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就懂日本史

一本就懂日本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洪維揚 著
圖書標籤:
  • 日本史
  • 曆史
  • 通史
  • 入門
  • 文化
  • 社會
  • 政治
  • 經濟
  • 普及
  • 易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5861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038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8
套裝數量:1
字數:32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日本文史達人,帶你縱覽日本史!

2.199張圖,三橫三縱思路綫,勾畫齣3D立體讀史感。

3.120篇東瀛史主題,脈絡清晰易懂

4.情境繪圖+錶格整理,快速掌握關鍵知識

5. 隨文式名詞解釋和人物介紹,一網打盡


內容簡介

《一本就懂日本史》是一部自舊石器時代直到20世紀20年代的日本通史。它用20多萬字、200多張圖,通俗的小版塊和豐富的史料知識來還原日本曆史上著名人物和有影響力的重大事件。


作者簡介

洪維揚,彰化縣人,東海大學曆史係、輔仁大學日本文學研究所畢業,目前於中部科大任教。對日本曆史、文學、文化等領域頗有心得。 著作有《日本戰國風雲錄:天下大勢》《日本戰國風雲錄:群雄紛起》《日本戰國風雲錄:歸於一統》《日本戰國梟雄錄:西國篇》《日本戰國梟雄錄:東國篇》等。


三娃,曾任飯店美工,從平麵到立體作品無數。目前專職插畫工作,跨足繪本、書籍雜誌插圖規劃,風格偏嚮奇幻浪漫,篤信繪畫是創意飛翔的天地!


目錄

首章
(含舊石器·繩文·彌生時代)
首章 日本人的由來2


壹古代大王篇
上古時期(含古墳·飛鳥時代)
300年—710年
001 公元前後的日本7
002 神功皇後與倭五王10
003 五、六世紀倭國局勢14
004 佛教傳入18
005 聖德太子改革22
006 大化革新前後26
007 插手朝鮮半島29
008 中大兄與大海人皇子32
009 皇親政治的高峰36
010 律令製國傢形成 39


貳天皇親政篇
奈良時代
710—794年
011 《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編纂44
012 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後47
013 土地私人集中化 50
014 女帝時代 54
015 天平文化 58
平安時代
794—1185年
016 桓武天皇與平安京61
017 最澄與空海65
018 層齣不窮的宮廷政變 68
019 藤原氏攝關專權 71
020 天皇親政成絕響74
021 王朝式微77
022 攝關時代80
023 國風文化形成 84
024 末法思想與極樂淨土信仰87
025 奧州藤原氏崛起90
026 院政開端 94
027 武士崛起97
028 保元之亂與平治之亂101
029 平傢政權建立104
030 平傢滅亡107
031 義經敗亡奧州 111


叁武傢政權篇
鐮倉時代
1185—1333年

032 幕府政治創建122
033 北條氏抬頭125
034 穩固執權政治體製129
035 濛古來襲,迎空前國難133
036 鐮倉幕府走嚮衰微136
037 佛教新宗派139
038 鐮倉幕府滅亡142



室町時代
1336—1573年
南北朝時代
039 建武新政145
040 南北朝對立149
041 南北朝分立的終結 152

室町時代
042 足利義滿奠立北山文化155
043 室町幕府盛世159
044 八代將軍足利義政162

戰國時代
045 室町幕府走嚮式微165
046 群雄割據168
047 足利將軍有名無實170
048 各地群雄不斷崛起173
049 首次接觸歐洲文明 177
050 織田信長的崛起180
051 川中島激戰184
052 信長包圍網 188

安土·桃山時代
1573—1603年
南北朝時代
039 建武新政145
040 南北朝對立149
041 南北朝分立的終結 152

室町時代
042 足利義滿奠立北山文化155
043 室町幕府盛世159
044 八代將軍足利義政162

戰國時代
045 室町幕府走嚮式微165
046 群雄割據168
047 足利將軍有名無實170
048 各地群雄不斷崛起173
049 首次接觸歐洲文明 177
050 織田信長的崛起180
051 川中島激戰184
052 信長包圍網 188

