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锡纯,李点,张宇清,魏一苇,等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西医
  • 医学史
  • 医籍
  • 传统医学
  • 医学古籍
  • 中西医结合
  • 养生
  • 病理学
  • 临床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98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277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0
字数:11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合中医古籍、中医临床工作者阅读。
1《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书于1909年,清·张锡纯著。张锡纯主张沟通中西,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是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全书共分八期三十卷。是作者多年学术经验和临证心得之总结,试图用中西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阐发医理,论理颇多独到之处,制方亦多简要有效,至今仍为医者所重视。
3本次整理中的校勘工作,以版本校勘为主,力求保持原书原貌。注意吸收古今医学界有关的校勘、辨证、考异、订误等方面研究成果,对底本中的错简、倒文、讹误、脱漏、衍文等,依参校本予以勘正。

内容简介

《医学衷中参西录》乃清末民初河北盐山县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张锡纯在学术上主张沟通中西,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虽其平生著述甚多,然现传世者仅《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
本书共分八期三十卷。前三期共八卷,重点收载各科经验方;第四期共五卷,重点记载常用中药和部分西药的应用经验;第五期共八卷,主要为医论,内容丰富、独树一帜,并收载有部分回复信件等;第六期共四卷,为张氏对各科医案的总结;第七期共四卷,主要记载张氏对于伤寒方证的心得经验;第八期不分卷,乃张氏之孙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为《医话拾零》与《三三医书评》。

作者简介

何清湖,湖南中医药大学 ,教授 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和中医医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博士生12名。 曾任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前三期
张序 001
袁序 002
苏序 003
自序 004
题词 005
例言 007
前三期合编第一卷
治阴虚劳热方 011
资生汤 011
十全育真汤 013
醴泉饮 016
一味薯蓣饮 017
参麦汤 018
珠玉二宝粥 020
沃雪汤 020
水晶桃 021
既济汤 021
来复汤 022
镇摄汤 023
前三期合编第二卷
治喘息方 024
参赭镇气汤 024
薯蓣纳气汤 026
滋培汤 026
治阳虚方 027
敦复汤 027
治心病方 029
定心汤 029
安魂汤 031
治肺病方 032
黄耆膏 032
清金益气汤 033
清金解毒汤 033
安肺宁嗽丸 033
清凉华盖饮 034
治呕吐方 035
镇逆汤 035
薯蓣半夏粥 035
治膈食方 036
参赭培气汤 036
治吐衄方 037
寒降汤 037
温降汤 039
清降汤 040
保元寒降汤 040
保元清降汤 040
秘红丹 040
二鲜饮 041
三鲜饮 041
化血丹 042
补络补管汤 042
化瘀理膈丹 045
治消渴方 045
玉液汤 045
滋膵饮 046
治癃闭方 047
宣阳汤 047
济阴汤 047
白茅根汤 048
温通汤 049
加味苓桂术甘汤 049
寒通汤 050
升麻黄耆汤 051
鸡胵汤 052
鸡胵茅根汤 053
前三期合编第三卷
治黄疸方 055
审定《金匮》黄疸门硝石矾石散方 055
治淋浊方 056
理血汤 056
膏淋汤 057
气淋汤 058
劳淋汤 058
砂淋丸 058
寒淋汤 059
秘真丸 059
毒淋汤 059
清毒二仙丹 059
鲜小蓟根汤 060
朱砂骨湃波丸 060
澄化汤 061
清肾汤 061
舒和汤 061
治痢方 061
化滞汤 061
燮理汤 062
解毒生化丹 063
天水涤肠汤 063
通变白头翁汤 064
三宝粥 065
通变白虎加人参汤 066
治燥结方 069
硝菔通结汤 069
赭遂攻结汤 070
通结用葱白熨法 071
治泄泻方 072
益脾饼 072
扶中汤 072
薯蓣粥 073
薯蓣鸡子黄粥 074
薯蓣芣苜粥 074
加味天水散 074
加味四神丸 075
治痰饮方 075
理饮汤 075
理痰汤 076
龙蚝理痰汤 077
健脾化痰丸 078
期颐饼 078
治痰点天突穴法 079
治癫狂方 080
荡痰汤 080
荡痰加甘遂汤 080
调气养神汤 081
前三期合编第四卷
治大气下陷方 083
升陷汤 083
回阳升陷汤 092
理郁升陷汤 093
醒脾升陷汤 093
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 095
升降汤 095
培脾舒肝汤 095
金铃泻肝汤 096
活络效灵丹 096
活络祛寒汤 097
健运汤 098
振中汤 098
曲直汤 098
热性关节肿疼用阿斯必林法 100
《医学衷中参西录》并非医学典籍,而是借用这一概念,意在探讨一种融合了中华传统医学精髓与西方现代医学理念的全新医学观。本书并非罗列具体病症的治疗方药,也非对某一医学流派的详细阐述,而是聚焦于医学思想的碰撞与升华,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更广阔、更深入的医学认知框架。 全书围绕“衷中参西”这一核心理念展开,层层递进,深入剖析。 卷一:溯源与格局——古今中西医学的对话 本卷首先回顾了中华传统医学的源远流长。我们将追溯其思想的根基,从《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到《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再到历代医家对精气神、脏腑经络的精微阐发。这不是对经典条文的简单复述,而是对其哲学思想、认识方法和实践智慧的提炼,强调其整体观、系统观和动态观在理解生命健康中的独特价值。我们将探讨传统医学如何通过观察自然、体悟生命,建立起一套自洽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并思考其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与此同时,本卷也将对西方现代医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建立,到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学科的飞速进步,再到现代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西方医学以其严谨的科学方法、精密的仪器设备和强大的干预能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将分析其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以及对局部病灶的精准打击能力,并认识到其在面对复杂疾病、慢性病以及个体化治疗时的局限性。 