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博士研究为基础,吸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语用翻译学原理》的*新研究成果,丰富与发展语用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与作者前期研究成果相比,该专著在六个方面有较大修改或完善:①系统修订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路向”理论范式(2007),重新勾勒翻译过程流程图。②把全文译例分为“文化意象”话语和“非文化意象”话语,并增加许多“非文化意象”话语译例,以弥补仅对“文化意象”翻译过程论证的片面性。③提出“原文意境效果”概念,将其纳入译者考虑自己心理动机方面,以更好地探讨“非文化意象”话语翻译过程。④提出“译文读者认知和谐语用翻译策略选择原则”,从理论高度和实践应用方面,为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提供指导性原则。⑤文中有不少译例分析,出自作者创作的原文和自行翻译的译文,以消除“纸上谈兵”的印象。⑥清晰认知国内外语用翻译研究现状,明确预测其发展趋势,指明语用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占喜,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生态翻译与认知翻译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翻译认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广东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出版学术专著3部:《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语用翻译探索》《语用翻译学》。曾荣获华南农业大学“十一五”科学研究先进工作者、首届华南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先进科研工作者”、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校级)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翻译过程研究
第3章 研究理据
第4章 研究方法
第5章 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路向”
第6章 语篇释意交际过程
第7章 语篇产出交际过程
第8章 译文读者认知和谐的语用翻译策略选择原则
第9章 翻译过程的特征
第10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主要语料来源
后记:山林凝思
这是一本极具思辨深度的作品,它将翻译理论置于更广阔的传播学和社会学框架下进行考察。作者的洞察力在于,他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比如信息论、符号学以及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融会贯通,用以解释语言转换中的核心矛盾。书中关于“不可译性”的探讨尤其精彩,作者没有将不可译性视为一种失败,反而将其视为创造新意义的契机。他通过对比不同领域专家(如医学、法律、科技)在术语翻译上的操作差异,展示了功能性需求如何塑造了翻译策略。这本书的论述风格偏向于宏大叙事,但又不失对细节的关注,例如对特定习语在不同历史阶段含义演变的追踪,都做得非常到位。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它为我们理解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互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和思想武器。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相当具有个人色彩,带着一种学者的审慎和艺术家的敏锐。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冷冰冰地罗列规则,而是充满了对语言艺术的热爱与敬畏。我在阅读过程中,数次停下来,不是因为没看懂,而是因为被某一个精准的比喻或深刻的观察击中了。作者在探讨“翻译的伦理”那一章节时,提出的观点尤其引人深思:翻译者是否有一种“维护文化纯净性”的责任,还是说,翻译的本质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文化杂交”?这种哲学层面的追问,使得这本书的厚度远远超出了技术指南的范畴。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处理过的那些“简单”的文本,发现其中隐藏着无数未被察觉的文化暗礁。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场深入自我反思的智力探险。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那大概是“颠覆认知”。我一直以为翻译研究的重点在于准确性与忠实度,但这本书巧妙地将焦点转移到了“有效性”和“目的性”上。作者似乎在反复强调,我们所做的所有语言转换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基于特定目的的“再创造”。这种激进的观点,在处理高度风格化的文学作品时体现得尤为明显。书中对某位十九世纪俄国作家的作品在不同语言版本间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揭示了翻译者如何在忠于原著精神与迎合目标读者审美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读到此处,我几乎可以想象出那些翻译大师们在案头奋笔疾书时的挣扎与权衡。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很有层次感,从理论基石到实践应用,再到对未来翻译技术影响的展望,逻辑链条清晰而坚韧,是一部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相当新颖,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意义的流动性”的田野考察报告,而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专著。我花了好大力气才跟上作者的思路,因为他不断地在宏观的社会语言学层面和微观的个体交际层面之间跳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语境依赖性”的论述。作者没有停留在老生常谈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模型,用以衡量一个文本在不同交际情境中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的变化。这对于我们理解那些在不同媒体平台上二次传播的信息时,信息是如何被“重塑”的非常有启发性。我记得其中一章专门讨论了数字时代的符号学变迁,探讨了表情符号(emoji)如何挑战了传统书面语言的边界,成为了跨语言沟通的新型“润滑剂”或“绊脚石”。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每一个论点背后似乎都有详实的案例支撑,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过瘾,尽管有时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作者抛出的那些精妙的洞察。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语言哲学和文化传播的著作,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这本书没有过多纠缠于枯燥的术语和繁复的理论推导,而是以一种非常直观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探讨了语言作为人类思维载体的复杂性。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概念是如何被赋予截然不同的情感色彩和价值权重的。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看似无解的翻译难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它不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背后的文化逻辑。比如,书中对比了某几种东方宗教概念在西方语境中被转译时的“失真”过程,那种细微的语境漂移,被作者描绘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偶尔会引用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片段作为例证,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高深的理论变得可感可触。对于任何一个对跨文化交流抱有热情,或者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进行深度文本解读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它教你的不仅仅是“如何翻译”,更是“如何思考”翻译这件事的本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