江戶時代
1603—1868年
067 江戶幕府成立250
068 大阪鼕之陣253
069 幕藩體製逐步告成 256
070 禁教與鎖國 260
071 奇事不斷的五代將軍綱吉263
072 元祿文化新潮流266
073 將軍世係的轉變 269
074 蘭學的發軔 272
075 重商主義下的經濟改革275
076 江戶幕府下坡期 278
077 幕府對蘭學的鎮壓280
078 西南雄藩崛起283

幕末時期
079 日本在重炮之下開國 294
080 幕藩體製齣現動搖298
081 井伊大老排除異己301
082 天皇與幕府攜手閤作 305
083 文久幕政改革308
084 尊攘派全麵潰敗312
085 公武閤體難逃破局316
086 尊王與倒幕匯流 320
087 船中八策實現大政奉還324
088 王政復古 328


肆王政復古篇
明治時代
1868—1912年

089 維新迴天 344
090 戊辰戰爭348
091 明治天皇誕生352
092 奠都東京 355
093 岩倉使節團齣訪359
094 武士特權的取消362
095 徵韓論下的復雜牽扯366
096 有司專製 369
097 新時代下的士族反亂373
098 自由民權運動 377
099 實施內閣製381
100 幕末條約改正384
101 成為君主立憲製國傢387
102 甲午戰爭後侵占中國颱灣390
103 日俄戰爭394
104 明治時代落幕398


大正時代
1912—1926年
105 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408
106 大正民主時代降臨411
107 裕仁親王攝政415
108 近代文學的勃興 418


大河劇人物介紹

A|平清盛|114
B|源義經|117
C|武田信玄|191
D|上杉謙信|195
E|織田信長|242
F|豐臣秀吉|246
G|德川傢康|287
H|真田幸村|291
I|阪本龍馬|331
J|篤姬|339
K|西鄉隆盛|402

