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醫學衷中參西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锡純,李點,張宇清,魏一葦,等整理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西醫
  • 醫學史
  • 醫籍
  • 傳統醫學
  • 醫學古籍
  • 中西醫結閤
  • 養生
  • 病理學
  • 臨床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0985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2777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40
字數:112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適閤中醫古籍、中醫臨床工作者閱讀。
1《醫學衷中參西錄》成書於1909年,清·張锡純著。張锡純主張溝通中西,以中醫為主體,取西醫之長,補中醫之短,師古而不泥古,參西而不背中,是近代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錶人物之一。
2全書共分八期三十捲。是作者多年學術經驗和臨證心得之總結,試圖用中西醫學理論和醫療實踐闡發醫理,論理頗多獨到之處,製方亦多簡要有效,至今仍為醫者所重視。
3本次整理中的校勘工作,以版本校勘為主,力求保持原書原貌。注意吸收古今醫學界有關的校勘、辨證、考異、訂誤等方麵研究成果,對底本中的錯簡、倒文、訛誤、脫漏、衍文等,依參校本予以勘正。

內容簡介

《醫學衷中參西錄》乃清末民初河北鹽山縣名醫張锡純(1860~1933年)所著。張锡純在學術上主張溝通中西,以中醫為主體,取西醫之長,補中醫之短,師古而不泥古,參西而不背中,是我國近代曆史上中西醫匯通學派的著名代錶人物。雖其平生著述甚多,然現傳世者僅《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
本書共分八期三十捲。前三期共八捲,重點收載各科經驗方;第四期共五捲,重點記載常用中藥和部分西藥的應用經驗;第五期共八捲,主要為醫論,內容豐富、獨樹一幟,並收載有部分迴復信件等;第六期共四捲,為張氏對各科醫案的總結;第七期共四捲,主要記載張氏對於傷寒方證的心得經驗;第八期不分捲,乃張氏之孫於1957年獻齣的遺稿,為《醫話拾零》與《三三醫書評》。

作者簡介

何清湖,湖南中醫藥大學 ,教授 副校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中西醫結閤臨床(外科)和中醫醫史文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已培養碩士研究生18名,博士生12名。 曾任湖南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閤學院院長。

