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化妆品技术(高虹)

美容化妆品技术(高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虹,孙婧 编
图书标签:
  • 美容化妆品
  • 化妆技术
  • 美容技术
  • 化妆品配方
  • 化妆品成分
  • 化妆品生产
  • 化妆品工艺
  • 美妆
  • 护肤
  • 高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41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06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8
字数:3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按照高职高专化妆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岗位对美容化妆品教学的基本要求编写的。全书共分六章,以化妆品的起源与历史、基本知识和新技术为开端,重点介绍了化妆品油脂和蜡类、保湿剂、防晒剂、表面活性剂、香料和香精、防腐剂和抗氧剂、色素、功能性添加剂、化妆品用去离子水等主要原料与功能,解析了肤用类化妆品、发用类化妆品、美容类化妆品、特殊功能化妆品的配方与实施过程,并在每类化妆品中介绍了一个典型产品的配制与DIY的实例供参考。全书内容翔实,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具有较强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化妆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教材,同时也适合有意从事美容化妆品研发、营销、服务的高校学生、社会培训机构以及对美容化妆品有浓厚兴趣的人群阅读。

作者简介

高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1.主讲课程:《化妆品生产技术》、《化妆品检验》、《化妆品学》、《精细化工概论》、《精细化工工厂设计概论》等。
2.参编教材:《化妆品与洗涤用品生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承担科研项目:精细化工中间体绿色合成工艺研究(省级科技项目);大孔树脂技术脱色工艺应用研究(院级项目);超临界流体萃取活性成分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省级项目)。

目录

001第一章化妆品概述
001第一节化妆品的起源与历史
002一、美容化妆品的起源
002二、美容化妆品的发展阶段
003三、中国化妆品发展历程
005第二节美容化妆品基本知识
005一、化妆品的定义与基本构成
007二、化妆品的质量特性
009第三节美容化妆品新技术
010一、精细化工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活性成分筛选方面的应用
011二、新乳化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在配方及产品营销中的应用
012三、脂质技术、纳米技术等在美容化妆品传输系统的应用
013四、皮肤组织工程、微流控芯片技术等在安全性评估方面的应用

017第二章化妆品原料与功能
018第一节油脂和蜡类
019一、动植物油脂和蜡
026二、矿物油脂和蜡
028三、合成油脂和蜡
032第二节保湿剂
033一、保湿剂的定义
033二、天然保湿因子
034三、保湿剂的要求
034四、保湿剂的分类
047第三节防晒剂
047一、紫外线
048二、皮肤的光损伤
049三、防晒剂的分类
049四、防晒剂的要求
049五、常用的防晒剂
053第四节表面活性剂
054一、表面活性剂在美容化妆品中的作用
055二、表面活性剂理论基础
058三、化妆品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070第五节香料和香精
070一、香料
073二、香精与调香
075三、美容化妆品的加香
077第六节防腐剂和抗氧剂
078一、化妆品防腐的必要性
078二、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080三、化妆品中常用防腐剂
085四、抗氧化剂
087第七节色素
088一、理想的着色剂
088二、化妆品着色剂的分类
090三、无机颜料
093四、天然色素
096五、珠光颜料
097第八节功能性添加剂
097一、美白类添加剂
102二、抗衰老类添加剂
104三、抗过敏类添加剂
106四、祛痘类添加剂
108五、减肥健美类添加剂
111第九节化妆品用去离子水
111一、化妆品生产用水的要求
112二、水质预处理
113三、离子交换除盐
113四、膜分离制备纯水
113五、化妆品生产用水的灭菌和除菌

