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朋友发过来的一条微信,标题绊住了我的目光:“帝都堵车有多堵?”不消说,这是有人对路上大摆长蛇阵发发牢骚。憋屈在不到4平方米的铁盒子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在谁,都免不了嘟囔几句。这第一个“堵”字,抱怨的是状态,第二个“堵”字,吐槽的是心情。
不过,绊住目光的,不是状态与心情,而是另外两个字:“帝都”。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这个名称与京城的现实完全疏离,不知怎的,现在它又悄悄溜回到了人们的口中,带着调侃谐趣。心情不佳的时候,有人愤愤地揶揄这座古城;心情大好的时候,也会听到“帝都亲们”的爽快呼声。陈年旧月,北京曾经有过不同的代指,如“京师”“京兆”“京都”,还有“首善之都”“天子之城”,现如今,唯有“帝都”这个尊号备受青睐,从故纸堆中飞升,登上了现代媒体搭建的交流平台。
它左手拉着时间,右手拉着人物,大大咧咧做成了文章的题目。
不消说,堵车这事儿,与彼时彼地的帝都没有一毛钱关系。然而文字有一种神奇的呼唤力,它唤起了沉睡的记忆。这座已经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是否应当向历史转身,拜访一下为自己奠基的往昔?当年皇城北京的大路上,是不是也会堵个水泄不通?过往的故人,行路匆匆,挂在脸上的是何样表情?光阴倒回100多年前,我看到了重访帝都的门槛儿。亲眼见过帝都春秋的老人,时至今日,恐怕比从沙里淘出的金子还要少,说屈指可数,恐怕不夸张。2016年5月,一代文化宗师杨绛先生走了,她出生的那一年,正是大清皇朝垮台的年份,距今百岁有五了。帝都和它的传统,那些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也会像人一样,百岁之后就寿终正寝吗?还是会像人一样,百岁之后,往事并不如烟,遗容旧貌益发受到后人的怀念?
一条微信的标题,拨动了我忆旧怀古的神经。我喜欢重温帝都的那些事儿。北京举办奥运会的那一年,我出过一本书叫《京华遗韵》,借着西洋古董版画,回望西洋媒体初识的明清帝都。我家里的墙上挂着许多老图旧画,最珍贵的是几幅地图,它们是我居家的文化雅伴。今天,在写字台前,我与一纸古都地图相视而坐。“哎,人们又在称呼你的名字啦。”我默默地问,“帝都当年堵不堵,你能不能给我个答案?”
作为东方帝国的中心,帝都曾如日中天,光照大地,又如北辰,众星拱之。对它的历史研究排山倒海,随便拎出个问题,相信导师们都能给出答案。古老的东西,在时代进步的滚滚车轮下,总会受到各种碾轧。当社会、政治、主流审美取向都视古旧为敌人,弃传统为垃圾,那么帝都的答案,整体上也是批判的、悲观的、无关现实的,值得传承的遗产,数一数甚为有限。地面上的古都,经年累月不被珍惜,已如珍瓷失手,破碎凌乱,寻找故人往昔京城出行闲话,也不是那么容易。我的地图之问,不知道会翻出什么答案。
转身后退的第一步,我决定去请教著名的历史地理学泰斗、老北京的知音侯仁之教授。2007年,侯教授接受了一次采访,被问到他心目中的北京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听到的回答,第一句很有底气,北京将“成为世界有名的大城市,任何城市都不能和中国北京相比”;第二句就有一点气短了,北京的“四合院拆得太厉害了,整个城市保护不了,皇城要保护下来”。四合院是城市民居的缩影,皇城是帝王统治的根基。前者是质朴的、民间的、环绕皇城的;后者是帝都的主轴与核心。两类建筑相辅相成,共同为整个京城奠定了基础。教授的回答显然对现状有所担忧,民间质朴的保护不了了,尽力留下以皇城为代表的帝都吧。
现状为何如此?往后再退一步,时间回到了2004年,北京刚刚推出了最新一稿的城市规划。这是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之后首都发展的目标蓝图,为达成共识,专家学者们整整苦干了一年。文件出台的时侯,京城房地产新高潮正热气腾腾,蔚为大观。四合院的临终判决书—圆圈中一个“拆”字,老城中随墙可见,旁边还常跟着四言四句的宣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这几句话是原动力。京城,像一列已经冲出了站台的动车,风驰电掣,谁也没见过这样的发展速度。奥运开幕前夕,大街上拉出时代气息更为浓厚的彩色大横幅—“建设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人文北京”。此刻,全球化浪潮浩浩荡荡,城市需要的是新名片。帝都的建筑遗产四合院,既不科技,亦非绿色,仅凭着人文,在新名片上找不到印刷的地方。