內頁插圖

目錄

前三期
張序 001
袁序 002
蘇序 003
自序 004
題詞 005
例言 007
前三期閤編第一捲
治陰虛勞熱方 011
資生湯 011
十全育真湯 013
醴泉飲 016
一味薯蕷飲 017
參麥湯 018
珠玉二寶粥 020
沃雪湯 020
水晶桃 021
既濟湯 021
來復湯 022
鎮攝湯 023
前三期閤編第二捲
治喘息方 024
參赭鎮氣湯 024
薯蕷納氣湯 026
滋培湯 026
治陽虛方 027
敦復湯 027
治心病方 029
定心湯 029
安魂湯 031
治肺病方 032
黃耆膏 032
清金益氣湯 033
清金解毒湯 033
安肺寜嗽丸 033
清涼華蓋飲 034
治嘔吐方 035
鎮逆湯 035
薯蕷半夏粥 035
治膈食方 036
參赭培氣湯 036
治吐衄方 037
寒降湯 037
溫降湯 039
清降湯 040
保元寒降湯 040
保元清降湯 040
秘紅丹 040
二鮮飲 041
三鮮飲 041
化血丹 042
補絡補管湯 042
化瘀理膈丹 045
治消渴方 045
玉液湯 045
滋膵飲 046
治癃閉方 047
宣陽湯 047
濟陰湯 047
白茅根湯 048
溫通湯 049
加味苓桂術甘湯 049
寒通湯 050
升麻黃耆湯 051
雞胵湯 052
雞胵茅根湯 053
前三期閤編第三捲
治黃疸方 055
審定《金匱》黃疸門硝石礬石散方 055
治淋濁方 056
理血湯 056
膏淋湯 057
氣淋湯 058
勞淋湯 058
砂淋丸 058
寒淋湯 059
秘真丸 059
毒淋湯 059
清毒二仙丹 059
鮮小薊根湯 060
硃砂骨湃波丸 060
澄化湯 061
清腎湯 061
舒和湯 061
治痢方 061
化滯湯 061
燮理湯 062
解毒生化丹 063
天水滌腸湯 063
通變白頭翁湯 064
三寶粥 065
通變白虎加人參湯 066
治燥結方 069
硝菔通結湯 069
赭遂攻結湯 070
通結用蔥白熨法 071
治泄瀉方 072
益脾餅 072
扶中湯 072
薯蕷粥 073
薯蕷雞子黃粥 074
薯蕷芣苜粥 074
加味天水散 074
加味四神丸 075
治痰飲方 075
理飲湯 075
理痰湯 076
龍蠔理痰湯 077
健脾化痰丸 078
期頤餅 078
治痰點天突穴法 079
治癲狂方 080
蕩痰湯 080
蕩痰加甘遂湯 080
調氣養神湯 081
前三期閤編第四捲
治大氣下陷方 083
升陷湯 083
迴陽升陷湯 092
理鬱升陷湯 093
醒脾升陷湯 093
治氣血鬱滯肢體疼痛方 095
升降湯 095
培脾舒肝湯 095
金鈴瀉肝湯 096
活絡效靈丹 096
活絡祛寒湯 097
健運湯 098
振中湯 098
麯直湯 098
熱性關節腫疼用阿斯必林法 100
《醫學衷中參西錄》並非醫學典籍,而是藉用這一概念,意在探討一種融閤瞭中華傳統醫學精髓與西方現代醫學理念的全新醫學觀。本書並非羅列具體病癥的治療方藥,也非對某一醫學流派的詳細闡述,而是聚焦於醫學思想的碰撞與升華,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更廣闊、更深入的醫學認知框架。 全書圍繞“衷中參西”這一核心理念展開,層層遞進,深入剖析。 捲一:溯源與格局——古今中西醫學的對話 本捲首先迴顧瞭中華傳統醫學的源遠流長。我們將追溯其思想的根基,從《黃帝內經》的陰陽五行、天人閤一,到《傷寒雜病論》的辨證論治,再到曆代醫傢對精氣神、髒腑經絡的精微闡發。這不是對經典條文的簡單復述,而是對其哲學思想、認識方法和實踐智慧的提煉,強調其整體觀、係統觀和動態觀在理解生命健康中的獨特價值。我們將探討傳統醫學如何通過觀察自然、體悟生命,建立起一套自洽而深刻的理論體係,並思考其在現代社會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與此同時,本捲也將對西方現代醫學的發展曆程進行梳理。從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基礎學科的建立,到微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學等學科的飛速進步,再到現代影像學、分子生物學等前沿技術的應用,西方醫學以其嚴謹的科學方法、精密的儀器設備和強大的乾預能力,在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方麵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將分析其還原論的思維方式、實證主義的研究範式以及對局部病竈的精準打擊能力,並認識到其在麵對復雜疾病、慢性病以及個體化治療時的局限性。 在勾勒齣中西醫學各自的圖景之後,本捲的重點將落在“對話”之上。我們並非簡單地比較優劣,而是倡導一種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各自的優勢與不足,去探尋它們之間存在的潛在的互補性。這種對話不是技術層麵的簡單嫁接,而是思想層麵的深度交流,是關於生命本質、疾病發生機製以及健康維護方式的多元解讀。我們將試圖迴答:傳統醫學的整體思維能否為現代醫學的精準治療提供更宏觀的視角?現代醫學的實證精神能否為傳統醫學的理論闡釋提供更科學的支撐?這種對話將為我們開啓一個全新的醫學認知格局。 捲二:融通與創新——“衷中參西”的理論構建 本捲將是本書的核心,緻力於構建“衷中參西”的理論框架。我們認為,“衷中”並非固步自封,而是站在現代科學的高度,重新審視和深化傳統醫學的理論內涵。例如,我們可以用現代生物化學、生理學的語言來解釋“氣”的運行與物質代謝的關係,“血”的運行與血液循環、免疫功能的聯係,“精”的物質基礎與內分泌、遺傳的關聯。髒腑經絡的生理功能,也可以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解剖學結構來理解。這種“衷中”並非是對經典的“注疏”,而是基於現代科學的“再發現”,賦予傳統理論新的生命力。 而“參西”也不是全盤西化,而是有選擇地藉鑒、融閤現代醫學的先進理念和技術。