观念。虽然这一观念在后期的哲学体系中尤为突出,但其根源早已深埋于古代的宇宙论之中。当我们将天与人、自然与社会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我们就已经站在了“天人合一”的起点上。本书将追溯这一观念的早期萌芽,探讨古人如何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来体悟宇宙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内化到人自身的行为和社会秩序之中。我们将看到,“天人合一”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而是对宇宙整体性、和谐性的一种哲学表达,是对人类在宇宙中应有位置的一种深刻反思。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概念,而是试图展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脉络。我们将看到,“太极”孕育“阴阳”,“阴阳”运行而生“气”,“气”的聚合离散构成万物,而“五行”则是“气”在具体物质层面的表现形式。“道”则是一切生成与运行的根本规律,是隐藏在万物背后的终极动力。而“天人合一”则是对这种宇宙观的升华与实践。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贴近古代智慧的质朴与深刻,避免现代学术术语的堆砌,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古老而深邃的宇宙观念呈现给读者。我们不追求对西方哲学体系的对照,也不刻意拔高中国古代思想的独特性,而是希望以一种开放的、探索性的姿态,去感受和理解那些关于万物之始的东方智慧。 阅读本书,您将: 重新认识“太极”的深邃内涵: 揭示太极并非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宇宙最初混沌与无限潜能的象征。 理解“阴阳”的辩证智慧: 探索阴阳如何构成世界的基本动力,以及它们在自然与人事中的广泛应用。 领略“气”的生命能量: 认识到“气”作为宇宙万物的基础物质与能量,如何解释物质的生成与转化。 洞悉“道”的运行规律: 把握“道”作为宇宙的根本法则,如何指引万物生生不息。 掌握“五行”的关联体系: 理解五行之间的动态平衡与转化,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一个精密的宇宙模型。 感悟“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探讨自然与人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万物之始:宇宙论的东方视角》,将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宇宙观的深度品读。它将带领您穿越时空的界限,聆听那些来自远古的智慧之声,感受宇宙生成、演化、运行的壮丽画卷。这是一场关于“根源”的探索,一次关于“整体”的思考,一次关于“生命”的追问。它将为您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宏大而神秘的宇宙。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之前,还担心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天书”,毕竟“哲学史”这几个字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然而,这本书的叙事策略简直太高明了!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只不过主角是“思想”本身。作者似乎深谙普通读者的心理,他总是先从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境或社会问题切入,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某位思想家的理论,这样一来,那些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就有了落地的土壤。比如,书中分析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不是孤立地讨论“爱”的定义,而是结合了战国时代残酷的兼并战争,立刻就能感受到墨家思想的迫切性和现实关怀。这种“情境化”的解读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代入感。而且,书中的排版和注释也做得非常人性化,关键术语的解释清晰明了,让你在感到困惑时能迅速找到参照点。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一部冷冰冰的教材,而是在与古代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收获颇丰。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彻底重塑了一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张力与对话时的那种平衡感。比如,儒家的入世积极与道家的出世超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对立起来,而是展示了它们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复杂而迷人的图景。书中对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思想进行本土化的艰难历程的描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些高僧大德们如何巧妙地借用玄学、道家的概念来阐释佛理,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界的“跨界融合大赛”。细节之处见真章,书中引用的原典段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史实的准确性,又避免了过度堆砌原文带来的阅读障碍。对于那些想系统了解中国思想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张清晰的地图,它指引我沿着历史的河流逆流而上,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我不得不说,这种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配上扎实的文献支撑,让人信服力十足。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远超出了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梳理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民族性格形成的历史底色。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宋明理学的论述。那些关于“天理”、“心性”的探讨,曾经让我觉得遥远而空泛,但在这本书里,作者将其置于士大夫阶层面临的社会转型期,探讨了它们如何回应个人在官僚体制中的精神困境,这立刻让这些学说鲜活了起来,充满了张力与挣扎。它不再是书本上的一段文字,而是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寻求精神安顿的真实写照。读完这部分,我对自己民族文化中那种内敛的、注重内在修为的倾向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此外,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极其到位,常常通过一些小人物的言行或史书记载的侧面来烘托主流思潮的演变,这种细腻的笔触,让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清晰得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它没有采取简单的“时间线”堆砌,而是巧妙地设置了若干个关键的“思想转折点”作为章节的枢纽。例如,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作者不仅描绘了政治力量的介入,更深入剖析了不同学派思想内核的优劣势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显现。这种分析框架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中国思想史的内在驱动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比较不同学说时所采用的辩证分析方法,他总是能精准地指出一个思想体系的强大之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潜在的局限性,从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了极高的学术客观性。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快速建立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可以说是集学术深度、叙事魅力与结构清晰度于一身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大门!我原本对哲学这个领域总是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它太玄乎、太抽象,跟实际生活沾不上边。然而,当我捧起这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时,我立刻被它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上来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概念,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耐心地为我们梳理了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近现代思潮演变的全过程。尤其是对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中国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细致剖析,让我对“仁义礼智信”有了全新的理解。原来,我们今天遵循的许多行为准则,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哲学根基。书中对道家思想的阐释也极为精彩,那种“道法自然”的洒脱与超脱,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读来,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按摩。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凡,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流畅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完全不会感到枯燥。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华文化感兴趣,或者感觉生活有些迷茫的朋友,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