其实,老城的心,一直忐忑不安。20世纪中期以来,北京曾经历了6次主要的城市规划,每一次都提出不同的发展主题,也对老城何去何从予以新的定义。
1993年,一份关于未来20年的建设规划面向世界庄严宣告:北京,不但要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而且它永远是“著名古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是一次难得的安慰。规划中对旧城保护措施列得相当具体,例如,“以故宫、皇城为中心,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旧城要保持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由内向外逐步提高建筑层数,建筑高度除规定的皇城以内传统风貌保护区外,分别控制在9米、12米和18米以下”。传统的民居是古都保护的重点之一,今后的新建,要“保持皇城内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的传统色调”。城门城墙虽已拆除,只剩下了前门、正阳门与德胜门,但仍然可以“沿城墙旧址保留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形成象征城墙旧址的绿化环。原城门口的建筑应体现城门旧址的标志特点”。对京城中轴线的保护,规划写得景中有情,“必须保护好从永定门至钟鼓楼这条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传统风貌特点”“中轴南延长线,要体现城市南大门形象;中轴北延长线,要保留宽阔的绿化带,在其两侧和北端的公共建筑群作为城市轴线的高潮与终结”。
这个建筑规划是对80年代的回应。那时的北京城,站在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上,它抱着巨大的希望,力图找回自己昔日的辉煌。然而古老的城墙城门、街头牌坊已经随风而去;寺庙宫观年久失修,香客不再,人断烟绝;老四合院中见缝插针修建简易房,已经成了“大杂院”。当世时,到处吹拂的是四个现代化的春风,北京要加快建设,老城还有什么戏好唱?90年代的安慰虽然来得晚了些,毕竟让残砖断瓦看到了希望。
在此之前的“文革”期间,北京在百忙中也出了一版城市规划,时间是1973年。老城在此规划中被隆重推出,唱了一场大戏。当时的政治主题,是北京要做世界革命的中心,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高朋贵宾。长安街上新建起了北京饭店,建国门外出现了风格迥异的外交公寓。与此相配合,被毁坏的宫殿坛庙重新修复,关闭已久的保留景区重新开放。帝都留下的文化遗产,装上五彩灯饰,仍旧是城市开放中无可替代的亮点。
重温那一段岁月,有助于反省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年北京对待帝都老城的保护态度。1950年1月,中央政府提出了一个“三服务”的口号,即首都要“服务生产,服务劳动人民,服务中央”,要把“北京从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引入轻重工业生产线。这不仅关系到经济基础的扎实,也直接决定着上层建筑的稳固,因为只有工业发展了,作为执政基础的工人阶级才能达到一定的数量。60年代,不但京郊烟囱处处,老城区的王府宅门也塞进来各行各业的的生产车间。记得我参加工作时的街道工厂,就是借了一座大宅院,旁边有一座精致的小庙,每天定时接受生产车间吹过去的滚滚浓烟。
帝都命运起伏坎坷,并非始于20世纪的下半期。往历史深处再退一大步,就回到了世纪的早期。正是1911年的革命,决定了帝都必定会被时代冷落。城市的每一步变迁,都意味着它的颓败。民国拆改的铁锨,急不可耐,仅仅一年后就插在了城头上。失去了主人的帝都,风蚀雨浸一哄而上,比人世还无情。它浑身都带着皇朝遗老遗少的毛病,谁会为“肿瘤”的切除手术给予文化的怜悯与超越理性的说情?