例如,藉鑒現代醫學的疾病分類、診斷標準,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疾病的本質;藉鑒其對病原體、分子靶點的研究,能夠為我們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思路;藉鑒其對生命體徵的監測、生理參數的量化,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客觀的療效評估依據。然而,我們在“參西”時,並非盲從,而是要帶著“衷中”的視角去審視。例如,在關注疾病的分子機製時,不能忽視其對整體生理功能的影響;在追求靶嚮治療時,也不能忽略其對人體整體平衡的潛在乾擾。 本捲將著力於“融閤”與“創新”。我們將探討如何將中醫的整體辨證與西醫的病因病機相結閤,形成更全麵的疾病認識。例如,對於一個心髒病患者,中醫可能從心脾肝腎等髒腑功能失調的角度辨證,西醫則關注冠狀動脈狹窄、心肌缺血等病理改變。“衷中參西”的理念,就是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結閤點,既要看到局部的病理變化,也要理解其對全身髒腑功能的影響,從而製定齣更精準、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我們將深入分析“辨證論治”與“精準醫療”的內在聯係。中醫的辨證論治強調“同病異治”,而西醫的精準醫療強調“異病同治”(針對同一分子靶點)。“衷中參西”的理念,正是要將這兩者融會貫通,既要根據個體的體質、病情的不同進行辨證,也要結閤現代的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技術,實現真正的個體化精準治療。 此外,本捲還將探討“治未病”理念在現代健康管理中的應用。中醫強調“上工治未病”,而現代醫學的預防醫學、健康促進也日益受到重視。“衷中參西”的視角,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健康狀態的維持機製,並探索更科學、更有效的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方法。這可能包括結閤中醫的體質辨識、飲食調養,與現代的健康評估、生活方式乾預相結閤。 捲三:實踐與展望——“衷中參西”的應用與未來 本捲將把理論付諸實踐,探討“衷中參西”理念在臨床醫療、醫學教育、健康産業等領域的應用。 在臨床實踐層麵,本書將通過一些虛構的案例,展示“衷中參西”是如何指導實際診療過程的。這些案例並非具體的醫案,而是圍繞不同疾病特點,闡述如何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閤理運用現代醫學的診斷技術和治療手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麵對癌癥患者時,如何在化療、放療、靶嚮治療的同時,結閤中醫的扶正固本、辨證施治,以減輕副作用,提高生活質量,甚至延緩病情進展。在處理慢性病時,如何將中藥的整體調理與西藥的對癥治療相結閤,實現長期穩定控製。 在醫學教育領域,“衷中參西”的理念將推動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未來的醫學教育不應是割裂的“中醫”與“西醫”,而應是融通的“醫學”。我們將探討如何在新一代醫學人纔培養中,讓他們既能熟練掌握現代醫學的科學知識和臨床技能,又能深刻理解並運用中華傳統醫學的智慧。這種融閤的教育,將培養齣視野更開闊、思維更靈活、能力更全麵的醫學人纔。 在健康産業方麵,“衷中參西”的理念將為健康産品研發、健康服務模式創新提供新的思路。例如,結閤中醫的天然藥物研究與現代藥理學,開發更安全、更有效的天然藥物;結閤中醫的養生保健理論與現代健康管理技術,提供更個性化、更全麵的健康服務。 最後,本捲將對“衷中參西”的未來發展進行展望。我們將認識到,醫學的發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將為“衷中參西”的實踐提供更強大的工具和更廣闊的平颱。我們期待,通過不斷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能夠逐步構建起一個更加完善、更加普惠的現代醫學體係,最終服務於人類的健康與福祉。 本書的目的,並非是要否定任何一方的價值,而是希望通過“衷中參西”這一視角,開啓一種更加包容、更加辯證、更加智慧的醫學思考方式。它呼喚著醫學界擁抱多元,尋求共識,在尊重曆史傳承的同時,勇於擁抱未來,最終實現醫學的真正進步,為全人類帶來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作者那股不懈的求索精神。他並非滿足於沿襲前人的經驗,而是始終在思考、在探索。在那個中西醫文化激烈交鋒的年代,他能夠頂住壓力,以一種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態度,去審視和融閤這兩種醫學體係。我特彆喜歡他對待西醫的態度,不是全盤否定,也不是盲目推崇,而是用一種批判性的、分析性的眼光去學習和藉鑒。書中有很多章節,都在探討如何將西醫的解剖學、生理學等知識,與中醫的辨證論治相結閤,以期達到更好的療效。這種“參西”的過程,在我看來,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經驗。它告訴我們,醫學的進步,往往源於不同思想的碰撞與融閤。作者的這種精神,對於我們現在麵臨的各種復雜疾病,以及醫學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都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他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對病患負責的精神,以及對醫學真理的不懈追求,都讓我深受感動。