117第三章肤用类化妆品的配方与实施
118第一节皮肤
118一、皮肤结构
119二、皮肤的类型
120三、皮肤的pH值
120四、皮肤的生理功能
121五、皮肤护理
122第二节洁肤类化妆品
122一、洁肤用化妆品的分类
123二、洁肤类化妆品常用原料
123三、洁肤类化妆品的配方与分析
133第三节护肤类化妆品
134一、化妆水类化妆品
138二、乳化类化妆品
150三、凝胶型护肤霜
151第四节典型产品的配制与DIY
151一、典型产品配制(润肤霜)
153二、典型产品DIY(芦荟保湿化妆水)

156第四章发用类化妆品的配方与实施
157第一节洗发用品
157一、洗发香波的原料组成
159二、洗发产品的配方实例
161第二节护发用品
161一、护发素
164二、发乳
166三、焗油膏
167第三节整发用品
167一、喷发胶
169二、摩丝
170三、发用凝胶及啫喱水
172第四节剃须用品
172一、泡沫剃须膏
173二、无泡剃须膏
174三、剃须水
174第五节典型产品的配制与DIY
174一、典型产品配制(洗发水)
176二、典型产品DIY(护发素)

180第五章美容类化妆品的配方与实施
181第一节面部用化妆品
181一、粉底
184二、香粉
185三、粉饼
186四、香粉蜜
187五、胭脂
188六、胭脂膏
190七、胭脂水
192第二节唇部用化妆品
192一、唇膏
196二、液态唇膏
196三、唇线笔
197第三节眼部用化妆品
197一、眼影
200二、眼线
202三、睫毛用化妆品
203四、眉笔
204第四节指甲用化妆品
204一、指甲油
206二、指甲油去除剂
207第五节香水类化妆品
207一、乙醇溶液香水
210二、乳化香水
211三、固体香水
213第六节典型产品的配制与DIY
213一、典型产品配制(唇膏的制作)
213二、典型产品DIY(润唇膏的家庭制作)

217第六章特殊功能化妆品的配方与实施
218第一节育发化妆品
218一、脱发的主要原因
219二、生发水(育发水)的主要组成及作用
220三、育发化妆品的配方与分析
222第二节染发、烫发化妆品
222一、染发化妆品
228二、烫发化妆品
232第三节防晒化妆品
232一、防晒油
232二、防晒霜、防晒乳液和防晒气雾剂
235三、防晒凝胶
235四、防晒棒
236五、防晒水
236第四节美白祛斑化妆品
238第五节祛痘化妆品
241第六节健美化妆品
243第七节美乳化妆品
243一、美乳化妆品主要成分及作用
244二、美乳化妆品配方与分析
245第八节脱毛化妆品
246一、常用的脱毛剂
246二、脱毛化妆品的配方与分析
248第九节抑汗、祛臭化妆品
248一、抑汗、祛臭化妆品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249二、抑汗、祛臭化妆品的配方与分析
251第十节典型产品的配制与DIY
251一、典型产品配制(防晒霜的制备)
251二、典型产品DIY(猕猴桃美白面膜家庭制作)