精彩書摘

  日本人的由來
  原始時代
  2009年,島根縣齣雲市齣土瞭舊石器時代中期的“砂原遺跡”,據考距今約十二萬年前,是目前發現日本年代最早的遺址。當時正逢第四紀冰河期,海平麵比現在低很多,而且日本與歐亞大陸有陸地相連,故“砂原遺跡”的住民極有可能是歐亞大陸上的住民為捕食草食動物來到日本。距今約一萬四韆年以前,為日本史上的舊石器時代。目前日本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跡大多是距今三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三萬年到一萬四韆年之間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則較少發現。
  據考證,當時氣候宜人、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呈現人口飽和狀態,多餘的人口為瞭生存大舉北遷,一路沿著大陸北上到黃河中下遊;一路則從中國沿海東進日本列島,目前在日本發現的舊石器文化幾乎都屬於東南亞係統,這批人普遍被視為後來繩文時代日本人的祖先。舊石器時代主要使用的工具為敲打方式製作的打製石器,從目前齣土的文物來看,打製石器是當時人類耕種、收獲糧食的主要工具,過著狩獵、采集的生活。舊說認為繩文時代纔有以研磨方式製作刀口鋒利的磨製石器,然而隨著野尻湖遺跡群(約距今五萬年前到三萬三韆年前)多次發掘,證實在舊石器時代已齣現磨製石器。
  繩文時代
  距今約一萬五韆年到一萬三韆年(即地質學上第四紀更新世晚期),冰河時期進入尾聲,至一萬一韆四百年前左右結束,進入間冰期,氣候變得溫暖,海平麵上升,日本附近的大陸架為海水淹沒,日本因而脫離歐亞
  大陸。
  由於氣候變暖,動植物生態亦有明顯轉變。植物方麵,寒冷地帶的針葉林分布地區減少,溫暖地帶的闊葉林逐漸增加。動物方麵,長毛象等大型草食性動物消失,代之以野豬等中型動物。
  距今約一萬五韆年前至二韆八百年,日本進入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繩文時期”。目前發現的繩文遺址大多有貝塚,也就是丟棄破損的陶器、工具以及魚骨、獸骨、植物殘渣的場所,研究貝塚化石有助於理解該時代飲食的種類。貝塚的齣現錶示繩文時代已有定居概念,“繩文”這一名稱來自明治時代學者矢田部良吉將美國動物學者毛瑟(Edward Sylvester Morse)對大森貝塚(東京都品川區)齣土土器的日譯。
  從北海道到衝繩縣都有繩文遺跡的齣土,1998年青森縣青森市郊外齣土的三內丸山遺址是目前發現規模最為龐大的繩文遺址,年代上相當於繩文中後期(距今約五韆五百年到四韆五百年)。其他遺跡中隻是由竪穴式住居形成的小型或中型聚落,這裏齣土的卻是超過五百五十座大型竪穴式住居、掘立柱建物及巨大建築物(六本柱建物)遺跡,此外還有廣場及墓地,再次顯示齣三內丸山遺址的規模並非一般聚落可比擬。
  繩文人除狩獵和采集外,還有與其他聚落進行交易的商業行為,主要交易品有食物、石材和裝飾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發現的石材中有黑曜石、翡翠等物;日本黑曜石産地主要在北海道、關東、中部、山陰、山陽及北九州島等地,三內丸山所在的青森縣並非上述石材産地,由此不難看齣繩文人貿易活動範圍之廣泛。繩文人不隻以人力循陸路運送物品,據遺跡齣土物來看,還有製造圓木舟通過水路進行交易。
  各地發現的遺跡除衝繩縣外幾乎都有土偶齣土,大多數以女性為模型,這與繩文時代仍為母係社會有關。由於女性具有生育能力,且農作物收成與生育相關,因此為祈求豐收而製作的土偶均強調體態豐滿,並不符閤女體真實比例。從土偶的齣土可看齣,繩文時代已有農業耕作及祈求豐收等宗教信仰。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3世紀,日本進入“彌生時代”。“彌生”名稱的由來,是因為最初於1887年3月在東京府本鄉嚮岡彌生町的貝塚發現土器,遂以發現地點命名。繩文時代主要以狩獵、采集為主,中後期從大陸經朝鮮半島傳入水稻(但亦有從長江中下遊直接傳入日本的說法),齣現農耕,不過農耕需要大量人力,尚未成為繩文時代主要的生活方式。
  進入彌生時代後齣現灌溉設施及鐵製農具的傳入,水稻産量大增,漸成這個時代日本人的主食。大規模稻作生産不僅需要大量人力(部分彌生時代遺跡顯示已有飼養傢畜),人們也必須定居在固定土地上,以聚落形態經營以稻作為主的生活方式,因此彌生時代不僅齣現聚落,久而久之更演變為小國。
  不久,小國內部齣現瞭貧富差距,為瞭生存,也就是追求水源地及肥沃土地的緣故,小國與小國之間齣現戰爭。為能在作戰中獲勝, 進而又齣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
  1986年九州島佐賀縣神埼郡吉野裏町發現瞭形成於公元前4世紀的聚落,命名為“吉野裏遺跡”,乃是目前已齣土彌生時代規模最大的遺跡。吉野裏遺跡顯著特徵是擁有內壕和外壕雙重環壕,兩環壕之間還有木柵、土壘等防範外敵入侵的設施,足見吉野裏遺跡具有類似近代城郭的防衛功能。
  吉野裏遺跡除沿襲繩文時代竪穴式住居外,尚有存放食物的高床式倉庫和貯藏穴,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甕棺、石棺、土坑墓,埋葬方式采用膝蓋彎麯的屈肢葬。齣土物方麵有多數土器、石器、青銅器、鐵器、木器,甚至連勾玉、管玉、銅鏡、銅劍、織物等裝飾品和祭祀器物也都在遺跡齣土品之列。吉野裏遺跡所在位置與《三國誌·魏書·倭人傳》記述的“邪馬颱國”頗為吻閤。吉野裏遺跡是否就是卑彌呼女王建立的“邪馬颱國”一時間成為學界爭論的焦點。
  一般文明的演進是按階段從石器嚮青銅器或銅器,再嚮鐵器發展,大概耗時數韆年到上萬年,然而彌生時代卻是青銅器與鐵器並進,石器也未因此遭到淘汰,這在世界文明中是相當罕見的,一般認為與大陸先進文明的傳入有關。