評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在經曆一場跨越時代的醫學對話。作者仿佛穿越瞭時空,與古今中外的醫學大傢們進行著一場無聲的辯論。他對傳統中醫理論的闡述,深入淺齣,既保留瞭中醫的精髓,又用一種更為現代、更為邏輯化的語言進行瞭梳理。這一點對於像我這樣,對中醫雖感興趣但又覺得其理論體係有些晦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但更令我著迷的,是他如何看待和對待西醫的齣現。他並沒有將西醫視為洪水猛獸,而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研究、去理解西醫的優勢和局限。書中有不少篇幅,他會用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結閤西醫的解剖學、生理學等知識,來解釋一些中醫理論難以觸及的層麵,又或者反過來,用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來審視和補充西醫的不足。這種“參西”的過程,絕非簡單的拼湊,而是充滿瞭智慧的整閤與升華,展現瞭他作為一名醫者,對“道”的追求,對“真”的探索。讀到這些部分,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試圖理解他那份超越時代的洞見。

評分

初拿到這本書,我本以為會是一本充滿古老術語和繁復方劑的醫學典籍,但讀下去後,纔發現它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在嚮你娓娓道來他一生的行醫心得與醫學感悟。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他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將深奧的醫學理論,融入到生動的臨床案例之中。通過一個個具體的病例,你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地分析病情,是如何在復雜的癥狀背後,找到關鍵的病機。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並非局限於某一種醫學體係,而是展現齣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度。他會引用中醫經典,也會藉鑒西醫的研究成果,將兩者進行對比分析,從中提煉齣最適閤當下病患的治療方案。這種“衷中參西”的做法,在我看來,是一種非常務實且富有創新精神的醫學態度。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時會為作者的智慧和醫術所摺服,也為他能夠在這個醫學思想激烈碰撞的時代,走齣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而感到敬佩。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的醫學殿堂,與一位傑齣的先驅者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的敘述方式十分引人入勝,他將復雜的醫學理論,用一種清晰而又充滿哲思的語言娓娓道來。尤其是他對傳統中醫的解讀,既保留瞭其古老而深邃的韻味,又融入瞭現代科學的邏輯性,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感受到中醫的魅力。然而,真正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衷中參西”的獨特視角。他並非固步自封,而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擁抱和學習西醫的理論與技術。書中有不少篇幅,都展現瞭他如何巧妙地將中西醫的優勢進行融閤,從而為病患提供更加全麵和有效的治療方案。這種融會貫通的精神,在我看來,是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嚮。作者的探索,不僅為當時的醫學界帶來瞭新的思路,也為後世的醫學研究者們樹立瞭一個榜樣。他的嚴謹、他的創新、他的仁心,都深深地打動瞭我。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窺見瞭中醫與西醫之間曾經激烈的碰撞與融閤,以及其中一位先驅者在時代洪流中的探索與思考。初讀時,我被作者那種嚴謹又不失靈活的治學態度所吸引。他並非一味地排斥西醫的理論與方法,而是以一種審慎的態度去比較、去藉鑒,嘗試將兩者在實踐中進行有機的結閤。書中的一些論述,雖然用詞可能與現代醫學略有差異,但其背後所蘊含的科學精神和求索之心卻跨越時空,至今仍能引發深刻的共鳴。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疑難雜癥時的那種刨根問底的精神,他會仔細地分析病情,結閤當時的醫學知識,提齣自己的見解,有時甚至會大膽地提齣與當時主流觀點不同的看法。這種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對於我們現在麵對復雜多變的疾病,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雖然我不是醫學專業人士,但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於生命健康的那份深切關懷,以及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人們帶來更多福祉的願望。這種人文情懷,是任何一本技術性書籍都無法比擬的,也是這本書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