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社交的书籍,它涵盖了心理学、社交学、营销学、教育学等多方面内容。是一本能让你很快摆脱受控局面、轻松影响他人的书。内容包括:轻松影响他人的6个掌控原理,
轻松影响他人的9种掌控术,轻松影响他人的营销法则,轻松影响他人的沟通法则,轻松影响他人的社交法则,以及针对企图影响你的人的反向掌控法。
第一章 轻松影响他人的6个掌控原理
互惠原理 / 003
喜好原理 / 005
权威原理 / 010
短缺原理 / 015
社会认同原理 / 036
承诺和一致原理 / 053
第二章 轻松影响他人的9种掌控术
洗脑术 / 067
催眠术 / 073
诡辩术 / 076
心理暗示术 / 080
行为矫正术 / 083
需求诱惑术 / 087
软绳捆柴术 / 089
舆论效应术 / 092
攻其软肋术 / 094
第三章 掌控消费者:轻松影响他人的营销法则
定价的影响力——价格歧视是如何诱导消费者的 / 099
色彩的影响力——高科技企业为什么喜欢用蓝色 / 102
品牌的影响力——为何暗示语能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 106
广告的影响力——为什么促销能引来大批消费者 / 108
产品设计的影响力——人性化设计为何招客户喜欢 / 112
文案的影响力——标题党是怎样吸引你眼球的 / 115
秒杀的影响力——饥饿营销是如何达到销售目的的 / 117
第四章 掌控你的对手:轻松影响他人的沟通法则
避免直言——下属这样说,领导才有耐心听 / 127
体恤关怀——领导这样说,下属才会言听计行 / 130
平等交流——同事间这样说,才能成为好搭档 / 136
巧妙攻心——谈判时这样说,才能摆脱僵局 / 141
以礼入情——销售员这样说,客户才会动心 / 146
言语温和——家长这样说,孩子才会用心听 / 150
第五章 掌控你周围的人:轻松影响他人的社交法则
微笑社交——跟任何人都能聊得来 / 157
形象制胜——用气质打开他人的心门 / 161
拉近关系——得到认同后轻松影响他人 / 165
有效倾听——用赢家的思维模式影响他人 / 169
投石问路——用肢体动作俘获人心 / 173
拒绝有道——明确态度,给他人施加影响 / 178
第六章 反向掌控:影响企图影响你的人
识破谎言——理性思考,让说谎者的逻辑不攻自破 / 185
识破骗局——明察秋毫,让骗子毫无可乘之机 / 191
反洗脑——保持头脑清醒,让企图洗脑者却步 / 198
反诡辩——突破思维定式,让诡辩者甘拜下风 / 203
后记 / 212
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是社会基本规则之一。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在一个公平的偿还网络中分享他们的食物和技能。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张网,才有了劳动的分工、不同商品的交换以及不同服务的交换。它使人们可以放心地先给予别人资源,而不会担心这种给予是白白浪费。别人会由于负债感记得你的给予,并在合适的时候偿还你。
互惠是人类特有的文明,是做人的基石,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人类需要合作和互惠。E-mail为什么是免费的?在门户网站浏览新闻为什么是免费的?这是因为它大限度地把互惠原则应用在了互联网中。用户心存感激之后,就会寻找机会回报。
互惠原理认为:人们倾向于尽量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比如说,如果人家给了我们好处,我们就应该本着礼尚往来的精神以类似的行为加以答谢,不应该无动于衷。
互惠原理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有一则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
一位年轻售货员对一位普通的老太太招待很周到,不但搀扶着她出门,还为她撑起雨伞,一直到她上了出租车。几天后,商店老板收到一封来信,是老太太的儿子写来的,感谢售货员对他老母的热情接待。然后,他在商店购买了一大批昂贵的家具及其他用品,等于商店两个月的营业额。
那位年轻的售货员后来成为美国东部一家大型百货商店的总经理。老太太是谁呢?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的母亲。
一个人如果接受了人家的恩惠却不打算回报,在社会群体中是极不受欢迎的。因此,我们总是要尽一切可能确保这个原理达到它的目的。给予是一种责任,接受是一种责任,偿还也是一种责任。正是由于互惠原理的广泛性,使得交换和分工产生。作为一个组织或社会,互惠原理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紧密。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互惠原理常常会把偿还的义务强加到我们头上,但我们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的。正因为如此,笃信并且服从这个原理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规范。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遵守这个规范原理,违背它就会遭到无情的唾弃和嘲弄,甚至会被戴上忘恩负义之类的帽子。
一般说来,整个社会对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确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为了避免被贴上像乞讨赖账、忘恩负义这一类的标签,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换,我们有时候也是愿意接受的。因此,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起,便造成了十分沉重的心理负担。了解到了这一点,对于人们在互惠的名义下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就不会感到太难以理解了。而且,即使人们的确有某种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难以回报,往往也会尽量避免向他人寻求帮助。这并不奇怪,因为尽管物质上的损失是人们不想看到的,但与心理上的重负一比也就不算什么了。而恰恰是这种状态给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获利的人提供了机会。
对于互惠原则如何应用到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是我们可以思考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重点当然是礼尚往来。礼尚往来的重点就是要能够真正地看清楚你要交的朋友。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只要能够交到这样的朋友,形成一种礼尚往来的互惠原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不是,则反而可能被朋友的互惠原则所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由于接受他人的小恩小惠而付出惨痛教训的例子,值得我们去思考。
不要在需要朋友或他人协助的时候再进行一种互惠原则和利益的交换,这给别人的印象是你太势利和功利心太重。人脉建立的重点应该放到平时的生活中多注意礼尚往来,多注意联络和沟通感情,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友情。
挑选出你认为重要的、需要被关注的人物。每个月做一件你所关注的人所喜欢的事。一年后,你将令自己变得更有影响力。