  原本青銅器作為武器使用,但青銅器沒有鐵器的堅固銳利,當鐵製的武器和農具各因增加殺傷力、收成而普及後,青銅器就慢慢隻用作祭祀禮器如銅鏡、銅劍、銅鐸瞭。禮器功用為祈禱及禳災,乃由朝鮮半島傳來,故在九州島北部齣土最多。
  ……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江戶風雅錄:浮世繪中的庶民生活與文化變遷》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旨在詳盡描述該書內容,並且完全避開瞭與您提供的書名《一本就懂日本史》相關的任何信息。 --- 江戶風雅錄:浮世繪中的庶民生活與文化變遷 導言:穿越時空,一窺“活著的”江戶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敘事、側重政治與軍事的日本通史,而是將焦點精準地鎖定於德川幕府統治下的兩百六十餘年——江戶時代(1603-1868年)。我們相信,理解一個時代最深刻的方式,是觀察其日常、品味其風尚、聆聽其市井間的聲響。 《江戶風雅錄》以獨特的視角,依托於同期最鮮活的視覺藝術載體——浮世繪(Ukiyo-e),對江戶時代的社會肌理、文化心理、都市景觀乃至日常生活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掃描與重構。浮世繪,意為“浮華世界的繪畫”,它忠實記錄瞭那個被譽為“世界都市”的江戶城如何從一個小漁村成長為擁有百萬人口的巨型城市,以及其孕育齣的獨特市民文化。 第一部:都市的誕生與市民階層的崛起 本部分首先勾勒瞭江戶時代初期,德川傢康奠定幕府統治後,城市格局如何被規劃與塑造。我們將探討“參勤交代”製度對江戶人口結構和經濟的深遠影響,這不僅是政治製度,更是文化交流的催化劑。 “町人”的權力: 詳細分析瞭手工業者、商人構成的町人階層(Chōnin)如何在經濟上日益強大,並逐漸挑戰傳統武士階層的文化霸權。浮世繪正是這一階層審美情趣的最佳體現。 江戶的地理景觀: 通過描繪廣重、寫樂等大師筆下的隅田川、日本橋、以及著名的“江戶八百名所”,讀者可以直觀感受當年城市街道的布局、建築風格和季節性景觀。 火災與重建的循環: 江戶常發的“火事”(火災)不僅是災難,更是城市麵貌更新的契機。本章將結閤版畫中對災後景象的描繪,探討市民的韌性與幕府的應急管理體係。 第二部:風俗的變遷——從舞颱到街頭 浮世繪的黃金主題,無疑是對“風俗”的記錄。本部分將深入探討江戶時代娛樂文化的發達程度,展現其如何成為一個高度娛樂化的社會。 歌舞伎的世界: 細緻解析瞭町人文化的核心——歌舞伎戲劇。我們不僅會介紹著名演員的肖像畫(役者繪),更會探討特定劇目(如‘仮名手本忠臣蔵’)如何滲透到普通民眾的思想情感中。演員們如何成為初代“偶像”,以及他們的服裝、扮相對時尚潮流的引導作用。 吉原的迷霧: 聚焦於當時著名的遊廓——吉原。通過辨畫(美人畫)對花魁和高級藝伎的描繪,探討江戶時期對美、情欲和情感的復雜社會規範與地下文化。這部分內容將力求平衡,揭示製度背後的情感交流與藝術升華。 季節的儀式感: 江戶人的生活節奏緊密跟隨四季更迭。從春日隅田川的賞櫻、夏日祭典的喧囂,到鞦季的紅葉狩和鼕日的雪景,浮世繪如何捕捉這些轉瞬即逝的“物哀”與“侘寂”的瞬間。 第三部:審美的革命——藝術中的“瞬間性”與“非日常性” 本書的第三部分著重於浮世繪藝術本身的革新與藝術史地位的探討,將其置於世界藝術史的坐標係中審視。 色彩的魔法: 深入剖析瞭藍、黑、紅等主要顔料的來源與應用,特彆是對“貝黛藍”(普魯士藍)引入後對畫風産生的革命性影響。通過比對早期肉筆畫與後期木版畫的技法差異,展示印刷技術如何推動藝術民主化。 自然與旅途的憧憬: 重點解析瞭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和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這兩大係列不僅是風景畫的巔峰,更是當時社會旅行熱潮的縮影。它們如何滿足瞭普通民眾對遠方、對“非日常”場景的渴望,並促進瞭日本國內交通和信息交流的發展。 從“浮世”到變革的邊緣: 尾聲部分將目光投嚮幕末,探討在西方衝擊下,浮世繪題材如何悄然發生變化,從純粹的享樂主義轉嚮對開國前後社會動蕩的隱晦記錄,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結語:浮世的永恒迴響 《江戶風雅錄》是一次對江戶時代“生活美學”的考古。通過對數以百計的精選浮世繪作品的深度解讀,我們希望讀者能夠跨越語言和時空的障礙,真切地感受到那個充滿活力、矛盾與精妙藝術的江戶世界。本書旨在讓讀者明白,浮世繪不僅僅是日本的“彩色照片”,更是理解江戶人如何“生活”與“感受”世界的鑰匙。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在文風上給人一種非常“現代”的感覺,它成功地去除瞭傳統曆史寫作中的那種莊重和距離感。作者的語言非常口語化,但絕不失於輕浮。他擅長使用現代的類比來解釋古代的睏境,比如將某些幕府的財政危機比作現代的債務泡沫,這使得概念的理解門檻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料時,選擇的往往是那些最能體現人性光輝或人性弱點的片段,比如某個武將在特定決策前的內心掙紮,或者某個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無奈選擇。這讓曆史人物變得豐滿可信,而不是臉譜化的符號。閱讀過程更像是一次與一位博學的朋友進行的深度對談,他一邊給你講故事,一邊為你點撥背後的深層邏輯。如果非要說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或許是在關於二戰後日本被占領時期的描述上,相較於前期的詳盡鋪陳,這一段略顯倉促,可能齣於篇幅或視角考慮,但對於理解戰後日本的“再齣發”,仍然提供瞭足夠的基本信息。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讓人笑著、思考著讀完的曆史書。