在勾勒出中西医学各自的图景之后,本卷的重点将落在“对话”之上。我们并非简单地比较优劣,而是倡导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去探寻它们之间存在的潜在的互补性。这种对话不是技术层面的简单嫁接,而是思想层面的深度交流,是关于生命本质、疾病发生机制以及健康维护方式的多元解读。我们将试图回答:传统医学的整体思维能否为现代医学的精准治疗提供更宏观的视角?现代医学的实证精神能否为传统医学的理论阐释提供更科学的支撑?这种对话将为我们开启一个全新的医学认知格局。 卷二:融通与创新——“衷中参西”的理论构建 本卷将是本书的核心,致力于构建“衷中参西”的理论框架。我们认为,“衷中”并非固步自封,而是站在现代科学的高度,重新审视和深化传统医学的理论内涵。例如,我们可以用现代生物化学、生理学的语言来解释“气”的运行与物质代谢的关系,“血”的运行与血液循环、免疫功能的联系,“精”的物质基础与内分泌、遗传的关联。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也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解剖学结构来理解。这种“衷中”并非是对经典的“注疏”,而是基于现代科学的“再发现”,赋予传统理论新的生命力。 而“参西”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有选择地借鉴、融合现代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例如,借鉴现代医学的疾病分类、诊断标准,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疾病的本质;借鉴其对病原体、分子靶点的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思路;借鉴其对生命体征的监测、生理参数的量化,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客观的疗效评估依据。然而,我们在“参西”时,并非盲从,而是要带着“衷中”的视角去审视。例如,在关注疾病的分子机制时,不能忽视其对整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在追求靶向治疗时,也不能忽略其对人体整体平衡的潜在干扰。 本卷将着力于“融合”与“创新”。我们将探讨如何将中医的整体辨证与西医的病因病机相结合,形成更全面的疾病认识。例如,对于一个心脏病患者,中医可能从心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的角度辨证,西医则关注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等病理改变。“衷中参西”的理念,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既要看到局部的病理变化,也要理解其对全身脏腑功能的影响,从而制定出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我们将深入分析“辨证论治”与“精准医疗”的内在联系。中医的辨证论治强调“同病异治”,而西医的精准医疗强调“异病同治”(针对同一分子靶点)。“衷中参西”的理念,正是要将这两者融会贯通,既要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的不同进行辨证,也要结合现代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实现真正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此外,本卷还将探讨“治未病”理念在现代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而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健康促进也日益受到重视。“衷中参西”的视角,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健康状态的维持机制,并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方法。这可能包括结合中医的体质辨识、饮食调养,与现代的健康评估、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 卷三:实践与展望——“衷中参西”的应用与未来 本卷将把理论付诸实践,探讨“衷中参西”理念在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健康产业等领域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层面,本书将通过一些虚构的案例,展示“衷中参西”是如何指导实际诊疗过程的。这些案例并非具体的医案,而是围绕不同疾病特点,阐述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运用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面对癌症患者时,如何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的同时,结合中医的扶正固本、辨证施治,以减轻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延缓病情进展。在处理慢性病时,如何将中药的整体调理与西药的对症治疗相结合,实现长期稳定控制。 在医学教育领域,“衷中参西”的理念将推动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未来的医学教育不应是割裂的“中医”与“西医”,而应是融通的“医学”。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新一代医学人才培养中,让他们既能熟练掌握现代医学的科学知识和临床技能,又能深刻理解并运用中华传统医学的智慧。这种融合的教育,将培养出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灵活、能力更全面的医学人才。 在健康产业方面,“衷中参西”的理念将为健康产品研发、健康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例如,结合中医的天然药物研究与现代药理学,开发更安全、更有效的天然药物;结合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与现代健康管理技术,提供更个性化、更全面的健康服务。 最后,本卷将对“衷中参西”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我们将认识到,医学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为“衷中参西”的实践提供更强大的工具和更广阔的平台。我们期待,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能够逐步构建起一个更加完善、更加普惠的现代医学体系,最终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与福祉。 本书的目的,并非是要否定任何一方的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衷中参西”这一视角,开启一种更加包容、更加辩证、更加智慧的医学思考方式。它呼唤着医学界拥抱多元,寻求共识,在尊重历史传承的同时,勇于拥抱未来,最终实现医学的真正进步,为全人类带来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医学殿堂,与一位杰出的先驱者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叙述方式十分引人入胜,他将复杂的医学理论,用一种清晰而又充满哲思的语言娓娓道来。