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日本文史达人,带你纵览日本史!
2.199张图,三横三纵思路线,勾画出3D立体读史感。
3.120篇东瀛史主题,脉络清晰易懂
4.情境绘图+表格整理,快速掌握关键知识
5. 随文式名词解释和人物介绍,一网打尽
内容简介
《一本就懂日本史》是一部自旧石器时代直到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通史。它用20多万字、200多张图,通俗的小版块和丰富的史料知识来还原日本历史上著名人物和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
作者简介
洪维扬,彰化县人,东海大学历史系、辅仁大学日本文学研究所毕业,目前于中部科大任教。对日本历史、文学、文化等领域颇有心得。 著作有《日本战国风云录:天下大势》《日本战国风云录:群雄纷起》《日本战国风云录:归于一统》《日本战国枭雄录:西国篇》《日本战国枭雄录:东国篇》等。
三娃,曾任饭店美工,从平面到立体作品无数。目前专职插画工作,跨足绘本、书籍杂志插图规划,风格偏向奇幻浪漫,笃信绘画是创意飞翔的天地!
目录
首章
(含旧石器·绳文·弥生时代)
首章 日本人的由来2
壹古代大王篇
上古时期(含古坟·飞鸟时代)
300年—710年
001 公元前后的日本7
002 神功皇后与倭五王10
003 五、六世纪倭国局势14
004 佛教传入18
005 圣德太子改革22
006 大化革新前后26
007 插手朝鲜半岛29
008 中大兄与大海人皇子32
009 皇亲政治的高峰36
010 律令制国家形成 39
贰天皇亲政篇
奈良时代
710—794年
011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编纂44
012 圣武天皇与光明皇后47
013 土地私人集中化 50
014 女帝时代 54
015 天平文化 58
平安时代
794—1185年
016 桓武天皇与平安京61
017 最澄与空海65
018 层出不穷的宫廷政变 68
019 藤原氏摄关专权 71
020 天皇亲政成绝响74
021 王朝式微77
022 摄关时代80
023 国风文化形成 84
024 末法思想与极乐净土信仰87
025 奥州藤原氏崛起90
026 院政开端 94
027 武士崛起97
028 保元之乱与平治之乱101
029 平家政权建立104
030 平家灭亡107
031 义经败亡奥州 111
叁武家政权篇
镰仓时代
1185—1333年
032 幕府政治创建122
033 北条氏抬头125
034 稳固执权政治体制129
035 蒙古来袭,迎空前国难133
036 镰仓幕府走向衰微136
037 佛教新宗派139
038 镰仓幕府灭亡142
室町时代
1336—1573年
南北朝时代
039 建武新政145
040 南北朝对立149
041 南北朝分立的终结 152
室町时代
042 足利义满奠立北山文化155
043 室町幕府盛世159
044 八代将军足利义政162
战国时代
045 室町幕府走向式微165
046 群雄割据168
047 足利将军有名无实170
048 各地群雄不断崛起173
049 首次接触欧洲文明 177
050 织田信长的崛起180
051 川中岛激战184
052 信长包围网 188
安土·桃山时代
1573—1603年
南北朝时代
039 建武新政145
040 南北朝对立149
041 南北朝分立的终结 152
室町时代
042 足利义满奠立北山文化155
043 室町幕府盛世159
044 八代将军足利义政162
战国时代
045 室町幕府走向式微165
046 群雄割据168
047 足利将军有名无实170
048 各地群雄不断崛起173
049 首次接触欧洲文明 177
050 织田信长的崛起180
051 川中岛激战184
052 信长包围网 188
江户时代
1603—1868年
067 江户幕府成立250
068 大阪冬之阵253
069 幕藩体制逐步告成 256
070 禁教与锁国 260
071 奇事不断的五代将军纲吉263
072 元禄文化新潮流266
073 将军世系的转变 269
074 兰学的发轫 272
075 重商主义下的经济改革275
076 江户幕府下坡期 278
077 幕府对兰学的镇压280
078 西南雄藩崛起283
幕末时期
079 日本在重炮之下开国 294
080 幕藩体制出现动摇298
081 井伊大老排除异己301
082 天皇与幕府携手合作 305
083 文久幕政改革308