評分

我接觸瞭不少關於東亞曆史的書籍,但這本書在處理文化衝突和對外交流時的視角,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它沒有采取那種“我方中心”的傲慢視角來評判日本,而是努力去還原一個在不斷吸收和本土化過程中成型的民族。特彆是在介紹奈良和平安時代佛教的興盛和神道教的融閤時,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同理心,讓人能真切感受到信仰體係在島國土壤上生根發芽的艱難與奇妙。書中對遣唐使團的描寫尤為精彩,不隻是羅列瞭他們帶迴瞭什麼文物典籍,更是深入描繪瞭那些遣使者在長安的所見所聞,以及迴國後如何“本土消化”這些外來文化,形成瞭獨有的和風。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事件記錄,而是一部不斷與外界對話、自我塑造的成長史。另外,我對它分析江戶時代“鎖國”政策的段落印象深刻,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其歸咎於保守或排外,而是結閤瞭當時的內部政治平衡和外部海洋勢力的壓力,給齣瞭一個更為立體和復雜的解釋。雖然對於專業人士來說,深度可能不足,但對於想瞭解日本社會如何通過一係列看似矛盾的選擇,最終形成其獨特穩定性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參照係非常實用和啓發性。讀完後,對於理解現代日本的一些行為模式,也有瞭更堅實的文化曆史基礎。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和閱讀體驗,絕對是加分項。坦率地說,很多曆史書的閱讀體驗就像在啃乾麵包,但這本書的裝幀和版麵設計明顯下瞭功夫。字體大小適中,行距舒服,最重要的是,圖錶的運用簡直是神來之筆。它不是那種隨隨便便放幾張黑白照片充數的書,而是精心挑選瞭大量的曆史地圖、傢族族譜簡圖,甚至還有一些古代藝術品的局部放大圖,這些視覺輔助材料幾乎完美地契閤瞭文字的敘述點。我記得有一處講到戰國大名的領地劃分和戰略布局時,書中附帶的一張動態演變地圖,讓我瞬間就明白瞭那些復雜的閤縱連橫背後的地理邏輯,比光看文字描述清晰瞭一百倍。這種對“閱讀友好度”的重視,讓原本厚重的曆史敘事變得可以“觸摸”和“跟隨”。這種細節上的打磨,體現齣編者真的站在瞭“希望讀者讀下去”的角度來構思內容的。不過,這也讓我在閱讀時産生瞭一種錯覺,仿佛曆史的進程是如此的平順和必然。對於那些尋求批判性思維訓練的讀者,可能需要配閤其他更具思辨性的著作一起來閱讀,因為這本書更傾嚮於“描述”和“解釋”一個清晰的脈絡,而不是“挑戰”既有的曆史觀。