读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且富有建设性的视角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一直认为,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而这本书就像是我的“艺术指导手册”。作者并没有教你如何去“操控”别人,而是引导你去理解“为什么”别人会做出某种反应。他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但不是那种被动的听,而是主动的、带有目的性的倾听,去捕捉对方言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书中有很多关于“提问的艺术”的章节,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用更开放、更具引导性的问题来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从而获得更真实的信息。这一点在我的工作中非常有用,比如在与客户沟通项目需求时,我过去常常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现在我学会了主动提问,去挖掘他们真正的痛点和期望,这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而且,作者对于“非暴力沟通”的理念也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用非常平实的语言解释了如何避免指责和评判,用“我”开头的陈述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种方式非常温和,却能有效地化解很多潜在的冲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影响力的核心在于真诚的连接,而非技巧的运用。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一本“影响他人”的书,不如说是一本“自我成长”的宝典。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将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是哲学中的一些深刻洞见,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呈现出来,让我感觉像是在和一个智慧的长者在聊天。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边界感”的探讨,在现代社会,很多人的边界感都比较模糊,容易被他人影响,也容易侵犯他人的边界。书中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指导,告诉你如何识别自己的边界,如何坚定而有礼貌地捍卫自己的边界,同时又尊重他人的边界。这让我受益匪浅,在处理一些棘手的社交关系时,我不再感到束手无策,而是能更加自信地维护自己的空间。此外,书中对于“影响力”的定义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认为,真正的影响力并非来自于地位或权力,而是来自于你是否能为他人创造价值,是否能帮助他们看到更好的可能性。这种积极的、赋能的视角,让我对“影响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也非常流畅,读起来没有丝毫的枯燥感,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启发,感觉就像是在不断地自我更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金色醒目的书名,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本关于人际关系和影响力的著作。翻开书页,作者的序言便以一种非常真诚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展开,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娓娓道来他自己多年的观察和实践心得。我特别喜欢书中举的那些生动的例子,它们并非遥不可及的商业巨头,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境,比如如何在一个团队会议中让自己的观点被更多人接受,或者如何在与家人沟通时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深刻的洞察力。他没有贩卖焦虑,而是鼓励读者去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有效、更具建设性的沟通方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同理心”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强调,真正的“掌控”并非操纵,而是建立在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之上。这种理念在如今这个充满浮躁和功利主义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读完序言,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书中,去探索那些能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而更自如地 navigating 各种社交场合的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技巧,更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更和谐人际关系的窗户,让我对未来的沟通充满期待。
评分我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自我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温和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书中的许多观点,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比如,作者对于“信念”在人际互动中的作用的阐述,让我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的判断和反应,都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信念系统。他鼓励我们去识别那些可能限制我们发展的负面信念,并用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信念取而代之。这一点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过去,我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感到气馁,现在,我学会了去挑战自己的负面想法,寻找事情积极的一面。而且,书中对于“反馈”的讨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不仅仅讲了如何给予反馈,更重要的是,他教我们如何去“接收”反馈,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他人的意见,即使这些意见并不那么悦耳。这种“双向”的反馈机制,让我意识到,每一次与他人的互动,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世骇俗的理论,只有回归人性本质的洞察,以及最真诚的建议。它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学到了技巧,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了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真正意义。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瓶颈,那种感觉就像是明明想表达的意思,却总是被对方误解,或者是在关键时刻,无法有效地提出自己的需求。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动机”的探讨,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人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他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虽然不是首次出现,但作者结合了大量的现实案例,让这个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比如,书中有一个章节讲到如何与一位固执己见的长辈沟通,作者并没有直接指责对方的固执,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长辈可能存在的“安全感”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替代性的解决方案。这种“绕道而行”却直击要害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我尝试着在和伴侣的沟通中运用这种方法,果然效果显著。以前,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争执不休,现在,我学会了先去理解对方的“情绪需求”,然后再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争吵的次数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个人内在认知到外部人际互动等多个层面,而且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沉稳,没有夸张的宣传,只有扎实的理论和可操作的建议,读起来让人感到心安,并且充满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