084 尊攘派全面溃败312
085 公武合体难逃破局316
086 尊王与倒幕汇流 320
087 船中八策实现大政奉还324
088 王政复古 328
肆王政复古篇
明治时代
1868—1912年
089 维新回天 344
090 戊辰战争348
091 明治天皇诞生352
092 奠都东京 355
093 岩仓使节团出访359
094 武士特权的取消362
095 征韩论下的复杂牵扯366
096 有司专制 369
097 新时代下的士族反乱373
098 自由民权运动 377
099 实施内阁制381
100 幕末条约改正384
101 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387
102 甲午战争后侵占中国台湾390
103 日俄战争394
104 明治时代落幕398
大正时代
1912—1926年
105 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408
106 大正民主时代降临411
107 裕仁亲王摄政415
108 近代文学的勃兴 418
大河剧人物介绍
A|平清盛|114
B|源义经|117
C|武田信玄|191
D|上杉谦信|195
E|织田信长|242
F|丰臣秀吉|246
G|德川家康|287
H|真田幸村|291
I|坂本龙马|331
J|笃姬|339
K|西乡隆盛|402
精彩书摘
日本人的由来
原始时代
2009年,岛根县出云市出土了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砂原遗迹”,据考距今约十二万年前,是目前发现日本年代最早的遗址。当时正逢第四纪冰河期,海平面比现在低很多,而且日本与欧亚大陆有陆地相连,故“砂原遗迹”的住民极有可能是欧亚大陆上的住民为捕食草食动物来到日本。距今约一万四千年以前,为日本史上的旧石器时代。目前日本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迹大多是距今三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三万年到一万四千年之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则较少发现。
据考证,当时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呈现人口饱和状态,多余的人口为了生存大举北迁,一路沿着大陆北上到黄河中下游;一路则从中国沿海东进日本列岛,目前在日本发现的旧石器文化几乎都属于东南亚系统,这批人普遍被视为后来绳文时代日本人的祖先。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的工具为敲打方式制作的打制石器,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打制石器是当时人类耕种、收获粮食的主要工具,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旧说认为绳文时代才有以研磨方式制作刀口锋利的磨制石器,然而随着野尻湖遗迹群(约距今五万年前到三万三千年前)多次发掘,证实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磨制石器。
绳文时代
距今约一万五千年到一万三千年(即地质学上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冰河时期进入尾声,至一万一千四百年前左右结束,进入间冰期,气候变得温暖,海平面上升,日本附近的大陆架为海水淹没,日本因而脱离欧亚
大陆。
由于气候变暖,动植物生态亦有明显转变。植物方面,寒冷地带的针叶林分布地区减少,温暖地带的阔叶林逐渐增加。动物方面,长毛象等大型草食性动物消失,代之以野猪等中型动物。
距今约一万五千年前至二千八百年,日本进入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绳文时期”。目前发现的绳文遗址大多有贝冢,也就是丢弃破损的陶器、工具以及鱼骨、兽骨、植物残渣的场所,研究贝冢化石有助于理解该时代饮食的种类。贝冢的出现表示绳文时代已有定居概念,“绳文”这一名称来自明治时代学者矢田部良吉将美国动物学者毛瑟(Edward Sylvester Morse)对大森贝冢(东京都品川区)出土土器的日译。