評分

從敘事的時間跨度來看,這本書的宏觀把控能力值得稱贊。它沒有因為沉迷於戰國時代的精彩而忽略瞭戰後重建的重要性,也沒有因為對明治維新的推崇而輕描淡寫瞭昭和初期的迷失。作者的敘事綫索始終緊扣著“中央權力如何建立、維持與轉移”這一核心主題,這使得即使在描述跨越數百年的變化時,讀者也不會感到時間感錯亂。特彆是處理到近代史的轉摺點時,作者展現齣一種冷靜的史學態度,沒有過度煽情,而是冷靜地剖析瞭製度的更迭是如何一步步將日本推嚮世界舞颱的。我個人對它對“士紳階層”與“町人文化”互動的分析很感興趣,書中巧妙地揭示瞭經濟力量是如何在看似僵化的社會結構中,悄悄地滲透並最終推動文化變革的。例如,對浮世繪流行的社會經濟基礎的剖析,就非常到位,展示瞭底層和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是如何反嚮影響主流文化的。這種對社會生活側麵的關注,讓曆史不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舞颱,而是韆韆萬萬普通人生活狀態的集閤。

評分

這本號稱“一看就懂”的日本史讀物,坦白說,它的敘事節奏抓人是真有一手。我剛翻開的時候,還擔心會是一本枯燥的曆史教科書的翻版,但作者的筆法非常活潑,尤其是在描述古代貴族生活和武士崛起的段落,簡直像在看一部曆史小說。他沒有過多糾結於晦澀難懂的年號和復雜的人物關係,而是選擇瞭一些關鍵的轉摺點,把它們講得像連環畫一樣清晰。比如講到鐮倉幕府建立時,作者沒有堆砌平清盛和平傢的細節,而是直接切入瞭源賴朝是如何抓住人心、如何建立新的權力核心,這種敘事上的取捨,對於我這種對日本曆史隻有模糊印象的普通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物哀”和“侘寂”這些文化概念的引入,作者沒有生硬地解釋定義,而是將它們融入到曆史事件的描述中,讓你在瞭解曆史變遷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感受到瞭日本美學的底色。不過,這種側重於“易懂”的寫法,也帶來瞭一個小小的遺憾,那就是在一些重要曆史事件的深層原因探討上,略顯單薄。比如,為什麼某些改革會失敗,或者某個階層的突然崛起,背後的經濟和社會結構變化,書中更多是點到為止,而不是深入挖掘。總的來說,如果你是想找一本入門讀物,用來快速建立對日本曆史的大緻框架和興趣,這本書絕對是上佳之選,它成功地把復雜的時間綫拉直瞭,讓你不會在初讀時就被迷宮一樣的曆史細節絆倒。

評分

0

評分

送貨挺快的,質量也挺不錯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送貨挺快的,質量也挺不錯

評分

在書店裏看過,內容不錯,應該簡單明瞭,還有圖片

評分

送貨挺快的,質量也挺不錯

評分

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看日本,旁觀者清

評分

送貨挺快的,質量也挺不錯

評分

送貨挺快的,質量也挺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