尤其是他对传统中医的解读,既保留了其古老而深邃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科学的逻辑性,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感受到中医的魅力。然而,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衷中参西”的独特视角。他并非固步自封,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和学习西医的理论与技术。书中有不少篇幅,都展现了他如何巧妙地将中西医的优势进行融合,从而为病患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方案。这种融会贯通的精神,在我看来,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作者的探索,不仅为当时的医学界带来了新的思路,也为后世的医学研究者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的严谨、他的创新、他的仁心,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医与西医之间曾经激烈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其中一位先驱者在时代洪流中的探索与思考。初读时,我被作者那种严谨又不失灵活的治学态度所吸引。他并非一味地排斥西医的理论与方法,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去比较、去借鉴,尝试将两者在实践中进行有机的结合。书中的一些论述,虽然用词可能与现代医学略有差异,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求索之心却跨越时空,至今仍能引发深刻的共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疑难杂症时的那种刨根问底的精神,他会仔细地分析病情,结合当时的医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有时甚至会大胆地提出与当时主流观点不同的看法。这种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我们现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但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命健康的那份深切关怀,以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们带来更多福祉的愿望。这种人文情怀,是任何一本技术性书籍都无法比拟的,也是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作者那股不懈的求索精神。他并非满足于沿袭前人的经验,而是始终在思考、在探索。在那个中西医文化激烈交锋的年代,他能够顶住压力,以一种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去审视和融合这两种医学体系。我特别喜欢他对待西医的态度,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盲目推崇,而是用一种批判性的、分析性的眼光去学习和借鉴。书中有很多章节,都在探讨如何将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这种“参西”的过程,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经验。它告诉我们,医学的进步,往往源于不同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作者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们现在面临的各种复杂疾病,以及医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病患负责的精神,以及对医学真理的不懈追求,都让我深受感动。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经历一场跨越时代的医学对话。作者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今中外的医学大家们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辩论。他对传统中医理论的阐述,深入浅出,既保留了中医的精髓,又用一种更为现代、更为逻辑化的语言进行了梳理。这一点对于像我这样,对中医虽感兴趣但又觉得其理论体系有些晦涩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但更令我着迷的,是他如何看待和对待西医的出现。他并没有将西医视为洪水猛兽,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研究、去理解西医的优势和局限。书中有不少篇幅,他会用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来解释一些中医理论难以触及的层面,又或者反过来,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来审视和补充西医的不足。这种“参西”的过程,绝非简单的拼凑,而是充满了智慧的整合与升华,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医者,对“道”的追求,对“真”的探索。读到这些部分,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试图理解他那份超越时代的洞见。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满古老术语和繁复方剂的医学典籍,但读下去后,才发现它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向你娓娓道来他一生的行医心得与医学感悟。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将深奥的医学理论,融入到生动的临床案例之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病例,你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分析病情,是如何在复杂的症状背后,找到关键的病机。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非局限于某一种医学体系,而是展现出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他会引用中医经典,也会借鉴西医的研究成果,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提炼出最适合当下病患的治疗方案。这种“衷中参西”的做法,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务实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态度。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会为作者的智慧和医术所折服,也为他能够在这个医学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感到敬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