从北海道到冲绳县都有绳文遗迹的出土,1998年青森县青森市郊外出土的三内丸山遗址是目前发现规模最为庞大的绳文遗址,年代上相当于绳文中后期(距今约五千五百年到四千五百年)。其他遗迹中只是由竖穴式住居形成的小型或中型聚落,这里出土的却是超过五百五十座大型竖穴式住居、掘立柱建物及巨大建筑物(六本柱建物)遗迹,此外还有广场及墓地,再次显示出三内丸山遗址的规模并非一般聚落可比拟。
绳文人除狩猎和采集外,还有与其他聚落进行交易的商业行为,主要交易品有食物、石材和装饰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发现的石材中有黑曜石、翡翠等物;日本黑曜石产地主要在北海道、关东、中部、山阴、山阳及北九州岛等地,三内丸山所在的青森县并非上述石材产地,由此不难看出绳文人贸易活动范围之广泛。绳文人不只以人力循陆路运送物品,据遗迹出土物来看,还有制造圆木舟通过水路进行交易。
各地发现的遗迹除冲绳县外几乎都有土偶出土,大多数以女性为模型,这与绳文时代仍为母系社会有关。由于女性具有生育能力,且农作物收成与生育相关,因此为祈求丰收而制作的土偶均强调体态丰满,并不符合女体真实比例。从土偶的出土可看出,绳文时代已有农业耕作及祈求丰收等宗教信仰。
弥生时代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日本进入“弥生时代”。“弥生”名称的由来,是因为最初于1887年3月在东京府本乡向冈弥生町的贝冢发现土器,遂以发现地点命名。绳文时代主要以狩猎、采集为主,中后期从大陆经朝鲜半岛传入水稻(但亦有从长江中下游直接传入日本的说法),出现农耕,不过农耕需要大量人力,尚未成为绳文时代主要的生活方式。
进入弥生时代后出现灌溉设施及铁制农具的传入,水稻产量大增,渐成这个时代日本人的主食。大规模稻作生产不仅需要大量人力(部分弥生时代遗迹显示已有饲养家畜),人们也必须定居在固定土地上,以聚落形态经营以稻作为主的生活方式,因此弥生时代不仅出现聚落,久而久之更演变为小国。
不久,小国内部出现了贫富差距,为了生存,也就是追求水源地及肥沃土地的缘故,小国与小国之间出现战争。为能在作战中获胜, 进而又出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1986年九州岛佐贺县神埼郡吉野里町发现了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的聚落,命名为“吉野里遗迹”,乃是目前已出土弥生时代规模最大的遗迹。吉野里遗迹显著特征是拥有内壕和外壕双重环壕,两环壕之间还有木栅、土垒等防范外敌入侵的设施,足见吉野里遗迹具有类似近代城郭的防卫功能。
吉野里遗迹除沿袭绳文时代竖穴式住居外,尚有存放食物的高床式仓库和贮藏穴,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瓮棺、石棺、土坑墓,埋葬方式采用膝盖弯曲的屈肢葬。出土物方面有多数土器、石器、青铜器、铁器、木器,甚至连勾玉、管玉、铜镜、铜剑、织物等装饰品和祭祀器物也都在遗迹出土品之列。吉野里遗迹所在位置与《三国志·魏书·倭人传》记述的“邪马台国”颇为吻合。吉野里遗迹是否就是卑弥呼女王建立的“邪马台国”一时间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
一般文明的演进是按阶段从石器向青铜器或铜器,再向铁器发展,大概耗时数千年到上万年,然而弥生时代却是青铜器与铁器并进,石器也未因此遭到淘汰,这在世界文明中是相当罕见的,一般认为与大陆先进文明的传入有关。
原本青铜器作为武器使用,但青铜器没有铁器的坚固锐利,当铁制的武器和农具各因增加杀伤力、收成而普及后,青铜器就慢慢只用作祭祀礼器如铜镜、铜剑、铜铎了。礼器功用为祈祷及禳灾,乃由朝鲜半岛传来,故在九州岛北部出土最多。
……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江户风雅录:浮世绘中的庶民生活与文化变迁》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旨在详尽描述该书内容,并且完全避开了与您提供的书名《一本就懂日本史》相关的任何信息。 --- 江户风雅录:浮世绘中的庶民生活与文化变迁 导言:穿越时空,一窥“活着的”江户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叙事、侧重政治与军事的日本通史,而是将焦点精准地锁定于德川幕府统治下的两百六十余年——江户时代(1603-1868年)。我们相信,理解一个时代最深刻的方式,是观察其日常、品味其风尚、聆听其市井间的声响。 