257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美容化妆品是可以对皮肤进行保养、美化等功效的产品,可以改善使用者的外在形象,提升大众生活质量,因而一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使它成为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必备品,也促进了美容化妆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不断涌现,面对林林总总的美容化妆品,若购买者对产品知识比较陌生,只能听从销售人员被动推荐,购买的产品是否能达到自己的预期?部分不专业的服务人员对产品一知半解的解读,一些美容化妆品的质量问题引发的事故,增加了消费者的忧虑,带来不必要隐患,影响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无论是终端消费者,还是营销、服务人员都应该对美容化妆品的原料、构成、功能、产品的质量及如何选择产品等知识有所了解。
不同的美容化妆品有不同的原料构成和配制方法。本书比较完整地介绍了化妆品的原料类型、作用与功能、常用类型配制过程等。对一些重点产品专门增加了配方解析,在每章后面对在校学生和普通消费者设置了有趣、实用的制作实例,前者可采用专业配制工具实施,后者可用家用工具DIY(自己动手做)制作化妆品,希望使阅读者能循序渐进地通过学习,掌握美容化妆品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功能,增加学习乐趣。
全书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虹教授、广东食品药品学院孙婧老师担任主编。第一章由高虹完成,第二章、第四章由孙婧完成,第三章由澳思美日用化工(广州)有限公司黄伟雄完成,第五章、第六章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曲志涛完成,全书统稿工作由高虹负责。广州容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本教材提供了其产品配方等具体内容,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此类教材主要强调生产过程与生产问题的处理。而化妆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更多侧重于对化妆品原料、功能性等方面知识的了解。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营销人员的专业素质都要求教材不应过分深化理论知识,应强调基本概念与理论应用,且通俗易操作。本书即基于此目的编写而成,既可为“化妆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提供教材,也是为有意从事美容化妆品研发、营销、服务的高校学生、社会培训机构以及对美容化妆品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准备的读物。
本书大部分章节虽经编者学校多次使用并修订才出版,但疏漏之处仍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18年1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美容化妆品技术(高虹)》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且贴合实际的阅读内容,同时避免任何可能暴露AI生成痕迹的表达。 --- 精选书目导读:探索科技前沿与人文深度 本导读精选了三部不同领域的重量级著作,它们分别聚焦于尖端科技的哲学思考、复杂系统的管理优化,以及古典文学的现代阐释。这些书籍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论证结构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为读者提供了超越日常经验的知识盛宴。 一、 《计算的极限与宇宙的边界:量子信息时代的物理学重构》 作者: [虚构学者名称,例如:林德·斯特拉顿] 领域: 理论物理学、信息科学、计算哲学 内容梗概: 本书是一部极具雄心的跨学科巨著,旨在重新审视我们对信息、物质和实在本质的理解。作者从信息论的视角切入,系统梳理了经典物理学在处理微观世界复杂性时所暴露出的理论瓶颈。全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对“计算”的理解——无论是图灵机意义上的符号运算,还是物理系统中的信息演化——构成了连接物质世界与人类认知结构的关键桥梁。 第一部分:从比特到量子比特的范式转移。 详细阐述了量子力学的核心原理,特别是叠加态、纠缠和测量问题。但与标准教科书不同,本书更侧重于哲学层面的探讨:信息是否是宇宙的最终基元?量子信息论如何挑战了拉普拉斯的决定论,为自由意志的存在提供了新的数学模型?作者引入了“不可压缩信息量”的概念,用以衡量自然界中不可逆过程的根本成本。 第二部分:黑洞信息悖论与时空结构。 深入分析了霍金辐射、防火墙悖论及其最新进展。作者构建了一个基于全息原理的数学框架,试图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的描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书中对“信息熵”在黑洞视界附近的行为进行了细致的推演,指出信息守恒定律可能暗示着时空本身是一种涌现现象,其底层结构远比我们当前认知的弦论或圈量子引力更为基础。 第三部分:超越图灵机的计算模型。 探讨了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前景,但重点在于其对计算复杂性理论的颠覆。作者详细剖析了P、NP、BQP等复杂性类之间的关系,并引入了“超量子计算”这一前瞻性概念,即利用尚未被完全理解的物理现象(如虫洞或高维空间效应)进行信息的处理。书中还包含了对“强人工智能”在后量子时代可能达到的认知极限的深刻反思,探讨了意识是否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信息架构被模拟或复制。 本书特色: 论证严密,数学工具运用娴熟,但叙事极具画面感,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读者可感知的世界图景。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认知边界的哲学宣言。 --- 二、 《精益治理:复杂组织中的动态流程重构与韧性构建》 作者: [虚构专家名称,例如:薇拉·赫尔曼] 领域: 运营管理、系统工程、组织行为学 内容梗概: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传统层级制和刚性流程已无法有效应对突发性冲击(如供应链中断、技术颠覆)。本书旨在提供一套超越“精益生产”在制造业中应用的、适用于任何复杂组织(包括政府机构、大型科技公司及跨国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框架——“精益治理”。 核心理念:消除价值流中的“认知延迟”。 作者认为,现代组织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并非资源浪费,而是信息在层级结构中传递和决策制定的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延迟”。流程优化不再是去除步骤,而是确保关键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需要决策的节点。 第一章:诊断框架——“七维韧性图谱”。 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评估工具,用于测量组织的七个关键维度(信息透明度、决策分散度、资源敏捷性、知识迭代速度等)的相互作用。书中提供了大量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图谱识别系统中的“弱耦合点”,即在局部失败时可能引发全局崩溃的环节。 第二章:自适应流程的工程化。 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具有“自愈能力”的流程。这涉及到微服务架构在组织设计中的应用,强调建立冗余的、但却是“智慧的”冗余(即可以在危机时自动接管的备用知识库和决策权限)。书中提出了“最小可行治理单元(MVGU)”的概念,将大型任务拆解为高度自治的小组,并通过去中心化的共识机制进行协调,有效避免了“群体思维”的陷阱。 第三章:文化与技术的融合。 治理的成功最终取决于组织文化。作者区分了“工具驱动的变革”与“文化驱动的变革”。本书提供了如何通过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鼓励员工主动暴露流程缺陷(而不是掩盖它们),从而将错误视为免费的学习机会。书中对“数据民主化”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强调数据访问权的平等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前提。 本书特色: 实操性极强,每一个理论点都配有详细的流程图、案例研究和可量化的指标,适合作为高管培训和企业转型项目的核心参考手册。它将管理学从僵硬的规则手册提升到了动态系统的工程科学高度。 --- 三、 《沉思的镜像:卡夫卡文本中的现代性焦虑与自我解构》 作者: [虚构文评家名称,例如:伊莲娜·瓦列里] 领域: 文学批评、存在主义哲学、现代主义研究 内容梗概: 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荒诞性、模糊的边界感和无处不在的压抑气氛,成为了理解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精神困境的永恒入口。本书摒弃了传统的传记式解读和简单的心理分析,而是将卡夫卡置于全球官僚体制的兴起、现代科学理性对个体经验的挤压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进行重估。 第一部分:建筑的囚笼与叙事的迷宫。 重点分析了《城堡》与《审判》中的空间意象。作者认为,卡夫卡笔下的“建筑”并非单纯的场所,而是结构化的权力系统对个体主体性的系统性侵蚀。本书引入了“无中心性”的概念,探讨了为什么卡夫卡的叙事中,权威者(如K.、法官)的形象总是缺席或模糊不清,揭示了现代权力运作的本质——它不再需要一个可见的中心来维持其效力。 第二部分:语言的异化与不可译性。 本书深入探讨了卡夫卡德语文本中蕴含的张力。作者通过对德语中特定法律术语和日常词汇的细致辨析,论证了卡夫卡如何通过精确却又令人困惑的措辞,使语言本身成为一种障碍而非沟通的工具。这种“语言的失败”反映了现代人在面对复杂社会规范时,努力寻找精确表达却最终陷入沉默的困境。 第三部分:动物、他者与自我边界的消融。 对《变形记》的分析是本书的高潮。作者不再将格里高尔的异化视为纯粹的家庭悲剧,而是将其视为现代社会中劳动主体与生存本体之间关系的极端寓言。通过与其他西方文本中“他者”形象的对比,本书提出,卡夫卡笔下的自我解构是一种主动的、近乎先知的抵抗——当世界无法被理解时,个体选择通过彻底的异化来抗拒被同化。 本书特色: 文笔优美,极富思辨性,同时辅以大量细致的文本细读,是理解现代性焦虑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优秀入门读物。它不仅解读了卡夫卡,也通过卡夫卡的声音,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身处的这个复杂世界。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像是关于美妆产品的成分、配方和生产工艺的深度探讨,大概会涉及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比如乳化剂、防腐剂、增稠剂的原理,以及各种活性成分(如维生素C、透明质酸)的功效和稳定性。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不同类型产品(如精华、面霜、防晒霜)在技术层面上的差异,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配方设计来达到特定的护肤效果的。例如,关于眼霜的特殊需求,比如针对敏感眼周肌肤的温和配方,或者如何设计出能够有效改善黑眼圈和细纹的产品,都会是我想深入了解的。而且,如果书中能解析一些市面上畅销产品背后的技术亮点,比如某种新型的包裹技术或者独特的渗透促进剂,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希望从技术角度理解美妆产品,甚至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人来说,这本《美容化妆品技术(高虹)》似乎能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的技术视野。