我的脚已站在了帝国的门槛儿上,再退一步,踩到了古都留下的老旧地图。
这些泛黄的遗存,以点线涂画,平淡冷峻,每一张都是一段时间切片,是不可分割的整个城市的代言人。它们在等待我的到访,欢迎我的发问。一刀一刻,一墨一印,它们带着我,挖掘微信中呼唤着的帝都皇城。
读完《京华心影:老地图中的帝都北京》,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仿佛我亲自走过了那些古老的街道,触摸过那些斑驳的城墙。地图不再是冰冷的地理符号,而是承载着无数故事的载体。书中关于清代北京的地图,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皇城森严、官邸林立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曾经的王府、花园,如今或许已不复存在,但通过地图,它们又重新回到了我的眼前。作者在描述中,常常引用一些有趣的史实和轶事,使得原本枯燥的地图解读变得生动有趣。我记得其中一段,描述了某条老街的形成,以及这条街上曾经居住过的名人轶事,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百态。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地图不仅是记录空间,更是记录时间,记录着一座城市的生长与演变,记录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的故事。它让我对北京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者,缓缓地向我讲述着北京的故事,而老地图就是他手中的画卷。《京华心影:老地图中的帝都北京》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切入点——地图。我曾经以为地图只是导航工具,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地图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时代的记录者。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北京地图的对比分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这座城市的“生长”过程,从最初的规模,到历经朝代的兴衰,再到现代化的进程,地图上的每一个变化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北京城内一些消失的街道和建筑的介绍所吸引,通过地图,我仿佛能“找回”那些曾经存在过的地方,感受它们曾经的繁华与变迁。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解一座城市,不仅仅是了解它的现在,更要深入它的过去,而老地图,恰恰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最佳桥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深刻的北京历史文化体验。
评分这是一次关于北京的视觉盛宴,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京华心影:老地图中的帝都北京》所呈现的,远不止是纸上的线条和颜色,而是关于一座城市记忆的碎片。那些早期的京城地图,勾勒出的不仅是城池的轮廓,更是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缩影。我惊叹于作者对地图的解读深度,他能够从一张标注模糊的地图中,挖掘出关于道路变迁、城市扩张、甚至水系改道的蛛丝马迹。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兴趣点。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它是宝贵的史料;对于城市规划专业人士,它是研究北京城市演变的重要参考;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北京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它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北京故事集”。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北京城内寺庙、园林分布的章节,结合地图,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宗教信仰和皇家园林在北京城市肌理中的重要地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北京的过去,也更加珍惜眼前的这座城市。
评分翻开《京华心影:老地图中的帝都北京》,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脚踩着那承载着历史重量的古老街道。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地图,而是通过一张张泛黄的纸张,讲述了北京这座城的沧桑巨变。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紫禁城规划的详细解读,从最初的营建到后来的修缮扩建,地图上的每一个宫殿、每一处院落,都仿佛有了灵魂,诉说着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和宫廷生活的点滴。作者巧妙地将历史文献、民间传说与地图信息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古代北京。我常常在夜晚,点一盏灯,对着地图细细品味,想象着曾经的繁华景象,感受着这座古都独有的厚重与魅力。那些蜿蜒的小巷,古老的胡同,如今已是高楼林立,但通过地图,我能找到它们最初的模样,体验到那份失落的宁静与市井的烟火气。这本书让我对北京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充满了视觉和想象的冲击,它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北京灵魂深处的故事。
评分《京华心影:老地图中的帝都北京》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北京历史的独特窗口。它没有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看得见”的痕迹——地图。我发现,通过地图,可以更真实地感知北京城的空间布局如何影响了它的发展脉络。书中对民国时期北京地图的分析尤其令我着迷,那个时代的北京,既保留着古老的韵味,又开始孕育新的现代气息。那些新修的道路、新建立的建筑,在地图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也预示着这座城市即将迎来的巨变。作者的讲解细致入微,他能够从地图上的细节,推断出当时的社会结构、商业活动甚至居民的生活习惯。这让我觉得,每一张老地图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鲜活的世界。我常常在阅读时,忍不住去比对现在北京的地图,感受那种时空的错落感,也更加珍惜这份历史赋予北京的独特气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