《江户风雅录》以独特的视角,依托于同期最鲜活的视觉艺术载体——浮世绘(Ukiyo-e),对江户时代的社会肌理、文化心理、都市景观乃至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扫描与重构。浮世绘,意为“浮华世界的绘画”,它忠实记录了那个被誉为“世界都市”的江户城如何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拥有百万人口的巨型城市,以及其孕育出的独特市民文化。 第一部:都市的诞生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本部分首先勾勒了江户时代初期,德川家康奠定幕府统治后,城市格局如何被规划与塑造。我们将探讨“参勤交代”制度对江户人口结构和经济的深远影响,这不仅是政治制度,更是文化交流的催化剂。 “町人”的权力: 详细分析了手工业者、商人构成的町人阶层(Chōnin)如何在经济上日益强大,并逐渐挑战传统武士阶层的文化霸权。浮世绘正是这一阶层审美情趣的最佳体现。 江户的地理景观: 通过描绘广重、写乐等大师笔下的隅田川、日本桥、以及著名的“江户八百名所”,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当年城市街道的布局、建筑风格和季节性景观。 火灾与重建的循环: 江户常发的“火事”(火灾)不仅是灾难,更是城市面貌更新的契机。本章将结合版画中对灾后景象的描绘,探讨市民的韧性与幕府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二部:风俗的变迁——从舞台到街头 浮世绘的黄金主题,无疑是对“风俗”的记录。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江户时代娱乐文化的发达程度,展现其如何成为一个高度娱乐化的社会。 歌舞伎的世界: 细致解析了町人文化的核心——歌舞伎戏剧。我们不仅会介绍著名演员的肖像画(役者绘),更会探讨特定剧目(如‘仮名手本忠臣蔵’)如何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思想情感中。演员们如何成为初代“偶像”,以及他们的服装、扮相对时尚潮流的引导作用。 吉原的迷雾: 聚焦于当时著名的游廓——吉原。通过辨画(美人画)对花魁和高级艺伎的描绘,探讨江户时期对美、情欲和情感的复杂社会规范与地下文化。这部分内容将力求平衡,揭示制度背后的情感交流与艺术升华。 季节的仪式感: 江户人的生活节奏紧密跟随四季更迭。从春日隅田川的赏樱、夏日祭典的喧嚣,到秋季的红叶狩和冬日的雪景,浮世绘如何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物哀”与“侘寂”的瞬间。 第三部:审美的革命——艺术中的“瞬间性”与“非日常性” 本书的第三部分着重于浮世绘艺术本身的革新与艺术史地位的探讨,将其置于世界艺术史的坐标系中审视。 色彩的魔法: 深入剖析了蓝、黑、红等主要颜料的来源与应用,特别是对“贝黛蓝”(普鲁士蓝)引入后对画风产生的革命性影响。通过比对早期肉笔画与后期木版画的技法差异,展示印刷技术如何推动艺术民主化。 自然与旅途的憧憬: 重点解析了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和歌川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这两大系列不仅是风景画的巅峰,更是当时社会旅行热潮的缩影。它们如何满足了普通民众对远方、对“非日常”场景的渴望,并促进了日本国内交通和信息交流的发展。 从“浮世”到变革的边缘: 尾声部分将目光投向幕末,探讨在西方冲击下,浮世绘题材如何悄然发生变化,从纯粹的享乐主义转向对开国前后社会动荡的隐晦记录,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结语:浮世的永恒回响 《江户风雅录》是一次对江户时代“生活美学”的考古。通过对数以百计的精选浮世绘作品的深度解读,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跨越语言和时空的障碍,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充满活力、矛盾与精妙艺术的江户世界。本书旨在让读者明白,浮世绘不仅仅是日本的“彩色照片”,更是理解江户人如何“生活”与“感受”世界的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