评分

《美容化妆品技术(高虹)》这个名字,让我感觉这是一本充满“干货”的书,它应该会带领我走进化妆品研发实验室,一窥那些让产品从想法变成现实的幕后流程。我期望书中会涵盖化妆品配方中一些重要的“大类”,比如保湿剂、抗氧化剂、美白剂、抗衰老剂等,并详细介绍它们的作用机理和技术应用。比如,关于保湿,仅仅是简单的“锁水”还是有更深层的“促进皮肤自身保湿能力”的技术?关于抗氧化,除了VC、VE,是否还有其他更先进的抗氧化技术?这本书或许还会涉及产品包装与技术的关系,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来保护产品成分不被氧化或降解,如何设计出方便使用的泵头或滴管。我想知道,一个看似简单的产品背后,凝聚了多少技术智慧和实验验证。这本《美容化妆品技术(高虹)》,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让皮肤变好”的“说明书”,但它提供的是更深层次的技术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美容化妆品技术(高虹)》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的书。为什么某些产品会有特殊的味道,为什么有些产品需要冷藏,为什么有些产品会有“拉丝”的触感?这背后必然是精妙的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在支撑。我非常想知道,在美容化妆品的世界里,有哪些“黑科技”是真正能够改变产品性能的?例如,微胶囊包裹技术,如何让一些不稳定的活性成分得以保护并在特定时间释放?纳米技术,又如何在不引起担忧的情况下,提升产品的渗透性和功效?书中或许还会涉及一些关于质地改良的技术,比如如何做出“水在油”的乳液,或者“油在水”的乳液,以及它们在肤感和使用体验上的区别。如果能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运作的,对于我这个对成分和质地都比较敏感的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一次知识的“武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更聪明地选择美容产品的指南,它或许会揭示那些我们普段看不见的“幕后英雄”——那些让产品得以稳定、有效、安全的配方和技术。我猜测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化妆品的基本剂型,比如乳液、膏霜、凝胶等,以及它们在配方上的考量,例如如何调整粘稠度、肤感,如何实现产品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我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产品涂抹起来那么顺滑,有些则厚重?为什么有些精华液用完后脸会“粘粘的”,而有些则清爽?这些背后都离不开精密的配方设计和技术支持。我尤其好奇关于“功效性”成分的应用,比如如何保证这些成分在产品中的活性,如何让它们更好地被皮肤吸收,以及如何避免它们与其他成分发生不良反应。如果这本书能解释清楚这些技术细节,我感觉我以后在挑选产品时,就能更有针对性,不再被花哨的宣传所迷惑,而是真正看懂产品的“内涵”。

评分

当我看到《美容化妆品技术(高虹)》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将复杂而神秘的美容化妆品世界,以一种通俗易懂却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预期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化妆品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从原料的选择与评估,到配方设计时的各种权衡,再到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比如,书中可能会讲解如何科学地评价一种新的活性成分,它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如何评估?在配方设计时,如何兼顾产品的功效性、肤感、稳定性和生产成本?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安全性”问题,书中是否会揭示有哪些技术手段可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无虞?例如,如何进行微生物控制,如何保证产品在保质期内的稳定性,以及如何应对消费者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这本书,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份来自技术源头的“安心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